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的镜检技术ppt课件

合集下载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PPT课件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PPT课件
47
卵形疟(P. ovale)鉴定要点
编辑版ppt
1. 红细胞略胀 大或不变大
2. 红细胞边缘 呈车轮状
3. 环状体有时 呈现鱼眼状
4. 薛氏点明显
5. 成熟裂殖体 呈菊花状,类 似三日疟原 虫,但更粗大
6. 原虫呈卵圆 形
48
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白细胞残骸和幼稚红细胞残骸
白细胞破裂后散出的颗粒,易误认为环 状体的核,但看不到胞浆;白细胞残骸和幼 稚红细胞残骸常为蓝色,与疟原虫胞浆相似, 有时与其它红点或与血小板巧合在一起,容 易误认为疟疾原虫。鉴别时如果形同大滋养 体,可根据疟色素来鉴别;如形同环状体, 可根据虫体大小、折光是否均匀、核与胞浆 是否在同一平面,其它视野内有无疟疾原虫 等仔细分析判定。
虫体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蓝色,出现
阿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疟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褐
色,分布不均匀。
编辑版ppt
22
间日疟大滋养体
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 巴样空泡明显;疟色素细 小,黄褐色。
编辑版ppt
23
间日疟大滋养体
编辑版ppt
24
编辑版ppt
25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色 带。 疟色素:黑褐色,密布于 核的周围。
编辑版ppt
16
薄血膜恶性疟雄(小)配子体形态
形状: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浆: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核: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核 周可见不染色带。 疟色素:黑褐色,松散分 布于核周围。
编辑版ppt
17
薄血膜恶性疟雌、雄配子体
编辑版ppt
42
卵形疟配子体,红细胞扫把状边缘编 Nhomakorabea版ppt

疟原虫镜检技术-制片与染色PPT课件

疟原虫镜检技术-制片与染色PPT课件
能够根据形态特征鉴别不同种类 的疟原虫,如恶性疟原虫、间日
疟原虫等。
病例分析
通过实际病例分析,提高疟原虫 形态鉴别能力。
诊断结果的判定与报告
结果判定
根据镜下观察到的疟原虫形态特征,准确判定是 否感染疟疾。
报告撰写
按照规范撰写诊断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临 床表现、镜检结果和诊断意见等。
沟通与反馈
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提供诊断意见,并根据医 生反馈调整镜检技术。
05
注意事项与质量控制
制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样本采集
采集的血液样本应新鲜,避免长时间放置,以免影响制片效果。
血膜制备
血膜应均匀涂片,避免出现厚薄不均或气泡,影响镜检结果。
干燥与固定
制片应在室温下自然干燥,避免过热或过冷,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染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染色液选择
01
根据制片要求选择合适的染色液,确保染色效果良好。
血膜的固定与干燥
固定方法
将固定液滴加在血膜上,使血膜完全浸没在固定液中,静置 10分钟,然后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干燥注意事项
确保血膜干燥彻底,以免在染色过程中出现脱落或染色不均 的情况。同时,干燥后的血膜应妥善保存,避免污染和损坏 。
03
染色技术
染料的种类与选择
染料种类
注意事项
生物染料、荧光染料、酸性染料等。
02
制片技术
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
血液样本采集
采集患者耳垂或指尖血,确保血 液新鲜、无污染。
血液处理
将采集的血液与等量抗凝剂混合 ,摇匀后静置10分钟,然后离心 分离出血浆和血膜。
血膜的制作
血膜板制作
选择适当的血膜板,用吸管吸取少量 血浆,均匀滴加在血膜板上,形成圆 形血膜。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制片染色2016.ppt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制片染色2016.ppt

5
稍有油污
5
稍有沉渣
4
油灰粘连
2
4
沉渣多或有杂菌
3
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
❖ 血片染色好坏除与玻片清洁度、血片制作质量和染 色技术等有关外,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染剂、溶剂的质量 染料、甲醇和甘油必须用分析纯,
且在配制时所用的器具必须干净且无水份。
(2)染液的新旧 染液存放时间越久,染色力越强。新配制
❖血膜应自然干燥 切忌在毒太阳下晒或火烤,加快其
干燥可采用手背上或衣服摩擦、风吹,干透后才能用甲 醇固定薄血膜。夏天标本尽可能24-48h内固定染色; 冬天也不能超过72h。放置时间越久,厚血膜越不易溶 血,染色效果也差。若不能及时染色,薄血膜宜先用甲 醇固定(1~3分钟)然后用过滤清水对厚血膜溶血,晾 干后装入盒内盖严,待以后染色。
染液的种类
❖ 疟原虫的染色,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瑞氏 (Wright stain)和姬氏染液(Giemsa stain)。这些染液中的主要染剂都包含美蓝、伊 红和由美蓝氧化所成的天青,所以称多色性染剂。
❖ 我们主要用姬氏染液,它具有方便,染色效果稳 定,便于长期保存的优点。瑞氏染色,染色时间 短,但染色效果不如姬氏稳定,主要在门诊量大 的门诊实验室使用。
主讲内容
❖厚薄血膜的制作与染色。 ❖疟原虫计数方法。
血膜的制作(所需设备)
❖ 载玻片:新玻片浸入有液态洗涤剂的清水中10-20分钟,
干净棉巾逐个擦拭,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最后用干 净柔软的棉巾将玻片擦亮。已用过的玻片浸泡于洗涤剂溶 液中1-2天,或浸泡于煮沸的5%肥皂水中1-2小时,再放 入新配置的洗涤剂溶液中1-2小时,逐个擦去血膜痕迹, 清水漂洗干净,擦亮。

疟原虫实验室镜检-课件(1)

疟原虫实验室镜检-课件(1)

53
2024/9/19
54
2024/9/19
55
2024/9/19
56
以下照片在一般发热病人血片中是观察不到的
2024/9/19
57
2024/9/19
58
2024/9/19
59
2024/9/19
60
2024/9/19
61
2024/9/19
62
2024/9/19
63
2024/9/19
2024/9/19
19
寄生的红细胞
染色后,寄生的红细胞溶解,轮 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一“影子” 或小点。
2024/9/19
20
实图
2024/9/19
21
2024/9/19
22
2024/9/19
23
2024/9/19
24
2024/9/19
25
2024/9/19
26
2024/9/19
27
64
2024/9/19
65
2024/9/19
66
2024/9/19
67
混合感染
2024/9/19
68
2024/9/19
69
2024/9/19
70
2024/9/19
71
2024/9/19
72
谢谢!
2024/9/19
73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 较小,8~26个,通常8、 18个,排列不规则,疟 色素成团块状,黑褐色
2024/9/19
9
雌配子体(薄血膜)
间日疟
恶性疟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 小.致密,深红色,偏于一 侧,胞浆深蓝色;疟色素散 在

疟原虫镜检PPT课件

疟原虫镜检PPT课件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未 成 熟 裂 殖 体
第29页/共94页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未成熟裂殖 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 色较深,可有茂氏小点。
大小: 较小。 胞浆: 规则,圆形或
卵圆形,兰色。 核: 分裂为二个以
上,红色。 色素: 黄褐色颗粒,
常集成黑褐团块。
第30页/共94页
薄血膜中裂殖体前期形态特征
第17页/共94页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中 性 白 细 胞
血小板
酸性球
大单核球
淋巴球
第18页/共94页
红血球
薄血膜中被疟原虫寄生 红血球形态特征
• 间日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 • 恶性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
• 胀大色浅,薛氏点鲜红色, • 大小正常,色稍紫;茂氏
细小,数多
点紫红色,粗大,数少
第19页/共94页
的结构致密,只有在个别发育阶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有 时因胞浆厚密或染色深蓝,使核呈暗红或紫红色。
第10页/共94页
三、疟原虫形态特征
• ㈡ 细胞浆 •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间日疟原虫发育到
大滋养体阶段,胞浆呈阿米巴样活动,胞浆内有空泡。三日疟原虫阿米巴活动不显 著。
第8页/共94页
红细胞内期 4
• 间日疟则有长潜伏期与短潜伏期两种,短者11-25天,平均14天;长者6-9个月, 最长者可达15个月。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按照生长、发育、繁殖的阶段不同而分 为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3个时期或阶段,各期疟原虫的形态变化很大。
第9页/共94页
三、疟原虫形态特征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㈠ 核 •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的颗粒状。核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PPT课件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PPT课件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
• 疟原虫镜下形态概述 • 疟原虫镜下形态鉴别 • 疟原虫镜下形态与疾病关系 • 疟原虫镜下形态诊断与治疗 • 疟原虫镜下形态研究进展
01
疟原虫镜下形态概述
形态特征
01
02
03
大小
疟原虫在显微镜下的大小 通常在1-30微米之间,具 体大小取决于其种类和发 育阶段。
形态
疟原虫有多种形态,包括 环状、杆状、逗点状和椭 圆形等。
血清学诊断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疟原虫 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疟 原虫。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疟原虫的DNA片段, 以确诊疟疾。
治疗方法
青蒿素类药物治疗
01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可以有效杀死疟原虫,缓解病
情。
其他抗疟药物治疗
02
如氯喹、奎宁等,也可用于治疗疟疾,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结构
疟原虫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包括细 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这些结构 对于鉴别疟原虫的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
02
疟原虫镜下形态鉴别
恶性疟原虫
总结词
恶性疟原虫在显微镜下呈现多种形态, 包括环状、杆状、双球状和十字状等。
VS
详细描述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发育阶段,常见 的形态有环状、杆状、双球状和十字状等 。这些形态的改变与疟原虫的生长周期和 红细胞内发育阶段有关。在环状和杆状形 态时,疟原虫处于滋养体阶段,是繁殖最 快的时期;双球状和十字状形态则表明疟 原虫正在进行分裂繁殖。
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支持性治疗
03
对于严重疟疾患者,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如输液、输血等,
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疟原虫镜检技术(2012)_PPT课件

疟原虫镜检技术(2012)_PPT课件
6.雌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一 个核,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胞质 深蓝色,色素深褐色,均匀散在分布。
7.雄配子体:体积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 一个核,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胞 质淡蓝色,色素深褐色,均匀散在分布。
卵形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红细胞外期发育约 需9天,自感染后最早约第10 天始能在周围血液中查到疟原 虫。
虫体:不超过被寄生红细胞3/4 核:一个,周围无明显不染色带。 浆:边缘不整齐,多有空泡。 色素:颗粒较少较细,分布不均匀。
恶性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外期发育约需要5天,大约感染 后第6天,在周围血液中查见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期发育最初24小时内,一 般能在周围血液中查到环状体,亦可能查到大滋 养体。
●24小时后聚集在肝、脾、脑、骨髓等内脏的毛细 血管内发育进行裂体生殖。恶性疟原虫裂体生殖 周期36~48小时。
●人自然感染恶性疟原虫后,大约经过10天(周围 血液内查到大滋养体3天后)始能在周围血液中查 到配子体。
1.薄血膜恶性疟原虫 环状体
红血球:大小正常,颜 色较深。
大小:约为红细胞直径 1/5~1/6。
薄血膜卵形疟原虫形态
1.被寄生红细胞变化:正常或稍胀大, 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褪色。薛 氏点粗大、数目较多。
2.环状体:体积中等,一个核,胞质较 粗厚;无疟色素。
3.大滋养体:体积较小,一个核,胞 质卵圆,空泡不显著。色素棕黄色, 较粗大。
薄血膜卵形疟原虫形态
4.未成熟裂殖体:体积较小,核2个以 上,胞质圆形或卵圆形,空泡消失。 色素棕黄色,分布不匀。
薄血膜三日疟原虫形态
4.未成熟裂殖体:体积较小,核2个 以上,包质圆形,空泡消失。色素 深褐色,分布不匀。

疟疾镜检的实验室技术ppt课件

疟疾镜检的实验室技术ppt课件
69、在一条长240米的水渠的一边植树,每隔3米植树一棵,如果两头都植树,共植树 () A.81 B.80 C.79
现代化新城的典范。澳大利亚堪培拉除了总理府保留一道围墙外,整座城市不见第二 道围墙。新加坡法律规定,有花园的住宅不允许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可予减 缴房地产税。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中国与外国围墙的区别 B.中国城市建设的理念落后于外国 C.建筑绿色围墙是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D.国外著名城市都实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 亦可用洗涤液清洗,在整个擦洗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玻片互相磨擦,而使玻 片面磨毛,以致不堪使用。
疟疾镜检的实验室技术
2
采血的部位和方法
• 以耳垂采血为主。 • 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待酒精干后,左手拇指和食指紧
捏耳垂,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适可而止第一 滴血不必擦掉,即可应用。(若由指头取血则受检者痛 楚较大,且易引起创口感染,一投不宜采用。)
141、小张和小赵从事同样的工作,小张的效率是小赵的1.5倍。某日小张工作几小时 后小赵开始工作,小赵工作了1小时之后,小张已完成的工作量正好是小赵的9倍。再 过几个小时,小张已完成的工作量正好是小赵的4倍? A.1 B.1.5 C.2 D.3
142、诉讼:法庭 A.运动:比赛 B.报告:领导 C.教学:课堂 D.结婚:登记
疟疾镜检的实验室技术
8
血片的制作1
• 玻片的执持方法: 无论在拭擦玻片,制作血片或染色血片时,手指 仅可夹持玻片两侧缘,切匆触及玻片之上下面以免 手上油脂污及玻片面,使薄血涂布不匀,厚血膜易 于脱落
疟疾镜检的实验室技术
9
B.1416 C.4720 D.20295
67、事实上,延期偿债不仅无助于真正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反而 是埋下了威力更为巨大的“定时炸弹”。一旦“借新还旧”成为地方政府的常规做法,后果 更是不堪设想。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应及时采取强硬手段,制止地方政府继续大唱“拖 字诀”;有关部委也应积极考虑借助资本市场消化地方政府公共债务,以债务证券化等 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化解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也应适当削减其经济建设职能,实现财 权、事权对等,从根本上消除负债过度的生存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 姬 氏 粉 0.5 克 置 于 研 钵 中 , 加 25ml 甘 油 充 分 研 磨 , 倒 入 60 或 100ml带有玻塞的有色玻瓶中。在研钵中加少量甲醇,洗去甘油浓液 混入瓶内,至25ml甲醇洗净钵中甘油染液为止,塞紧瓶塞,充分摇匀, 置于55—60℃水浴中或温箱内24h或室温内3—5天,多加摇动,即成 原液。姬氏染液是目前较优良的血膜染剂,即使在炎热天气中,亦可 经久不变。
单张血片染色:将处理好的血膜,加姬氏母液1-2滴,加中 性蒸馏水15-30滴,染色30分钟左右,然后用清水轻轻将片上 的染液冲洗干净,晾干镜检。
较理想的染色结果是红细胞为淡红或淡紫红色,疟原虫的 胞质呈蓝色,核为紫红色,疟色素为棕褐色。
吉氏染液浓度
门诊染色
操作1 (快染) 配制5%染液,(每张血片约需染 液2ml):量筒内量2ml缓冲液或新鲜凉开水, 直接滴加吉氏原液7滴,混匀,滴入待染标本的 厚薄血膜上,染色10min,清水细缓冲洗,晾干 镜检。(一般配制5%-10%,染色时间短,一定掌握好时间。)
3.镜检疟原虫一般只查厚血膜,薄血膜仅作为原虫分类 时参考和血片编号之用。
4.镜检疟原虫须用油镜头配合5X低倍目镜镜检,当发现 疑难问题时再调换10X目镜进行观察。
5.检查时应从厚血膜的上缘开始,使血膜从上而下,自 左至右(或由右至左),一行接一行,一个视野稍叠 一个视野顺序地查完整个血膜。
一般情况下,厚血膜四周(稍薄些)疟原虫数量较多, 且形态较清楚,镜检时不要忽略。每张厚血膜检查时 间最少不低于20分钟。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 环状体
感染的红细胞:胀大 不明显,基本正常。
虫体大小:较大,约 为红细胞直径1/3。
胞浆:环状,浅蓝色。 核:红色,一个,偶
有二个。 疟色素:无。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
感染的红细胞:大小正常,颜 色较深。
虫体大小:较小,约为红细 胞直径1/5-1/6。
胞浆:蓝色,环状纤细,有时 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常见 多个原虫同寄生于一红细 胞的现象。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恶性疟雌(大)配子体形态
形状:新月形,两 端稍尖。
胞浆:深蓝色。 核:一个,较小,
致密,深红色, 位于中央,核周 可见透明不染色 带。 疟色素:黑褐色, 密布于核的周围。
薄血膜恶性疟雄(小)配子体形态
形状:腊肠形,两端钝 圆。
胞浆:浅蓝色或淡紫红 色。
核: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核周可见不染色带。
血膜的制作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血涂片有两种:一种是将 血液涂呈薄膜状,称薄血膜;一种是血液涂 成圆盘,称厚血膜。无特殊要求的可厚薄血 膜分载玻片涂制。
发热病人血片
标本片
血膜的制作(涂片操作)
• 涂制厚、薄血膜的位置 通常将厚、薄血膜涂在一张 载玻片上。方法是将载片分为6等分,第1、2格备贴 标签及编号用;厚血膜涂在第3格中央,薄血膜涂在 第4格前缘至第6格中部。作为标本的血片每张玻片涂 厚、薄血膜各1个;门诊和发热病人血片每片1人,涂 2个厚血膜1个薄血膜, 以防血膜脱落而影响检查;
薄均匀,无划痕,④位于玻片1/2~1/3处【左半部 分(或第4—6份)】 。
熟练工作者的推片姿势
厚血膜的制作
• 厚血膜 用推片的左下角,从取血部位刮取①约 4~5微升血量(相当于火柴头大小),使血滴 与平置的载玻片接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 转,转2~4圈,涂成②直径0.8~1cm大小圆形 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 5~10个自细胞为宜),③厚血膜的位置,位于 玻片右1/3处[中央偏右(或6等份中的与贴标签 的1、2份相邻的第3份中部)] 。④厚血膜外观: 圆形厚薄均匀,无划痕。过厚易于脱落,过薄 达不到检出率的要求,以油镜视野5-10个WBC 为宜。
血膜的制作(取血操作)
在采集标本、制作血片前,首先要核对 患者的姓名、年龄和住址。 • 采血部位和方法:采血部位一般人为耳 垂,指头;一人一针,常规消毒、采血。
取血部位和血量
采血部位和取血方法:
耳垂或无名指(婴幼儿母 趾或足跟),通常在耳垂 取血,先用75%酒精棉球消 毒取血部位,待酒精干后,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捏耳 垂上方或无名指指尖,右 手持消毒针迅速刺入皮肤, 不宜过深或过浅。然后用 右手中指轻轻挤压出血。 厚血膜血量约一粒大米 (即火柴头)大小。
注意:吸取母液时,不要晃动瓶子,以免沉淀物泛起影响染色 效果.
成批血片染色:将已用甲醇固定薄血膜的血片插入染色缸, 倒入3%吉氏染液稀释液(3毫升吉氏原液加缓冲液或净水97 毫升,混匀)浸没血片,同时对厚薄血膜染色30min(根据当 地实际情况,酌情增减染色时间和浓度),然后用清水轻轻将 染液漂洗干净,将血片标本(血膜面朝下)插于晾干板上晾干, 包装,镜检。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 深,可有茂氏小点。
大小: 较小。 胞浆:规则,圆形或卵圆形,
蓝色。 核: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 色素:黄褐色颗粒,常集成
黑褐色团块。
间日疟成熟裂殖 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 薛氏小点。
大小: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
通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 则,核红色,胞浆浅蓝色。 疟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 原虫的一边。
染液种类:疟原虫的染色,目前临床上应 用最广泛的是瑞氏(Wright stain)和吉 氏染液(Giemsa stain)。这些染液中的 主要染剂都包含美蓝、伊红和由美蓝氧化 所成的天青,所以称多色性染剂。
我们主要用吉氏染液,它具有方便,染色效果 稳定,便于长期保存的优点。瑞氏染色,染色时 间短,但染色效果不如吉氏稳定,主要在门诊量 大的门诊实验室使用。
核: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疟色素:无。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6,RBC不胀大 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薄血膜间日疟大滋养体形态
感染的红细胞:胀大褪色, 出现形状大小相等、分 布均匀、数目较多、鲜 红色的薛氏小点。
虫体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蓝色, 出现阿米巴伪足,有空 泡。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嗜酸性粒细胞
中 性 粒 细 胞
血小板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红细胞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 环状体
感染的红细胞:胀大 不明显,基本正常。
虫体大小:较大,约 为红细胞直径1/3。
胞浆:环状,浅蓝色。 核:红色,一个,偶
有二个。 疟色素:无。
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 寄生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
间日疟裂殖体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 较深,可见茂氏小点。
大小:虫体较小。 胞浆和核:裂殖子8~32
个,通常为8~18个, 排列不规则,核红色, 胞浆蓝色。 色素:黑褐色,集中于中 央或一侧。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 裂殖子8~32个,通常8~18个, 排列不规则
• 疟色素集中成团块状 •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至3/4
★ 快速诊断试纸条可与镜检 疟原虫相互补充。
血膜的制作(取血时间)
• 采血时间 现症病人和流调普查时可不考虑取血时机。但在 诊断或需要某期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的取血时机。
• 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分前驱期、发冷(寒战)期、发热期、 出汗期和间歇期五期。
• 间日疟在前驱期相当于肝内期疟原虫发育,因原虫密度太低, 镜检多为阴性。发冷(寒战)期相当于红内期成熟裂殖体涨 破红细胞期,镜检多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体积小。 核:一个,红色。 疟色素:较细的黑褐色体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 可有薛氏小点。
胞浆:较不规则,空泡 小或消失,浅蓝色。
核: 红色,分裂为二个 以上。
色素:黄褐色,分布不 均匀。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未 成 熟 裂 殖 体
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
染液的种类及染色原理
注意: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两性电解质,要求染液 的pH值7.0-7.2较好。
染液偏酸时,所带的正电荷增加,易于伊红结合,使 红细胞和疟原虫的核染成鲜红色,而淋巴细胞和原虫的胞 浆着色较差;反之,当染液偏碱时,红细胞和嗜伊红白细 胞的颗粒等被染成紫蓝色,不易观察。
姬氏染液母液配置方法
标准的疟疾厚薄血膜位置
各种不同的疟疾血片涂制法:
标准血片(1人) 门诊发热病人血片(1人) 居民普查血片(2人)
血膜的制作
血膜编号 血膜制成后,立即在玻片面上写上
受检者的号码,以防差错;待薄血 膜干后再用铅笔于薄血膜中写上血 片种类的代号和受检者的个人编号, 依次顺序插入标本盒内。
染液的种类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ppt课件
疟疾的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诊断:显微镜血涂片检查结果阳性;这种镜检确 诊最可靠。
2.免疫学诊断:(1)循环抗原的检测 (2)循环抗体的 检测
3.分子生物学技术:PCR和DNA探针已应用与疟疾的诊断。 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发展迅猛,但是确诊疟疾
的“金标准” 仍然是病原学诊断显微镜检查疟原虫。
薄血膜间日疟雌(大)配子体形态
形状大小:圆形或椭圆形, 较大。
胞浆:深蓝色。 核:一个,较小,深红色,
常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疟色素:黄褐色,均匀散 在,数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间日疟雄(小)配子体形态
形状大小:圆形,虫 体较大。
胞浆:浅蓝色。 核:一个,较大,疏
松,位于中央,浅 红色,周围有明显 不着色带。 疟色素:黄褐色,散 在分布。
操作2 (慢染)配制3%染液:在染色量筒内量2ml蒸馏 水或新鲜凉开水, 再滴加吉氏原液4滴,混匀, 滴入待染标本上,染色30~40min。清水细缓冲 洗,晾干镜检。(一般配制2.5%-3%染液,染色效果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