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发展以来,呈现出“涟漪式”的叠进走向,法国学派强调实证性研究,美国学派补充了非实证性的审美研究,而中国学派中曹顺庆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文学变异学是针对全球化发展的现状与跨文明语境下的文学变异所提出,它紧扣跨越性、文学性与异质性等特点,重新规范了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变异学解释了文学交流比较中的文学变异现象,它的比较基点不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求同”,而着眼于文明的异质性,建立了“求异”的比较范式。同时,随着一些学科的发展,如译介学更多地关注了在翻译中的文化变异,又如形象学更多关注了形象制作的主体能动性,这些都不再是用传统实证性研究方法能解决的,变异学的提出使这些学科从原先实证性研究中分列出来,归为变异学研究,重建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变异学的提出,凸显了不同文明圈中的文学与文化的异质性,以和而不同为研究目标,有助于破除某种文明中心论,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生态。

一、变异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曹顺庆在《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一文,提出变异学定义,即“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同时在该文中,明晰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四大研究范围,一是语言层面的变异学,也可称为译介学研究;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曹先生在《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中拓展变异学的研究层面,增加了文学“他国化”和跨文明研究。变异学理论建构起了全新的比较文学视野,但它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具备着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填密的理论体系。

首先,从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提出文学变异学。纵观文学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异质文明发生碰撞使不同文学间相互交融、发生变异,从而产生文学新质,呈现文学丰富多彩的面貌。如禅宗文化就是在中国本土化文化与印度宗教碰撞后变异形成,禅宗不仅对禅

理、禅观、禅的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起到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文学影响也颇为深远。在文学内容上,南北朝时期因佛教的影响,原先占主导地位的“玄言诗”被“山水诗”所代替,用描绘山水来体现禅趣。在诗情诗意上,随着诗人们学禅悟道,说理偈颂的写法被他们有意无意间汲取,到了宋代就有了“学诗浑似学参禅”的说法。在文学评论上,自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理喻诗理以来,后世文论多承袭之。尤其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更是使本为佛家语汇的“境界”成为中国传统文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特色性名词。由此可见,是源于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状态,这种冲突的结果“能够激活冲突双方文化的内在的因子,使之在一定的条件中进入亢奋状态。无论是欲求扩展自身文化,还是希冀保守自身的文化,文化机制内部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异”’。正是这种外来的异质性文学因素引起本土文学传统中出现了变异现象,从而形成新的文学可以促进文学的发展。因此,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研究文学变异应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视角之一。

其次,从差异可比性的角度提出文学变异学。一方面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关注差异性已成为学术前沿,后现代思潮力求打破现有的单元秩序,倡导

多元。如解构主义的代表者德里达,他的“延异”理论就与逻各斯中心主义针锋相对,不同于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存在固定的意义。德里达认为,理解建立在两个领域中,在同一性的领域即是已经显现的和将显现的领域,而实在的领域是一种“延异”的领域,理解是在与其他意义的差异中产生的,得以延续的。落实到文学比较上,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于连就围绕着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差异性”与“无关性”展开其思想体系,他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西方概念模式标准化的时代”。而打破这一西方中心的格局就须要看到不同文明的差异性。如朱利安所说“文化的本性在趋向同质化的同时也在不停异质化”。在这种追求差异性的思潮之下,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都没有对这样的文化趋势做出反应。法国学派中梵·第根、基亚等学者强调“比较文学并非比较。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法国学派倡导实证性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打破法国学派的限制,将没有实际影响与关系的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进行比较,即是倡导“平行研究”。但美国学派的学者也没有认识到不同文化圈内的文学差异性问题,他们的可比性也都是建立在求同的基础上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建立在“同源性”基础之上,平行研

究的可比性是建立在“类同性”基础之上。而与“同源可比性”和“类同可比性”不同,变异学的差异可比性研究范式是建立在“同中求异”的学术思维上,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为研究目标,探索出一条新的文化批评路径。另一方面从跨文明方面看,当代世界的文化现实表现出西方、阿拉伯、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圈都有其显著而稳定的特性。而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出现,给我们一个警示,未来的冲突将是文明的冲突。怎样化解这一矛盾,跨文明的对话就极其重要。西方学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如美国学者厄尔·迈勒的《比较诗学》就指出要打破西方中心论;伯恩海姆的学科现状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一书,主张不同文明间要进行对话。而中西文明是否通约又成为一核心问题。一些学者如韦斯坦因等认为跨越文明圈的比较是不可行热把文学现象的平行研究扩大到两个不同的文明之间仍迟疑不决……也有一些学者如钱钟书就坚持“东海西海,心理枚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充分倚重“求同”的观念。这就成了一个学术困境,建立以实证性的影响比较有很大的局限,同类比较为基础的平行研究也显得牵强,新的比较文学学科范式听待建立。变异

学就是以这样的跨文明比较出发,用“求异”的方式进行比较研究。跨文明变异研究的提出,彰显出文化差异的区域区别性特征,为跨文明对话提供了坚实基础。

最后,从整合学术失范的角度提出文学变异学。长久以来,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形成了比较文学的全部理论,但是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提倡非本质的、求异的文化倾向。一些学者进行了创新的探索,如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产生于19世纪,为法国学派所钟爱,被划分在影响研究之下。长期以来,形象学主要研究对异国形象的渊源与流变的考证上。而现代形象学认为,异国形象是在“注视者”与“他者”的互动中诞生的文化产物,具有总体性与创造性;同时,现代形象研究强调文学性,这些研究趋势都是传统实证性研究所解决不了的。曹顺庆指出“形象学的重要概念—社会集体想象物本身就是一种不真实的想象,其中就蕴含着变异的因素’,。把形象学归为变异学研究范围的合理之处正是如此。又如比较文学对翻译的研究,早期法国学派十分注重不同国家间文学影响事实的考辨,翻译作为媒介的一部分受法国学者极大的重视。早在20世纪30年代,梵·第根就在《比较文学论》中专章论述“媒介”,那时对翻译的关注仍是十分完全、准确、逼真地翻译原作。但随着翻译领域的不断探索,

学者意识到翻译文学译介中具有特殊性,它不再是单纯的媒介,它还是在不同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对原作的阐释,还要研究文化角度的语言变异。传统的实证性方法也渐渐不适用于发展中的翻译研究,国内学者谢天振先生的译介学研究就成为一种新的范式,如他所“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它探索一种文学与文化的双向阐发的道路。正是这些新生理论的蓬勃发展促使比较文学学科的重新整合,如乐黛石等学者强调:“新的理论资源影响渗透的结果,还使一些具体研究类型的学术意义更加突出,同时也使一些研究类型面临拆解、合并与重组的可能。回望对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颇广的一些教材,如卢康华、孙景尧撰写的《比较文学导论》,陈悼、刘象愚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陈悼、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犯等,它们在特定的时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及积极意义,但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释学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形象学中的虚构性及译介学中的主观变异、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对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变异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对学科理论高屋建瓶的角度上提出的。在2005年由曹

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学》(四川大学出版社)一书中将译介学、形象学从原先实证性研究中分列出来,归为变异学研究。把实证性的研究归入文学关系学,并以文学变异学统括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等分支。对比较文学的理论进行重组、补充,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最新动态,克服了新旧研究类型所产生的冲突问题,建构起“涟漪式”的发展轨迹,将变异学与其他板块融合为有机整体,形成相对完整的比较文学理论。

二、比较文学变异学的提出及其理论内涵

2005年8月,在中国比较文学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曹顺庆正式提出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理论设想。与此同时,由曹顺庆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比较文学学》将文学变异学作为独立一章,内容涵盖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主题学、文类学、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建立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体系。2006年曹先生在《复旦大学学报》发文《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详尽地分析了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领域,明确了变异学研究原则。2006年5月发行的《比较文学教程》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这四大研究领域为主要内容,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教材的一个新体系。而后一系列文章《比较文学变异学的

学术背景与理论构想》(《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第7期)、《翻译文学与文学的“他国化”》(《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新思考》(《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等展示了变异学由理论到实践的进程,从阐释变异学的理论支持、学术主张,到规范研究范围,再到具体的理论指导翻译问题、指导学科建设问题等,变异学为比较文学学科注入了新力量。随着文学变异学的研究深入,曹顺庆对它的研究归纳为六个层次,.如下阐述。

(一)、语言层面变异学,主要是指“文学现象穿越语言的界限,通过翻译而在目的语环境中得到接受的过程,也就是翻译学或者译介学研究”。随着当代审美浪潮的袭来,翻译对传统研究模式进行了反思和质疑,极度呼唤翻译主体的能动性,推崇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注重异质文化在翻译中出现的碰撞和交流。正是因为译介学涉及了很多跨越语言与文化层面的变异因素,所以很难将译介学归属于重视实证的影响研究。正如谢天振先生所言,如今译介学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超脱,视野更为开阔,更富审美成分”。译介学的

内涵超越了传统翻译、媒介学,而研究异质文化中的语言变异问题,这也正是比较文学中变异学针对语言层面的重要课题。

(二)、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就是形象学,它是对文学作品中民族国家形象的变异做研究的。当代形象学认为,形象就其生成机制来看是创造式的,而非影响研究意义上的复制品。文本中的异国形象不仅是感知到的复制品,而且是作者再创造的结果。当代形象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更多地关注了形象制作的主侧——“注视者”。这样,注视者与注视对象,注视者所存在的“本土”与他者所处的“异域”构成两组二元对立的感念,在这对立统一的互动中,产生了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的变异产物。正因如此,将形象学构成了变异学研究中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的一部分。

(三)、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即是文学文本在实际交往中产生的文学接受现象。不同文化、文明圈的接受者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对同一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与意义理解所产生的认识差异,就是接受学的研究内容。此外,研究还包括不同的审美趣味与追求所造成的对异域文学的接受差异和异域文学进入后是如何被本土作家改写、再创造而发生的变异。它不同于接受理论或影响研究,它将“接受者”放于主

体地位,研究方法上以审美的研究方法为主,实证性为辅。除此之外,文学文本变异学还包括平行研究范围内的主题学与文类学,之前的研究多注重于“求同”,而在跨国、跨文明的研究前沿下,主题学和文类学显现出更多不同之处,变异学的研究就将那些经过文化变异的主题与文类归于研究范围,从多角度拓展变异研究的领域。

(四)、文化变异研究,其典型理论就是文化过滤。文化过滤指的是“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受者有意无意地对交流信息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叶维廉先生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就指出“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此而起的文学的模子的歧异”是比较文学所要面对的问题。不同的“文化模子”催生出不同的文学观、审美观和相应的文学意义建构方式以及美学特征“文化模子”的差异性越大,文化过滤的程度就越高。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应该重视文化过滤这一现象和作用机制,使其成为变异学的研究范围。

(五)、文学的“他国化”,是指“异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

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化的“他国化”道路就是对异质文化如何渗透到接受国并且产生新的话语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重视本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方式,但更为重要的是尊重在流传过程中的语言、形象、文化模子的改变,在坚持本国文学的基础上,结合外来文学的特点,进行外来文学的本土化改造,为本国文化注入新活力。这就是变异学所提倡的尊重异质性,实现文化发展的多元化。

(六)、跨文明研究,目标在于彰显文明区域区别性特征,为文明对话和多极文化的建立提供坚实基础。当西方背景的比较文学研究进入非西方背景的异质文化的时候,中西之间的差异大于类同,跨国研究已经不能解释文学内部的很多东西。曹顺庆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一文中,提出“跨异质文化”的观点,认为“正在崛起的中国学派必将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这堵巨大的墙,必将穿透这数千年文化凝成的厚厚屏障,沟通东西方文学,重构世界文学观念”。而后由于“文化”一词的理解多义,在

2002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次会议暨国际学术会议上,曹顺庆做了题为《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的发言,将“跨文化”改为“跨文明”,而文明的异质性就更多地体现为文化根性和文化趋势的根性演变“跨文明研究”就是以异质性对文化根性、文化过程、文化趋势的整合研究。跨文明研究以变异性为核心研究了不同文化圈文化的变异现象,极具跨时代意义,是中国比较研究理论创新的增长点。

语言层面变异学、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文学文本变异学、文化变异学、文学他国化以及跨文明研究共同构成了变异学的研究领域。它以差异性与文学性为立足点,构建了一个稳定而开阔的学科体系。它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变异学厘清了学科体系,在顺应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对现有理论进行了有机重组。比较文学长期被分为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与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但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对既有的研究思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学科危机,第三世界的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站在了边缘文化的立场上,获得了一大批跨文明研究的重大成果。在学科整合方面,由于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具有对立性,与现代比较文学教材体例上不相吻合。曹顺庆提出文学变异

学的构想,通过《比较文学学》与《比较文学教程》的调整,把实证性内容放在一起成为影响研究,把变异性的内容单列出来,称为变异研究,这就解决了比较文学学科分科不当的情况,使学科体系更加的清晰,被评价为“换时代的比较文学教材”。二是文学变异学促进了国际文学的研究,变异学以跨越性为特征,从跨国、跨学科到跨文明,都不断打破固有藩篱,尊重多元文化,促进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另外,变异学还提倡研究文学他国化,就是更加重视在编译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规则的改变,催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而新的文学样式的产生势必为世界文学提供新的风采。三是变异学提出了差异可比性的研究范式。回顾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可比性都是建立在“同”的基础上,如法国学派的同源关系比较,美国学派的类同性比较。而随着跨文明的比较,那些“求同”的研究方法就失效了,而变异学就是以“求异”为根本的研究方法,它的提出为跨文明研究指出了一条道路,站到了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锋位置。

三、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

比较文学变异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理论创新方面,提出以“异”为主要研究目标,为世界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学科建构上,打破之前历时性的影响

研究、平行研究两大模块,解决了译介学、形象学等理论的学术分类问题,构建出新的比较文学体系;在学科理想上,倡导跨文明的研究,消解西方中心主义,促进多文明圈共同发展。在实际的理论运用方面,比较文学变异学也具有极大的实用性,为多种文学、文化现象做出解释,也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运用变异学解决了学术难题。

文学变异学的实践首先体现在语言翻译上,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不同,而翻译作为跨国研究的重要手段就非常重要“牛奶路”就是翻译史上的一段逸闻,1922年赵景深在翻译契诃夫短篇小说《樊凯》(今为《万卡》)时,将“Milk Wav”简单直译为“牛奶路”,遭鲁迅先生嘲讽“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鸦疑不来,迢迢牛奶路”。提出应译为“神奶路”,而后又有译者意译为“银河”。这表明“Milk Wav”是一个文化意象,在发源国指的就是希腊神话中赫拉的乳汁形成的天路,而在接受国中国的意象中牛奶路却没有对应的意象,而类似的银河却也失去了“WA V”的含义,这就是翻译的变异。谢天振先生就此问题解释为“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好的翻译就须要正视这些文化意象的变异,调动译者的能动性,促进文学交流。又如我们流传甚广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

故,两者皆可抛”,就是殷夫翻译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的诗,他进行了更为彻底的变异,在韵律上赋予了原诗歌并不具备的形式美与音律美。这些翻译变异的问题在文学变异学的理论中都获得了解释,谢天振先生的《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梳理了翻译传统,又提出了创造性叛逆、翻译与文化差异等前沿问题。曹顺庆《翻译文学与文学他国化》(《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在译介学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可改变语言规则,促成文学的他国化。

和语言的变异一样,国家民族形象在流传、接受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变异,比较文学变异学主要针对的形象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冬。最常见的对外国形象的概括来源于平时的口头禅,比如称呼美国人为美国佬、称呼日本人为日本鬼子、称呼印度人为印度阿三,这都是源于注视国对他者形象的一种再创造。当然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社会心理的变化,这些异国形象也会产生新的样貌。体现在文学作品上,如老舍在伦敦生活时创作的小说《二马》中对英国人的形象是傲慢的殖民主义嘴脸,而当老舍回国后,在《英国人》一文中回忆英国人的形象

就变成了正直的印象。外国人看中国形象也有着差异,如《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及迁移》(代迅《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中所列举,唐代的中国在日本学者井上靖笔下是世界文化的交流地;在元代《马可·波罗游记》中,中国是高度文明的国度;而在清代,中国的形象在孟德斯坞的笔下是专制而恐怖的。这些形象的产生和变迁与注视者、先见、身份、异国环境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有关,变异学的形象研究就立足于此。

文学在不同文明传播接受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因接受时代、环境、接受者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变异现象,变异学的接受学理论正好能阐释一些长久以来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化现象,如寒山诗的流传与变异。寒山隐居山林之中,诗文不讲究格律用典,通俗易懂,知音甚少。直到宋代黄庭坚、陆游等人才对他有了一些关注。近代白话文运动中,寒山诗因为简明通俗,被胡适、郑振铎等人推崇,但30年代后期,这股热潮消退下去,又变得无人问津起来。不曾想到,寒山却在美国世界焕发了新生。美国翻译家斯奈德首先翻译了寒山的诗作,而后阿瑟·韦利、伯顿·华等译者翻译了百余首寒山诗歌,寒山诗歌一度成为美国人的口袋书,成为美国人的精神指引。赵渭绒《从变异学的角

度看寒山诗在中美的接受差异》(《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年第2期)一文就是运用了变异学理论去解释这一文化现状。文章着重阐述了寒山诗从文化放送国到文化接受国流传的这一动态过程,看它在接受过程中的创造性改变。寒山诗的研究仅是一个案例,这样的文学现象仍有很多,这些现象在变异学看来是“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中,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中时,就必然会面对一个吸收、选择、过滤、误读与变异的再创造过程”。

文学变异学存在十分复杂的形态,除了文学的语言、形象、文本文化变异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变异,就是文学从一国传播到他国后,在他国文化语境中被他国文化所同化,而发生的深层次的语言方式与文化规则的变异,形成文学的他国化。在中国作为文化的接受国,接受了印度佛教而逐渐消解重组构成中国自己的语言模式,形成了禅宗。而中国作为文化的发送国对日本文学影响深远,在日本形成的汉诗就是中国诗歌日本化的结果。自南北朝时期,日本就和中国有着文化的交流,到了盛唐时期,交流更甚,李白、王维与晃衡等都有着诗作的往来,第一部日本汉诗集《怀风藻》也是在盛唐时期完成的。从日本受容来看,起初他们笼统地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范式以及其中的儒

家功利文学观念,无法自如地使用汉诗这种外来形式来表达内心情感。在其王朝末期,营原道真提出了“和魂汉才”力求日本汉诗的创新,而从奈良、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汉诗创作内容走向审美内省,创作技巧上多用杂言体形式,加上日本汉字与假名,日本汉诗一步步靠近自己的文学传统。日本汉诗的发展体现了它从崇拜、模仿中国诗歌发展到融入本民族文学传统的总体趋势。对此,马歌东(《试论日本汉诗对杜诗的受容》,《陕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肖瑞峰(《中国文化的东渐与日本汉诗的发轫》,《文艺评论》1998年第5期)、吴雨平(《唐诗选本的日本化阐释及其对中晚期日本汉诗创作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等进行了详细研究,是变异学中文学他国化的体现。

比较文学变异学自2005年曹顺庆提出至今近十年时间,变异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立足跨越性与文学性两大支点,建立以差异为主的可比性研究,具有时代意义。变异学的提出规范了比较文学体系,解决了众多文学现象与学术难题,促进了国际文学的交流与发展。变异学不仅是文明交往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比较文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更是一种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它坚持着跨文明研究的学科理想,提

倡文学多元共生,文明和谐共荣,将世界文学定为比较文学的最终旨归。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doc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2020年4月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关键词:比较文学,变异,学科,研究,文学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简介:[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本文内容: [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文学变异学(一)将文学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个研究领域的确立,是从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现状、文学发展的历史实践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的。首先,所谓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失范是指比较文学自身的研究领域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而且有

些理论阐述还存在很多纷乱之处。其中存在于影响研究中的实证性与审美性的纷争中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比较文学学科领域的失范现象。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最初之所以提出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一方面回应了当时克罗齐等人对比较文学的非难,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作为一个学科必须有一个科学性基础,所以他们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是一种实证性的国际间文学关系史的研究。但是,后来美国学者却质疑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单纯强调科学实证而放逐审美价值的学科定位,认为他们的影响研究是僵硬的外部研究和文学史研究,提出要正视‘文学性’这个问题,因为文学性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说,比较文学应该把美学价值批评重新引进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之中。但是,一旦文学性介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实践之中,就使得我们面前的比较文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困扰。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影响研究以实证性探寻为研究定位,当然如果仅仅对于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来说,这种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种文学的比较研究来说,它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想要求证的是人类的美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存在的接受和借鉴规律,实证能证明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但不能证明艺术创造与接受上的审美意义。也就是说,要从文学艺术的外部研究来揭示其文学内部的规律性,这当然是非常困

文体学卡明斯作品分析英文

“i have found what you are l ike”简要文体赏析 摘要:卡明斯作为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代表之一,其诗歌以其独特风格而闻名。他一直致力于使自己的诗歌与众不同,于是他打破诗歌创作的传统,在诗歌的换行及单词的拼写上勇于创新,使他的诗歌风格别具一格。其实,很大程度上,卡明斯的独特风格是通过文体学方面的变异来实现的。因此,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出发,对卡明斯的这首诗歌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卡明斯,文体分析,主题,变异

A Brief Stylistic Analysis of i have found what you are like Abstract: E.E. Cummings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American modern experimental poets whose poems are well-known for the unique style. Cummings endeavors to make his poems different from other poets'. He brok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writing poems, invented in the changing of lines of the poem and the spelling of the words in the poem, thus to make his personal poems style distinguished. To much extent, Cummings's unique style is achieved by stylistic deviation. Therefore, standing on the stylistic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n Cummings?s typical poems i have found what you are like. Key words: E.E. Cummings, Stylistic analysis,theme, deviation Ⅰ.Introduction E. E. Cummings was a famous American poet of 20th century. He had a tendency for arts and literature at his early age. While in Harvard, he became extremely fond of arts movement and began to research with free verse and to acquire the painting skill. He wrote poems to celebrate nature, natural power as well as love. It is his innovative verse that makes him among the most well-known and widely anthologized poets of 20th century.His poetic style is famous for its unusual and playful techniques: an extraordinary usage of punctuation, compressed words, dislocated syntax, and unique typography, line division, and capitalization in order to seize the particulars of a single movement or moment in time. The poem we will analyze in this paper-i have found what you are like- is one of the typical works of Cummings's. As a lyrical poem, it is related to the simple things in daily life, namely, flower, rain, wind, and light. Although it seems to be simple, there is a profound theme in the poem. It reflects the endlessness of one's life and the preciousness of love through the simple language. Ⅱ.Linguistic presentation of the theme The artistic quality of poetry counts on the language selection of the writer.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 括其评价、介绍等)。(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 送者的评价。(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 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 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 感是怎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国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剧本改编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文体学分析1

《英语文体学》1~7章小结 一.关于文体学 本章主要是介绍了骨水泥与文体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简单的来说,文体学就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和使用语言方式的一种规则。在现代文体学中包括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这本书主要涉及普通文体学。普通文体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本书主要讨论一种特定体裁的总体特征。接着,课文简单介绍语言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义和在不同领域人民对语言的不同观点。并且,文章的上下文决定这语言的意思。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称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接下来是风格的介绍有四种:集体语言使用特点、个人独特写作风格、表达模式效果、“好”或“漂亮的”文学写作。本书倾向于了解第一种。即问题学的研究限制在特定场合。现代文体学一直在发展,我们得出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文体体裁特征的本质及规律。 二.学习文体学的需要 本章主要涉及学习文体学的重要性。 (一)学习问题学能培养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即应该能分清在不同场合应该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二)对我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大作用。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采用违反常规的写作方法:背离与重复。这就牵扯到文学批评,对其“描述——解释——评估”,以此突出其作品的鲜明特点。这在文体学上被称为“前景化”。 (三)帮助达到适应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效果。翻译时不可能直译过来,这是由各国文化差异决定的。 三.语(言)[义]的变体 根据语言的使用方式可以把语言分为两种:方言和变体。人们所处的背景和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方言。方言可以分为个人方言(如海明威用语方法)、时间方言(如古今英语用法不同)和社会方言(如男女用法不同)。而语域的变体可以分为几种:社会经济地位变体(不同阶层)、种族变体(美国社会黑白人不通用法)性别变体和年龄变体。 语域是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反映,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即告知别人话里所包含的信息。语域有话语范围:特定场合(命令、法律等)与非特定场合(例如应酬性谈话)。有话语方式:口语和书面语。有话语基调:人及际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规范程度)和功能语旨(说话人意欲)。总之方言和语域是相互依靠的,不可能有单独使用的情况出现。 四.语言的描述 先介绍文体学特点的三个层次: ●音系学和字系学。英语在音系学上有音段(包括拟声词、象声词、语音同化和重复) 和超音段(包括重音、韵律、语调停顿和语速)。这些特征的不同表达式包含了说 话人的不同心情。 ●有语法和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在句子类型(省略句、圆周句、松散句和对偶句)、 从句类型、词组类型(名词、动词词组)和词语类型(合成词)。词汇方面有:用 词倾向(如抽象、具体、普遍、专有等)、内涵意义(与之关联的词)和词的搭配 (固定搭配)。 ●语义单元和语义角色。语义单元包括连贯(互指、成段、语篇模式、修辞手段)和 语义角色(增强语言丰富性) ●接下来介绍语言描写四步骤:(一)系统阅读文章写下认为重要的风格;(二)确定 语言特点的使用频率;(三)估计风格特点的重要性;(四)陈述语言使用模式,判 断该模式在文中的重要性。

比较文学2.0

流传学doxologie渊源学crenology形象学imag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比较文学变异学:the variation studie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类型学typology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 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接受学acception 1,比较文学发展的3个理论阶段:欧美亚 3,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包括哪些方面: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 2,“东海西海,南学北学”由谁提出:钱钟书《谈艺录》 3,媒介学3大特点: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 4,变异学重要特质:追求同源中的变异性 5,母题研究对象:人物母题(典型形象)意象母题(自然环境)情境母题(社会环境)6,比较文学的发端:19世纪的欧洲 7,当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影响关系研究方法、平行类研究方法、变异研究方法1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作者:波斯奈特 12,文学跨文明比较文学方法:“美人之美”法“求同存异”法“双向阐发”法 1,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代表人物:巴登斯贝格、梵.第根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代表人物:季羡林 2,流传学:流传学也叫声誉学,最早法国学者。研究一国文学流传到国界之外而产生影响得事实,主要探讨它在国外所产生的接受、声誉、变动方面的史实关系及其意义。 3,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研究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某些七点不明确的文学现象的域外来源问题。研究目的:以具体历史材料探索一种文学现象的国外来源,追本溯源的还原两者之间发生历史事实的真实状态。 4,媒介学:媒介学,属于比较文学范畴,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研究建立在文学交流媒介史实大量存在的基础上,现有文学流传中种种没解作用的发生,才有媒介学研究的产生。 5,比较文学变异学:变异学是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6,文学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称为文学得他国化。7,主题学: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做平行研究。 8,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实际上是否定平行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定于实证性的国际文学关系是研究,将比较文学限制为微血管细。美国学派在批判法国学派的基础上拓展了比较文学领域,开始倡导平行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此之后,比较文学的名与实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学者倡导展开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的对话与比较,提出了实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可比性观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讲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法国学派的定义 二、美国学派的定义 三、中国学者的定义 第二讲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二、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三、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第三讲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二、比较文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 第二讲流传学 一、流传学 (一)流传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流传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三)流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 第二讲渊源学与媒介学 一、渊源学 (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 (二)渊源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

(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二、媒介学 (一)媒介学的定义、特征与历史发展(二)媒介的四种类型 (三)文学媒介展开的三种方式 (四)媒介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三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一、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一)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的翻译(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二、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 三、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一)中外文学和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二)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三)文化意象的跨民族传递 四、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一)文学的跨国传播及其身份认同 (二)翻译文学概念及其国籍归属 (三)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 第四讲变异学 (一)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基本原理(二)跨国变异研究 (三)跨语际变异研究 (四)跨文化变异研究 (五)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简·爱》英语文体学分析

《简·爱》文体分析 摘要: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最为经典的作品。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简·爱》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词汇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方面的特点。 一、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二、小说内容概要 简·爱是一个孤儿,寄住在舅母家,从小受尽欺侮和白眼。她被送进一家慈善学校,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并最终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后来,她应聘报纸广告上的职位,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收养的小女孩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简·爱相貌平平,出身寒微,却诚实真挚,独立自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罗切斯特被简·爱所深深吸引,而她也爱上了罗切斯特。就在他们即将成婚之际,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她就是被关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伯莎。简·爱拒绝了罗切斯特要她留下来的请求,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无家可归的简·爱被圣约翰·里弗斯兄妹收留,原来他们竟是表亲。圣约翰要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的品格非常适合做牧师的妻子,于是向她求婚,而简·爱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一天晚上,她仿佛听见罗切斯特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于是她又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却发现昔日的庄园已被伯莎点的一把火化为灰烬。而罗切斯特也在抢救伯莎时受伤,双目失明。这时已经继承了一笔遗产的简·爱决定留在罗切斯特身边。三、文体赏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变异学研究 一、理论核心 异质性与变异性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大收获,也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可比性基础及理论核心是文学的差异性存在样态,及异质性和变异性。 二、研究范围 1.跨国变异研究——形象学 2.跨语际变异研究——译介学 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学接受研究 4.文化变异研究——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 5.跨文明研究——文明对话与话语变异 三、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1.定义 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 出现理论改变,从而产生新质,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样态;这种 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过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为 他国(接受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五四诗歌采用西方诗歌形式和规则 寒山诗在美国的盛行 2.特点 (1)文学的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经一国传播到另一国,并且传播国与接受国的文明是不同质的

(2)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言说方式和话语原则必须与本土文学、文化相结合 (3)在传播和结合过程中,传播国文学的话语原则和言说方式必然被改造,并创生新质,新质的创生是以接受国的话语原则为 主的 3.现实性&可能性 (1)必须有不同质文明的差异性存在 (2)必须有开放的环境作为传播的客观条件 (3)在传播过程中必须经碰撞与结合而产生新质 四、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一)文化过滤 1.定义 文学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内涵:(1)文化过滤产生的基础在于接受者特定的文化构成性(2)文化过滤是接受过程中主体性与选择性的体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文化过滤还体现为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2.作用机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文体学总结

文体学 第一章文体学的范围 什么是文体学?文体学就是一门教我们怎么使用语言,怎么应用不同风格的语言的一门学科。 文体学具体指的是文体特征,指适用于现代语言学的概念以及其技巧的,学习语言文体使用的一门学科,括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什么是语言,不同的人对语言的定义,时间的发展,语言的定义在不断的变化完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 哲学观认为,语言系统是语言在社会上的作用、活动。 语码与语言相比较。语码通常指一系列的标志符号,象征着信息的传递。单位量小的信息是指发话人一系列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声音并让受话人接收到这一系列信息的过程。 演讲方面语言的使用。语言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不断的被使用,在演讲中由三个坏境因素决定:活动的规范性、大小、类型。 语言的变体和功能:语言的使用方式受使用场合的的影响,不同的场合必须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媒体,不同的社会坏境使用不同的的语言。 语言有今古,有书写体和口语,有概念功能与指称功能之分(一个为说话表达人服务,一个为书写真实世界而服务)。 文体是区分不同语言习惯的关键,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例如“莎士比风格”。文体就是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和一个群体语言坏境。 文体的学习:文体学被有的人称为文体,文体学的学习在西方很早开始就出现了。而文体学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规范需要我们对他有充分的了解,文体学学的学习使得文体更趋于规范化,理论化,使语言学的描述更加严密规范。 文体学的学习是现代学的根本;与文学息息相关;她是修辞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用新的形象接近批判性文学并为之提供一个支撑点。 第二章学习文体学的必要 文体学的学习帮助我们培养一个正确的语感。 语言不是统一性质的现象,他是一个广泛的系列。只有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正确的语言人们才能正常的交流。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去培养一个很好的语感,使得我们在交流中表达的更容易更让别人听得舒服。 文体学的学习使得理解和欣赏的文学工作变得更简单容易。 在批判性文学中,有三个阶段:描述性阶段,解释说明性阶段和评价阶段。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会不断的在做着语言的选择和判断,包括词的和句子结构的选择。当我们打断常规使用新的语言结构时,我们称之为“变异”。当我们过度使用一种结构时,这被称为“重复”。这种在读者心中留下的偏离、累赘在心理学上称为前景化。 除了前景化,有的作者也会为了一些特殊的效果而进行大量的模仿,一些很有杀伤力的小说和戏剧就是因为他们很明显的区别开了说话的方式,使用大量的方言使得语言更加的生动、贴近生活。 文体学的学习帮助我们在翻译方面有所收获,语言在不同的角色功能中有不同的语言系列,每一种陈列出的是同等的语言规律特征,在翻译时还不足以简单的表达一个句子的原本意思。翻译必须符合语言的本意,这就需要与句子的结构,文体的分析相结合,才使得语言的翻译更趋于完善。在翻译上面,我们有必要把我们的精力放在对句子、文章的同一个高度,同一个水平的意思。

北大中文比较文学考研真题

1990-2008-2010——2013 11 2012 2013 2017 18 2018年北大中文比较文学考研真题浅析 Ⅰ、前言 1、本来都退出豆瓣广播了,因为世事无常和人言可畏这两个原因,这篇日志伴随的广播我保留到今晚为止,然后删除。算是总结,算是交代。 2、我想写的的话还是给朋友写吧,十几位在考或将考的朋友跟我真心探求,我觉得不写的话是辜负他/她们了。 3、上午看到了博士劝退论的相关论述,我是赞同的,又比如每年考北大中文比较文学的朋友有几十个,跟我联系的占了其中二分之一,每个人的实力虽然都很稚嫩,但是心性和想法却是大大不同的。我写这篇是为了让认真读了书的朋友知道怎么发挥,以便不让自己的才情白白浪费,甚至于抱怨老天不公,以为自己的命运独独不好,没有的事。 4、当然我也是有敌人的,敌人是那些拿考研赚取商业利益而不管学生以后学术及其求职发展而一味洗脑的各大中文考研培训机构与网站。 5、也就是说,考研不是一条适合不想读一辈子书的人走的路,社会很黑暗同时很广阔,可以走的路很多,学术只是其中一条,这一条路很窄,只适合无怨无悔坐冷板凳的人。我只是写一些个人的粗浅想法,对于一些抱着看笑话目的来的人,我感到奈何(narrow),对于一些愿意继续走下去的人,我感到你也明白,文学是很伟大的。那么,就让我们步入“正题”吧。

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卷 一、名词解释(40分) 1、Allegory 分析:属于较为传统的文学、文论方面的关键词、概念。这种最好是能从做词源解析开始,如?λληγορ?α(allegoría) 如何?λλο?(allos) 和?γορε?ω(agoreuo) 组成,而后者又源于?γορ?(agora) ,他们的意思又是如何如何。不过我想大概没几个人能答出这个吧,所以其实能答出Allegory的一两个中文常用的意思及其小流变小要点,比如洞穴喻啊、弗莱关于"continuum of allegory" 的论述啊或者诗歌和虚构的技艺啊什么的就都可以了。 2、硬译 分析:语出《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郭沫若在《雄鸡集·谈文学翻译工作》中对此有所反驳。最好结合直译与意译,或者“翻译媒婆论”来解释。在中国搞比较文学,思想史和翻译是重中之重。如果说老师们在比较文学这个名目下各自做着自己不同的研究,壁垒森严,那么强调思想背景和历史语境以及翻译至少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 3、神圣人 分析:阿甘本的概念Homo Sacer,知道阿甘本的都知道这个概念吧,不知道的就算了。除了阿甘本的《神圣人》之外,请结合我对以下两本书所写的短评来按图索骥,点线面结合。 当下的哲学 8.5 [法]阿兰·巴迪欧/ 2017 /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生产(第二辑)

文体学概述

Chapter One: Brief Introduction to Stylistics Part 1: What is Stylistics about? 1.A Glance at Style Sample 1: The Year's at the Spring ! 一年之计在于春 ~Robert Browning The year's at the spring 正值一年之春, And day's at the morn; 又逢一日之晨; Morning's at seven; 晨光走到了七点; The hill-side's dew-pearled; 山腰挂着露珠; The lark's on the wing; 云雀展翅高飞; The snail's on the thorn: 蜗牛爬上了荆棘: God's in his Heaven -- 上帝在自己的天堂里——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 尘世间一派井然! Sample 2: The Regulation is enacted in accordance with pertin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n light of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of this Municipality, with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cityscape and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a clean, beautiful cityscap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ng people's health,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为了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管理,保持干净美观的市容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根据相关法规和本市的具体情况特此制定本规定。 Sample 3: 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rom Sony (alliteration) (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 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 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 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 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 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 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

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 ?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一一“人们眼中的异国” 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I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 ?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一一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比较文学变异学:从理论到实践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建立发展以来,呈现出“涟漪式”的叠进走向,法国学派强调实证性研究,美国学派补充了非实证性的审美研究,而中国学派中曹顺庆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向。文学变异学是针对全球化发展的现状与跨文明语境下的文学变异所提出,它紧扣跨越性、文学性与异质性等特点,重新规范了影响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变异学解释了文学交流比较中的文学变异现象,它的比较基点不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求同”,而着眼于文明的异质性,建立了“求异”的比较范式。同时,随着一些学科的发展,如译介学更多地关注了在翻译中的文化变异,又如形象学更多关注了形象制作的主体能动性,这些都不再是用传统实证性研究方法能解决的,变异学的提出使这些学科从原先实证性研究中分列出来,归为变异学研究,重建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变异学的提出,凸显了不同文明圈中的文学与文化的异质性,以和而不同为研究目标,有助于破除某种文明中心论,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生态。

一、变异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曹顺庆在《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一文,提出变异学定义,即“比较文学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支点,它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异质性和变异性,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差异与变异的内在规律性所在”。同时在该文中,明晰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四大研究范围,一是语言层面的变异学,也可称为译介学研究;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四是文化变异学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曹先生在《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中拓展变异学的研究层面,增加了文学“他国化”和跨文明研究。变异学理论建构起了全新的比较文学视野,但它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具备着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填密的理论体系。 首先,从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提出文学变异学。纵观文学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异质文明发生碰撞使不同文学间相互交融、发生变异,从而产生文学新质,呈现文学丰富多彩的面貌。如禅宗文化就是在中国本土化文化与印度宗教碰撞后变异形成,禅宗不仅对禅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文体学分析

Neat people vs. sloppy people This is an expository piece of writing,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wo groups of people, the neat people and the sloppy. In the text, the writer uses the subject-by-subject method to contrast neat people and sloppy people. She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with sloppy people, then moves on to the second subject, neat people. To achieve humor, the writer employs various rhetoric devices such as paradox, parallelism, hyperbole and irony. Paradox : in the first paragraph, the writer turns a common set of assumption upside down by stating “Neat people are lazier and meaner than sloppy people. This statement seems to contradict the common assumption ,thus arousing the reader’s interest in reading the essay. Parallelism : in the third paragraph ,there are five parallel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the adverb ”someday”. The use of parallelism makes this paragraph clear and rhythmical. Irony:The writer emphasizes the word “someday”, which implies that sloppy people have many great plans for future , but are quite unlikely to carry them out. This is a kind of irony Hyperbole : sentences such as”….the unread magazines threaten to reach the ceiling” may make us laugh and they also underscore the stark contrast of the two groups Apart from using various rhetoric devices to make the essay a great humorous piece, the author provides details that the reader recognizes as true about hersel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