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
开放科学视角下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特征

开放科学视角下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特征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美化的需求日益增强。
风景园林学科作为一门集科学、艺术、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式,创造出具有美丽景观、良好生态环境和高度文化内涵的城市和乡村空间。
在开放科学视角下,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特征不仅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视野来看,风景园林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世界各国纷纷将风景园林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城市发展战略中。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国际化进程。
从国内发展来看,风景园林学科在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在这一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深入研究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迈上新台阶。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风景园林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
在开放科学视角下,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特征研究需要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资源,拓展研究方法和手段。
这对于提高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风景园林学科在开放科学视角下的发展和特征,对于推动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A. 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风景园林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起源于古代文明时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学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风景园林复习题

风景园林复习题一、选择题1. 风景园林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植物栽培技术B. 园林设计和规划C. 建筑设计D. 城市交通规划2. 下列哪个不是风景园林设计中常用的植物?A. 松树B. 竹子C. 仙人掌D. 玫瑰二、填空题1. 风景园林设计中,_________是创造空间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2. 风景园林中的水体设计,可以增加景观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简答题1. 简述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描述一下风景园林中植物配置的原则。
四、论述题1. 论述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 以一个具体的园林设计案例为例,分析其设计理念和实施效果。
五、案例分析题以苏州园林为例,分析其设计特点和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答案提示:一、选择题1. 正确答案:B2. 正确答案:C二、填空题1. 正确答案:地形2. 正确答案:美感、生态价值三、简答题1. 生态平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资源、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
2. 植物配置的原则包括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色彩搭配、季节变化、空间层次等。
四、论述题1. 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包括提供休闲空间、改善城市微气候、提升城市美学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
2. 具体案例分析需要根据实际设计案例进行详细论述。
五、案例分析题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造园艺术而著称,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其设计特点包括借景、框景、曲径通幽等,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希望这些复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准备风景园林学的考试。
记住,理解概念和原则是关键,同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祝你学习进步!。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一、可持续的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这一术语其本身也已承担了一个非常广泛的使用。
它被使用在任何能成为人类可关心,操控和建造对象的相关范围或区域,即使这个对象是间断的,转瞬即逝的抑或是精神层面上的。
虽然讨论常被限制在针对物质层面场地的应用范畴中,但“风景园林”术语自身则是包罗万象的。
《欧洲风景园林公约》定义的风景(landscape)是“一处人们感知中由自然和/或人类因素作用和相互作用结果为特征的场所”——换而言之,万物皆景。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关于可持续性和风景园林这一说法也许确实无误,但参与到关于精确地定义风景园林与可持续性的争执,或是去进一步发展并且试图将一方纳入另一方包罗万象的术语的尝试,却似乎是一次徒劳的奔波。
另一方面,这却在基础程度上为二者提供了一种颇具成效的回顾视角,并且引发了什么是他们彼此间必须为对方提供的考虑。
可持续性的基本问题是人类消耗的无限增长在结构上是不可能的,鉴于地球有一个有限的承载能力,他是建立在健康的地志、气候与生物(包括人类)连锁系统上。
这个问题需要关于在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时间和空间将地球的承载力分配给人们)和物种与物种之间(如何对人类与其它物种利益进行平衡斟酌)的公平探讨。
这类关于公平的讨论决定结果(项目概要),随后通过技术和设计策略地使用,使得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必须注意到的是在任何情况下,没有关于公平问题的公开讨论并不意味着对于这一范畴考虑的缺失。
这仅仅意味着一个默认的态度尚待揭露。
风景园林的根本问题在于,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我们不仅占用空间,而且这样做,我们还会通过合作和排除来占用其他生物的空间。
当然占用的空间不是空的几何空间,就好像我们占用的方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和富于自然资源一样,空间中也充满着特性,记忆与期待。
这个居住空间就是我们所说的“风景”,它滋养了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的身体。
我们能以很多不同的方式来“栖息”于“风景”中;象征性如纪念碑,经济性如农业和资源开发,厨房园艺可用来展现私人活动,街道,公园与城市则体现了公共的空间尺度。
风景园林论述题

风景园林论述题一皇家园林引进江南造园技艺三种方式:P584 1. 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在保持北方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量使用游廊、水廊、爬山廊、拱桥、亭桥、平桥、舫、榭、粉墙、漏窗、洞门、花街铺地等江南常见的园林建筑形式,以及某些小品、细部、装修,大量运用江南各流派的堆叠假山的技法,但叠山材料则以北方生产的青石和太湖石为主。
临水码头、石矶、驳岸的处理,水体的开和变化,以平桥划分水面空间等,都借鉴于江南园林。
此外,还引种驯化南方的许多花木。
但这所有,并非简单的抄袭,而是结合北方的自然条件,使用北方的材料,适应北方的鉴赏习惯的一种艺术再创造。
2. 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
——清代皇家园林里面的许多景,就是吧江南园林的主题在北方再现出来,也可以说是某些江南名园在皇家御苑内的变体。
如:圆明园内“坐石临流”一景,模拟兰亭;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清漪园的长岛小西泠一带模拟扬州瘦西湖四桥烟雨的构思等。
3. 具体仿建名园。
——以某些江南著名的园林作为蓝本,大致按其规划布局而仿建于御苑之内。
如安澜园仿照海宁陈氏园、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仿照江宁瞻园而建的如园、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仿宁波天一阁。
但即使仿建亦非单纯模仿,重在求其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是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写江南柔媚之情的一种更为难能可贵的艺术再创造。
二儒道释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儒、道、释三家学说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坚实的支柱。
1. 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导致古典园林在其生长之际便重视筑山理水,从而奠定风景式发展方向的基础。
儒家‘中庸之道’与‘和为贵’思想,在造园诸要素之间始终维持不偏不倚的平衡,使得园林整体呈现一种和谐的状态。
2. 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旨,举凡造园的立意、构思方面的浪漫情调和飘逸风格,园林规划通过筑山理水的辩证布局来体现山嵌水抱的关系;至于皇帝经营的大型园林景观之讲求神仙境界的模拟,以及种种的仙苑模式等等,则更是显而易见的。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JIANGXI AGRICULTURE 62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文/唐孝锋(合肥佳洲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30001)摘 要 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的影响下,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重视。
随着我国对风景园林学科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学科逐渐成为国家的一级学科。
但是,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相对较多的问题,对风景园林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阻碍。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对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城市绿化风景园林学科是科学、艺术及技术均高度统一的一项综合性学科。
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是从古典的园林艺术传承和发展而来的,其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也具有服务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作用。
在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不断突出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影响着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现就以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对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相关思考进行探讨。
1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1.1 风景园林学科地位和社会认知度较低 一提到园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颐和园,甚至大多数人也只能想起北京颐和园或者是苏州拙政园等古典园林遗产。
其实,风景园林学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涉及的领域已经从古典园林、传统园林、城市绿化等扩展到了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规划等范畴,但是人们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风景园林学科地位和社会认知度均相对较低。
1.2 对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不够深入透彻 中国古典园林从商周秦汉到清朝乾隆时期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包含丰富的人类文明与较高的历史价值。
中国古典风景园林体现了中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及社会历史背景,同时也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可以说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概念的界定、领域的划分以及发展阶段和相关成就上均存在分歧,其研究不够深入和透彻[1]。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1.可持续设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可持续设计已经成为风景园林学的重要方向。
可持续设计强调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担,包括水资源的管理、土壤保护、能源效率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
通过合理规划景观、选择适应性植物和采用可再生材料等方式,实现景观设计的生态可持续性。
2.自然与城市的融合:尽管城市化进程不可阻挡,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并未消失。
因此,在设计城市空间时,融入自然元素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趋势。
这包括通过增加绿化空间、重建湿地、保护自然地貌和水体等方式,提高城市空间的环境质量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4.技术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风景园林学带来了巨大机遇。
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三维打印等技术的应用,使设计者能够更好地展示和模拟设计方案,优化空间布局和植物选择。
此外,使用先进的测量和监测设备,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景观的效果和环境影响。
5.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景观观念和审美标准。
在跨文化的设计中,尊重和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是至关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研究和理解当地的传统、历史和价值观,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来实现。
6.城市农业和多功能用途: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城市农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城市空间用于农业生产,不仅可以提供当地食品,还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并促进社区参与和经济发展。
总之,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是全面向可持续设计转变,融入自然与城市的融合,注重社区参与和景观治理,借助技术创新提高设计效果,尊重文化多样性,同时推动城市农业和多功能用途的发展。
这些趋势的实施将有助于创造更美丽、更可持续和更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浅析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浅析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将传统的园林技术与现代化的设计思想相结合,不断地吸纳各种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设计风格。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浅析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起源于欧美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思想及技术逐渐被引入到中国,为中国园林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入国内,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已逐渐成为中国园林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设计理念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侧重于设计的功能与可持续性,强调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层面的角度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
其中,环境友好是其主要的设计理念之一,即通过体现自然与人工的和谐,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设计方法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
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设计师更好地把控设计全过程,从而保证设计的高效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小型化和精细化的趋势也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科技手段进行精细化的设计,使园林得以更好地体现功能与审美价值。
四、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因此,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园林市场存在着庞大的空间和就业潜力。
未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将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更加注重人本主义理念的贯彻,更加注重人文和历史传承等方面的问题,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
总之,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富有活力和机遇的学科,它不仅能为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优美的景观,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将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风景园林概论学习知识重点

风景园林概论学习知识重点绪论部分1.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①皇家园林②私家园林③寺庙园林④风景名胜2.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原则:①构架山水②模拟仙境③移天缩地④诗情画意⑤形式独特⑥造园手法高超3.中国古典园林造园5大要素:①山体②水体③建筑④植物⑤园路4.城市景观:是指在城市中包括的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人为要素所反映出来的城市视觉形象。
自然要素:地形地貌、气候天象、植被、水体等;人工要素:建筑、广场、街道、公园绿地、艺术小品等。
人文要素: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
5.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6.城市景观的构成实体要素:建筑、植物、水体、铺装等。
虚体要素:由实体要素围合出的虚体要素空间。
将城市景观细分为:建筑、道路、公园绿地、广场、水景和照明。
8.城市绿地: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9.绿化:栽种植物以改善环境的活动。
10.城市绿化: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
11.园林: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美的游憩境域。
12.园林学:综合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和美学理论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协调环境与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13.造园:所谓造园的“园”,就是指园林而言。
造园就是指园林的建立和怎样建立园林的概念。
14.造园学:造园学也即研究造园的学问。
传统的造园学同样是以研究园林的设计,施工与维护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这同园林学的中心内容没有差别,所以造园学也可作为园林学的同义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园林”一词最早出现在1800 多年前的魏晋时期,是“庭园”的古时称谓,属于造园中的一种类型[1]。
到了现代,“园林”己广泛使用在学术和行业系统。
1988 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次明确将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划分为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
随着国际上该学科的发展,园林学已从传统的Garden(庭园)发展到近现代的Landscape(自然风景),所以中国的学者们便在“园林”前加上“风景”二字,以此全面而准确地表达不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学科。
1 风景园林学科的诞生1.1 时代背景19 世纪,工业革命使欧美等大城市迅速膨胀,城市中大气和水体的污染非常严重,加上交通拥堵,噪声嘈杂,卫生条件和精神环境日趋恶劣。
这些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于是如何避免城市环境恶化就成了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风景园林学的诞生。
1.2 奥姆斯特德与风景园林1858 年,美国造园大师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1903) 主持建设了纽约中央公园。
他强调公园建设要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并将传统的庭园设计扩大到城市公园中,确定了现代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大大推动了欧美等国家的城市公园运动。
1860 年,奥姆斯特德首次用“Landscape Architec(t 风景园林师)”来称呼自己的职业,促进了现代造园的职业化。
1898 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学会(ASLA)成立,1900 年,哈佛大学首开风景园林学(LandscapeArchitect)课程,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正式建立。
2 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2.1 古典造园学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与西亚、古希腊并称为世界三大造园系统。
早在魏晋时期(公元220- 420 年),“园林”一辞已出现于当时的诗文中:“白日照园林。
”(西晋·张翰)“静念园林好。
”(东晋·陶渊明)中国的风景式园林就是在这一时期正式确立了。
此后造园的经验和理论不断完善。
1634 年,由明代的计成在《园冶》中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典造园理论。
但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中国的造园理论从诞生到成熟,虽然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发展,却始终没能突破古典造园领域,更不可能产生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
2.2 解放前的造园学1840 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不但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把现代的城市公园带入中国,例如,1868年,中国第一座公园- - 上海英租界内的外滩公园,还有20世纪20 年代日本占领青岛后修建了新町公园。
虽然这些早期的公园都只为侵略者服务,但它们的出现也使得现代园林学的概念在中国广泛传播开。
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自建的城市公园逐渐增多,无锡市还颁布了《整理城中公园计划书》,从此将公园列为城市建设项目。
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已有一批学成后归国任教的造园学者,如1919 年进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造园研究室学习,专攻造林学和造园学的陈植(1899- 1989 年)先生,1922 年回国后,任江苏第一农业学校教员,此后又历任南昌大学、华中农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教授,一直从事林业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还有1927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的梁思成(1901- 1972 年)先生,1928 年归国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又于1946 年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这些前辈们接触的是现代西方景观设计思想,并在中国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知识体系。
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中国从20 世纪20 年代起,陆续有农学院校的园艺系在学习观赏植物、栽培应用的同时开设了造园学课程,而一些工科院校的建筑系也从空间布局和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讲授庭园学或造园学课程。
2.3 建国后的风景园林学科2.3.1 学科的前身- - 造园组专业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城市绿化和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造园学逐渐从传统园林学扩大到城市绿化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领域。
为了满足学科扩展的需要,在北京市建设局的支持下,由北京农业大学的汪菊渊先生和清华大学的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发起,于1951 年联合建立了“造园组”专业。
专业的名称虽然还沿用了我国古典的“造园”一词,但其已有了较完备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但吸取了西方(包括前苏联)现代城市建设的先进观念和经验,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园艺学和建筑学的交叉学科整合到一起,培养了一批具有建筑学和园艺学复合知识的规划设计人才。
“造园组”专业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里程碑。
它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独立的现代造园专业,更是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前身,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的园林学科奠定了基础。
2.3.2 学科形成的标志- - 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50年代是中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高潮时期。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就很注意发展园林和城市绿化,并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列为城市规划的内容,逐渐形成了城市绿化学科。
1956 年3 月22 日,高教部决定将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调整至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并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
这不仅是名称的变换,更是一次造园专业的重组。
1957 年11 月,北京林学院正式建立了“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
标志中国园林学科开始真正形成[2]。
2.3.3 学科发展的曲折历程2.3.3.1“园林”专业的建立1958 年12 月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实行大地园林化。
”“园林化”的结果首先导致1964年1 月,林业部批示北京林学院将“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改名为“园林”专业,“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改名为“园林”系,正式确立了园林专业的名称。
但在十年动乱中,园林学科也受到了巨大冲击,1965 年7 月,北京林学院宣布园林专业停办,撤销园林系建制。
直到1974 年北京林学院才恢复园林系建制,1979- 1986 年又改称为城市园林专业,并于1980年开始按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两个方向招生培养。
2.3.3.2“风景园林”的诞生到了80 年代,我国的园林学有了较大发展。
在学术研究方面相继有一批园林专著问世,如1979 年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和1983 年童寯的《造园史纲》,都是现代对古典园林和园林史研究的总结;1981 年陈植的《园冶注释》则扩大了《园冶》这本传统园林著作的影响;1984 年陈从周的《说园》提出了如何欣赏园林和园林艺术有益的观点;1985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中国新园林》是有关中国当代园林设计方面的专集。
这些学术成果不但吸收了国外风景园林学和城市绿化学科的先进经验,更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理论,促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学科。
另外,随着现代园林学的不断发展,学科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以自然山水、亭台楼阁等古典造园要素和传统造园手法来营造独立的庭园空间,而扩大到了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游览区和休养胜地的规划设计。
显然,传统的“园林”只是古代造园的一种类型,它已不能包涵如此多的新内容;其次,此时期我国的园林学科大体分化出园林设计和园林植物两大方向,为了能更加团结这两大学派,并为以后学科的发展留有更广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专业称谓。
于是中国的学者们注意到“风景”一词。
具体讲,“风景”( landscape)的含义就是指花园、公园和大面积风景区的自然景色和人力加工的面貌,甚至全部为人工模拟的自然景观[3]。
用“风景园林”命名现代园林学科,就可以较全面的反映该学科在内涵上的变化和外延上的扩展。
由此便诞生了“风景园林”专业,例如1984 年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1985 年的同济大学就都是以“风景园林”为专业命名的。
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到1986 年,教育部将原有的“园林”专业分为“园林”和“观赏园艺”(主要包括园林植物的育种、繁殖、栽培技术和管理、保护、利用方法,还包括园林植物造景。
)2 个专业,最终在1987 年正式颁布了“风景园林”专业,标志着教育主管部门正式认可了“风景园林”作为“LandscapeArchitecture”的中文译名。
2.3.3.3 风景园林学科的独立80 年代后期,随着全国各地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风景园林学科不断从农林院校向建筑院校扩散,全国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也快速增加。
1989 年,成立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一级学会),并出版了学术刊物《中国园林》。
1992 年,北京林学院的风景园林系与园林系合并,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园林学院。
标志风景园林学科最终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院系。
2005 年3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风景园林学科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3.3.4 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按照汪菊渊先生的划分,风景园林学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
其中,传统园林学主要研究我国的古典园林和近现代的园林,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
希望通过特色研究,获得园林的新风格和新形式;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应对当今全球性的环境景观问题而提出来的课题。
它以国家风景名胜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为切入点,建立风景名胜区体系,保护人类自然文化遗产,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 个方面合理利用土地。
3 小结回顾20 世纪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我们从名称中就能看到其发展的曲折:先是50 年代的“造园”和“城市及居民区绿化”,再到70 年代的“园林”,最后到80 年代的“风景园林”。
90 年代以后,由于国家对风景园林专业的调整,又使得“景观”一词在全国各大院校十分流行。
总之,在5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从古典园林、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等扩展到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规划和大地景观等范围,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21 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风景园林学科还将继续借助科技的力量指引人类创造集学习、工作、研究、生活、休闲于一体的优美人居环境。
趋势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趋势风景园林设计的实质就是要使各种景物协调共存,而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因地制宜。
在这里,“地”的感念不应狭隘地理解为地理学、地形学或生态学的场地,也不应缩减为人们可以看到或感觉到的场所,而应该包含整个世界物质与形态的方方面面。
正如笔者的导师,法国风景园林设计大师高哈儒所强调的:“景观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场地、场地、还是场地”。
场地及其周围存在着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通常需要重新利用或调整方向,才能使各景物之间协调一致。
最理想、最动人的设计就是使整个地域的景观和谐共存。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场地和区域的景观资源和空间运动为特征进行的整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