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掌握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1.工业化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2.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3.工业化影响国际关系,由此引起世界历史的变革。
2.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1.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形成;2.文化人口和职员阶层的出现;3.中下层人口的增加。
3. 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1.宗教变革:宗教自由的出现;2.教育变革:教育普及化;3.知识分子的兴起;4.文化消费的繁荣。
四、教学方法1.讲述与举例相结合;2.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分享意见;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评价1.能够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能够正确识别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能够思考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六、教学资源1.教科书;2.翻转课堂视频;3.课堂小组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课时,我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讲解内容时,我较为生动地描绘了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
在小组合作时,学生们认真交流意见和分析问题,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了本次教学内容。
在翻转课堂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学生也获取了更全面的信息和材料,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唯一的遗憾是由于时间有限,本课还有一些案例和分析未能展开。
今后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含反思)第六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迁,认识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
2.难点:对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历史书籍、文章、图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呈现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的“婴儿潮”、苏联的解体、西欧的联合等,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
在思维上,他们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引导。
在情感态度上,他们可能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好奇,但对于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可能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解读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差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景象、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背景及其造成的影响;2.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3.掌握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2.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不仅对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工业生产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分工和职业分化。
因此,工业化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城市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和矿山,吸引了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农村的人口大量减少,也出现了更加庞大的农业机械化。
3.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危机。
其中,最严重的是工业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
此外,社会的文化变化也是工业化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将采用讲授、分组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还包括了工业化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及参考答案1.阅读教材第6课,完成课堂总结;2.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些内容都是战后工业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对于学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三.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史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3.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教案及教学反思

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2.理解西方国家工业化对世界的影响;3.掌握工业化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生活和思想的影响;4.掌握工业化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和综合阅读能力;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阅读文本、统计数据等,掌握工业化国家社会巨变的基本内容;2.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工业化国家前后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理解工业化的影响;3.讨论引导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出本次课讲解的主题,并简要介绍工业化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第二步:阅读分析(35分钟)1.请学生预习课本P39-P45内容,并在预习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呈现讨论成果;2.老师讲解工业化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生活和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梳理及答疑。
第三步:对比分析(25分钟)1.老师请学生围绕“工业化前后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变化”主题,在小组内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成果;2.学生代表向全班呈现小组讨论成果,并由其他同学提问和发表意见。
第四步:讨论引导(25分钟)1.老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达成一个理性的结论;2.学生就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并发表个人看法和观点。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2.提出下节课的预习要求和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是我们班的历史老师授课,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讨论引导法,使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入理解。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李度一中陈海思
1 教学分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革命后,英、法、美、德等国在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了解大众教育出现的背景;了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了解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观察图表《英、法、德、美四国的人口增长》,了解从1801年到1911年,这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趋势,培养学生观察图表、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活
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马车、木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出行时可以坐火车。
中世纪或近代早期,人们主要生活在农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阅读上述文字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材料和教材,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每年大约增长0.5%~1%。
在土地比较辽阔的地方,如北美的新英格兰和俄国,人口增长率要超过1%,但人口已经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在法国,则低于0.5%。
有的年份,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造成了人口大幅度下降,比如遇有战争、瘟疫和饥荒的年代。
材料二: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特别像英、法、北美、爱尔兰、意大利、俄国……欧洲人口在1750年时有1.4亿,到1780年时达1.88亿,1850年达2.66亿,几乎每半个世纪增加约40%。
设问1:为什么欧洲17世纪人口增长缓慢?
提示: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战争频繁,自然灾害不断,医疗卫生条件不好。
设问2:1750年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政治环境稳定、人口流动的增加、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设问3:试着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提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人口增长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商品销售市场。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城市化定义: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阅读教材图表《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和“相关史事”,说说城市化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城市人口增长
3.结合前面所学,分析城市人口增长的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机器的广泛使用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他们被城市生活吸引,进入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4.阅读材料与教材“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人口的增给城市住房、交通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1850年的巴黎道路狭窄、阴暗,建筑非常拥挤,到处都是贫民窟,公共卫生条件也很差,人口的死亡率很高。
整个市区只有两个公园,公共交通设施很少。
材料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作是19世纪50年代在巴黎开始的……巴黎的改建工程推倒了许多旧的建筑,特别是铲除了许多贫民窟,拓宽展直了街道,街道两旁种植了树木……城市的供水统也进行了改建,巴黎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1870年开始,欧洲各城市纷纷效仿巴黎进行了改建。
设问:迅速的城市化产生了哪些城市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提示:城市照明、住房、交通和城市公共卫生方面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城市人口死亡率升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恶劣。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法等国开展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铺设排污管道,发展公共交通,使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归纳总结:工业化初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环境很差。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目标导学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说说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材料展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日益困苦,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总结: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2.读教材和材料,说说工业革命出现的环境问题。
材料展示:近百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等。
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还有: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有数万人中毒,数千人死亡,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986年4月26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现位于乌克兰)核电站爆炸事件,不仅对当代的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后代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10多年来因这次事故已造成约6000人死亡。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提示:自工业化以来就逐渐形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积弊深远;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
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类似亦可)
三、课堂总结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工业化强国。
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
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素材积累】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抬眼望去,雨后,青山如黛,花木如洗,万物清新,青翠欲滴,绿意径直流淌摘心里,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清新而湿热的气流迅疾钻入人的身体里。
脚下,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跃然眼前,泥土地上,湿湿的,软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