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标准
房颤与脑卒中--指南与共识2015《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By Dr.Li

( 3) 目前推荐重启抗凝治疗的时机应该在出血事件发生10 w 以后。另有 资料显示脑出血合并房颤启动抗凝时间需个体化,7-8周可能是合适选择
( 4) 房颤患者重启抗凝治疗时,不论考虑到因此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风 险还是获益,抗血小板治疗都不能替代华法林抗凝治疗。
( 5) 由于新型口服抗凝药所致脑出血风险显著低于华法林,所以对于使 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引起脑出血的患者,重启抗凝治疗时可以考虑改用新 型口服抗凝药。
抗凝—出血风险↑,控制好INR+其他出血危险因素,颅内出血发生率为 0.1%-0.6%
出血风险评分系统HAS-BLED,0-2分为低风险,≥3分风险增高
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CHADS2≥2+HAS-BLED≥3时,审慎评估获益风险,纠正出血风险因素, 严密监测,适宜抗凝方案,仍能净获益,HAS-BLED↑不是抗凝禁忌症
华法林抗凝·用法
一次INR轻度升高或降低可以不急于调整剂量,应寻找原因,短期复查 INR超出目标值范围明显增加不良事件,但单次INR超出范围,不良事件
发生率相对较低 两次INR位于目标范围之外,应调整剂量
华法林抗凝·用法
INR升至5-10,暂停华法林1d或数天,再重新调整并监测,若患者有高 危出血倾向或发生出血,需积极措施迅速降低INR(Vitk1、新鲜冰冻血浆、 凝血酶原浓缩物、重组凝血因子VIIa)
匹林,或不用抗栓治疗,优选抗凝 =0,不用抗栓 年龄<65岁孤立房颤者,女性性别不作
为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非瓣膜性房颤
瓣膜性房颤:定义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或二 尖瓣修复合并的房颤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组织的专家制定的一份重要指南。
该指南的正式发布旨在推动房颤管理的规范化,并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及时、充分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这份指南详细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重新评估了房颤筛查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指南针对亚洲房颤患者的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性,并突出了导管消融在房颤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该指南的发布,医疗界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房颤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方针,这将对临床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指南的制定是基于实证医学和专家共识,并结合亚洲地区的特点,旨在提供更准确、科学的房颤管理建议,帮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1 .一般人群的房颤筛查房颤的筛查策略可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系统性筛查。
机会性筛查指全科医师在社区就诊时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顺便进行房颤筛查,而系统性筛查则是指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详细的房颤筛查。
根据指南的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以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对于年龄≥70岁的人群,可以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
房颤的筛查方式包括心电模式和非心电模式。
心电模式包括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手持式或可穿戴式心电记录仪,以及心脏置入式电子装置等。
非心电模式则包括脉搏触诊、光容积脉搏波描记,以及使用具有房颤识别功能的电子血压计等。
通过机会性筛查和系统性筛查,结合心电模式和非心电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房颤的早期检出率。
早期发现房颤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减少房颤相关的并发症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筛查方式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选择合适的筛查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风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遵循指南的建议。
esc房颤指南卒中防治

8. Connolly SJ et al. N Engl J Med 2009;361:1139–51;
17 July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新型口服抗凝药克服了华法林的局限性
维生素K拮抗剂(VKA)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的潜在优势
VKA可能遇到的问题
美国1980-2000年经年龄性别校正的AF患病率21年间升高了 12.6%,估计2050年美国房颤患者将超过1000万2
估计的AF患病数 (百万)
16 美国流调数据
14
15.9%
13
基于1980-2000年房颤的
10
持续增长率进行的估计
8
6
4 5.1%
2
0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临床风险评分
推荐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评估基于CHA2DS2-VASc评分
CHA2DS2-VASc 风险因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failure 心力衰竭的体征/症状或具有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的客观证据 高血压hypertension 至少连续2次的静息血压>140/90 mm Hg和正接受降压治疗 年龄age 75岁 糖尿病diabetes 空腹血糖>125 mg/dl(7 mmol/L)或接受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治 疗 卒中stroke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血栓栓塞病史
12
12
中国心房纤颤患者卒中预防规范(带备注讲稿)

4、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及监测、处理
(1)华法林初始剂量 建议中国人的初始剂量为1-3mg(国内华法林主要剂型为2.5mg 和3mg),可在2-4周内达标。(某些患者如老年、肝功能受损、充 血性心力衰竭、出血风险高的,可适当减少初始剂量) 如果需要快速抗凝,可给予普通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重叠 应用5天以上,在给予肝素的第1天或第2天即给予华法林,当INR达标后
停用肝素。
4、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及监测、处理
以下情况下暂不宜使用华法林治疗:
1、围术期(含眼科及口腔科手术)或外伤
2、明显肝肾功能损害 3、中重度高血压(血压≥160/100mmHg) 4、凝血功能障碍并伴有出血倾向
5、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6、两周之内有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 7、妊娠 8、其他出血性疾病
4、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及监测、处理
INR,直至达标后并维持 后数天至每周监测1 至少两天,此后根据INR 次,当INR稳定后, 结果的稳定性数天至1周 可每4周监测1次。 监测1次,根据情况可延 长,出院后稳定患者可每 4周监测1次。
初始剂量治疗1周 INR不达标时,可 按照原剂量的5%15%的幅度调整剂 量并连续(每3-5 天)监测INR,直 至其达标。
中国心房纤颤患者卒中预防规范
概述
1、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2、血栓栓塞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
类型。
3、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已成为房颤患者综合
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其中抗凝治疗是 最关键的。
目录
CONTENTS
1、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2、出血风险评估 3、抗凝药物的选择 4、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及监测、处理 5、对于INR异常升高和/或出血并发症处理 6、特殊人群抗凝治疗
房颤卒中预防整理版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2. 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2. 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HAS-BLED评分0-2分者属于出血低分险患者,评分3分出血分险增高 抗凝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但很好地控制INR,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 颅内出血的发生率0.1%-0.9% 在非瓣膜病房颤,70%的卒中后果严重,或为致命性,或为致残性,在抗 凝所致大出血中,除颅内出血外,大多并不致命性
5.虽然已有确凿研究证据表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髙的房颤患者进行规范 化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应用抗 凝治疗。即使应用华法林的患者中,多数未系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或 INR 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 (<2.0)。
二、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1.非瓣膜病房颤卒中的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
主要遗传因素包括:
(1)华法林相关的药物基因多态性。 国内外均有大量研究发现编码细胞色素 P450(CYP 2C9) 和维生素 K 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 1(VKORCl) 某些位点的多态性影响了华法林的代谢清除和维持量,可导致对华法林的需 求量减少,增加出血风险。
国内外已经将测定华法林剂量有关的 基因突变商品化,主要是用于检测 CYP2C9 和 VKORC1 的基因多态性。基因多态性可解释 30%-60% 的华法 林个体差异。但目前尚不推荐对所有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常规进行基因检测以 决定剂量。如有条件,基因型测定将有助于指导华法林剂量的调整。 (2)华法林的先天性抵抗,先天性华法林抵抗的患者需要高出平均剂量 520 倍才能达到抗凝疗效,可能与华法林对肝脏受体的亲和力改变有关。 (3)凝血因子的基因突变。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订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揭开了面纱,其中包括“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
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新发与复发是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房颤所致卒中的有效手段。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旨在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预后、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更好地指导临床做好房颤患者卒中防治。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提出了房颤卒中预防的总体治疗建议:在房颤卒中预防治疗推荐等级上,本规范采用国内外指南常用方法,即Ⅰ类有充分证据证明符合该适应证的患者能获益;Ⅱa类有较充分证据证明患者能获益,Ⅱb类该类适应证的患者可能获益,但证据尚不充分或有争议,Ⅲ类该类适应证患者不能获益或有害,证据等级也按惯例分为A、B、C三类:A:大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提供了充分乎致的证据;B: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供充分的证据,但临床试验数据(包括试验个数和病例数)有限尚未达到A级的标准;C:专家共识。
(1)根据发生血栓栓塞风险选择抗栓治疗(B)。
(2)CHADS2评分2或有卒中或TIA病史,在充分风险评估并与患者沟通后可选择:①华法林(INR2.0-3.0)(A);②达比加群酯(B);③利伐沙班(B);④阿哌沙班(B)。
(3)有抗凝治疗适应证,在使用华法林治疗时难以控制INR达到目标治疗范围(2.0-3.0)或不能常规监测INR(每月至少一次)、或华法林严重副作用及其它禁忌时,可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B)。
(4)机械瓣术后,建议应用华法林抗凝,INR目标值根据瓣膜类型及部位来决定(B)。
(5)使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或Xa因子抑制剂前应评估肾功能,此后每年至少一次重新评估(B)。
中国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作者: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 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
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 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
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 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
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 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 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
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
—、高血压1. 指导规范 1.1 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査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 随诊,35 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 1 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 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
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 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1.2 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见表 1):(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 及其他危险因素。
3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2)中危人群:首选生 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1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3) 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1.3 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纳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对于合并吸烟者应强烈建议患者戒烟,同 时指导患者应用药物(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对戒烟成 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 同时采取适度的调脂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糖治疗;对合并高同 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房颤卒中预防规范版

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
2、对于瓣膜性房颤 定义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 修复合并的房颤。 瓣膜性房颤为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明确抗凝治疗适应证。
出血风险评估
抗凝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但如很好地控制 INR,仔细调整华法林 剂量,控制其他出血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等现代治疗情况下,颅内出 血的发生率为 0.1% ~0.6% ,比以往有明显降低。
08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 中后急性期的抗栓 治疗建议
09 房颤脑卒中预防的 总体治疗推荐
前言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 ~2% 。 根据2004年发表的数据,我 国30~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 , 其中80岁 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 以上。
前言
非瓣膜性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 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 ,是 无房颤患者的2~7 倍
INR(不同实验室测定的PT经过凝血活 酶的国际敏感指数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 ISI)校正后计算得到的。 INR可使不 同实验室测定 的凝血指标具有可比性。)
华法林抗凝治疗及监测:
抗凝强度:老年患者应与一般成年人采取相同的 INR目标值 (2.0~3.0)。 监测频率:
新型口服抗凝药适应症
所有新型口服抗凝药仅适用于具有危险因 素的非瓣膜性房颤患 者。
对于CHADS2 或CHA2DS2-VASc 评分为1 分的患者,应根据出血 风险的评估和患者的意愿决 定是否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原则上不可用于严重肾功 能不良的患者。
新型口服抗凝药种类
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均作用在凝血瀑布中 的单靶点,主要是活化 的因子Ⅹ(Ⅹa)和因子Ⅱ(凝 血酶原),分别为Ⅹa抑制剂和直接凝血 酶抑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一、前言心房颤动(房颤)导致的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
其预防及治疗方式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不同,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房颤所致卒中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进行抗凝治疗,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比率较高。
进一歩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预后、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指导临床做好房颤患者卒中防治,在国家卫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的组织下特制订此规范。
二、房颤与卒中的流行病学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2%。
根据2004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葬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
非瓣膜病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
在瓣膜病中,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最高,约占40%。
其次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
在发展中国家,房颤合并瓣膜性今脏病仍较为常见。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无房颤患者的2-7倍。
瓣膜病性房颤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17倍。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进一步增高。
发生卒中的风险在不同的房颤的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是类似的。
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
在不明原因的卒中患者中应注意心电监测以明确有否房颤。
房颤相关卒中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相比:症状更严重,常为致死性卒中;更容易复发,死亡率2倍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医疗费用1.5倍于非房颤相关卒中。
虽然已有确凿研究证据表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髙的房颤患者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应用抗凝治疗。
即使应用华法林的患者中,多数未系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INR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2.0)。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临床医生对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危害性认识不足以及对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致出血风险增加过度担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实际上,严格遵照相关指南、正确掌握适应证、动态评估栓塞及出血风险、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远超过其风险。
三、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有效措施,但同时亦将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在确定患者是否适于抗凝治疗前应评估其获益与风险,只有预防栓塞事件的获益明显超过出血的风险时方可启动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与其临床特征密切相关,根据基线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是制定正确的抗凝策略的基础。
1.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1.1 非瓣膜病房颤卒中的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目前CHADS2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其计分方法如表1所示。
随着CHADS2评分的增高,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逐渐增髙。
若无禁忌证,所有CHADS2评分≥2分,具有中-高度卒中风险患者,应进行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
若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为1分,优先考虑抗凝治疗,也可应用阿司匹林(每次100mg-300mg,每日一次)治疗。
CHADS2评分为0分时一般无需抗栓治疗。
但在部分低危患者,如果接受抗凝治疗,仍能获益。
这部分患者约占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40%,为能识别出真正的低患者,有条件时可使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进—步评估。
我国房颤卒中高危患者(CHADS2≥2分)口服抗凝药的比例仅为10%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50%-60%)。
即使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抗凝达标率(INK2.0 -3.0)也低,大多维持 INR2.0。
我国现阶段的房颤抗凝治疗率远远不足,亟待改善。
1.2 瓣膜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卒中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瓣膜心脏病性房颤定义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修复合并的房颤。
瓣膜心脏病性房颤为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明确抗凝指证。
2. 出血风险评估与抗凝策略抗凝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但如很好地控制INR,仔细调整华发林剂量,控制其他出血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等现代治疗情况下,颅内出血的发生率0.1%-0.6%,比既往有明显降低。
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出血风险动态评估,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目前有多种评估方法应用于临床,其中HA-BLED评分系统被认为是最为简便可靠的方案(表3)。
评分为0-2分者属于出血低风险患者,评分3分出血风险增高。
表3 注: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肾功异常:长期肾透析或肾移植术后,或血清肌酐≥200μmol/L;肝功异常: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或有严重肝功损害的生化指标异常(如胆红素正常髙限2倍伴转氨酶正常髙限3倍等);出血:过去有出血史或现有出血倾向;INR波动大:INR值变化大,或INR达到治疗目标范围值时间(TTR)< 60%;合并用药或酗酒:同时使用抗血小板药、非留体抗炎药等。
如果肝、肾均异常记2分;如果同时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并伴酗酒记2分。
出血风险增高者亦常伴栓塞事件风险增高,若患者具备抗凝治疗适应证(CHADS2评≥2分),但HAS-BLED评分增高时,需对其进行更为审慎的获益风险评估,纠正增加出血风险的可逆性因素,严密监测,制定适宜的抗凝治疗方案。
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仍能净获益,因而不应将HAS-BLED评分增髙视为抗凝治疗的禁忌证。
在非瓣膜病房颤,70%的卒中后果严重,或为致命性,或具有严重的致残性。
在抗凝所致大出血并发症中,除颅内出血外,大多数并不具有致命性。
对具有一定出血风险而缺血性卒中风险较高的患者,应严密监测下进行抗凝治疗,以减少出血并发症,对出血风险高而卒中风险较低的患者,应十分慎重选择抗栓治疗的方式和强度,并应考虑患者的意愿。
四、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是房颤卒中预防及治疗的有效药物。
华法林在瓣膜病性房颤中已经成为标准治疗。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及血栓栓塞一级、二级预防荟萃分析显示,华法林与安慰剂对照相比可使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缺血性卒中相对危险度降低67%。
每年所有卒中的绝对风险降低2.7%。
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6%。
大样本的队列研究显示:在出血高风险的人群中应用华法林,平衡缺血性卒中与颅内出血后的净效益更大。
1. 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华法林有很强的水溶性,口服经胃肠道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100%。
口服给药后90分钟达血药浓度峰值,半衰期36h-42h。
吸收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8%-99%。
主要由肺、肝、脾和肾中储积。
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代谢产物由肾脏排泄。
华法林的吸收、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受遗传和环境因素(例如药物、饮食、各种疾病状态)的影响。
主要遗传因素包括:(1)华法林相关的药物基因多态性。
国内外均有大量研究发现编码细胞色素P450(CYP 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l)某些位点的多态性影响了华法林的代谢清除和维持量,可导致对华法林的需求量减少,增加出血风险。
国内外已经将测定华法林剂量有关的基因突变商品化,主要是用于检测CYP2C9和VKORC1的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可解释30%-60%的华法林个体差异。
但目前尚不推荐对所有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常规进行基因检测以决定剂量。
如有条件,基因型测定将有助于指导华法林剂量的调整。
(2)华法林的先天性抵抗,先天性华法林抵抗的患者需要高出平均剂量5-20倍才能达到抗凝疗效,可能与华法林对肝脏受体的亲和力改变有关。
(3)凝血因子的基因突变。
环境因素的影响:药物、饮食、各种疾病状态均可改变华法林的药物动力学。
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在加用或停用影响华法林吸收、代谢和清除的药物均会影响华法林的药效。
明显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保泰松、磺吡酮、甲硝唑及横胺甲氧嘧啶等抑制华法林S型异构代谢,胺碘酮是华法林R型和S型两种异构体代谢清除的强抑制剂,胺碘酮与华法林同时应用的机会较多,应引起注意。
轻度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西咪替丁和奥美拉唑等抑制华法林R型异构体的清除,轻度增强华法林对的作用。
减弱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巴比妥、利血平、卡马西平等,增强肝脏对华法林的清除,减弱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与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某些抗生素、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服用,增加出血风险。
长期饮酒可增加华法林清除,但是饮用大量葡萄酒却几乎对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不产生影响。
饮食中摄入的维生素K是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应建议患者保持较为稳定的维生素K摄入量,发生明显变化时应该加强监测,注意调整华法林剂量。
研究发现部分中药对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也有影响,但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有限。
疾病可以影响华法林作用:肝功能异常、长期腹泻或呕吐、缺氧状态、化疗、发热和甲状腺功能尤进等影响凝血因子合成或代谢,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华法林的剂量需求也会降低。
华法林的清除率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对于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药效增强现象。
了解以上药物、食物与疾病对华法林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患者在合并用药、饮食或疾病变化时,及时监测INR并调整剂量。
2. 华法林药理作用特点凝血因子II、VII、IX、X前体需要在还原型维生素K作用下其N-末端谷氨酸残基发生r-羧化后才具备促凝生物活性,羧化作用使凝血因子发生钙离子依赖性构象改变,从而提高凝血辅因子结合到磷脂表面的能力,加速血液凝固。
华法林通过抑制环氧化维生素K还原酶从而抑制环氧化维生素K还原为维生素K,并抑制维生素K还原为还原型维生素K,而使凝血因子前体部分羧基化或脱羧基化受到影响而发挥抗凝作用。
此外华法林还可因抑制抗凝蛋白调节素S和C的羧化作用而具有促凝血作用。
当开始使用华法林治疗使活化抗凝蛋白C和S水平减少并且在促凝血因子未下降以前,血液中的促凝和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发生短暂的凝血功能增强。
华法林对已经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 无作用,体内已经活化的凝血因子代谢后方能发挥抗凝作用,凝血因子Ⅱ的半衰期最长60h-72h,其它凝血因子Ⅶ、Ⅸ、x的半衰期为6h-24h。
服用华法林后2天-3天起效。
停药后,随着以上各凝血因子的合成而恢复凝血,需多日后逐渐恢复。
3. 华法林抗凝治疗及监测:由于华法林本身的代谢特点及药理作用使其应用较复杂,加之很多因素也会影响到华法林的抗凝作用,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反复调整剂量。
3.1 华法林初始剂量建议中国人的初始剂量为1mg-3mg(国内华法林主要的剂型为2.5mg 和3mg),可在2-4周达到目标范围。
某些患者如老年、肝功能受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出血高风险患者,初始剂量可适当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