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论王夫之的道统与治统-精选文档

论王夫之的道统与治统-精选文档

论王夫之的道统与治统王夫之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之一,他的政治思想融哲学、史评、政论为一体,尤其在政治哲学方面博采众长,独放幽馨。

但由于过去学界对其思想的不重视,导致其很多作品遭到破坏或遗失。

幸运的是自19世纪20年代以后学界开始重视王夫之思想,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许多遗失的作品被找回,并整理与出版。

这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中,他的“道统论”和“治统说”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他的道统”和“治统”合一的观点。

、道统的传承与批判中华道统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伏羲,由周公、孔孟等圣人传承。

《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 [1] 叙述了尧、舜、汤、文王、孔子的传承脉络。

唐韩愈则作《原道》,正式提出传道谱系,建立起真正的道统论。

宋儒在韩愈的基础上对道统论作进一步的发展,朱熹更是将韩愈儒家仁义之道的思想正式定名为“道统”。

到了王夫之,许多学者认为王夫之对传统儒家道统论,特别是对宋儒道统论持否定态度。

其实不然,笔者认为王夫之更多的是对传统儒家道统论的一种批判继承。

那么,何为“道统”。

王夫之说:“圣人之教,是谓道统。

” 意思是孔孟之道,亦即礼仁政治的基本原则,就是道统[2] 。

因此,王夫之又把“道统”成为“儒者之统”。

“道统”的基本内容又是什么呢?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若夫百王不易、千圣同原者,其大纲,则明伦也,察物也;其实政,则敷教也,施仁也;其精意,则?} 台也,跻敬也,不显之临、无射之保也;此则圣人之道统,非可窃者也。

” [3]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王夫之认为“道统”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明伦,察物;(2)敷教,施仁;(3)?}台,跻敬。

三项基本内容,每项都有自己的内涵和思想,但以“明伦”和“察物”为总纲。

明伦”“察物”,指明于人伦、察于庶物。

具体说来是察于万物之情,达于万物之理,明与人伦之爱敬,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摘要】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著名启蒙思想家,其政治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十分庞杂,主要包含四方面:“以民为基”的政治思想,“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民富国强和反腐倡廉这两方面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王夫之;政治思想;意义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故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

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读通鉴论》、《宋论》、《黄书》等,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反映在这些著作中。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十分庞杂。

我们可以把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体系看成一棵树,他的政治思想的基础或者说是树干就是“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这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

从这个根本思想出发,他又提出了许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1“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王夫之目睹明王朝封建统治者对民众实行重压政策最后葬身于农民起义风浪中的事实,认真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深地认识到民众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从维护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

他说:“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人君之当行仁义,自是体上天命我作军师之心,而尽君道以为民父母,是切身第一天职”。

他认为,君民二者的关系,君主应该以民为根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者地位是否稳固的关键,作为君主应当推行仁义的君道,真正关心民众,体察民情,应该以此作为“第一天职”来看待。

《读通鉴论》有一条“社稷不存以能保民者为重”,这也是王夫之引用史实对民本思想的具体阐释。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以此被人称为“东方孟德斯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总结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总结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总结王夫之的主要思想王夫之(1332-1385)是明代朱元璋的得力干将,也是明朝初期颇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以民为本、依法治国、重农抑商”,并致力于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巩固明朝的统治地位。

首先,王夫之主张以民为本。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只有保障人民的福祉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强调政府要倾听民意,重视民生,以民为主,积极解决民生困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提出了“民穷财尽,则难制之”和“民康财盛,则易使之”的观点,强调要通过改革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王夫之倡导依法治国。

他认为国家应该依靠法律来管理社会,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他主张严格制定和执行法律,让法律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的工具。

他注重注重依法办事、依法处理案件,反对官员滥用职权、私刑乱伦的行为。

他的“崇法立政”思想对明朝的法律制度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次,王夫之强调重农抑商。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发展农业才能保证国家的自给自足、经济繁荣。

他主张通过改革政策,广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他也强调要适度抑制商业发展,避免过度商业化对经济秩序的干扰。

他的思想对明朝的农业发展、农民福祉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王夫之主张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

他认为社会秩序的和谐是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基础,反对社会的动荡和乱象。

他注重政府的廉洁、官员的廉政、社会的道德规范,倡导俭政奢民,以身作则,力求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他主张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通过改革手段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总之,王夫之以民为本、依法治国、重农抑商为核心思想,通过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措施来推动明朝的发展和巩固。

他的思想对明朝初期的统治稳定、农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明朝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要求限制皇帝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顾炎武:
1、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2、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2、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此三人还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又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思想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全方位诠释了古代典故为手段,从中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见解,并用在对社会的改革上面。

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明朝晚期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批评了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新体系思想。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跨历史意义。

王夫之的政治内容

王夫之的政治内容

他的著作
• • • • • • • • 《周易外传》 《周易内传》 《尚书引义》 《张子正蒙注》 《读四书大全说》 《诗广传》 《思问录》 《老子衍》 • • • • • • • • 《庄子通》 《相宗络索》 《黄书》 《噩梦》 《续春秋左传博议》 《春秋世论》 《读通鉴》 《宋论》
他的政治内容
我的总结
• 批判继承 批判继承了儒学,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君 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解放人们的思想。反对 重农抑商的思想,提出工商皆本。(明清之际,商 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君主专制空前 加强,封建专制制度腐朽) • 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他对传统思想进行 集大成者 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 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 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 起了积极作用。
Thank U
Bye bye
• 对政治体制的认识 • 政治哲学上的成就
1. 王夫之以天下为公,君为私,并极力推崇公的价值,认为一家一姓之 兴亡是君主及其家族的私事,而民的生死则是与天下相关的公事。所 以,应当以公天下为原则,而不应把天下作为一家之私产。从这种观 点出发,他对“以天下私一人”的君主制度进行了批判。 2. 在君民关系上,他认为,民是君存在的根基。如果君只顾一己之私利, 侵害天下生民,则对之“可禅、可继、可革”,甚至可以推翻他。 3. 他认为君主政治的弊病有三:君主为了满足其物质贪欲而横征暴敛, 贪官污吏也乘机鱼肉百姓,中饱私囊,造成了民众的痛苦;在君臣关 系上,君主应尊重大臣。然而自秦以来,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君的地位不断上升,臣的地位则相应下降,臣也怀有私心,追求爵禄, 以逢迎为上,从而导致君臣关系的紊乱;与黄宗羲一样,他也认为秦 汉以来的的法弊端甚多。一人精力有限,而法律事务烦冗,吏遂得以 贪赃徇私,残害生民,导致政治腐败。 4. 王夫之也不赞同君集权,臣无权的做法,主张授予臣子,特别是宰相 一定的权力。他还反对越级行政,认为政治上应层层节制,上级不能 越过下属直接行政,否则会扰乱政治秩序。在社会历史观上,他认为 历史是不断进化的,治国不必法古。主张通变改制。并肯定了郡县制 取代分封制的进步性和必然性。

【史料及解析】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史料及解析】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史料及解析】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人民版教材是“民末清初思想活跃”,而人教版教材是“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两个版本的教材对于明末清初思想活跃是没有争议的,但是人民版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活跃的”是资产阶级思想这个假象,其实明末清初思想就是再活跃,它也是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所以相比较而言毫无疑问人教版的教材措词更加准确。

首先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王夫之的成就还是要特别突出他的唯物思想。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1643年,农民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张献忠曾邀他参加农民军,他拒绝了。

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

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的现象深表不满。

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

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

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了。

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

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这里的“纾”,指的是个人的实践)。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评价王夫之关于明清社会秩序变动的观点

评价王夫之关于明清社会秩序变动的观点

评价王夫之关于明清社会秩序变动的观点王夫之,这个名字啊,大家或许不是特别熟悉,但一提到明清社会的变动,王夫之可算是个“重量级”人物了。

他的很多观点,不仅深刻,而且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独到见解。

特别是关于明清之际,社会秩序的动荡和变革,王夫之有不少精彩的看法。

你知道吧,王夫之不光是个学者,他还是个直言不讳的人,敢说敢写,他看待社会变动的眼光,真的是很独特,也很有个性。

王夫之对明清社会秩序变动的看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认为,社会的变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那些历史的大风大浪,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某个外部因素触发的,但实际上,背后早就有了潜在的积累。

就像你买的一个二手手机,外面看没啥问题,可拆开来一看,电池可能早就不行了。

社会也是这样,看似平静,实际上早就埋下了变化的伏笔。

特别是到了明清交替的时刻,社会的种种矛盾、问题其实早就不止一次埋下种子。

就比如在明朝末期,政治,官员贪污,民众生活困苦,百姓的怨气已如滚滚洪流,简直就是火山爆发前的那一股积压的能量。

到了清朝建立后,虽然表面上看是“政权更替”,但这背后,却是整个社会秩序的一次大洗牌,影响深远。

王夫之看到这一切,像个明眼人,看得既透彻又有些无奈。

王夫之也认为,社会变动不是简单的“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与思想的碰撞”。

大家想啊,明清之交,士族和地主阶层的思想、文化是逐步交织、碰撞的。

明朝的文化相对比较开放,思想上也有一些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儒家思想已经有了不少批判性思考。

但一旦清朝建立,尤其是满洲人统治南方以后,那股“强势文化”就来劲了。

你可以想象,一群穿着旗袍的“新老板”突然进了你的老店铺,开始改规则,想必心里多少有点不适应。

王夫之看得出来,虽然清朝的统治者在政治上相对稳定,但他们对文化和思想的压制,特别是对汉文化的压制,实际上埋下了很多矛盾的种子。

王夫之非常强调“道德”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他觉得社会变动的背后,往往不是单纯的政治斗争,而是道德失衡和价值观的偏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摘要】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著名启蒙思想家,其政治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十分庞杂,主要包含四方面:“以民为基”的政治思想,“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民富国强和反腐倡廉这两方面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王夫之;政治思想;意义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故世称“船山先生”。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

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读通鉴论》、《宋论》、《黄书》等,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反映在这些著作中。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十分庞杂。

我们可以把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体系看成一棵树,他的政治思想的基础或者说是树干就是“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这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

从这个根本思想出发,他又提出了许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和“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1“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
王夫之目睹明王朝封建统治者对民众实行重压政策最后葬身于农民起义风浪中的事实,认真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深地认识到民众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从维护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

他说:“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人君之当行仁义,自是体上天命我作军师之心,而尽君道以为民父母,是切身第一天职”。

他认为,君民二者的关系,君主应该以民为根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者地位是否稳固的关键,作为君主应当推行仁义的君道,真正关心民众,体察民情,应该以此作为“第一天职”来看待。

《读通鉴论》有一条“社稷不存以能保民者为重”,这也是王夫之引用史实对民本思想的具体阐释。

王夫之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以此被人称为“东方孟德斯鸠”。

2“均天下”的均平思想
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土地问题,为了更好的能做到“以民为基”,首先就应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是明清之际,繁重的赋役和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是社会弊政的突出表现。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了均天下的主张。

他说:“聚者有余,有余者,不均也。

聚以之于彼,则此不足,不足者,不均也……故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均天下”的核心是解决土地高度集中,聚者有余而贫者不足的矛盾,使凡有劳动能力者都有田可耕。

他认为,土地不是王者的私有财产,土地是人们赖以生活养育的根本,“有其力者治其地”,不需要王者授予。

王夫之认为,即使是君主也不能独自掌管天下的土地,天下土地不是君主一人的私产,应该由天下人平均占有。

这也是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传统观念的批驳。

3“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
强调民众的根基地位必然要涉及对君主的态度,王夫之从“一姓之私”与“天下之公”二者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

他说:“一姓
之兴亡,私也。

而民之生死,公也。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功。

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把君主“一姓之私”和民众生死存亡的“天下之公”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君主一家一姓的兴亡是封建君主个人的私事,而天下百姓的生死安危问题是天下之公事,治理天下,不是为了君主专制的一姓之私,而应考虑为天下百姓的大公。

在此,王夫之深刻反省了传统的“家天下”的观念,对于这种尊君观念进行了批判。

此外,他说皇帝也是可以禅让,可以继承,可以革职的,以此对传统的君权无限论提出了挑战。

他对封建君权的贬抑,就意味着民众地位的提高。

但是他虽然一方面指出君权是相对的,反对君主专制,但另一方面又为君权辩护,把封建等级制、君臣关系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改变的,因此他提出了“君臣之义,生于性者也”。

在他看来,治理天下的还是要依靠有“厚德”的天子,要能顺“势之所趋”。

他反对异端思想和极度反叛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说他的反专制思想是较为缓和的,更强调的是对君权的限制。

4“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王夫之为了更好的贯彻“以民为基”的政治思想,不仅对皇帝提出了要求,也对各级官吏提出了主张,提出了“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王夫之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明确强调养民必须坚持以宽为主。

所谓“宽”,从法律上讲是指对民要重德教,轻刑罚,反对法家的严刑峻法;在经济上实行“保民”“惠民”政策,来赢得民心。

同时,王夫之认为法禁松弛,治吏不严是民众遭受剥削、国家社稷危亡的重要原因,王夫之强调“严以治吏”主要就是为了建立清廉吏治,在此基础上对官吏一切从严,坚持以严法惩贪,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核,并且以官德为主,突出强调严于治上官。

王夫之认为只有将“宽民”与“严吏”二者结合起来,民众生活才能安宁。

优秀思想的光辉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穿越历史的长河,照耀当今的世界。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虽然产生于三百多年前,但对当今我国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民富国强;二是加强反腐倡廉。

首先,对民富国强的指导意义。

《管子》之《治国》篇曾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受到了全球瞩目,但不可忽视的是,人民的生活质量依然不高。

国富民不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如何实现民富呢?王夫之曾提出两个方面:一个是他的根本政治思想“以民为基”,在此基础上,当代领导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另一个具体方面是“宽以养民”、“藏富于民”的政治主张,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当代领导集体又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

“国强”更要“民富”,同样,“民富”也能促进“国强”。

只有真正贯彻落实正确的政策,才能实现“藏富于民”的富民政策。

其次,对反腐倡廉的指导作用。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贪污腐败事件的查处,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却始终难以根治,腐败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法律惩治力度不够,被查处后付出的代价很小,因而贪污便成为官员们“高回报,低风险”的敛财手段。

如何减少贪污腐败现象?王夫之认为要“严以治吏”。

我国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严以治吏,加大对贪污腐败的打击力度,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对收受贿赂的官员一律从严处理。

只有法律严格,官员们才会有所畏惧,把贪污的钱财和自己的生命好好掂量掂量,从心里上减少这种贪污观念的产生,减少腐败现象的出现。

总之,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全面理解,更好的指导我国的各项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春莉.顾炎武、王夫之政治思想之异同[J].东南大学学报,2010
(5):8
2戴林云.王夫之政治思想近代突破的模式考察——以宋论为中心
展开[J].福建论坛,2006(12):13
3杨世华.王夫之政治思想之再认识[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6
(4):6
4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