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试题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_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_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_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_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附参考答案一.专题解读本专题主要复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巩固、发展、强化直至衰亡的演变过程,是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的重量级专题,在中考中很大的比例。

主要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和演变;中央机构的演变;地方机构的演变等。

二.考点点击西周的分封制;法家韩非子的思想观点;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唐太宗改革政治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中央集权强化的措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等。

三.思路导引1、中央机构的演变: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秦朝)→中书省(元朝)→六部和殿阁大学士(首辅制度)(明朝)→军机处(清朝)2、地方机构的演变:分封制(西周)→郡县制→州县制(隋唐)→行省(元朝)→三司(明朝)四.知识梳理1.2.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秦朝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派官员管理。

4. 西汉时,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就逐步解决了侯国问题,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创办太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教材,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5.唐太宗合并州县,减少官多民少的弊端;唐玄宗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为相;重视对地方官吏的考核。

6.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始于元朝。

行省制度的实行,巩固了中央政权,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管辖。

7.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创立了加强君主集权的诸项制度,主要概括为:两废三设一改革。

湖南省近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试题(2021年整理)

湖南省近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试题(2021年整理)

湖南省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试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试题的全部内容。

专题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礼记》材料二……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在行政方面,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在军事方面,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项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此项制度最大的不足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的郡县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哪次变法运动?这次变法的性质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请列举一个元朝加强边疆地方治理的事例.(4)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如何认识?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材料三历代地方行政体制沿革表地方行政体制郡、县(道)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郡、县二级制道、州(郡、府)、县三级制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省、道、府(直隶厅、州)、县(散厅、州)四级制省、行政区、县(市)三级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所示是哪项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时候?(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分别最早可追溯到哪一时期的什么制度?(4)今天我国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018年历史真题分类训练A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

2018年历史真题分类训练A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1.D【解析】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D 项正确。

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藩镇的基本情况,无法得出藩镇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故排除B项;四种不同的藩镇类型中,河朔型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故排除C项。

2.A【解析】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

故选A。

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

3.C【解析】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对。

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4.B【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

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 项。

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

5.D【解析】从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A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且清朝中央集权强化,故B项错误;当时不存在宰相一职,排除C项;军机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且为皇帝所直接控制,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

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一

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一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含义(1)君主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知识梳理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商鞅变法(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就是通过类似变法完成的)内容之一: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一)秦朝----开始创立君主专制制度1、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中央,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长期沿用。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3、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4、军事上:①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抵御匈奴②统一东南、岭南地区,修灵渠。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①政治上: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②经济上:取消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统一铸五铢钱③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

兴办太学。

④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

(三)隋朝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为巩固对全国统治,开凿大运河(四)唐朝唐太宗(1)吸取隋亡教训(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提倡节俭(4)合并州县(5)任用贤才、虚心纳谏(6)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7)发展科举☆(五)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2)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3)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4)八股取士2、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迁都北京(2)削藩(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厂卫(东厂和锦衣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了的表现。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 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因此选 B 项。
答案:B
4.(2018·江门学考模拟)《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 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 机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削弱中央集权 D.推行分封制
解析:从题干中“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调整 为州、县两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提高行政 效率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B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1)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2)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 决王国问题。 2.唐朝:唐朝中期,地方设置节度使,形成了藩镇 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2018·湛江学考模拟)下列对古代中国官员选拔任 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选拔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外朝以牵制内朝 B.九品中正制是世官制的一种,强化了中央的权力 C.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公平性加强 D.元朝行省长官不再由中央任免 答案:C
单项选择题Ⅱ 3.(2018·深圳学考模拟)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 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 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3.宋朝: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 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赋税。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版含解析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版含解析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江苏考试说明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度。

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代: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注重门第。

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向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史料二唐初规定:“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唐太宗贞观三年》史料三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资治通鉴》1.史料一反映了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作程序: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备战2018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解密02 秦至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

备战2018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解密02 秦至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

备战2018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考点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2017年新课标卷Ⅰ)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题思路】(2017年天津卷)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

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

皇太后准奏。

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

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

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

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

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解题思路】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可以得出由于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所以双方矛盾激化,出现刘贺被霍光上奏而废。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古代政治制度课后练习含答案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古代政治制度课后练习含答案

古代政治制度专项练习1. “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世袭制2. 下图分别是中国秦朝和美国政治制度示意图,两幅示意图反映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A. 由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B. 由皇帝专权走向总统专权C. 由专制走向民主D. 由皇帝分权到三权分立3. 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

汉武帝为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A. 实行“削藩”B. 颁布“推恩令”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4. 在唐朝贞观年间,家境虽然贫寒,本人却有学识、有天赋的李四赴京赶考,金榜题名,从而命运改变。

李四能够改变命运主要得益于()A. 禅让制度B. 宗法制度C. 分封制度D. 科举制度5. 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

这种转变始于()A. 设置进士科B. 设置明经科C. 开创殿试和武举D. 八股取士6. 今天的江苏、浙江等省级区划制度,开始于()A. 秦朝B. 东汉C. 隋朝D. 元朝7. 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A. 锦衣卫B. 内阁C. 六部D. 八股文8. 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

这表明()A. 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B. 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C. 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D. 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9. 清朝时,有一位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试题而丢官丧命。

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 大兴文字狱B. 焚书坑儒C. 提倡言论自由D. 独尊儒术10. 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机构设置,是巩固统治的有效措施。

下列制度或机构出现的顺序是()①行省制度②八股取士③科举制④驻藏大臣⑤台湾府A. ③②①④⑤B. ③①②⑤④C. ③①②④⑤D. ②③①④⑤11. 下列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有()①秦朝推行郡县制②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③明朝设三司④清朝设军机处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礼记》材料二……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在行政方面,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在军事方面,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项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此项制度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目的是什么?秦始皇的郡县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哪次变法运动?这次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请列举一个元朝加强边疆地方治理的事例。

(4)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如何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材料三历代地方行政体制沿革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所示是哪项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时候?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分别最早可追溯到哪一时期的什么制度?
(4)今天我国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
专题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 (1)分封制。

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2)巩固统治;商鞅变法;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

(3)实行行省制度。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4)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认识: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 (1)西周:分封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三省六部制。

唐朝。

(3)省级:元朝的行省制度。

县级:战国时期的县制。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65年设立了西藏自治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