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七年级上下册)2010-3-4

一、朝代的更替

二、改革与制度革新

1、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2、西周分封制:

目的:为了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方法:授民授疆土

义务:分封出去的诸侯王必须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见周王述职。

作用:分封制拓展了周的统治,加强了周王室的权力.

3、战国秦商鞅变法:

背景:战国连年征战互相兼并,秦国地处西北,国势不振,被东方各国轻视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鼓励垦荒,奖励军功,实行县制,以法治国

意义: ①增强了秦国国力和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②为最终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启示:善于改革创新

4、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

内容:①在中央开创“皇帝”一词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②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百官

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评价:①巩固了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②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使中国绝大多数时期处于统一状态

③过度集权易导致暴政

5、西汉初的“休养生息”

6、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措施①北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通河西走廊;说服西南少数民族归附西汉;东北扩展

②经济文化上:A铸造钱币:五铢钱,这是国家铸币的开始

B兴修水利,修筑白渠和六辅渠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扬儒学

D兴办太学,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

③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7、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A迁都洛阳 B 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汉姓

意义:巩固了北魏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8、隋唐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掌具体事物。

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完善,清末废除

科举制实行后,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官员的任用开放、高度流动,

使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9、元朝行省制

①中央设中书,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制度,

②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③在澎湖设立澎湖巡检司,来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台湾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0、明朝三司与内阁

①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制,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使地方行政、司法、军事三权

相互牵制,统于中央

②罢中书省,废宰相制,朝廷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中央)明成祖设立内阁

11、清朝乾隆设立军机处

三、古代治世

1、文景之治:时期,西汉初文帝景帝统治时期

原因:西汉初从刘邦开始吸取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表现:“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2、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在位期间

原因:唐太宗能以史为鉴,知人善认,虚心纳谏。

贞观年间,重视农业,轻谣薄赋,加强国防,开放对外交流。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定

评价: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3、武周政治:建国: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措施:继承唐初的制度和措施,大力推行科举制;任用贤能。

评价: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开元盛世:时期:唐玄宗开元年间

措施: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

表现:社会经济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康乾盛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繁荣情况

四、古代经济

1、重视农业、水利兴修

①商鞅变法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②两汉初期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耕作

③兴修水利如战国都江堰,汉武帝时期的白渠,隋朝兴建大运河,成为中国古代沟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丝绸之路

①背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②路线: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

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它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③意义:使西汉王朝的影响直到中亚西亚和欧洲,传播了中华文明,

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罗马文明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3、经济重心南移

(1)六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原因①六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②人口大量南迁

意义:为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两宋南方经济的发展

①农业 A出现了先进的农业工具,如翻车

B耕田范围扩大,江南出现圩田是江南人民将水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

C水稻成为第一位的粮食作物。11世纪,从越南引入占城稻。

②手工业

A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兴起,在我国手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宋朝的制瓷业发展很快,北宋的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C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③商业——纸产生币:宋代商业繁荣促使纸币产生(原因),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南宋出现了发行量较大的纸币会子。

(3)经济重心南移

①原因:A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B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C南方自然、地理环境优越

D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②过程;

春秋战国,南方楚、吴、越对江南有所开发

东汉末年至六朝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奠定了基础,

唐中叶到五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五、古代民族关系

1、秦汉:抗击匈奴

2、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民族关系融洽,民族间交往频繁,联系密切

背景(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使少数民族慕风向化,中原王朝政策开放、宽容

政策:民族平等(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在少数民族设立“羁縻洲”

作用:造就了唐朝的开明和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典型事例:文成公主入藏。

4、宋:汉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辽宋夏金)

5、元:民族对立与融合

①民族分化政策:为了维护特权,强化统治,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分为不同

的等级,这是一种民族的歧视和压迫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这是最终导致元朝灭亡

的重要因素(对比唐朝的民族政策)

②民族融合是主流,典型事例:回族的形成

6、明清: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①西藏: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清初,达赖受清中央册封;雍正时,设驻藏大臣,代表清政府,

会同达赖、班禅监理西藏事务,有利于西藏的安定和清朝的统一

②蒙古: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平定准葛尔部叛乱,使整个蒙古地区,以及西藏、青海和天山北路的

形势逐渐稳定

③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聚居天山南路,明朝以来称“回部”;康熙时,平定大小和卓木叛

乱;之后,天山南北合称“新疆”,以清朝派驻的伊犁将军为最高长官

④西南:雍正为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防止土司叛乱,对贵州、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

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改封国制为郡县制,边世袭制为任命制;乾隆时,在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后,废除该地区土司制度,改设流官管理。“改土归流”消除了土司割据状态,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