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学》
谏学原文及译文

谏学原文及译文《谏学》嗨,大家好呀!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章——《谏学》。
我最开始知道《谏学》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发现了一个超级神秘的宝藏呢。
《谏学》里面讲了好多好多关于学习的智慧呀。
就像我们在生活里,学习就像是一场超级漫长的冒险旅程。
我们呢,就像是小小的探险家,每天背着知识的小背包,在学习的大森林里探索。
你想啊,这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奇妙东西,就像学习里有不同的科目,语文呀,数学呀,英语呀,每一个都像是森林里独特的小区域。
我记得我和我的小伙伴小明聊起《谏学》的时候,他眼睛瞪得大大的,特别好奇。
他说:“这《谏学》到底说啥啦?听起来好酷啊!”我就特别兴奋地开始给他讲。
《谏学》里说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呢。
比如说,不能像小懒虫一样,整天就想着玩,不想学习。
学习就得像小蜜蜂采蜜一样,要勤劳地到处去寻找知识的花朵。
我跟小明说:“你看咱们班有些同学,上课的时候就发呆,那怎么能学到东西呢?就好像小蜜蜂不去找花朵,那它的小蜜罐怎么能装满甜甜的蜜呢?”小明听了一个劲儿点头,他说:“对呀对呀,我可不想当那个不找花朵的小蜜蜂。
”《谏学》里还提到了学习要讲究方法。
这方法可重要啦,就好比我们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如果没有正确的路线,就会走好多好多冤枉路。
我有个同学小红,她学习可努力了,每天都花好多时间看书做练习,可是成绩就是不太理想。
我就跟她说:“你看《谏学》里说的,学习得有方法呀。
你不能光埋头苦干,得像聪明的小蚂蚁一样,知道怎么把食物最快地搬回家。
”小红皱着眉头问我:“那我该怎么找这个方法呢?”我就告诉她:“你得先看看自己哪里学得不好,就像小蚂蚁先找到食物在哪里一样,然后再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像小蚂蚁找最适合搬运食物的路。
”再说说《谏学》里提到的向别人学习吧。
我们身边的人呀,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就像天上的星星,一颗一颗都不一样,但是都在闪闪发光呢。
我跟我的同桌小辉关系可好了,他数学特别棒。
我就想啊,我得向他学习。
苏洵《谏论上)》译文的阅读附答案

苏洵《谏论(上)》译文的阅读附答案苏洵《谏论(上)》阅读附答案及译文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
其说盖出于仲尼。
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伍举进暗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
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灵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
夫游说之士,以机灵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灵勇辩济其忠。
请备论其效。
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何尝闻。
但是抵牾忌讳,说或甚于谏。
由是知没必要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
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
此理而谕之也。
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
此势而禁之也。
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
此利而诱之也。
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求教。
此激而怒之也。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
此隐而讽之也。
五者,相倾险诐之论,尽管,施之忠臣足以胜利。
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
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省)【注释】险诐(bì):不正10.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到达让国君纳谏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情势,只看使用的进谏法子是不是恰当。
劝学

二、请选择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①判断句 ②倒装句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①判断句 ②倒装句 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 青,取之于蓝。
√ √
√ 应为“青,于蓝取之”,介词结构后置
①判断句 ②倒装句
三、请翻译下列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颜色却比蓝 草(更)深。
• 作业:
1、背诵全文。 2、练习用正反方面说理的方法写200
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体裁不限。
二、请选择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 ※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①判断句 √
②倒装句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①判断句 ②倒装句 √ “也”字表示判断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①判断句 ②倒装句
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
三、请翻译下列句子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法到达千里 (之远);不汇聚细小的水流,(就)不能 成为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跳出十步;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的很远),(它的) 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
劝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 3个字: 参、省、跂 ※ 2个词: 槁暴、跬步 ※ 4个通假字:
輮同煣、有同又、知同智、生同性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通过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说 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资质。
第三段:继续通过比喻,论述学习的作用, 说明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 态度方面的论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说明先天资质的优劣、客观条件的好坏 并不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关键还在于 人的主观努力。
《谏学》原文及译文

《谏学》原文及译文【原文】不明世,言必失。
物难尽,辞勿满。
舍利非强也。
君子不进谗,小人不进忠。
心予君子,莫予小人。
人不可尽信,言不可尽献。
功非言成,成乃实也。
人非言亲,亲乃行也。
人伪则矜,人贱则讳,人困则乱。
媚上者欺,弃友者奸,绝亲者祸。
人善勿患谗也。
人非善变,乃不识也。
人非好恶,乃欲多也。
怨不及慎也。
志异弗谋也。
人忌言废也。
君子重诺,其心荡荡。
小人背信,其心暗暗。
见心知品也。
善言未必善报,诳语未必人厌,上意乃定也。
智者必重礼焉,贤者必助人焉。
不敬上,无以谏也。
少才识,无以动也。
言尽述,无以宠也。
上明则下直,上昏则下惑,上虐则下诺。
事不揽功,人不揭私,过不护己。
正而慑上焉。
惠人勿虚。
惩人必实。
谦以求贤。
静以应变。
傲者抑之。
佞者远之。
智者倚之。
庸者诘之。
誉人,人誉也。
苛人,人苛也。
君子不发危言,小人不道真语。
说人先说己焉。
言与智者,晦也;言与愚者,明也;言与敌者,诈也。
往勿论,来可期也,事勿责,理必知也。
道以直焉,术以诡焉。
上必称义,下必言忠,强必表善,弱必显勇。
未定之事少言,难言之秘勿测。
大处惟争,小处惟让矣。
智者不以言能,贤者不以名重,恶者不以诫止。
庸不纳忠,明不容奸,良言易污,心善易伤。
专权者上也,保身者下也。
上下难交心矣。
【译文】不明了人世社会,言语一定会有错误。
万物难以尽述,言辞要留有余地。
能言善辩并不是强词夺理。
君子不会进献馋言,小人不会进献忠言。
真心给予君子,不要给予小人。
人不可以全部信任,心里话不可和盘托出。
功业不是仅凭言辞就能造就的,成功重在依靠实力。
人们不是仅凭言辞便感到亲近,亲近重在付出实际行动。
虚伪的人善于夸耀,贫贱的人要懂得忌讳,人在穷困的时候言行往往会失当。
谄媚上司就是欺骗上司,背弃朋友就是步入奸邪,断绝亲情就是自取祸殃。
品行端正的人不要在意他人的谗言。
一个人并不是喜欢变来变去,只是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他。
没有人天生喜欢做个恶人,只是他们的欲望太多了。
抱怨人不如慎重地使用人。
机制同义词

机制同义词伶俐、机警、机敏、聪明、机灵【词性】形容词【优劣】褒义词【释义】形容脑筋灵活,可以随机应变。
也可以理解为机灵而又智慧。
【反义词】冷酷1. 机巧;机诈。
《太平太平广记》卷九七六惹来汉刘向《说道苑・反质》:“存有机智必有机心。
” 清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唯恐吾人不闻斯道,流於功利机智,以日坠於夷狄禽兽而不觉。
” 清归有光《史称安隗素行何如》:“以吾之明白�e宽,洞然无防闲之设,立彼闪忽狡诈之中,机智身陷��之区。
斯时也,势严重不足恃也。
” 丁玲《韦护》第三章四:“我从前只将我的一面,伪善的一面,给人看看的……现在呢,我存有了丽嘉,我为我们爱情的享用而生活,我忘掉一切对人的机智了。
”2. 机敏聪慧。
唐柳宗元《唐故特进追赠开府同三司扬州小都督南府君睢阳庙碑》:“时惟南公,天与拳勇。
神资机智,艺穷百中。
” 宋苏洵《谏学说上》:“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奸,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 彩云存有机智,未几,弗氏之权,尽归掌控。
”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一章:“ 郭祥看见她时,还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今天已经变为这么英勇机智的女战士了。
”(1) 雨来机智巧妙地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没让鬼子看出一点儿破绽。
(2) 必须战胜劲敌,不仅须要坚强,更须要机智。
(3) 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地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
(4) 这小孩调皮得很,提问问题机智有效率。
(5) 游击队员机智勇敢地消灭敌人。
(6) 仅有机智而并无真才实学,有如一棵大树不结果。
(7) 雨来是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8) 一个不好战士不但必须存有不好枪法,还必须头脑机智,坚强勇敢。
(9) 莽撞人并不是勇敢者,勇敢是和机智结合在一起的。
(10) 蔺相如机智地从秦王手中夺取了无价之宝和氏璧。
(11) 小武大胆果断,机智灵活,是个智勇双全的`侦察兵。
(12) 小芳机智地战胜了歹徒。
(13) 面对强手,我们的队员机智灵活,勇猛果敢,终地夺取了金牌。
苏洵《谏论(下)》阅读答案及译文

苏洵《谏论(下)》阅读答案及译文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
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
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
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砂之。
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
犹惧其選耍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
《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
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
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
宜乎臣之噪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
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
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
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倍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選耍:柔弱,惧怕。
②谠言: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的一项是A. 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劝:勉励B.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暴然:突然C. 《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是:正确D. 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诚:果真11. 下列句子中,全是作者主张君主用来促使臣子进谏的办法的一组是①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②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③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④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⑤此无他,墨刑之废耳⑥增其所有,有其所无A.①②④B.①②⑥C.②③⑤D.①③⑥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年-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的奖赏与刑罚措施,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的危险而去进谏的。
晏子春秋《谏上》原文

晏子春秋《谏上》原文晏子春秋《谏上》原文《晏子春秋》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书籍内容,欢迎查看!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
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
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彊谓之力。
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
汤武用兵而不为逆。
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
诛暴不避彊,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
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
今公目夺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
”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禽兽以力为政,彊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
群臣以力为政,彊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
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
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
君若欲无礼,此是已!”公曰:“若是,孤之罪也。
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
”觞三行,遂罢酒。
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
第01讲 必修上《劝学》、《师说》一轮复习(练习)(原卷版)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选文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荀子在选文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情境默写一】
1.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比喻说理,分别以“”和“”说明“青”和“冰”的形态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8.荀子在《劝学》中用系列比喻论述学习重在积累,以“,”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9.荀子在《劝学》中以“,”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10.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贵在专心致志,其中“,”两句说明蚯蚓自身的不足之处。
11.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⑥
6.下列对《劝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意义十分重大。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君子不仅天赋高于常人,而且后天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同时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既可以是“”,也可以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学》·王旦(北宋)王旦,北宋人,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真宗咸平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契丹进犯,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暴疾,驰还权留守事。
景德三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
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
天禧元年,以疾罢相。
【原文】不明世,言必失。
物难尽,辞勿满。
舍利非强也。
君子不进谗,小人不进忠。
心予君子,莫予小人。
人不可尽信,言不可尽献。
功非言成,成乃实也。
人非言亲,亲乃行也。
人伪则矜,人贱则讳,人困则乱。
媚上者欺,弃友者奸,绝亲者祸。
人善勿患谗也。
人非善变,乃不识也。
人非好恶,乃欲多也。
怨不及慎也。
志异弗谋也。
人忌言废也。
君子重诺,其心荡荡。
小人背信,其心暗暗。
见心知品也。
善言未必善报,诳语未必人厌,上意乃定也。
智者必重礼焉,贤者必助人焉。
不敬上,无以谏也。
少才识,无以动也。
言尽述,无以宠也。
上明则下直,上昏则下惑,上虐则下诺。
事不揽功,人不揭私,过不护己。
正而慑上焉。
惠人勿虚。
惩人必实。
谦以求贤。
静以应变。
傲者抑之。
佞者远之。
智者倚之。
庸者诘之。
誉人,人誉也。
苛人,人苛也。
君子不发危言,小人不道真语。
说人先说己焉。
言与智者,晦也;言与愚者,明也;言与敌者,诈也。
往勿论,来可期也,事勿责,理必知也。
道以直焉,术以诡焉。
上必称义,下必言忠,强必表善,弱必显勇。
未定之事少言,难言之秘勿测。
大处惟争,小处惟让矣。
智者不以言能,贤者不以名重,恶者不以诫止。
庸不纳忠,明不容奸,良言易污,心善易伤。
专权者上也,保身者下也。
上下难交心矣。
【译文】不明了人世社会,言语一定会有错误。
万物难以尽述,言辞要留有余地。
能言善辩并不是强词夺理。
君子不会进献馋言,小人不会进献忠言。
真心给予君子,不要给予小人。
人不可以全部信任,心里话不可和盘托出。
功业不是仅凭言辞就能造就的,成功重在依靠实力。
人们不是仅凭言辞便感到亲近,亲近重在付出实际行动。
虚伪的人善于夸耀,贫贱的人要懂得忌讳,人在穷困的时候言行往往会失当。
谄媚上司就是欺骗上司,背弃朋友就是步入奸邪,断绝亲情就是自取祸殃。
品行端正的人不要在意他人的谗言。
一个人并不是喜欢变来变去,只是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他。
没有人天生喜欢做个恶人,只是他们的欲望太多了。
抱怨人不如慎重地使用人。
志向不同,就不要在一起谋议。
遭人忌恨,说话就全无效用。
君子重视承诺,他的内心是宽广的。
小人不守信用,他的内心是阴暗的。
透视一个人的内心就可知晓他的品德如何了。
好的谏言不一定有好的回报,欺骗人的话不一定让所有人都厌恶。
上司的心意才是决定人们行止的关键。
有智慧的人一定会重视礼法,贤德的人一定会帮助他人。
不敬重上司,就无法劝谏上司了。
缺少才学见识,就无法打动上司。
把心里话全部说出,就无法得到上司的宠信了。
上司贤明,下属就会直言无忌。
上司昏庸,下属就会巧言迷惑。
上司暴虐,下属就会消极,匝从。
说事情的时候不要揽取功劳,说他人不要揭露其隐私,说过失不要袒护自己。
一身正气可使上司敬畏。
予人恩惠不要只说空话,惩罚罪人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求取贤人时要谦逊,应对变故时要镇静。
对心高气傲的人要抑制他,对奸伪的人要疏远他,对有智慧的人要倚重他,对平庸的人要责难他。
关心他人,他人才会关心他。
苛求他人,他人也会苛求他。
君子不说恐吓人的话,小人不说真心的话,说服他人先要说服自己。
和智者说话,要隐晦。
和愚者说话,要明了。
对敌人说话,要欺骗。
过去的事不要考虑太多,将来才是可以期待的。
事情不要过多地指责,世间的道理一定要了解。
大道依靠正确的道理教育世人,权术依靠欺诡来愚弄世人。
在上位的人一定要说自己是讲道义的,处下位的人一定要说自己是有忠心的。
强者一定要表现出善意,弱者一定要显示出勇猛。
对没有确定的事情要少加评论,对藏在心中的秘密不要加以猜测。
大的方面一定要力争,小的方面只有退让了。
有智慧的人不以能说会道为能,贤德的人不以名望为重,恶人不会因为他人劝诫而停止作恶。
昏庸之主不接纳忠臣,贤明之主不容忍奸臣。
好的话语容易受到歪曲,心地善良容易受到伤害。
独断专行的是上司,明哲保身的是下属。
上司和下属都很难做到把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说出来。
【释评】言语的艺术对人生成败至关重要,这是人所共知的。
要做到言语得体、少犯错误,仅仅在辞令上下工夫是不行的。
言语的表述反映着一个人的学识和水平,不懂人世社会是说不出有分量的话语的,更不能打动人心,悦人悦己。
了解人世社会是言语艺术的基础课程,在此经受历练,多下苦功,必有大的收获。
【事典】请求即隐的室防辽景宗在位时,室防为翰林学士,兼政事舍人。
景宗多次向他询问古今治乱得失之道。
室防的奏对很合景宗的心意,他每次都能得到景宗的夸奖。
一次,朝中一位大臣问室防说:“皇上自视甚高,对人向来挑剔,你为何屡次受到皇上称赞呢?”室防回答道:“我不是有意奉承皇上,而是在洞察了世事的基础上,再据实道来。
说话不能脱离实际,更不可玩弄辞令,否则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会令人生厌,久而久之必生嫌恶。
”一日,室防劝谏景宗说:“陛下博览群书,喜欢谈论古人得失,但这还不够,陛下想以此为鉴治理天下吗?”景宗为难道:“说说容易,要实践却有难度,容待日后再付诸行动吧!”室防马上进言说:“如果陛下只为一时痛快,大可不必空谈。
时下弊政不少,仅靠言谈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请陛下克服畏难之心,抓紧时间行动起来。
”景宗在室防的督促下,终于下定决心,开始切实地整治国政。
室防因为进谏有功,被升为南京副留守。
到任后,室防少说多做,事事都用心用力,做出了不少成绩。
室防还亲自审案判案。
他为此经常走访民间,了解世态人情。
有人问他说:“大人高高在上,何必要深人民间?有不明之事,问询属吏便可。
大人这样做太辛苦了。
”室防解释说:“我进士出身,说点官话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但为了办案无误,我岂能轻率呢?不了解下情,我就分辨不出真假之辞,容易在判案时犯下错误,这关系到人命啊!”在不懈的努力下,他判案公平公正,毫无偏袒,人们都称颂他是难得的好官。
室防步步高升,最后升至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官同政事门下平章事。
人们都羡慕他,不想室防却做出了惊人之举,主动请求告老还乡。
他在给圣宗的奏章中说:“臣已老迈,不胜显位,为朝廷大计着想,臣不能久居大位。
臣一人荣耀为小,朝廷政事为大,臣决意让贤。
”圣宗很吃惊,他问室防说:“你有功无失,为何自动请退呢?是朕亏待你了吗?”室防诚恳道:“天恩浩荡,臣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朝廷,以报效陛下的大恩大德。
”室防无论怎样解释,圣宗就是不准奏。
家人劝室防说:“皇上舍不得你,你就不要坚持了。
”室防沉稳道:“现在我已知道皇上是真心留我,这样我才略微心安哪!”随后,室防说出了他的心里话道:“我不是故作姿态,而是担心皇上猜忌我啊!要知我久居高位,大权在握,无论谁当皇上都会关注我,这种事怎能大意呢?我多次请求退隐,正是向皇上表明心志,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室防越发受到重用,他却更加谦逊,丝毫没有骄傲之情。
他分析时弊,向圣宗大胆进言。
圣宗对他的建议都一一采纳。
统和八年(990年),室防再次请求退隐。
圣宗仍是不准,特下令让他人朝可以不跪拜,又赐给他几案、手杖,还封他为郑国公。
室防见圣宗意诚,于是不再请辞。
他对家人说:“我这样做很有必要,你们不要怪我。
我深谙人情世故,如此方可避祸。
”室防70岁时去世。
圣宗嗟叹悼惜,停朝两天,追赠他为尚书令。
【释评】世间万物奥妙无穷,难以穷尽,任何人面对它都要有敬畏之心,不能口出狂言,骄傲自大。
人的智力和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有透彻的了解,这决定了人要保有谦逊之心,时时戒除自满自傲之态。
言语要慎重,言辞不可太满,这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智慧,而且主宰着一个人的前途命运。
大智主人对此都是极力奉行的。
【事典】张齐贤的挫折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大位时,曹州冤句人张齐贤曾向赵匡胤献策十条,其中四条被赵匡胤采纳。
张齐贤很不满足,他对赵匡胤说:“臣的建言没有不妥之处,陛下不应有所舍弃。
”赵匡胤不悦道:“你如此自负,便是一大缺失,难道你还不明白吗?”张齐贤仍是辩解,赵匡胤一气之下,命武士把他拽出殿外。
赵匡胤没有对张齐贤加官封爵,他对弟弟赵光义说:“张齐贤狂妄自大,不经磨炼,难成大器。
朕要让他吃些苦头,以消其傲气。
”赵光义说:“此人言语有物,见解不凡,当是有大才之人,陛下何必苛求他呢?”赵匡胤道:“正因他有才有识,朕才不想让他自毁前程。
由于他过于自负,如果让他受些苦难,相信他必会彻悟,这样对朝廷更为有用。
”张齐贤虽有大才,却不为朝廷所用,人们都说是因他太显露锋芒的缘故。
有人对他说:“世上的能人很多,你不知道的事理很多,你为何不谦逊一点呢?真正的贤人没有一个是喜欢自我夸耀的,你的遭遇都是你自找的。
”张齐贤痛加反省,省悟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不可或缺的,何况是我呢?我不懂的地方还很多,今天的下场都怪自己平日太狂妄!”张齐贤开始收敛自己的言行,不再以善言为能了,脸上总是一副思索的模样。
赵光义选拔进士时,张齐贤以大理评事的官阶做了衡州通判,正式步入仕途。
张齐贤对朋友说:“我从前自以为洞明万事万物,结果遭人冷落,屡受坎坷,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现在我要牢记这一点,谦逊做人。
”不久,衡州逮捕了一批盗贼,论罪应该全部处死。
张齐贤不敢大意,他说:“人都有失察的时候,况且这次关系到这么多人的性命,一定要格外谨慎,我还要复查。
”复查费时费力,部属对他说:“大人身为长官,不应做如此辛苦之事,大人只要批复一下就可以了。
”张齐贤摇头道:“批复容易,令人死而复生就不可能了,我不能肯定自己不会出错。
”张齐贤仔细复查此案,结果发现有五人是被冤枉的。
这五人因此得以活命。
张齐贤长吁短叹,对部属说:“我从前自恃聪明,犯了不少的错误,可见所谓的聪明是不可靠的。
我们都应尊重事实,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才干。
”宋太宗雍熙初年(984年),张齐贤任左谏议大夫。
他向太宗进言十分谨慎,从没有武断夸口之辞。
一次,太宗对张齐贤说:“你从前颇有狂妄之举,现在却有怯懦之嫌,为什么会这样呢?”张齐贤回答道:“臣已知世事复杂,不敢再轻下断言,臣自觉较从前进益许多。
”太宗点头说:“你如此检视自己,说明你不再逞口舌之利了,这才是朕所愿见的。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杨业在代州战死。
太宗向群臣询问对策,张齐贤主动请求前往边塞,他说:“我军虽败,但决不可后退示弱。
臣愿前往代州,为朝廷分忧。
”太宗吃惊道:“你可有退敌之策?”张齐贤把苦思之策一一道出,后道:“臣的策略要付诸实施,一定要臣亲往边塞。
如有问题,臣可随时调整。
臣不敢纸上谈兵,恳请陛下允准。
”太宗被张齐贤的诚心打动,他不仅马上答应了他的请求,而且高声赞扬说:“用心谋划,主动请缨,非大忠大勇之人不可为之。
你如此为朝廷尽心,朕十分安慰,相信你必获成功!”张齐贤被朝廷任命为给事中、代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