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研究基本方法共67页文档

合集下载

病毒性疾病的病毒学检测技术和治疗研究

病毒性疾病的病毒学检测技术和治疗研究

病毒性疾病的病毒学检测技术和治疗研究病毒性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如流感、登革热、乙肝、艾滋病等都属于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具有高传染性和易传播性的特点,对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病毒学检测技术和治疗研究是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一、病毒学检测技术1. 病毒检测的基本原理病毒检测是指从样品中检测出病毒的方法。

病毒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病毒与细胞、抗体或核酸等特异性相互作用,对病毒进行检测。

2. 病毒检测的方法目前常见的病毒检测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蛋白质检测和电子显微镜检测等。

(1)细胞培养法:将病毒加入细胞培养基中,使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发生感染并在细胞中复制后进行检测。

(2)免疫学方法:包括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测定等方法。

这些方法均是通过检测抗体或抗原来确定病毒感染。

(3)核酸检测法:目前最常用的是RT-PCR检测法。

基本原理是通过PCR扩增出病毒的核酸片段,从而确定病毒的存在。

(4)蛋白质检测法:通过检测病毒的特异性蛋白质确定病毒的存在。

(5)电子显微镜检测: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颗粒的形态结构来确定病毒的存在。

二、病毒性疾病治疗的研究病毒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主要包括疫苗研究、药物研发和免疫治疗等。

1. 疫苗研究疫苗是一种预防性治疗方法,通过模拟病原体,激发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来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许多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如乙肝疫苗、HPV疫苗、流感疫苗等,这些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病毒的感染。

2. 药物研发目前很多病毒性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药物研发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有多种抗病毒药物上市,如抗感冒药、抗乙肝药、抗HIV药等。

此外,还有许多新药在研发中,可以望尽快上市。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指利用免疫系统抑制或攻击病毒的治疗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人工合成抗体来中和病毒,或者利用重组蛋白的方法来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力。

病毒结构与生命活动的研究方法

病毒结构与生命活动的研究方法

病毒结构与生命活动的研究方法病毒是一种具有遗传物质和感染能力的细小颗粒,其结构简单而复杂,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无细胞结构和自我复制能力。

病毒的科学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探究其结构和生命活动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一、病毒结构研究的方法1. 技术手段研究最初的病毒研究主要是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病毒进行观察和描述,获得其颗粒形态、结构特征及大小等信息。

后来,X射线衍射、同步辐射、冷冻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研究者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病毒结构的细节和三维形态。

2.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病毒结构研究的发展。

利用重组DNA技术,人们可以构建病毒基因组的模型,壳蛋白的基因可以被重组,许多蛋白质可以被归属,从而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模拟出完整的病毒颗粒形态。

3. 生化分析技术生化分析技术也是病毒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

利用分离纯化和鉴定病毒的酶学(酶的性质)和免疫学方法,可以将病毒中的相关蛋白质和DNA等物质进行分离和鉴定,从而获得更详细的病毒结构细节信息。

二、病毒生命活动研究的方法1. 细胞培养技术病毒的生命活动与宿主细胞密切相关,对宿主细胞的依赖性非常强。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将病毒接种到培养细胞上观察其生长,结合细胞学和生化学技术,可以观察和分析病毒的复制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揭示病毒生命活动的内在机制。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探究病毒生命活动机制的重要手段。

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和分子克隆技术让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研究病毒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复制机制以及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等。

3. 免疫学技术病毒感染后,病毒颗粒本身和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会引发宿主免疫反应,因此利用免疫学技术也是探究病毒生命活动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利用ELISA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病毒蛋白在感染细胞内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可以对抗病毒抗体进行定量分析等。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专业荟萃]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专业荟萃]
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受周围环境因素的 影响。蛋白质以及钙、镁等离子的存在, 常可提高某些病毒对热的抵抗力。
专业知识
6
长期保存病毒一般采用下述两种方法:
1. 快速低温冷冻 于病毒液中加入灭活的正 常动物血清或其他蛋白保护剂,最好再加 入5%~10%的二甲基亚砜,并迅速冷冻和 保存于-70℃~-196℃。
第三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专业知识
1
内容
一、理化因素对病毒的作用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四、病毒的鉴定 五、病毒定量的几个概念
专业知识
2
一、理化因素对病毒的作用
理化因素包括热、辐射、pH和化学试剂等 对病毒的灭活作用,其作用的的结果是: 改变和破坏病毒核酸,使其失去转录和翻 译的功能; 或者是改变和破坏病毒蛋白衣壳或脂质等 结构,从而消除病毒的感染性。 但是经灭活的病毒可继续保持其抗原性以 及诱导产生干扰素。
标本采集必须无菌操作,如有细菌污染, 可通过加抗菌素、过滤和离心等方法处理。
由于大多数病毒对热不稳定,所以标本经 处理后一般应立即接种。
专业知识
15
若需要运送或保存,数小时内可置于50%中 性甘油内4℃保存,对需较长时间冻存的标 本最好置于-20℃以下或干冰保存。
以感染病毒的动物病料采集为例,一般说 来,应从病畜体内存在病毒最多的器官或 组织采取病料。例如上呼吸道疾病取鼻分 泌物,脑炎取脑组织,痘症取患部皮肤。 采集病料的时间,以症状刚出现时为佳。 检查抗体时,则采取一个病畜的初期和恢 复期的血清,以了解抗体滴度的变化。
近年来,人们已发现一些抗生素对病毒有 作用,有的已用在病毒病的预防和治疗上, 如金刚铵、利福霉素、放线菌素D等。
专业知识
14

病毒学研究方法简介

病毒学研究方法简介

冠状病毒感染——“非典” X线胸部检查可见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阴影,少 数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大多数为 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
病毒检测
TMV transmission by an Apis sp.
A severe mosaic symptom on tomato leaf (TMV)
腿色斑Chlorotic spoting
黄化Yellowing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提纯extraction/纯化purification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标本采集 标本处理后接种
动物接种 观察发病
组织培养
CPE EM
包涵体 空斑试验 红细胞吸附 中和试验
鸡胚接种
卵黄囊膜 尿囊液 羊膜腔液 绒毛尿囊膜 观察囊膜病变 血凝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
(三)病毒提纯的技术
1、差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
二、病毒的分离与培养
• 差速离心:交替使用高速和低速离心
高速离心(40000~80000g)使病毒沉淀,取沉淀 低速离心(约4000g)仅去除大的细胞碎片等杂质,取上清
• 密度梯度离心:部分或完全根据颗粒在一个无对 流介质中的密度而获得分离 蔗糖10%~40% CsCl等
7、柱层析法
吸 附:用离子交换或吸附法
分子筛:琼脂糖或葡聚糖制成凝胶柱
8、抗血清处理
针对宿主蛋白的血清来沉淀杂蛋白 加病毒的抗血清形成病毒—抗体复合物
二、病毒的分离
要证明某种疾病是某一感染因子所引起.则必须满 足Rivers法则: ① 从患病者体内分离出病毒; ② 在实验动物或寄主细胞中可以培养;
(三)病毒提纯的技术
2、沉淀法 盐析法 等电点沉淀 丙酮沉淀 聚乙二醇沉淀 乙醇沉淀 3、吸附法

病毒学研究与病毒防治技术

病毒学研究与病毒防治技术

病毒学研究与病毒防治技术第一章:病毒学基础病毒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生命科学学科,主要研究病毒的结构、形态、生活史、生命活动以及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病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入,病毒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二章:病毒分类与特征病毒是一类微生物,其特征主要有非细胞结构、根据遗传物质不同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等多种类型。

根据宿主范围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人类病毒等。

病毒具有高度的感染性和变异性,因此对病毒进行分类和研究是制定病毒防治策略的基础。

第三章: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病毒感染和疾病发展的关键环节。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通过结合受体进入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最终复制病毒颗粒并释放入环境中。

同时,病毒感染会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通过免疫调节来控制病毒的传播。

第四章:病毒感染与疾病发展病毒感染是导致多种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血液与体液传播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引起一系列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毒感染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进一步加重疾病的发展。

因此,研究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疾病发展的过程对于治疗和预防病毒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病毒防治技术为了有效抑制病毒的传播和疾病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病毒防治技术研究。

其中,病毒疫苗是目前最主要的病毒防治手段之一,通过注射病毒抗原来激发机体免疫机制,从而产生抗体和免疫记忆。

此外,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也是病毒防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干扰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六章:新兴病毒与全球疫情随着全球人口流动的增加,新型病毒的出现及其对全球疫情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例如,2003年的SARS疫情、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和现在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都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及时监测、研究和应对新兴病毒成为了病毒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第五章 病毒学检验基本技术

第五章 病毒学检验基本技术

第五章病毒学检验基本技术第一节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病毒(Virus)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的、只含一种核酸(或DNA或RNA)、只能在活细胞内存活的寄生物。

病毒在活细胞外以病毒粒子的形式存在,不能进行代谢和繁殖,不具有生命特征,但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就具有生命特征。

一病毒的形态大小(一)病毒的形态病毒一般呈球形或杆形,也有呈卵圆形、砖形、丝状和蝌蚪状。

动物病毒多呈球形、卵圆形或砖形,如腺病毒为球状,痘病毒为砖形;植物病毒多呈杆形或丝状,少数为球状,如烟草花叶病毒为丝状,苜蓿花叶病毒为杆状,花椰菜花叶病毒为球状。

细菌病毒即噬菌体多为蝌蚪状,也有为球状和丝状,如大肠杆菌偶数T噬菌体系列为蝌蚪状,大肠杆菌噬菌体fd为丝状(图5-1)。

图5-1 病毒的形态(二)病毒的大小病毒非常微小,以纳米(nm)表示。

较大的痘病毒直径约为300nm,较小的口蹄疫病毒颗粒直径为10~22nm。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及其功能病毒粒子(virion)是指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病毒颗粒。

病毒粒子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核酸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构成了病毒的核心或基因组 (genome),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构成了病毒粒子的衣壳(capsid) 。

核酸和壳体合称为核衣壳(nucleocapsid) ( 见图5-2)。

最简单的病毒就是裸露的核衣壳。

病毒形状往往是由于组成外壳蛋白的亚单位种类不同而致。

此外,在某些病毒的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囊膜(envelope)结构。

1 核酸核酸是组成各种病毒的核心。

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即DNA或RNA。

核酸可以是单股的,也可能是双股的;可以是线状的,也可以是环状的。

大多数病毒粒子中只含有一个核酸分子。

少数RNA病毒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酸分子,而且各个分子担负着不同的遗传功能,它们一起构成病毒的基因组,所以这些 RNA 病毒为双组分基因组、三组分基因组或多组分基因组。

病毒核酸(即病毒基因组)储存着病毒的遗传信息,控制着其遗传变异、增殖和对宿主的感染性等。

第三部分病毒学实验方法

第三部分病毒学实验方法

第三部分 病毒学实验方法病毒是微生物中体积最小的一种,绝大部分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到,需用电子显微镜才可查见。

由于病毒具有严格的寄生性,必须在易感的活组织(细胞)中才能增殖,故通常将其接种于动物(小鼠、家兔及猴等)、鸡胚胎或组织(细胞)中使之增殖,但并非所有标本均需依次接种于动物、鸡胚胎或组织培养中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有些病毒在寄生的细胞内增殖后可导致细胞病变,或可在受感染的细胞内形成形态学上特异的斑块,称为包涵体,此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视。

病毒性疾病常用的血清学检查法为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中和试验。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在原有血清学检查技术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具有特异性强且敏感性又较高的新的血清学检测法,如荧光抗体检测技术,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ILSA及固相放射免疫技术等,在实际工作中,可随检查目的的不同而选不同的方法。

实验十五 病毒感染后的形态学观察一、电子显微镜技术病毒体积微小,不仅肉眼看不见,即使是分辨率最好的光学显微镜也只能看到个别的大病毒。

20世纪30年代初电子显微镜的发明,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在电子显微镜下,不仅能观察到各种病毒的外观,且可看清其结构。

为了观察病毒与细胞的关系。

一般将接种病毒的组织(细胞)培养固定,包埋后进行超薄切片,染色后进行观察;为观察病毒形态与结构,可用磷钨酸负染法。

(一)磷钨酸负染法磷钨酸负染法是利用重金属盐类溶液处理生物标本,使它在电镜下呈现出良好的反差。

经此种染色处理的生物标本。

在电镜下与正染色相反,观察到的不是亮环境下的黑色物象而是暗背景(重金属染液)下的亮象(物体)。

【材料】(一)病毒悬液。

(二)染液:磷钨酸盐(钠、钾)(三)铜网【方法】(一)用吸管吸取少量病毒悬液,直接滴在铜网上,一般每份标本3-4个铜网。

待3-5 min 后吸去悬液或用小片滤纸吸干。

然后用另一吸管吸染液滴于铜网上,待2-3 min吸去多余染液,待自然干燥后即可进行电镜观察。

病毒学(Virology)

病毒学(Virology)
(三)病毒存在的认定 1、系统症状
2、局部反应
(1)噬菌体—噬菌斑(plaque) 噬菌体感染生长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的细菌所形 成的,具有一定大小和形状的透明区域。
(2)动物病毒—蚀斑或称空斑(plaque) 动物病毒感染单层细胞培养所形成的局部病损 区域,系由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所引起.
致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 , CPE) :
(六)分子生物学方法 *变性与不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蛋白质肽图与N末端氨基酸分析 *核酸的酶切图谱与寡核苷酸图谱分析 *分子杂交 *序列测定 *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第三章 毒粒的性质
第一节 描述毒粒性质的结构术语 一、毒粒(Virion) 1、毒粒是一团能够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它 被自身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有的还有一层附加膜,以保 护其遗传物质免遭环境破坏,并作为将其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 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的载体。 2、毒粒的基本构成: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 蛋白质外壳(由许多相同的蛋 白质分子构成) * 有的病毒含有多个核酸分子 * 有的病毒蛋白质外壳由数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构成 * 有的病毒蛋白质外壳外还有一层膜结构 * 有的病毒的多个核酸分子被分别包装在不同的颗粒中
*感染单位(infectious units, IU):引起宿 主或宿主细胞培养一定特异性反应的病毒最 小剂量
*效价(title):单位体积(ml)病毒原液 所含的病毒感染单位的数目(IU/ml)。
1、 噬(蚀)斑测定
(1)噬菌体的噬菌斑测定,琼脂叠层法(agar layer method)
一定量的经系列稀释的噬菌体悬液分别与高浓度 的敏感细菌,以及半固体营养琼脂均匀混合后,塗布 在已铺有较高浓度营养琼脂的平板上,经过孵育培养, 在延伸成片的细菌菌苔上出现分散的单个噬菌斑。根 据病毒的一次击中(one-hit)动力学性质,一个有 感染性的病毒即可引起一个细胞的感染并形成一个噬 斑,并且其数目与样品中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数量 成正比,故统计噬斑数目后即可计算出噬菌体悬液效 价,并以噬斑形成单位(plague forming units , PFU)/毫升(ml)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