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经方的用量与配伍
经方芍药甘草汤

经方芍药甘草汤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经方芍药甘草汤糖尿病的老Z高兴地告诉我,他烦人的夜间小腿抽筋消失了,方子很简单,就是芍药甘草汤:白芍药50克、生甘草5克。
他说当天晚上服药后,这么近月来再没有发过。
他连连说:这方真是神了!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抽筋是张仲景的经验。
《伤寒论》上就说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而且起效快,说服药后“其脚即伸”。
后世沿用,屡有验证。
所以《朱氏集验方》竟改芍药甘草汤方名为“去杖汤”!脚抽筋是俗称,医学术语为腓肠肌痉挛。
这不仅仅是局部的病变,往往也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
我曾发现一些肝病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脚抽筋,用芍药甘草汤及其加味方后,脚抽筋好转,肝病也得到控制。
此外,有些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急性发作、肺动脉高压、高粘血症等患者,也有类似情况。
患者不仅有脚抽筋,还有下肢发凉、走路疼痛、局部皮肤发暗浮肿、脚底开裂等。
临床上也将脚抽筋及其附带下肢的症状作为使用芍药的一个指证。
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其实也不仅是下肢肌肉的拘急痉挛,患者的腹肌也会表现的紧张。
用手按压腹部,常常感到肌肉发硬。
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的经验是:“腹皮挛急按之不弛”。
即腹直肌挛急,或腹壁虽弛缓,腹底肌肉却呈拘急之状。
如《建殊录》记载:“云州医生祝求马,年可二十,一日,忽苦跟痛如锥刺,如刀刮,不可触近,众医莫能处方者。
有一疡医,一位当有脓,刀辟之,亦无效矣。
于是迎先生,诊之,腹皮挛急,按之不弛,为芍药甘草汤饮之,一服,痛即已”。
腹皮挛急,是指腹肌比较紧张。
而腹肌的紧张,也往往提示其他肌肉也容易紧张甚至痉挛。
含有芍药甘草汤的小建中汤,就专治腹中痛,《苏沈良方》说此方“治腹痛如神”。
这种腹痛有何特点仲景说的“腹时痛”“急痛”,也就是那种痉挛性的腹痛。
所以,许多不明原因的脐腹部的腹痛,就可以用芍药甘草汤或小建中汤。
经方的理论特点

经方的理论特点李宇铭【摘要】现在一般以"仲景方"作为经方的概念范围,对于经方的理论特点则甚少讨论.较多观点认为经方"药少精炼、功专力宏",但这是相对于临床处方而言,而时方亦有此特点,经方与时方界线不清.若从经方自身深入分析,可知经方的药味加减严谨,一药变化即成新方;比例严谨,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剂量严格,比例不同亦为新方.由此进一步讨论,经方的特点在于"方与方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同方药之间的关系,经方的价值在于整体的理论体系,而非零碎的用方经验.因此,临床上如何处方才算使用经方还必须要严格按照原方的要求,对药物组成以及剂量比例有所遵从,除原方外更重视原意.提倡经方实际是倡导对于整套中医经典理论的高水平掌握.%Nowadays,"Zhang Zhong Jing Formula" is equal to the concept of " Classical Formula" generally, but seldom discuss on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 of Classical Formula. Most people think that Classical Formula is lesser and refining in prescription, strong and specific in efficiency , it is relatively to clinical prescription. In fact, Non-Classical Formula also got this characteristics, the borderline between Classical formula and Non-Classical Formula is blurred and indistinct. Analysis on Classical Formula itself, it shows that Classical formula is strict in modification, change in one medicine will name as a new formula; Strict in ratio, changing in one medicine modification will affect the dosage in formula; Strict in Dosage, different ratio will name as a new formula. Thus, for the further discussion, characteristic of Classical Formula is in the relation " between formula and formula" ,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 ofdifferent medicine and formula, the value of Classical Formula is the integrated theory system, rather than fragment experience of using formula. Therefore, how a formula was defined as Classical Formula" in clinically trials? The requirements of original formula, complied with the constitution of formula and dosage ratio, mast be strictly followed. In fact, promoting Classical Formula is encouraging a higher level application to entire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2(005)001【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经方;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方剂;时方;理论【作者】李宇铭【作者单位】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经方的概念古今有别,古代认为经方是“经验之方”,即临床验证有效的方剂,而现代则一般认为经方是“经典之方”,其概念范围局限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载之方,换言之经方即等于“仲景方”。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中医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例总结
1.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3:2:1
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石膏=1:2
3.竹叶石膏汤:半夏:麦冬=1:2
4.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5.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
6.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2:1
7.阳和汤:熟地黄:麻黄=15:1
8.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1:5
9.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10.枳术丸:枳实:白术=1:2
11.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1:1:1
12.六一散:滑石:甘草=6:1
13.吴茱萸汤:生姜:吴茱萸=2:1
14.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
15.泽泻汤:泽泻:白术=5:1
16.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
17.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18.温脾汤:大黄:附子=2:1
19.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
20.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
21.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

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_“六个要诀”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六个要诀”2014 年 6 月1 日尊敬的各位同道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在辨方证和活用经方方面有一些体会,想跟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
我今天要讨论的题目是“辨方证、活用经方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辨方证,我最为推崇经方大师胡希恕胡老的学说。
当代的经方医家,像冯世纶教授、黄煌教授等,他们学术思想的精髓也是方证相应,并各有其独到的见解。
冯教授秉承胡老的学术思想,将辨方证、方证相应的理念应用的炉火纯青。
黄煌教授是用体质来辩,就是比如说柴胡体质、黄芪体质、白术体质呀,他这个体质学说到最终还是一种方证相应。
冯教授、黄教授在经方方证相应这方面造诣都是很深的,屡起沉疴大症。
辨方证而论治,它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伤寒论》有辨六经的方法,而具体辨别出不同的方证,才是最根本的辨证方法。
这种辩证方法我认为是由博返约、大道至简的辨治方法,越是大道越是至简,越是能为人类做出贡献,越是最好的辨证方法。
为什么现在一说起胡希恕教授,国内、国外都称他是经方大师呢?他没疗效能称经方大师吗?所以说辨方证是一个十分严谨的,有科学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很强的中医学术,关键是这个方法的可重复性强。
我在临床上使用经方的比例比较大,效果也比较好,这几年总结了几句话,也就是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
明辨六经。
也就是辨方证的方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方证首先要明辨六经的病位和病性,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它多么错综复杂,首先要明辨六经阴阳属性,即辨证首明阴阳,中医治病就是临证首明阴阳,你辨明了六经阴阳,就是明医。
我们首先要通过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原则,辨清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
确定病位,然后区分病性,也就是阴阳盛衰所表现出的寒、热、虚、实,这就是明辨六经。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比例: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
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1—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麻杏石甘汤中石八麻四,越婢汤中石八麻六,都有深奥含义。
同为温法,方中君药不同,则功效有异。
温散之剂重在散,如四逆汤中用附子量大为君,借干姜之辛热,有回阳破阴救逆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吴茱萸汤主厥阴寒邪逆上,吴茱萸暖肝胃,逐寒降逆,借生姜温降之助,而收散寒平逆之功;真武汤主寒水逆上,重用附子散寒温阳以制水为君。
而温补之剂重在补,如理中汤主中焦虚寒,寒因虚而生,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为君,干姜散寒扶阳为臣,共成温补中阳之效。
温散法、温补法中使用温热药量有别,君臣地位各异,不得混淆。
—2—用药剂量大小,依据理法制定药量大者为君是以药性、功能、针对的病因而言,属于正治法则。
但有时方中药量大者是因医理或治法的需要而设。
如当归补血汤主血亏气弱、血虚发热之证,方中黄芪与当归的药量比例为5:1,重用黄芪为君,虽名为当归补血汤,实际借助黄芪补气培元达到生血的目的。
气血源于水谷,药力只能提高人体化水谷、生气血的能力,因而增强饮食的营养则是必备的条件,否则生血无望,此符合“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
又如肾气丸重用地黄先滋精血,少佐桂附而从“少火生气”之理,因而产生“阴中求阳”的配伍规律。
亦有因于医理的需求,药量大者并非为君药。
如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一斤,虽为君药甘草药量的四倍,但仅是臣辅之用,是根据心之生理特点而定,在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得到广泛的证实。
再如导赤散主心火上炎,清火导赤不用苦寒泻热,而重用生地黄壮水制火为君,亦属因心之生理、病理而制定。
又如痛泻要方主肝乘脾之痛泻,因属脾虚肝实,故方中重用白术,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治未病的法则。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第一篇: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中医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例总结1.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3:2:1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石膏=1:23.竹叶石膏汤:半夏:麦冬=1:24.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5.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6.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2:17.阳和汤:熟地黄:麻黄=15:18.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1:59.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10.枳术丸:枳实:白术=1:2 11.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1:1:1 12.六一散:滑石:甘草=6:1 13.吴茱萸汤:生姜:吴茱萸=2:1 14.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 15.泽泻汤:泽泻:白术=5:1 16.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 17.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18.温脾汤:大黄:附子=2:1 19.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 20.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21.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第二篇: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体重, 林可霉素,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1、青霉素g(penicillin g)又名:青霉素、苄青霉素抗菌药物,肌注:5万~10万单位/千克体重。
与四环素等酸性药物及磺胺类药有配伍禁忌。
2、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又名:氨苄西林、氨比西林抗菌药物拌料:0.02%~0.05% ;肌注:25~40毫克/千克体重。
3、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名:羟氨苄青霉素抗菌药物。
饮水或拌料:0.02%~0.05%4、头孢曲松钠(ceflriarone sodium)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与林可霉素有配伍禁忌。
5、头孢氨苄(cefalexn)又名:先锋霉素iv,抗菌药物,口服:35~50毫克/千克体重。
6、头孢唑啉钠(cefazolin sodium)又名:先锋霉素v,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
经方60首,八纲六经,方证对应,建议收藏

经方60首,八纲六经,方证对应,建议收藏一、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1.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口干,口渴,容易口腔溃疡者。
二、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三、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四、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易出汗,心悸,手护心者。
五、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受了风寒而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焦虑,悲伤易哭者。
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头痛,鼻塞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
浅谈经方苓桂术甘汤

浅谈经方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的药物组成较少,但作用却非常明显,不可嫌其药为贫贱而贬其功效,历来医家认为本方可以治疗水饮凌心之证,此言不虚,但是这仅仅还是停留在法的层次,比如什么时候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这些方子呢?在法的前提上去分析方的应用,能更好的理解方剂应用,所以今天我想从方证和条文的角度去一点点分析在临床上如何使用本方。
先读一下伤寒论条文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根据条文来看,原本是个太阳伤寒证,但是经过误治吐下后,出现了有气往上冲的症状,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呢?根据原文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那么67条误下后也出现了气上冲,那么能用桂枝汤吗?不太恰当,因为21条强调: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说明如果是有胸闷的桂枝汤证,最好要去芍药,所以67条的气上冲应该用桂枝去芍药汤来治疗,但是本条还存在水饮病的表现,所以一定要加上仲景的利水药对——白术茯苓,如此一分析,67条这个情况得用桂枝去芍药汤加白术茯苓了,但是原文里面只用了苓桂术甘汤,没有多生姜和大枣,为什么要去掉呢?远田裕正专门研究方药的形成模式,他认为生姜大枣经常作为一个药对,配合其他的药物一起使用,刚开始主要有两个作用,分别是矫味和充当粘合剂,使药物配合更加良好,所以我们看伤寒论的很多方子中都含有生姜大枣,但是临床发现,有的药物组合用了生姜大枣反而不好了,于是就去掉了,这是一个说法。
下面谈谈本方的使用目标,也就是方证状态。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提出,苓桂术甘汤治疗目标为眩晕,身体摇颤,直立性眩晕,呼吸困难,心悸亢进,上冲,头痛,尿不利,胃内停水等。
讲得有点复杂,但归纳来看,就是桂枝的上冲证+茯苓的水饮证。
以上都是苓桂术甘汤的经典方证,也就是广为人知的东西,那么下面将一些容易与其他方证混淆的症状简单列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经方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 非经方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
小柴胡汤演义
• 在六经转变中,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 在六经转变中,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 太阳 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 的发展演变, 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 入里,由阳入阴的过程。 入里,由阳入阴的过程。少阳居于阳明与太阴 之间, 之间,少阳往太阴或阳明传变取决于脾胃功能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邪欲往太阴则寒,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邪欲往太阴则寒,欲 往阳明则热,故出现寒热往来。治疗少阳病应 往阳明则热,故出现寒热往来。 用和法,一方面要清阳明、少阳之热, 用和法,一方面要清阳明、少阳之热,故用柴 黄芩。另一方面要固护太阴防传三阴, 胡、黄芩。另一方面要固护太阴防传三阴,故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半夏。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半夏。由此可见小柴 胡汤之和,是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 胡汤之和,是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三)对仲景方剂药物用量的认识与理解
2.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仲景方剂组方严谨,一般用的药味不多, 仲景方剂组方严谨,一般用的药味不多, 如太阳病代表方桂枝汤用药5 如太阳病代表方桂枝汤用药5味、麻黄汤用药 阳明病代表方白虎汤、 4味;阳明病代表方白虎汤、大承气汤用药均 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用药7 为4味;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用药7味;三 阴病代表方四逆汤用药3 其它变证、 阴病代表方四逆汤用药3味.其它变证、兼证 或疑似证的方剂也大多在10味药以下。 10味药以下 或疑似证的方剂也大多在10味药以下。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二)仲景方剂药物用量古今拆算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 厚朴1 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克,厚朴1克; 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 100克 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克; 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 20克 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克,杏 70个约22克 大枣12枚约30 个约22 12枚约30克 仁70个约22克,大枣12枚约30克; 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 40克 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克,五味子半 升约37 37克 吴茱萸一升约70 70克 升约37克,吴茱萸一升约70克; 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 20克 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克。
引言
•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大枣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 生姜、炙甘草) 治胰腺炎、 、生姜、炙甘草) 治胰腺炎、胆道感染性疾 少阳与阳明合病,寒热往来, 病(少阳与阳明合病,寒热往来,按之心下 满痛者) 满痛者)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加用一些清热解毒 的中药即为清胰汤。 的中药即为清胰汤。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三)对仲景方剂药物用量的认识与理解
1.从煎服法上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从煎服法上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但仲景十分重视病情具体情况决定服药 的次数、分服间隔时间及服用剂数, 的次数、分服间隔时间及服用剂数,不少服 用法是当今的几倍,如小柴胡汤日三服, 用法是当今的几倍,如小柴胡汤日三服,尽 管是当今用量的三倍, 管是当今用量的三倍,但与病情需要是相适 应的。 应的。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一)药物用量是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
3.不同的煎服方法体现不同的药物用量 根据仲景煎服法, 根据仲景煎服法,一般为一剂药煎好后分 次服,分服次数、 次服,分服次数、分服间隔时间及服用剂数 等是根据病情变化而定。 等是根据病情变化而定。 如桂枝汤的服法:若一服病差停后服, 如桂枝汤的服法:若一服病差停后服,不 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 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 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 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 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犹在 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二)仲景方剂药物用量古今拆算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一升(10合为 合为1 198.10毫升 毫升; 一升(10合为1升)约198.10毫升; 一斗(10升为 升为1 1981毫升 毫升; 一斗(10升为1斗)约1981毫升; 一尺约23.04厘米; 23.04厘米 一尺约23.04厘米; 一钱匕普通药粉约2.10 2.10克 一钱匕普通药粉约2.10克, 金属药粉约4.12 4.12克 金属药粉约4.12克; 一方寸匕普通药粉3.13 3.13克 一方寸匕普通药粉3.13克, 金属药粉约6.20 6.20克 金属药粉约6.20克。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二)仲景方剂药物用量古今拆算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一铢( 铢为1 0.58克 一铢(6铢为1分)约0.58克; 一两(24铢为 铢为1 13.92克 一两(24铢为1两)约13.92克; 一斤(16两为 两为1 222.72克 一斤(16两为1斤)约222.72克; 一合(10勺为 勺为1 19.81毫升 毫升; 一合(10勺为1合)约19.81毫升;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小柴胡汤演义
• 少阳邪偏往阳明,燥热内结,则去固护太阴之 少阳邪偏往阳明,燥热内结, 人参,加用大黄、枳实清泻阳明燥热, 人参,加用大黄、枳实清泻阳明燥热,即为大 柴胡汤之组方意义。 柴胡汤之组方意义。 • 少阳病误下损伤脾阳,中气受伤,病由少阳转 少阳病误下损伤脾阳,中气受伤, 太阴,则去生姜而加干姜以温脾; 太阴,则去生姜而加干姜以温脾;少明邪热转 阳明湿热,则去柴胡而加黄连除阳明湿热, 阳明湿热,则去柴胡而加黄连除阳明湿热,即 为半夏泻心汤的组方意义。 为半夏泻心汤的组方意义。
引言
如使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 如使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 大枣、生姜、炙甘草)治冠心病心绞痛。( 。(伤 大枣、生姜、炙甘草)治冠心病心绞痛。(伤 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 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 具);
引言
又如使用甘草泻心汤(黄连、黄芩、干姜、 又如使用甘草泻心汤(黄连、黄芩、干姜、 人参、半夏、大枣、炙甘草) 人参、半夏、大枣、炙甘草)治手足口病 小柴胡汤证误下,中气大伤, (小柴胡汤证误下,中气大伤,少阳邪热 转阳明湿热,少阳邪热转太阴虚寒; 转阳明湿热,少阳邪热转太阴虚寒;金匮 用之治狐惑病); 用之治狐惑病);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三)对仲景方剂药物用量的认识与理解
2.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由于药味不多, 由于药味不多,仲景组方中单味药用量较 取其味厚功专,直达病所。因此, 大,取其味厚功专,直达病所。因此,辨证 准确,沿用仲景原方会起到很好有疗效。 准确,沿用仲景原方会起到很好有疗效。
小柴胡汤演义
• 病邪出入阴阳,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病邪出入阴阳,表现为:往来寒热,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 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 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三)对仲景方剂药物用量的认识与理解
3.从毒副作用和病情需要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从毒副作用和病情需要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仲景方剂药物用量与现行常用量出入非常 大的有:小青龙汤中的细辛三两约42 42克 大的有:小青龙汤中的细辛三两约42克(常 用量3 );吴茱萸汤中的吴萸一升约70克 吴茱萸汤中的吴萸一升约70 用量3克);吴茱萸汤中的吴萸一升约70克 常用量5 );灸甘草汤的的生地一斤约 (常用量5克);灸甘草汤的的生地一斤约 223克 常用量10 30克 10~ 223克(常用量10~30克);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一)药物用量是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
2.不同的用量体现药物不同的功效变化 如细辛的用量: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加 如细辛的用量:在小青龙汤、 石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剂中用量最大, 石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剂中用量最大, 用三两,功在温肺化饮; 用三两,功在温肺化饮; 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等方中用量中等,用二两, 大黄附子汤等方中用量中等,用二两,功在 温经止痛; 温经止痛; 真武汤加减法用细辛一两, 真武汤加减法用细辛一两,功在温肺通窍 利水。 利水。
经典与临床系列讲座
谈经方的用量与配伍
引言
经方的概念
习惯上我们把《素问》 习惯上我们把《素问》、《灵枢》记载的方 灵枢》 剂和张仲景《伤寒论》 金匮要略》 剂和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 合称为经方;或者专指张仲景著《伤寒论》 合称为经方;或者专指张仲景著《伤寒论》、 金匮要略》的方剂为经方。 《金匮要略》的方剂为经方。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一)药物用量是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
1.不同的用量体现不同的组方意义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均 半夏泻心汤、 为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 为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药物组成基本相同 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 (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 大枣等)。 大枣等)。 桂枝汤、 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药物 组成相同(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 组成相同(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 枣)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三)对仲景方剂药物用量的认识与理解
3.从毒副作用和病情需要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从毒副作用和病情需要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铅丹一两半约21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铅丹一两半约21克 21 常用量0.3 0.6克);桂枝附子汤中附子 0.3~ (常用量0.3~0.6克);桂枝附子汤中附子 枚约60 60克 常用量10 15克);乌头汤的 10~ 用3枚约60克(常用量10~15克);乌头汤的 川乌五枚约150 150克 常用量3 川乌五枚约150克(常用量3~9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