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意思_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意思_三顾茅庐的故事文言文《三顾茅庐》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三顾茅庐原为汉末时期刘备三次城访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大业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现在意为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故事】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去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典故】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优秀5篇

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优秀5篇顾茅庐的主要篇一三顾茅庐的主要讲的就是刘备经过徐庶的暗示,告诉他在一个地方有个军事人才,但他从来没有出来参加过战争,整天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徐庶说如果大王能够得到这个人才,便能够帮忙大王统一天下。
由此能够看出这个人是有多厉害,哪个大王听了不会动心。
于是刘备第二天便出去前去诸葛亮的家中,不巧的是,诸葛亮恰好出去游山玩水了,刘备问他的童子先生什么时候会回来,童子说他也不明白,先生回家没有固定的时间,这次刘备只好遗憾的回去了。
过了几日他又和手下带着礼物前往诸葛亮的茅草屋,这次依旧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亮正好被朋友约出去了,刘备甚是遗憾,他留下了一封信便走了。
新年很快到了,在过完新年后,刘备又准备出去前去诸葛亮家了,这次但是冒着风雪前往,可见诸葛亮对他是多么的重要,不惜一切。
这次较后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较后在家中了,然而此时诸葛亮正在睡觉,他只好等着了,不久,诸葛亮醒来了,和刘备进行了一番交谈后,同意跟随刘备前去指导军事策略。
顾茅庐的主要篇二《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在其间,记载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气周瑜、空城计……其中,让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三顾茅庐"了。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徐庶为了探望老母,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先生。
司马微再次推荐诸葛亮后,刘、关、张三兄弟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将诸葛亮请出山,重扶汉室的故事。
故事中,关羽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张飞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从这二人话中,可以看出关、张二人不懂尊重人才、礼贤下士。
相反,刘备反对这种心态。
他叱责关、张二人,用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的故事教诲他们要对人才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的详细故事原文

三顾茅庐的详细故事原文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
故事大意是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最终成功说服诸葛亮出山辅
佐自己的故事。
具体原文如下:
“却说刘备自得了荆州,即日便请孔明商议前事。
孔明曰,
‘今荆州已定,可速取益州。
’备曰,‘益州刘璋势穷,何不就此
乘势而取之?’孔明曰,‘益州刘璋,乃先主之弟也,不可侵犯。
’备曰,‘我欲得益州,汝何如?’孔明曰,‘若要取益州,须得先
主亲自去得之。
’备曰,‘汝可为我图之。
’孔明曰,‘某自有妙计。
’备曰,‘如何?’孔明曰,‘某自往犹豫,不可立即答应。
’”。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原文的一部分。
这
个故事通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
意和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也表现了诸葛亮深藏不露的智慧和谋略。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后人广为传颂。
三顾茅庐的原文和译文

三顾茅庐的原文和译文以下是三顾茅庐的原文和译文: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三顾茅庐初中课文原文

三顾茅庐初中课文原文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
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
将军今日可与相见。
”言罢,飘然自去。
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
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
”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
”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
玄德拱立阶下。
半晌,先生未醒。
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
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童子欲报。
玄德曰:“且勿惊动。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
”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遂转入后堂。
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述

三顾茅庐的故事简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群雄逐鹿。
刘备、关羽、张
飞三人结义为兄弟,立誓共图大业。
刘备初入蜀地,寻找治世之才,听说荆州名士诸葛亮才华横溢,便决定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第一次求贤,刘备亲自前往诸葛亮居住的茅庐,但诸葛亮已经
看穿了刘备的用心,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刘备心中仍不忘,决定再
次前去拜访。
第二次求贤,刘备再次前往茅庐,诸葛亮仍然不愿出山,坚守
初衷。
刘备深知诸葛亮的才华,不愿轻易放弃,决定再次前去求贤。
第三次求贤,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这一次,他带去了自己的
妻子孙尚香,并表示诚挚的诚意。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最终
答应出山,辅佐刘备治理蜀地。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求贤之事,也是历史上蜀
汉建立的重要一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诚的心,可以打动
别人;一个坚定的信念,可以改变命运。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这
个故事中得到启示,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成语三顾茅庐的意思

成语三顾茅庐的意思
成语“三顾茅庐”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出自《三国演义》
中对诸葛亮拜访刘备的情节。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为了招揽某人才
不遗余力,多次请求,表示极力邀请或招揽别人的意思。
具体来说,成语“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住所拜访他,表示刘
备对诸葛亮的推重和重视。
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对人才的极力招
揽和重用。
从历史角度来看,“三顾茅庐”反映了中国古代重视人才的传统。
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表现了对诸葛亮才华的赞赏和尊重,也
展现了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人才
的重视和尊重,以及对人才的追求和珍视。
从现代角度来看,“三顾茅庐”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人才的追
逐和争取。
在职场上,有时候公司为了招揽某位重要人才,可能会
采取多种方式,多次邀请,表示对其重要性和价值的认可。
因此,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争夺。
总的来说,成语“三顾茅庐”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形象地
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追逐,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现代意义。
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

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故事之一,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希望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于是三次前去拜访。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尊重,也表现了诸葛亮的谦逊和智慧。
下面就让我们来概括一下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刘备正在寻找能够帮助他实现天下统一的人才。
在介绍之后,刘备得知了诸葛亮的名声,他深信诸葛亮定能助自己一臂之力,于是决定前去拜访。
第一次拜访时,诸葛亮并不在家,只有他的妻子黄月英在家。
刘备留下了书信,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并且请求诸葛亮出山相助。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接受刘备的请求,而是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隐居之意。
尽管得到了拒绝,刘备并没有放弃,而是再次前去拜访。
第二次拜访时,仍然没有见到诸葛亮本人,但是刘备再次留下了书信,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和决心。
这一次,诸葛亮也没有接受刘备的请求,而是再次留下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隐居之意和无奈之情。
尽管两次被拒绝,刘备仍然坚定地决定再次前去拜访。
第三次拜访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本人。
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和决心表示赞赏,并且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成为了刘备的重要顾问和帮手。
从此,刘备和诸葛亮共同合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诚实待人是成功的关键。
刘备三顾茅庐,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也展现了诸葛亮的谦逊和智慧,他并不轻易接受刘备的请求,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隐居之意。
这个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 情节
遇到 容貌 听到 结果
人物
诗歌
一顾
二顾
三顾
思考探究
作者写这些故事情节 有什么作用?
思考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请诸 葛亮出山呢?刘备三顾茅庐请 诸葛亮出山,让你从中体会到 什么?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 然后把你的收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自读课文,按一下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 去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前后的过程中,哪些 地方具体表现了他是诚心诚意?
出发前:
将到时:
到达后: 出山后:
பைடு நூலகம்
延伸拓展 三顾茅庐的故事给予你什么启示?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 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 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 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 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 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一千 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 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实描述,对后世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 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诸葛亮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 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 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 定。 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祈 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 232年:发明木牛流马。 234年:病逝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