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虎克简介
列文虎克简介

列文虎克简介列文虎克,英文名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0.24-1723.08.26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生卒均于代尔夫特。
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16岁即外出谋生,过着飘泊苦难的生活。
后来返回家乡,才在代尔夫特市政厅当了一位看门人。
20岁时回代尔夫特自营绸布。
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
这种工作收入不少且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
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同时代人。
他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
其一生磨制了400多个透镜,有一架简单的凸透镜,其放大率竟达300倍!他对于在放大透镜下所展示的显微世界非常有兴趣,观察的对象非常广泛,主要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昆虫等等。
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
他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
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
1684年他准确地描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推测的毛细血管层是真实存在的。
1702年他在细心观察了轮虫以后,指出在所有露天积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因为这些微生物附着在微尘上、飘浮于空中并且随风转移。
他追踪观察了许多低等动物和昆虫的生活史,证明它们都自卵孵出并经历了幼虫等阶段,而不是从沙子、河泥或露水中自然发生的。
他是第一个用放大透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
尽管他缺少正规的科学训练,但他对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的细致观察、精确描述和众多的惊人发现,对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细菌学和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他根据用简单显微镜所看到的微生物而绘制的图像,今天看来依然是正确的。
首次发现微生物“充满煤烟、灰尘的车厢,是一个‘活动的监狱’。
”“我‘最大的优点’,是保护指甲干净。
”这是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年)卫生习惯的片断。
列文虎克的资料

列文虎克的资料
列文虎克(Levene Hulse)是一位知名的英国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生于1882年,逝世于1949年。
他的研究重点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为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列文虎克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化学,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曾担任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并被任命为皇家化学会的会长。
他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会员资格,并成为英国学院的会员,以表彰他多年来在生物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开创了一种新的蛋白质分析方法,并揭示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在结构和性质方面的关键作用。
此外,列文虎克还在研究核酸的化学结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解决了许多生物化学家的重要问题。
总之,列文虎克是一位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很高地位和影响力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列文虎克:(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50

•mó mò •四面磨薄 磨刀 •磨房 磨米
•kān kàn • 看门 看守 • 看见 看家
• 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 • 他玩出了哪些名堂?
•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 生物的总称。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 的低等生物。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 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主要有古菌; 属于原核生物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 原体、立克次氏体;属于真核生物类的真菌、 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上这些微生物在光学 显微镜下可见。蘑菇和银耳等食、药用菌是个 例外,尽管可用厘米表示它们的大小,但其本 质是真菌,我们称它们为大型真菌。而属于非 细胞生物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又称朊 粒)等则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 列文虎克:(1632— 1723) 荷兰生物学家。英
国皇家学会会员。在 早年,学会了磨制玻 璃透镜的技术,制细菌, 对动植物的显微构造 也有所观察。
名堂 清闲 阅读 拜访 玩具 简单 随意调节 俄国沙皇 千里迢迢 挤来挤去 英国皇家学会
VjRgOdL9I6F3B0y (v%s#oXlUiQfNbK8H5D2A+x*u $qZnW kShPeMaJ7F4 C1 z)w&t!pYmUjRgOcL9I6E 3B+y (v%r#oXlTiQfN bK8G5 D2A-x *u$qZn V kShPdMaJ7F4C0 z)w&s!pYmUjRfOcL9H 6E3B+y (u%r# oWlTiQ eNbJ8 G5D1A -x*t$q YnV kSgPdMaI 7F4C0 z)v&s!pXmUjRfOcK9H6E2B+y (u%rZoWlThQeN bJ8G4D 1A-w* t$qYn VjSgPdLaI7F3C0y )v&s#pXmUiRfNcK9
叶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

叶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一、列文虎克的生平简介安东尼·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 - 1723年8月26日),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出生于荷兰的代尔夫特,家境并不富裕,自幼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但他对周围的微小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二、发明显微镜的过程1. 早期探索与自制镜片- 列文虎克最初是一名布商和公务员,但他的业余爱好是磨制镜片。
他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己的工作间里,通过手工精心磨制玻璃镜片。
他的磨制技术非常高超,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他磨制出的镜片曲率精确,能够对微小物体进行放大观察。
2. 显微镜的制作- 他把磨好的镜片安装在金属架上,制成了简单的显微镜。
他制作的显微镜结构简单,却有着惊人的放大能力。
与当时的复式显微镜相比,他的显微镜虽然只有一个镜片,但放大倍数可达200 - 300倍。
这种单透镜显微镜的优点是能够减少色差等光学干扰,使观察到的图像更加清晰。
3. 观察微观世界- 列文虎克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开始观察各种事物。
他观察了雨水、井水、污水等水样,发现了其中有许多微小的生物在游动,他将这些微小生物称为“微动物”(animalcules),这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他还观察了动物的血液、毛发、肌肉组织等,发现血液中的红细胞等微小结构,对生物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意义1. 生物学领域- 为微生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之前,人们对生物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肉眼可见的动植物。
他的发现开启了人类对微观生物世界的探索之门,使得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微生物在生命活动、疾病发生等方面的作用。
例如,后来巴斯德的微生物发酵研究以及科赫对病原菌的研究等,都离不开列文虎克最初对微生物的发现。
2. 医学领域- 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这促使医学家们开始从微生物的角度去研究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列文虎克——水滴带来的发现

列文虎克——水滴带来的发现列文虎克——水滴带来的发现——水滴带来的发现安东尼·危·列文虎克(1632—1732),生于荷兰的代尔夫特一个酿酒工人的家庭里。
尽管文化水平有限,但却在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一生中有许多发现:1674年对红细胞作了精确描述;1675年发现了原生动物;1684年在前人基础上准确描述了血红细胞。
这些成就的取得一靠先进技术改进显微镜,二靠细心的观察。
尤其是对显微镜的改进最为著名,使人们能够开始微观的科学实验。
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
要观察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没有恰当的工具是不可能的。
在列文虎克之前,英国人虎克已经描绘过显微镜下长在破革上的蓝色霉菌形态,不过,看到细菌、原生动物等活的微生物,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的第一人是列文虎克。
在荷兰的鹿特丹和海牙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村镇。
这个名叫代尔夫特的小镇一向不为外界所知。
小镇上的居民也从不奢望到外边去闯闯世界,他们生于斯又死于斯,延续着生命,维持着小镇的繁荣。
1632年,在小镇上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诞生了一位名叫安东尼·危·列文虎克的男孩。
他跟镇上所有男孩子一样,由他的家庭供他读书,但只在镇上读了小学。
这已经足够了,列文虎克已经能读书,也能给上司写报告,于是他在镇*** 中担任了低级的职务,结了婚,生了六个子女。
在镇上所有的居民眼中,列文虎克是幸福的,大家都羡慕他那安祥平和的家庭生活,巴不得自己也能像他一样。
有一天,列文虎克在书上看到了一种奇异的观察工具,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七世纪时,在一个小镇的商店里当然买不了。
显微镜的关键零件是镜头,列文虎克虽然不是个磨镜工人,也没有接受过一天的技术训练,但他有的是时间,更有对这种业余爱好的满腔热忱。
有了这两点,再学习一些制作的方法,他便开始磨起镜头来。
凭着细心和执着,他的磨镜技术一天天提高,最后,终于远远超出了当时的专业技师。
列文虎克并不按照复式显微镜的办法制造自己的观察工具,他绝对没有束缚手脚的框框。
列文虎克的资料(《玩出了名堂》)

列文虎克的资料(《玩出了名堂》)列文虎克1632年生于荷兰,他的父亲是制造篮子的手工艺人,母亲来自酿酒艺人家庭。
6岁时列文虎克的父亲就去世了。
小时候列文虎克还是接受了一点基础教育,16岁时他就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到一家布店当学徒,凭自己的手艺开了一家布店。
不过他的生意可能并不成功,因为他很快就转行,做起了看门人。
列文虎克除了荷兰语外,其他语言一窍不通,尤其当时科学家必备的拉丁文,他同样大字不识一个。
由于看门工作比较轻松,时间充裕,列文虎克经常可以接触各行各业的人。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镜片可以磨制成放大镜,它可以将很微小的东西放大,使观察者可以清清楚楚地观看。
好奇心强烈的列文虎克也想拥有,不过价格太贵,他买不起。
但是,心灵手巧的列文虎克利用看门时的空闲,磨出了质量在当时最好的放大镜,又发明了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后,看门人兴致勃勃地将能够想到的小东西一个接一个地放在镜下,观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显微镜下蜜蜂腿上的短毛,竟然如缝衣针一样地竖立着,让人有点害怕。
随后,列文虎克又观察了蜜蜂的螫针、蚊子的长嘴和一种甲虫的腿。
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列文虎克又开始制造更大倍数的显微镜,他想看清楚更小的物体。
列文虎克一生中制造了491架显微镜,当时的手工艺人对自己的技艺是保密的,公开了自己的饭碗就保不住了。
虽然显微镜制造并不是列文虎克的谋生之道,但是他依然保持了艺人的传统,秘不示人。
不过有那么多得意之作和新发现,不找个人分享实在是心里憋得难受,因此列文虎克对自己的朋友格拉夫敞开了大门。
格拉夫是一位医生兼解剖学家,还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
他看到玲琅满目的显微镜,以及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格拉夫震惊了。
他明白这些是了不起的发明和发现,立刻鼓励列文虎克将自己的观察记录整理出来,寄给英国皇家学会发表。
在好友的劝说下,列文虎克终于同意将自己的发明和发现公之于众。
1673年的一天,英国皇家学会收到了寄自荷兰的观察记录,作者是列文虎克,文章的名字是《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
列文虎克(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早(精)

mò 磨坊 kàn 看 见
tiáo 随意调节
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 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 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 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 镜。 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 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啊, 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 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 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 识的生字词。 2、想办法认识你画出来的生字词。
学一学 堂 闲 拜 具 镜 腿 随 待 访 调
简பைடு நூலகம்
阅
读一读:
浪费 镜片 看守 清闲 细微 阅读 调节 简单 拜访 待着 固定 玩具 显微镜 微生物 挤来挤去
名堂 定时 随意
•
mó 四面磨薄 • kān 看 守
diào 调 动
1952年的夏天,富兰克林试着在费城的基督教堂高耸的尖 塔上竖起一根金属杆;他一心认为要汲取雷电,金属杆必须升 至相当的高度,而教堂尖塔的架构却显得太低,富兰克林突然 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装设着铁杆的风筝。 富兰克林由两根木 棍架成的十字,撑起了一大块丝缎的布面,这就是富兰克林传 说中不朽的风筝!在风筝上端,系上尖细的铁丝,铁丝末端绑 上一只金属钥匙。富兰克林操控风筝的部分,捆上秘密的绝缘 体—丝缎带;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这个实验者和他的儿子, 走入一片空旷的空地,搭起一个暂时性的挡雨棚,在风筝升起 了相当的一段时间后,一朵雷云才渐渐逼近。以下是普里斯莱 的叙述: 这朵云看起来有闪电的迹象,但却毫无动静地过去了;但就在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明感到灰心之时,他注意到几条细线在云 间闪烁,然后有直立的迹象,像是经由指挥一般,一个接着一 个相继出现!他震慑于这个景象,连忙伸出手,对准风筝在线 的钥匙。这项创举终于完成了,富兰克林终于取得货真价实的 雷电。
列文虎克的资料范文

列文虎克的资料范文中文名:列文虎克外文名: Leeuwenhoek国籍:荷兰出生地:代尔夫特出生日期: 1632年10月24日逝世日期: 1723年8月30日职业:生物学家,显微镜学家首次发现微生物主要成就:最早纪录肌纤维、微血管中血流目录事迹他对于在放大透镜下所展示的显微世界非常有兴趣,观察的对象非常广泛,有晶体、矿物、植物、动物、微生物、污水等等。
1674年他开始观察细菌和原生动物即他所谓的“非常微小的动物”。
他还测算了它们的大小。
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虫、狗和人的精子。
1684年他准确地描述了红细胞,证明马尔皮基推测的毛细血管层是真实存在的。
1702年他在细心观察了轮虫以后,指出在所有露天积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因为这些微生物附着在微尘上、飘浮于空中并且随风转移。
他追踪观察了许多低等动物和昆虫的生活史,证明它们都自卵孵出并经历了幼虫等阶段,而不是从沙子、河泥或露水中自然发生的。
他通过友人的介绍和英国皇家学会建立了联系,自1673~1723年曾将他的发现陆续以通信的方式报告给学会,其中绝大多数都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学报》上;由他提供的第一幅细菌绘图也在1683年该学报上刊出。
他于1680年被选为该学会的会员。
他是第一个用放大透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
尽管他缺少正规的科学训练,但他对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的细致观察、精确描述和众多的惊人发现,对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细菌学和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他根据用简单显微镜所看到的微生物而绘制的图像,今天看来依然是正确的。
由于基础知识薄弱,使他所报道的内容仅仅限于观察到的一些事实,未能上升为理论。
他的显微镜制法也由于保密,有些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他制造的透镜小者只有针头那样大。
适当的透镜配合起来最大的放大倍数可达300倍。
他的划时代的细致观察,使他举世闻名。
许多名人(包括英国女王、俄国的彼得大帝)都曾访问过他。
首次发现微生物“充满煤烟、灰尘的车厢,是一个‘活动的监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文虎克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玩出了名堂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三、教学建议
1.如有条件,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注意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可以学生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
其中“调”“待”是多音字,在
课文中分别读tiao、dai;还可以读diao。
dai。
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拜”的右边是四横,“具”的里面是三横,不要少写一横。
有些字,可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写好,如“闲”与“阅”,“腿” 与“随”
3.课文题目是《玩出了名堂》,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喜欢的游戏和在玩中的体会,如能说出在玩中的发现更好。
即从玩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课文篇幅不长,语言平实,可放手让学生自读。
读的方式要多样,允许学生自主选择。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列文虎克在理解中注意以下几处:
课文开头带有议论色彩,并且是课文的总括。
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玩耍与发明创造是有联系的。
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五个自然段,段段写了“玩”,“名堂”在课文里的意思就是发明与创造。
因此,
在教学中,要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从三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玩放大镜;再次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接下去写的是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微生物。
课文中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这是对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的拟人说法和对显微镜的形象表述,加上引号,不仅起到强调的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5.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学生的思路。
课文虽然讲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实质是讲观察、
好奇心和求知欲,它们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出发点和原动力。
如富兰克林就是由于好奇心而揭开雷电之谜的。
还有爱迪生,他小时候常常对人类的各种奇异的创造惊喜万状。
他曾悄悄把家里的钟表偷出来,一件件拆开,然后再装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学生会对这些事例有所了解,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交流交流。
列文虎克
6.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启发和收获,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但要注意这是小练笔,不能拔高要求。
7.引导学生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了解微生物的一些常识。
还可以交流一下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及从一些生活小事中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
四、参考资料
刘易斯
伽利尔摩·马可尼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