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懂的历史学考研知识体系框架

合集下载

历史知识框架图时间轴

历史知识框架图时间轴

历史知识框架图+时间轴古代政治制度近代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斗冷战、世界格局多极化、苏联的兴衰世界市场的形成、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历史答题技巧一、答题模式1、历史背景 =(国内 +国际)(经济 +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 +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 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二、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思维导图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思维导图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思维导图欣赏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专题一古代中国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 选官和监察制度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4.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的治国方略。

(1)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3)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4)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九年级历史知识框架

九年级历史知识框架

九年级历史知识框架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奴隶社会时期:黄帝、尧舜禅让制、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2. 封建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秦朝的郡县制度、汉朝的郡国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立局面、隋唐的州县制度、宋朝的封建制度。

二、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1. 埃及、巴比伦等西亚古代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

2. 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交流。

3. 丝绸之路的开启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三、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 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3. 文人墨客的兴起与文化繁荣。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1. 农耕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改进。

2. 商业贸易的兴起与丝绸之路的繁荣。

3. 社会阶级的形成与社会结构的演变。

五、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与变革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与统一文字的改革。

3. 汉朝的王莽新政与东汉的黄巾起义。

4. 隋唐王朝的统一与疆域的扩展。

5. 北宋的政治改革与科技进步。

六、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争1.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与战争策略。

2. 秦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征服。

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军事对抗。

4. 隋唐的军事改革与边疆防御。

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2.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与影响。

3.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4. 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与文学艺术的发展。

八、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宗教1.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道教、佛教的传入。

九、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1.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

2. 中国古代的交通与运输。

十、中国古代的外交与战争1. 秦朝的统一战争与外交政策。

2. 汉朝的西部边疆防御与丝绸之路的外交。

3. 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外交往来。

总结起来,九年级历史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与变革、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争、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中国古代的民族与宗教、中国古代的地理与环境以及中国古代的外交与战争。

初三中考历史全套考点知识框架课件人教版

初三中考历史全套考点知识框架课件人教版

10、唐
①科举制 武则天(殿试、武状元)
唐玄宗(诗赋)
曲辕犁
②开元—玄 宗(全盛) 筒车
③吐蕃 ④对外
文成-松赞
金城-珠丹 鉴真-日本
玄奘-印度
11、五 代十国
⑤火药
①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
②活字印刷术(毕升)
12、宋 ③指南针
④《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年体 ,战国-五代
13、元 (马可 波罗)
①思想(文字狱)
谢谢!
(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 鸦片战争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新 中国成立
《辛丑条约 》
完成形成—八国联军侵华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
进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 开始—鸦片战争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
①废丞相
②锦衣卫
14、明
③科举— 八股取士
郑和下西洋
④对外 戚继光抗倭
15、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
②对外 雅克萨之战—沙俄
达赖(顺治)
西藏 班禅(康熙)
③民族
驻藏大臣(雍正)
新疆:平定大小和卓,设伊犁
将军(乾隆)
④闭关锁国
⑤明长城(东起鸭绿 江,西至嘉峪关)
⑤康熙(雅克萨之战,设班禅,尼布
楚条约)
二、中国近现代史线索考点归纳
5、战役:凡尔登战役
6、结果:三国同盟战败
四、世界现代史线索归纳复习
一、一战诱 发俄国十月 革命(1917 )
相对稳定期 背后的危机
1、时间:1917年
1、凡尔赛体系(欧洲、西亚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约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1.人类原始社会: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在这一阶段,人类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居住地和农业经济,生活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2.夏朝: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个朝代,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农业生产逐渐发展,社会逐渐出现等级制度。

3.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朝代,奴隶制逐渐形成,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发展。

4.西周:周朝的前期,中原地区的统一,封建制度初步确立。

5.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各国割据,诸侯争霸,思想也开始多样化。

二、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1.秦朝: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尺度和度量衡。

2.西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设立郡国制,推行科举制度,开创了前期正史的编纂。

3.东汉:后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败,中央集权逐渐瓦解,地方割据明显。

4.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割据,建立了三个独立的政权,经济开始衰退。

5.隋朝:统一了中国,推行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但统治时间较短。

三、封建社会与帝国时期(公元618年至公元1840年)1.唐朝:统一中国的中央集权王朝,经济、文化达到顶峰,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2.宋朝: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统一,科举制度开始完善,宋代科技、商业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3.元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族政权,实行蒙古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逐渐衰败,同时由于蒙古族的统治,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流。

4.明朝:封建制度的巅峰时期,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兴盛,农业生产逐渐完善,科技进步显著,但朝政腐败导致朝代的衰落。

5.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满族的政治制度,与外界保持相对封闭,国内经济衰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末路。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的一个简要整理,其中涉及了重要的时期、朝代以及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313统考大纲解析

313统考大纲解析

313统考大纲解析一、引言313统考大纲是历史学考研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考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313统考大纲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制定合理的备考策略,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大纲概述1.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313统考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

试卷结构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占比较大。

2. 考察内容与要求313统考主要考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大纲解析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313统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等阶段。

考生需要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涉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包括清朝晚期、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等阶段。

考生需要掌握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3. 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主要涉及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考生需要了解各个文明的兴起、发展及影响。

4. 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主要涉及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包括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等。

考生需要掌握近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变化、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5.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313统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四、备考策略建议1.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根据大纲要求和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重点知识点。

2. 精读教材与参考书:选择权威教材和相关参考书进行精读,深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逻辑关系。

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是历史学专业考研复习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巩固历史学基础知识,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历史学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

下面将从书籍的选择、内容特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书籍选择目前,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众多,包括《历史学概论》、《历史学导论》、《世界历史概论》等,考生在选择参考书时应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个人的学习情况选择一到两本适合自己的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

二、内容特点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的内容一般包括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和发展历程、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等。

这些内容涉及历史学的基本观念、方法论、学科体系和研究范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同时,一些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还会涉及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概况,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综合性的介绍。

三、使用方法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的使用方法可以有多种。

首先,考生可以通过系统地阅读参考书的内容,了解历史学基础概念和理论方法。

其次,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复习情况和考试大纲的要求,选择性地学习和巩固书中的重点内容,注重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再者,考生可以结合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多做历年考题和模拟试题,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考生还可以结合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笔记整理和知识梳理,便于日后复习和回顾。

四、总结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是历史学专业考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工具,它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理解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历史学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

同时,考生在使用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时,应注意合理选择、系统学习、多练习、归纳总结,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应用,取长补短,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历史学基础考研参考书在历史学专业考生的复习备考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考生应认真选择、有效使用,从而更好地备战历史学专业考研,取得优异成绩。

世界近现代历考研知识点

世界近现代历考研知识点

世界近现代历考研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工业革命》①基本定义:简单说呢,工业革命就是生产方式从依靠手工劳动转变为机器大生产的一场大变革。

像以前做衣服靠手缝,工业革命后就有缝纫机了,做衣服就快多了。

②重要程度:在世界近现代历史学科里,这可是个超级重要的内容。

很多国家的发展轨迹都因它而改变,可以说是近现代世界变化的一个重要基石。

③前置知识:得知道一点封建时期的生产模式,还有欧洲当时的社会结构等基础玩意。

比如知道封建时期的庄园经济,才能更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

④应用价值:在研究现代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就很有用处。

举例来说,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走工业化的路子,通过借鉴工业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工业。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世界近现代历史学科里,工业革命处在社会变革发展这个板块的核心位置。

②关联知识:和城市化、工人阶级的兴起等知识点紧密相连。

工业革命推动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就加快了,同时产生了工人阶级,然后就会出现工人阶级要权利等一系列事情。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在于要理解工业革命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点是认识到工业革命如何从技术变革引发整个社会从经济到政治到文化的连锁反应。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超级重要,可能出论述题让分析工业革命对某个国家的影响,或者出选择题考查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之类的。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工业革命不单纯是技术上发明了很多机器,更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它包括生产技术、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变革。

比如说,生产技术上有了蒸汽机这种改变动力来源的重大发明,社会结构上传统的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人们的思想也从传统的封闭保守变得追求创新和效率了。

②特征分析:首先是技术革新特别快,新的机器不断涌现。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纷纷从农村涌入城市。

再者,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了,工厂主越来越富,工人工作辛苦但收入低。

像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等大城市不断扩大,城市里一边是豪华的工厂主住宅,一边是简陋的工人宿舍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论衡》《神灭论》《原道》《复性书》(李翱)
八、宋代的理学(胡瑗、孙复、石介) 1、理学与韩愈的关系 2、理学之前的新儒学(宋学) ①二程 ②张载 3、兴盛 ①朱熹:理学定型的关键人物 ②陆九渊:心学(鹅湖之会) ③陈亮:永康学派 ④薛季宣,陈傅良,叶适:永嘉事功学派 4、影响 这些框架都是辅导班的专业课老师帮我整理的,我直接背就行,而且效果很好,省去我多少 时间和精力啊,爱考真的很好。 九、明朝的心学 1、王守仁的心学:心即礼,致良知,知行合一 2、明后期王学思想的变异 ①王艮与泰州学派:人皆可为圣人 ②何心隐:反对禁欲,提倡“育欲” ③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解放
九、中国古代与西藏的关系 1、唐与吐蕃 2、元朝对西藏的管理:宣政院直接管辖 3、明清对西藏的行政管辖 4、意义
十、对东北的管理 1、唐:靺鞨
2、元 3、明:奴儿干都司 4、清:三将军
十一、对台湾 自三国时期吴国开始
第十章 思想与宗教 一、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二、秦朝的法家
三、秦汉治国方针的演变(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1、秦用法家治国 2、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儒法结合,儒表法里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宗法制 2、国野制,班爵制 3、礼乐制
二、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变迁 法家韩非子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 政治体制。
三、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1、实质 2、意义:开创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四、两汉的刺史 1、西汉刺史的特点 品级不高,不固定办公,六条问事 2、东汉刺史的变化 官品渐升,固定办公,掌握军权
第九章 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 一、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1、长城的修筑 2、西汉与匈奴的合、王莽与匈奴关系的恶化 4、东汉与匈奴的战争
二、西汉与西域的关系 1、西域的概念 2、张骞凿空 3、西汉在西域的拓展及其对西域的管理 4、王莽时期、东汉初期的西域 5、班超出使西域 6、东汉中期对西域的经营 7、影响与评价
五、两汉的察举制度 1、创立 2、内容 3、到东汉时期的变化
六、西汉的中朝制度 1、创立 2、内容 3、影响
七、东汉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尚书台和御史台为中心) 1、尚书台行政权力的加强 2、监察机构权力的加强
八、东晋的侨置郡县和土断运动 了解侨置郡县和土断运动发生的原因,结果,并和《徙戎论》等区分记忆
十六、清朝的专制顶峰 1、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 2、地方组成形式 3、军机处和六部尚书 4、考试制度及统制政策
十七、行政区划
州、郡、国、道、路、省、府、军、县 (清代“道”上升为一级行政单位) 各行政区划出现的时间要记清楚以及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职能的变化
第二章 法律制度 自春秋以后,中国开始向社会公布成文法典。这块基本属于盲点,此节可以和西方的法制史 结合一起复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罗马的法制发展,万民法始终比较重要,但统考以来基 本没有涉及。这一块我认为不会出现大题,基本属于名词解释的范畴,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法 硕统考的那个绿色的大本,想详细复习的同学可以向身边考法硕的同学借来看看。 一、夏商时期 1、禹刑 2、汤刑 3、墨、劓、剕、宫、大辟
六、西魏宇文泰改革 1、苏绰与六条诏书 2、府兵制
七、北周武帝改革 1、灭佛 2、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八、唐玄宗改革
九、刘晏改革 1、改进榷盐法 2、改进漕运法 3、推行常平法
九、杨炎改革
十、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十一、张居正改革 1、边防新法 2、改革吏治 3、整修水利 4、一条鞭法
第七章 古代经济的发展 一、西汉初年发展经济的措施
二、西汉代田法和东汉《四月民令》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1、秦汉时期的情况 2、孙吴时期江东的发展 3、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流民南下 4、江南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
四、唐朝前后期的经济(飞钱等)
五、宋代经济的繁荣:“苏湖熟,天下足”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城市的发展
三、汉代的社会结构(以小农为中心) 1、地主阶级(种类) 2、农民阶级(种类、义务、地位) 3、商人(七科谪) 4、奴婢(《僮约》)
四、光武度田与豪强势力的发展 1、西汉的豪强地主 2、光武度田 3、田庄 4、影响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士族的兴衰 1、东汉政权的性质,对士族的兴起有很大作用 2、三国、两晋制度的刺激作用 ①九品中正制 ②领兵复客制 ③品官占田荫客制 3、东晋的门阀政治 4、南朝士族衰落的原因
六、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 1、经营地主的出现 2、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4、海外贸易需求与日俱增 5、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形成(可以与西方的行会作比较) 6、地方性的镇市、集市(草市)的进一步发展
7、封建专制下的局限性 8、明清及其之前货币的发展
七、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秦汉时期北方是全国经济的重心:户口、行政区划、土地的开垦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结果) 3、唐中期以前江南经济发展的不足 4、安史之乱之后江南成为经济中心 5、宋元时期江南经济的优势
关于此节的复习,有本书叫《中国经济史》,很适用,虽然考研的时候以制度史为考察重点, 但是掌握相关的经济制度和其他零碎的知识点,在答论述题的时候大有裨益。
第八章 社会结构与阶层 一、西周国野制
二、战国时期新型社会等级关系的定型 1、自耕农的普遍化(形成、特点) 2、地主的产生(形成、特点) 3、佃农和雇农的出现 4、士族的兴起 5、奴隶阶层
二、西周:明德慎罚 1、吕刑 2、九刑 3、周公制礼
三、春秋 1、郑国子产“铸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典 2、邓析 “竹刑” 3、晋国赵鞅 “铸刑鼎”
四、战国 1、李悝 《法经》——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2、秦 云梦秦简
五、汉朝 1、“约法三章” 2、《九章律》 3、汉律六十篇 ①《傍章律》 叔孙通,礼仪制度,十八篇 ②《越宫律》 张汤,皇帝与宫廷警卫的专门法律,二十七篇 ③《朝律》 赵禹,朝贺制度的专门法律,6 篇(可以联想到酹金夺侯) 以上三部加《九章律》形成汉律六十篇,汉律框架基本形成 4、文帝废肉刑,设有期徒刑,景帝减轻笞刑,武帝设《越宫律》《朝律》《春秋决狱》 5、见知故纵,监临部主
第五章 土地制度 一、井田制,初税亩,相地而衰征
二、曹魏屯田制
三、西晋占田制
四、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注意北齐河清均田)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的
五、北宋西域括田所,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和南宋公田法
六、金屯田军
七、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八、清更名田,摊丁入亩
第六章 赋税与户籍制度 1、西周:劳役地租,有亡荒阅
九、元《大礼撒》《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典章》
十一、明《大诰三编》 1、《大诰》 2、《大诰续编》 3、《大诰三编》 4、《大诰武臣》 5、三司会审
第三章 军事制度 一、管仲改革
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三、汉武帝羽林期门,雇佣军
四、曹魏士家制度
五、领兵复客制
六、西魏北周隋唐的府兵制 1、西魏创立,民族色彩浓厚 2、北周发展,民族色彩淡化 3、隋朝定型,民族色彩消失 4、唐朝崩溃,被长从宿卫(宿卫京师)和长征健儿代替(镇守边疆)
2、春秋、战国: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按地亩纳税,实物地租 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作丘甲,初租禾
3、上计、案比 4、汉代的算赋,口赋与更赋 5、曹魏租庸调制 6、西晋户调制,九品混通 7、东晋黄白籍,却籍 8、坞壁,宗主都护与三长制 9、佛徒户与僧祗户 10、隋唐租庸调制 11、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 12、唐手实与记账 13、两税法 14、宋支移、折变、沿纳 15、元代五户丝 16、明代黄册、鱼鳞图册 17、一条鞭法 18、摊丁入亩
六、唐与吐蕃的关系 1、太宗:文成 2、中宗:金城 3、玄宗:和同为一家 4、代宗:吐蕃攻占长安 5、德宗:和战 6、穆宗:长庆会盟 7、宣宗:张义潮反吐蕃降唐
七、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1、仁宗、宣宗:设边墙、九边 2、英宗:土木之变 3、神宗:庚戌之变 4、穆宗:隆庆和议
八、清朝与分裂势力的斗争 1、平定准格尔叛乱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大小金川战役 4、土尔扈特部回归 5、巩固边疆的措施 ①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②理藩院 ③对蒙古的管理:盟旗制度,联姻,扎萨克旗 ④对新疆的管理:伊犁将军,伯克制度 ⑤对西藏的管理:驻藏大臣,《西藏善后章程》《钦定西藏章程》,金瓶掣签 ⑥对西南:改土归流 ⑦对东北:三将军
三、商鞅变法 1、356.BC 编制户籍,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2、350.BC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定秦律
四、吴起变法,邹忌改革,申不害改革
五、王莽改制 1、王田私属 2、五均六筦 3、改革币制 4、改革官名 5、改革地名 6、失败的原因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整顿吏治 2、均田制 3、三长制 4、汉化社会风俗
盐铁之议(《盐铁论》)
四、董仲舒的神秘儒学 1、天人感应 2、天不变,道亦不变 3、大一统思想 4、阴阳结合,德行并用 5、影响
五、东汉谶纬思想与政治的关系 1、概念与性质 2、与天人感应的关系 3、再受命 4、光武帝对谶纬的利用 5、对谶纬的批判
六、两汉的经今古文之争 1、概念 2、汉成帝之前今文经学的地位 ①石渠阁会议 ②刘歆整理经书与古文经学的形成(《七略》——中国第一部目录学) ③王莽时期古文经的地位 ④东汉早期的今文经(白虎观会议,《白虎通义》) ⑤东汉后期今古文的融合——郑玄
十四、明内阁制度的实质 1、明太祖废相 2、内阁大学士的设立及其发展 3、明中期内阁权力的扩大:票拟权 4、英宗之后内阁制度的继续发展:首辅、次辅 5、内阁的实质:不是宰相,没有监察百官的权力 注意区分票拟和批红
十五、明朝的宦官专权 1、太祖对宦官的限制 2、成祖对宦官的倚重:二十四衙门 3、英宗以后的宦官专权 ①通过“批红”控制朝政 ②控制特务机构 ③出任税使和矿监 ④监督护卫京师的军队京营,镇守太监监视边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