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空间结构理论评述

合集下载

浅谈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理论

浅谈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理论

浅谈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摘要:建筑设计结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成果融入建筑创作之中,谈谈建筑创作中的构思方法。

关键词:建筑美学;建筑现象学;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中争论较多的是对待建筑美学的认识问题。

现在人们的审美标准已与古典时期美学标准很不相同,但建筑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客观法则,有秩序的建筑含义才是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表现与表达是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前者不适于建筑,后者要通过隐喻才能应用。

建筑不能模仿某一含义的表现,只能抽象表达其艺术的含义。

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表达的特性,如果建筑的形式与思想一致,那么我们看到的建筑便是由其特性构成的精品,我们才能获得美学感受,才能真正理解一座建筑。

建筑细部处理对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一切建筑风格与美学趣味的基础。

探讨细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获得评价的客观标准。

建筑本体及构图原则是传统建筑美学的中心内容,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建筑审美的客观准则。

合理运用这些手法对于建筑创作不无裨益。

2 建筑现象学建筑现象学最早是由挪威理论家舒尔茨于1980年提出。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是根据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原理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思想来对建筑进行分析与应用。

其目的是要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不仅要重视建筑的物理属性,而且要重视建筑的文化与精神作用,重视生活环境的场所精神,这正是建筑现象学的价值所在,其研究方法是凭借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的内涵。

舒尔茨认为建筑现象是环境现象的反映,而环境现象应该包含自然环境,人造环境与场所精神三个方面。

人们对自然环境现象的认识主要来自五个方面:自然元素的体量、秩序、特征、光线和时间。

正是由于这五方面因素都有其相应的现象、结构和精神。

因此可以给人识别性。

人造环境方面,现象赋予人们的意义是通过三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即显现、补充和象征。

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一)

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一)

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一)——以MegaloPolis、DesaKotaRegion、Citistate理论为例摘要:城市区域集合体是许多国家在城市化中后期普遍出现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现象,中心地理论、廖士景观理论等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无法对此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引发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一场大变革,产生了以MegaloPolis、DesaKotaRegion、Citistate命名的三种经典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

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在空间含义、地域分布、形成机理、基本特征等方面各具特点。

三种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在空间结构演化形态、演化机制等方面对中国城市区域集合体建设实践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区域集合体大都市带理论城乡一体化区域理论城市主导区域理论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的发展不仅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而且也促进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中后期,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出现了一种以大城市为中心,连同周边受其辐射的邻接地区所组成的巨型城市区域集合体(City-RegionaggloMeRation)现象。

以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1933)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廖士(A.lsCH,1940)的廖士景观理论(lschianlandscapetHeoRy)为代表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无法对城市区域集合体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引发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一场大变革,产生了戈特曼(J.gottMann,1957,1961,1967,1987,1990)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理论、麦吉(t.g.MCgee,1985,1987,1989,1991)的城乡一体化区域(DesaKotaRegion)理论、佩尔斯(n.R.PeiRCe,1993)的城市主导区域(Citistate)理论三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

中西建筑空间探究

中西建筑空间探究

宇宙观和自然观西方----天人混沌不分,例如:古希腊文化中的“诸神”以及“上帝”诸神与人不分,上帝与人相分,物我二分的自然观,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中国----天体无二不必言和无我一体的自然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西方—“体量“上的扩大以个体建筑为基础,在平面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作最大限度的扩大,产生了截然独立的空间氛围中国—数量上的增加,以庭院为单元,平面方向上无限延伸的建筑组群,庭院空间又是自然空间,建筑与自然有一种有机联系,墙体虚体与实体相连,活动与固定并存,建筑自然空间与室内空间互为联通,建筑空间与自然交融宇宙与伦理西方---基督“对超越的向往”中国---着眼于现世的人伦秩序《礼记》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西方---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下与东西两个方向延伸中国---着力于水平方向,南北方向、由南向北的方向,以“北辰”为单位建筑轴线为南北轴线左右对称坐北朝南理性与审美西方---实践理性,追求个性创造,人工趣味的纯粹几何形态中国---思维理性,追求组群创造,自然趣味的非几何形态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西方---对建筑外观的处理强调由砖石砌筑的体量部分,例如屋顶或是巨大的穹顶、林立的尖塔,表现出向外扩张和向上伸展造型特性。

室内空间的处理,则通过装修,装饰等方面,创造出了十分复杂、华丽的内部!中国---建筑外观的处理由于出挑的屋檐,檐下的回廊、廊上的格栅门窗组合,使建筑造成虚体量的感受。

屋面的凹曲线与檐口翼角凸曲线的结合,使建筑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内敛的造型特征。

室内空间的处理,虽同样通过装饰装修手段,但创出简洁、素雅的内部空间。

材料与结构西方---对石料的钟爱,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砖石结构中国---对木料的偏爱,发展出独特的“木构架结构”材料与结构为中西传统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西方---每一次的建筑空间变化都离不开砖石结构,如:古希腊的梁柱结构、古罗马的券拱结构等等,这种特点使建筑空间为满足某项功能而由一层变层多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

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

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

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建筑的散步路论勒·柯布西耶的建筑空间构成

建筑的散步路论勒·柯布西耶的建筑空间构成

建筑的散步路——论勒·柯布西耶的建筑空间构成“人一旦进入建筑的内部,各类建筑元素就会在眼前呈现,回顾四周,映入眼帘的是多样的建筑形态。

顽皮的阳光在墙壁上或游离形成光影,或形成薄雾一般的暗影。

抵达正面硕大的洞口就会看到外面的情况,从这里可以进一步领略该建筑的秩序。

”现代建筑是空间的建筑,现代建筑大师们以各种手段来丰富作品的空间感受。

作为现代主义开山鼻祖的勒·柯布西耶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同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室内空间中人的活动规律,并通过设计使其最后得以实施。

所产生的空间能够给人活动的启示,启发知觉器官,诱发人的活动欲望。

建筑内部除了考虑到使用者的实际使用效果外,同时房间犹如一台时间机器能够使人感受时间的流逝。

以一种符合这种法则的、能够使人的生命力焕发的设计方式,是柯布西耶住宅设计中一直考虑的问题,也是值得现在的我们学习与推敲的地方。

在现存的勒·柯布西耶的34个建成住宅和53个设计方案中,所有的方案设计都是以两个建筑设计原型为基础展开的。

将这三个建筑原型以简单的方式还原,可以看出空间明显的对应关系,对空间的释意以及建筑师为视角的设计理念都是以它们为基础的。

1、多米诺住宅多米诺的标准骨型、按“多米诺”骨架批量生产的住宅组团面对所有战争带来的重建问题,在1914年,这个概念被提出,关于一个建造的体系,然而体系真正得以运用是在1929年。

“我们构思了一个结构体系——骨架——完全独立于住宅平面功能的骨架:它只承载楼板和楼梯。

”骨架由标准构建组装而成,彼此可以联立,住宅的组合彼此便有了丰富的多样性。

在此,钢筋混凝土的浇注不需要模板。

实际上,这是一种专门用于工地的现场材料,工字钢临时钩在固定于每根柱顶端的柱环上,够成简单的支架,通过这种方法确保楼板上下表面浇注平整;混凝土柱就在建筑脚下浇注,并随着上方模架体系竖立起来。

技术公司把骨架销售到全国各地,其组合和定位取决于规划建筑师,或更简单的,由顾客决定。

最新-西方建筑空间观念的演变综述 精品

最新-西方建筑空间观念的演变综述 精品

西方建筑空间观念的演变综述摘要建筑空间的发展受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技术、艺术水平、意识形态等客观前提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建筑史上历代的一些空间形式展示了各个时代的不同空间观念。

从古希腊到当代的建筑空间的变化,是一个由客观倾向转向主观倾向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建筑空间;意识形态演变过程1古希腊的空间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则是户外活动,这种活动不在四面墙壁和一个屋顶的包围之中,也不在家庭和建筑的内部空间之中,而是在圣地之上,在卫城上,在露天剧场中。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如希腊神庙。

希腊神庙的特色在于对人体尺度的绝妙运用,神庙没有设计成礼拜的场所,而是设计成不容入侵的诸神的圣所。

希腊神庙的基本组成部分有高台基,其上立有列柱,支托团结的过梁,过梁又支承屋顶。

神庙中唯一可供人通行的是列柱和内殿之间的廊,还有一间内殿,在古风时期就是该种建筑物唯一的核心部分。

这个内部空间从未加以创造性发展,因为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则是户外活动,内部空间没有什么社会功能需要。

内殿不仅是一个围起来的空间,而且简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见图1。

宗教仪式是在神庙周围露天举行的,因此,雕刻师兼建筑师的技艺和热情就都倾注在把支柱造成高超的造型艺术品,倾注在用无与伦比的浅浮雕来布满过梁表面、正面山墙檐部和墙。

表达了希腊人对自身完美的追求,人、神、自然的共存是其建筑形式的精神基础见图2。

希腊神庙的特色,一方面有它的一个缺陷,这一缺陷,在于忽视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又有它那迄今无与伦比的高超之点,其高超之处,则在于人体尺度绝妙的应用。

在当代,两个最有声望的现代建筑师在评价希腊神庙中互相对立,勒·柯布西耶及其追随者赞赏希腊神庙的人体尺度感,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及其追随者则对希腊神庙忽视内部空间感到遗憾。

总之,希腊文明是以户外活动为核心则,神庙的内部空间是一个封闭的无人的空间。

2古罗马的空间古罗马建筑是权利肯定的一种象征,人的威望战胜了自然,人的虚荣赋予了建筑的虚荣见图3。

西班牙建筑中的结构理念

西班牙建筑中的结构理念

26“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特定的鲜明个性,每一种形式都有其不同的张力表现。

最自然的—艺术而非技巧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分析之前导致其产生的各种情况,通过传达的信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同时满足技术人员和艺术家的要求。

来自于创作过程的结构的综合,将技术与艺术、创造性与感性相结合,脱离了纯逻辑的领域,进入了灵感的秘密边界。

在进行所有计算之前,最重要的理念是将材料塑造成耐久的形式,从而完成它的使命。

”—埃德瓦多・托维加(Eduardo Torroja)《结构类型的由来及形成》(Reason and Being of Structural Types)(1957年)西班牙过去和近来最好的一些建筑正是那些通过结构定义空间的建筑,就像质朴的诗歌,表达一种想法并将之发展至最终的呈现,只利用必要的准确元素,无需更多。

有时,这个简单的想法是经深思熟虑而形成的建筑元素,通过自身重复而生成建筑;有时只是回应功能的实践、应用新技术的实验或利用材料诗学西班牙建筑中的结构理念THE IDEA OF STRUCTURE IN SPANISH ARCHITECTURE安东・加西亚・阿布里 德伯拉・梅萨 | Antón García Abril Débora Mesa 翻译:赵丹 | Translated by Zhao Dan 校审:杨凌 | Proofed by Yang Ling摘要 深厚的技术背景以及结构方面的成就使西班牙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够蜚声国际。

同时造就形式和空间的结构构建出最具吸引力和最合理的空间,以有效的方式控制用于具体实施的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空间的体验更为纯粹,因为建筑的建造只关乎所处时代的技术发展,而不为附加物或掩饰物所累,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有创新产生,极大地促进建筑发展。

关键词 结构 复杂性 形式 坚固 无装饰的建筑Abstract Spanish architecture is supported by a solid background of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structural achievements that have made it internationally releva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sensible spaces can be associated with intelligent structures that simultaneously make up form and space, controlling in an efficient way the resources used for their materialization. In these cases the experience of space prevails as the essence of architecture, built with the technologies of their time, not distracted by accessory or disguise; and in these cases innovation happens, contributing positively to the evolution of architecture.Keywords Structure, Complexity, Form, "Firmitas", Naked architecture“Each material has a specific distinct personality, and each form imposes a different tensional phenomenon. The natural solution to a problem -art without artifice-, optimal to resolve the previous conditions that originated it, impresses with its message, satis-fy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requirements of both the technician and the artist. The birth of a structural complex, that results from a creative process, blending technique with art, inventiveness with sensibility, escapes the domain of pure logic to enter the secret borders of inspiration.Before and above all calculation is the idea, which shapes material into resistant form, to fulfi ll its mission.”Eduardo Torroja in "Reason and Being of Structural Types" (1957).Some of the best examples of Spanish architecture past and recent are those that define space through structure. Simple poems that present an idea and develop it to its last con-sequences, materializing it with the precise elements needed, not one more.Sometimes this simple idea is a thoroughly studied construction element that generates architecture by repetition, others just the result of giving a practical response to function, of experimenting with new technologies or speculating with material poetics; and many times it is the outcome of an intense dialogue with history, culture and context.The Role of StructureStructure we already know does not only have a resistant function, actually if we analyze27的思考,多数情况下是与历史、文化和文脉进行紧密对话的结果。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空间结构理论评述【原文出处】经济学动态【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910【原刊页号】63~66【分类号】F107【分类名】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复印期号】200002【标题】【作者】曾坤生【作者简介】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文】空间结构理论(Lehre der Raumstrutur )是在古典区位经济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动态性质的总体性的区位经济理论。

一、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与研究的基本问题空间的配合是人类经济行为的产物,依经济原则形成空间位置与空间大小间相互密切的有机关系,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秩序,经济学家把这种秩序称之为空间结构,这种结构实质上就是空间秩序。

空间结构理论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区位经济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产业部门、服务部门、城镇居民点、基础设施的区位、空间关系,也涉及到了人员、商品、财政和信息的区间流动等方面。

正是因为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所涉及的内容过于宽泛,理论界对其学科性质的分歧一直较大。

但综观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它主要包含五个方面。

第一,以城镇型居民点(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这是对杜能理论模型和位置级差地租理论的发展。

它利用生产和消费函数的概念,推导出郊区农业每一种经营方式的纯收益函数,并由此划分出一定的经营地带。

第二,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

理论推导的基础:一是农业区位论,二是集聚效果理论。

将最佳企业规模的推导与城镇居民点合理规模的推导相结合,将城市视为企业一样,理解为一种生产过程,应用“门槛”理论,将中心地等级体系应用于区域规划的实际。

第三,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

通过一般作用机制的分析,揭示空间结构变化的动力及演变的一般趋势和类型。

第四,社会经济客体空间集中的合理程度。

在实践中表现为如何处理过疏和过密问题,对区域开发整治和区域规划有实践意义。

第五,空间相互作用。

这主要包括地区间的货物流、人流、财政流,各级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革新、信息、技术知识的扩散过程等,这些方面是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反映。

二、几种主要的空间结构理论(一)空间结构阶段论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这种活动的每一个有关区位的决策,都会引起空间结构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区域发展状态与空间结构状态密切相关。

空间结构的特征不仅受运费、地租、聚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福利水平有关。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会不断产生出影响空间结构的新因素。

即使是同一种因素,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

空间结构阶段论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广义的农业,城市之间的联系很少,缺乏导致空间结构迅速变化的因素,空间结构状态极具稳定性。

2.过渡性阶段。

这是一个由于社会内部变革和外部条件变化引起社会较快发展的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分工明显,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规模扩大,城市成为所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并开始对周边腹地产生影响。

空间集聚出现不平衡,空间结构呈现出中心—边缘不稳定状态。

3.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阶段。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投资能力扩大,国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国民经济进入强烈动态增长时期;第三次产业开始大量涌现,交通网络发展很快,区域经济中心的等级体系得到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换、交流日益加强,空间结构状态从“中心—边缘”结构演变为多核心结构,处于一种比较充分的变化之中。

4.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

这是空间结构与系统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阶段。

这种恢复当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高水平、动态的平衡。

在此阶段,空间结构的过疏过密问题会得到较大程度的解决,区域间的不平衡得以较大消除,各区域的空间和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完全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空间结构阶段论为地域开发、重大建设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在已经成为制定区域发展和区域整治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空间相互作用引力理论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社会经济客体在不断发展、扩大和发挥职能的过程中,总是要与周围同类事物或其他社会经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的强度、密切程度总是与事物的集聚规模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

因此,可以用牛顿的引力模型来类比。

例如,在一个城市地域体系内,各种规模、类型的城市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不同城市体系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对此,人们可以理解为有一种类似于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和“力场”的东西存在。

在社会经济范畴内,衡量相互作用的强度一般使用“潜力”(potential)概念,并借用物理学中的引力模型来确定相互作用的潜力的大小。

早在1929年,威廉·J·雷利(William J.Reilly )根据对零售贸易区域的考察,提出了零售引力法则,用以解释根据城市规模建立的商品零售区。

雷利零售引力法则认为,“两个城市对断裂点(它们控制范围的分界点)附近任一中间城镇零售额的吸引力,与两个城市的人口的近似值成正比,与两个城市到该地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则为:P[,a]T[,a]/T[,b]=────────────P[,b](d[,b]/d[,a])[2]式中,T[,a],T[,b]为从一个中间城市被吸引到a、b二城的销售额;d[,a],d[,b]为二城到中间城市的距离;p[,a],p[,b]为a、b二城的人口数。

在雷利之后,约翰·Q·斯图罗特(John Q·Stewart)和其他许多人发现引力型关系广泛存在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分布中。

虽然以雷利法则为代表的潜力法是就衡量进入市场或潜在区位的产品进入性而言的,但它们对评价各区位从不止一个原料地吸引同一种可转移投入的进入潜力,甚至包括用于服务转移的各种场合,都是有作用的。

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理论,证明了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必然形成一定空间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空间结构是区域的形态特征,而它的内在本质联系是“作用力”和“力场”。

在一定范围内,各级城市的人口、经济活动会形成有等级的、多层覆盖的吸引范围,而这种吸引范围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等级从属关系就是一种结构形态。

空间作用力的大小,反映了集聚规模的大小。

作用力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反映出疏密关系的空间差异。

引力模型和潜力理论方法的应用,在一定范围内可使空间结构研究精确化,并进而由此概括出一些法则。

空间相互作用及潜力理论对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利用这一理论对人口潜力、市场潜力等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就可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镇及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提供相当精确、可靠的依据。

(三)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现代空间结构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认为,地表各个场所形成各种经济区位的过程,是为较大地表的空间分化成为土地利用的小空间的过程。

空间分化是空间结构的出发点,空间分化过程的结果就是空间结构,因而把它归结为城市空间分化过程的研究。

根据狄更生(R.E.Dickinson)的说法,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内将形成明确的功能区。

一般来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聚集许多经济功能,从而使城市发展趋于多样化。

城市发展过程的基本顺序是:(1)形成城市基础产业的生产区位;(2 )由该生产区位引致人口集中而形成消费区位;(3)由消费区位引致的人口集中,形成非经济基础产业的区位;(4)由基础产业导致关联产业的区位;(5)再由这些产业区位进一步引致人口集中与消费区位,由此又导致非经济基础产业的区位。

由于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区位和企业功能等因素都必然导致城市空间的分化。

就城市空间结构而言,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有其共性。

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学术界有不少学者作过探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同心圆地带、扇形地带和多核心等理论。

1.同心圆地带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伯吉斯(E.E.Burgess)提出。

他以芝加哥为例,进行一般化推导,结果认定近代社会比较显著的事实是大城市的增长,这种增长主要表现在城市地区外延的扩张。

他认为,这种扩张的典型过程,可用一连串同心圆加以说明。

这个同心圆是由五个地带所组成:第一地带为中心商业区。

第二地带是围绕城市中心的过渡带。

它被第一地带的商业与轻工业侵入,也被称为颓废地区,常有贫民窟存于其间。

第三地带是工人住宅地带。

这里有由第二地带颓废地区逃避的工人居住于此,因为在此他们更容易接近工作地点。

第四地带为住宅地区。

主要有高级公寓或独栋居住房。

第五地带为通勤者地带。

它位于城市境界之外,包括郊外地区或卫星城镇,约在距中心商业区30—60分钟乘车距离范围内。

伯吉斯还认为大城市可以有次商业中心向外扩张,形成卫星城市。

这些卫星城市的市中心,并不意味着近邻地区的复活,而是表示若干附近的共同体,被总合成为较大的经济单位。

在城市扩大时,由于住宅与职业的不同,个人或集团都在不断变化和移动,从而呈现出区位重整(relocation)的过程。

狄更生发展了伯吉斯的理论。

他认为城市因受地形或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能扭曲一般结构。

但以城市中心为主的三大地带配置形态和过程,仍有可能存在。

这三大地带是:中心地带、中间地带和外侧地带。

三大地带集合成为城市化地区,其人口密度、职业、休闲、利益关系及组织方面,形成单一的社会、经济单位。

狄更生同时认为,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城市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地带。

这种过程由城市的中心商业区逐渐向外扩大。

他把这种城市同心圆地带的形成、扩大的过程称为同心圆增长,并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由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中心的吸引与聚集的向心力、分散与分解的离心力和空间分化的其它力量共同促进而发展的。

2.扇形地带理论。

扇形地带理论(sector theory )首先是霍伊特(H.Hoyet)在对美国城市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后于1938至1942 年期间提出来的,此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支持。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城市的住宅由城市中心沿放射状交通路线呈扇形分布。

他们认为,就城市整体而言,其核心只有一个,交通路线由城市中心为轴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该路线扩大,但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往往从城市中心附近开始,以后逐渐向周围移动。

同一方式的土地利用沿轴状延伸的地带,就是扇形地带。

3.多核心理论。

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于1945年提出了多核心理论,在60—70年代以后,又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追随。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形式并不一定在唯一核心周围,可能有若干个核心。

他们以美国大部分城市为依据,认为城市核心周围发展的地区依次是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及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小核心、郊外与卫星城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