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简谱)
人音版(简谱)七年级上册音乐《牧歌》(一等奖课件) (1)

f 早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
pp ppp
尾声~~~~~~
思考:每一部分的演唱力度怎样? 歌曲的高潮在第几部分?
这首歌曲与原版牧歌相比,你喜欢哪首?为什么?
阿卡贝拉(意大利文:Acappella)
早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 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
思考:
这一部分在和声布局上与前面哪个部分 相似?
这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仔细聆听尾声 思考: 尾声的和声布局是怎样设计的? 演唱力度怎样?给你什么感觉?
p 引子~~~~~~
mp 绿绿的草地上跑着白羊,羊群像珍珠撒在绿绒上。
mf 无边的草原是我们的故乡,白云和青天是我们的篷帐。
仔细聆听引子和第一部分 绿绿的草地上跑着白羊, 羊群像珍珠撒在绿绒上。
思考:你先听到了哪个声部的声音? 主旋律是由哪个声部演唱的?
仔细聆听第二部分 无边的草原是我们的故乡, 白云和青天是我们的篷帐。 思考: 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和声布局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和声布局使你合唱是一种不 用乐器伴奏,只通过 人声来表现音乐的一 种合唱形式。
引子 ~~~~~~~~~
绿绿的草地上跑着白羊,羊群像珍珠撒 第一部分 在绿绒上。
第二部分
无边的草原是我们的故乡,白云和青天 是我们的篷帐。
第三部分 早霞迎接我自由地歌唱,生活是这样幸 福欢畅。
尾声 ~~~~~~~~~
思考: 1、与原版牧歌相比,这首歌的开头和结 尾有什么特点? 2、歌曲的主旋律出现了几次?
牧歌

无伴奏合唱《牧歌》
• 1954年,翟希贤以蒙古族民歌《牧歌》为 主旋律,运用和声变奏手法将其改编为一 首无伴奏合唱曲,并将原曲4/4拍改为2/4拍, 定为降G调。海默为之填了新词,着意于牧 民对故乡的眷恋、对幸福生活的赞颂和对 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无伴奏合唱已成为 我国合唱作品中的精品。
• 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唱歌,也称 “长调”。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和 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 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 被 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特点如下:
• 1、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多大跳音程、尾音拖 长,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 • 2、旋律基本以五声羽、宫调式为主,唱词是格律自由的四 句体,曲调具有对比、并置、呼应关系的上下句体。 • 3、长调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假声相结合,并常用颤音及上滑音作装 饰。 • 5、长调的伴奏乐器以马头琴为主,辅以其他民族乐器如笛 子、三弦等。
• 《牧歌》是一首内蒙古东部昭乌达盟的一 首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五声宫调式, 一段体(单乐段)结构,音乐上带有舒展 辽阔的特征。它的唱词共有四句,从天空 写到白云,再从白云写到羊群,最后又归 到草原,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气的草原放牧 图。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出草原的安 静和优美。其中雪白的羊群安静中所孕育 的生命力,歌唱了辽阔草原内在的精神和 力量。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牧歌 |人音版(简谱)()

《牧歌》“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学目标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难点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2、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欣赏——牧歌课件》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上册5919

本课回顾
• 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自己创 作、自己演唱的歌曲,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 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 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 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 • 长调:节奏舒缓、自由,气息宽广,字少腔长,旋律舒展、 辽阔,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 短调:曲调短小、简洁,具有明确节奏节拍,节奏整齐、
• 合唱中各声部的音色特点: 女高音:明亮宽广;男高音:高亢而富有诗意; 女低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本课回顾
• 无伴奏合唱(意大利文A Cappella或音译为“阿卡贝拉”) 是合唱音乐艺术中一门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与其他各种类 型的合唱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不与任何乐器组合,只单用
人声作为表现的工具。
• 音色:是指乐器或嗓音的音质。例如:不同的人声器官、 乐器及各种声源所发出的各具特色的声音成为音色。
知识讲解 合唱中的声部及其音色
女高音: 明亮宽广 女低音: 丰满结实 男高音: 高亢富有诗意 男低音: 深沉浑厚
再听全曲
无伴奏合唱《牧歌》
。
感受和声
无伴奏合唱《牧歌》
旋律为音乐提供了一种抒情的声
音,节奏给这种声音以活力,而 和声则为之增加了深度和丰富性。
听辨练习
• 根据你所掌握的课本知识,听辨下列音 乐片段是否属于长调或短调: 1. 2. 3. 4.
无伴奏合唱(意大利文A Cappella或音译为“阿卡贝 拉”,原意是:按照教堂风格。 )是合唱音乐艺术中一门
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合唱的区别,首先
胡杨牧歌陈一玲简谱

胡杨牧歌陈一玲简谱
胡杨牧歌是一首非常脍炙人口的歌曲,由女歌手陈一玲演唱。
以下是这首歌的简谱,分拆成琴谱和歌词两部分:
琴谱:
G D Em D
C G D
G D Em D
C D G
D Em D C
G D Em
D C D G
D C G
歌词:
红叶秋风任飘摇
老树黄土古来到
风吹沙走牛羊少
胡杨又抗风沙暴
多少辈子的等待
多少诉说的凄怨
等待万里的生命
凄怨千年的相思
大漠里的胡杨古老
无言诉说自然的包容
秋日黄沙泼面飞扬
纵有风沙我们仍坚强
胡杨牧歌是一首抒发对生命与坚韧的赞颂之歌。
配合简谱,用吉他或者钢琴演奏,更能传递出歌曲中丰富的情感。
未来,这首歌曲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传唱。
初中音乐人音版(简谱)(吴斌主编)七年级上册《☆牧歌》优质课课件公开课课件讲课比赛获奖课件D013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其悠久的游 牧文化息息相关,被誉为“草原 音乐活化石”, 以其独特的演唱 形式讲述着蒙古人民对生活的感 悟。
2005年,被列为“人类口 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听音乐片段四
牧歌
无伴奏混声合唱
民族的 就是世界的
谢谢
丰盛的宴席 全羊肉最美 塞勒日外咚赛, 亲人们 欢聚一堂 敬请干一杯 塞勒日外咚赛。
长短调是蒙古族民歌中的 一种音乐体裁,分为长调和短 调两种类型,除了具有蒙古族 辽远宽广的音乐风格外,各自 还有不同的音乐特点.
长短调的音乐特点
长调
短调
旋律: 舒展辽阔
优美欢快
结构: 自由宽广
规则整齐
内容: 描写草原蓝天等 描写叙事性情景等
初中音乐人音版(简谱)(吴斌主编) 七年级上册《☆牧歌》
优质课课件公开课课件讲课比赛获奖课件
类型:省级获奖课件
草原牧歌
牧歌
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旋律
牧歌
一段体(一部曲式)
慢速 舒展、辽阔地 A乐句
B乐句
慢速 舒展、辽阔地 前倚音
牧歌
一拍
(渐慢)
慢速 舒展、辽阔地
牧歌
《银 杯》
银杯里斟满 醇香的奶酒 塞勒日外咚赛, 朋友们 欢聚一堂 敬请干一杯 塞勒日外咚赛。
苏少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2单元《听:牧歌 》教学设计

《牧歌》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分析《牧歌》选自苏少简谱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碧野金山,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欣赏少数民族音乐,引导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按教材的要求,本课需要通过《牧歌》的欣赏,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欣赏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2、教学对象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笔者想通过未来教室下BYOD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歌曲主旋律、内蒙古长调,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并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3、教学目标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和了解音乐基础知识:长调、无伴奏合唱,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通过移动APP课件自主学习,课上在未来教室借助BYOD进行知识深化,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蒙古族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古民歌独特的魅力。
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增强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和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音调,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蒙古长调歌曲的特点。
难点:让学生了解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
5、教学方法:针对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和教师特征,对音乐教学方法进行多维度的选择,优化组合后总结为以讲授法、聆听法、讨论法为主,再辅以网络题库互动训练、视频资源自主学习的教学。
6、教学媒体分析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课教学主要选择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包括可触摸式白板、投影仪、图片和音频输出等)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内置《牧歌》APP)。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三单元《牧歌》教学设计

6. 《牧歌》的创编实践
- 学习《牧歌》的创编方法,掌握一定的音乐创作技巧。
- 进行《牧歌》的创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音乐创造力。
7. 《牧歌》的文化内涵
- 了解《牧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其文化意义和价值。
- 分析《牧歌》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牧歌》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牧歌》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三单元《 牧歌》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三单元《牧歌》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牧歌,感受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本节课将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以课本为基础,通过讲解、示范、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牧歌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唱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牧歌》的演唱技巧。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唱练习等活动,体验《牧歌》的演唱技巧。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边看谱边聆听老师演唱歌曲,熟悉歌曲保持两秒钟,缓慢用“嘶”或 “哈”音出气;小腹控制,像蚕吐丝那样均匀, 越长越好。
请同学们用“u”演唱歌曲的旋律,注意运用缓吸 缓呼的呼吸方式。
请同学们试着填词演唱歌曲,注意正确的演唱姿 势、呼吸方式,以及长音的保持。
请同学们根据歌曲的意境为歌曲设计力度变化。
请同学们跟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请同学们聆听根据这首《牧歌》改编的一首歌曲, 并思考:
●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与我们学唱的 《牧歌》有什么不同?
●哪种演唱形式更能表现出大草原蓝天、白云、 羊群的美景?为什么?
4
牧 歌
欣赏
牧 歌
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给你 带来什么感受?
音乐卡片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大体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
种旋律形态。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 有独特的装饰音。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 清晰。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