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第八章害虫防治原理.ppt-陇东学院

害虫危害造成经济损失前夕的数量是防治的焦点。
二、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一)控制生态系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如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 (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部分物理机械防治方
法。
(三)控制害虫危害 如农业上调整作物布区和耕作制度,利用抗虫品种等Fra bibliotek属 这一途径。
(三)天敌昆虫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 1、当地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 • (1)采集天敌昆虫卵、幼虫、茧蛹等防治害虫 • (2)化学防治时,选用选择性强或残效期短的农 药,减少用药次数, 避开天敌活动盛期,使用有 效浓度下限。 • (3)保护天敌过冬。 搜集越冬瓢虫、螳螂等成 虫在室内保护,翌春天气回暖时再放回田间,这 样可保护天敌安全越冬。 • (4)改善天敌的营养条件。一些寄生蜂、寄生蝇 成虫羽化后常需补充花蜜。园林植物栽植时要适 当考虑蜜源植物的配置。
树势、花叶并茂,还可以减少病虫为害。
和温度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4. 中耕除草 可改变病虫生存环境,还 可以清除许多病虫的发源地及潜伏场所, 或直接杀死。
5.翻土培土 培土和深耕可将表土或落 叶层中越冬的病菌、害虫深埋于地下,翌 年不再发生为害。
6. 繁殖器官的收获和管理 许多蔬菜以 根茎、鳞茎等器官越冬,收获前避免大量 浇水,以防含水过多造成贮藏腐烂;要在 晴天收获,减少伤口,并在阳光下暴晒树 日后方可收藏。
三、阻隔法
• 阻隔法:人为设置障碍,切断病虫危害的 方法。 • 1.涂毒环、涂胶环 • 2.挖障碍沟 • 3.纱网、套袋阻隔 • 4.土壤覆盖薄膜或盖草
四、汰选法
• 汰选法:利用种子比重上的差异进行机械 或液相分离。有手选、筛选、盐水选等。 • 带有病虫的苗木一定要经有关部门进行 检疫,到产地进行实地考察。
周德庆第三版《微生物学》第八章部分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名词解释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9、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30、宏基因组:出生后才驻入人体,尤其是肠道内1000 种左右的正常菌群——共生微生物群的总基因组,即宏基因组。
31、微生态学:以微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兴边缘学科。
32、微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个体20〜200卩m不同种类组成的生物群与其环境组成的整体。
34、微生态失调: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35、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37、微生态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
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38、益生菌剂:通常是指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一般以口服或粘膜途径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
39、益生元(双歧分子):专指一类人类不能消化吸收的低聚糖类食物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物质。
41、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即已知其上所含微生物群的大生物称为悉生生物。
52、混菌培养(混合培养):混菌培养又叫混合培养,也称混合发酵,是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纯培养基础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态工程” ,指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培养,以获得更好效果的培养方法。
第八章 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13-14)

油茶炭疽病 (一)分布与危害 在各油茶产区均有发生。为害油茶、茶叶、山茶。 (二)症状 果实上最初果皮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大成黑褐色圆形斑, 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上出现轮生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 孢子盘,雨后或露水浸润后,产生粘性粉红色的分生孢子 堆。病果大多脱落或开裂。叶上病斑大多发生在叶缘或叶 尖,初为红色小点,扩大后呈棕褐色,具轮纹,其上密布 黑色不点,嫩梢病斑都发生在春梢基部,椭圆形或梭形, 略下陷,边缘淡红色,后期呈黑褐色,中部带灰色,有黑 色小点及纵向裂纹,病斑环绕一周,梢即枯死。三年以上 的老枝及树杆病斑呈梭形溃疡,下陷不规则,削去表皮, 木质部呈黑色。芽上病斑多发生在芽鳞片基部呈黑褐色或 黄褐色,后期灰白色,上有黑点,孢子堆常在鳞片内侧, 病重时芽枯蕾落。
(二)症状 病菌主要侵染为害杉木的二年生针叶。受害杉叶,初期 叶尖和叶缘失绿变黄,变色区逐渐向下和向内扩展,叶面 上出现黄红色斑块,最后整叶变黄枯死。在枯死针叶上, 产生许多初为桔红色、后变黑的疱状小点,即病菌的分生 孢子器,后来沿叶脉两侧出现黑色米粒状的子囊盘。这时 有的枯死病叶上还出现黑色线纹。病叶枯死后不立即脱落。
花叶病类 mosaic
阔叶树叶斑病 类Septoria Septoria leaf spot
叶斑病类 Marssonina leaf spot
苹果黑星病 apple scab
北京杨炭 疽病 (Colleto trichum gloeospor ioides)
杉木炭疽病症状:主顶梢未死
(三)病原 病原: 是真菌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的胶胞炭疽菌 (Colle-totri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分生孢子 盘黑色,有多数黑褐色刚毛,有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 有分隔。分生孢子长圆形或不规则,无色,单胞,萌发时 出现1个分隔、l-2个芽管。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核菌 纲、球壳菌目中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S.et S.)。
害虫防治方法

害虫防治方法害虫是指对人类、畜禽、作物、林木、仓储物品和环境造成危害的昆虫、螨类、线虫、软体动物和鸟兽等。
它们以其数量庞大、繁殖力强、危害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等特点,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害虫防治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害虫防治方法。
一、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性天敌、病原体等天然的生物因素,对害虫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无公害、安全、长效等特点,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利用天敌捕食害虫,可以减少害虫的数量,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对害虫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
化学农药具有杀灭速度快、效果明显的特点,可以迅速控制害虫的数量,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但是,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和方法进行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三、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对害虫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高温、低温、光照、电磁波、超声波等手段。
例如,利用高温烘烤仓库可以杀死仓库里的害虫,保护仓储物品的安全。
四、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的一种方法。
例如,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密植、间作、轮作、混作、套种等措施,可以减少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五、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是指通过调整生态平衡,减少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的一种方法。
例如,合理利用天敌、鸟类、蜻蜓等天然的生物因素,可以减少害虫的数量,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六、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是指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栽培管理、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对害虫进行综合控制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各种防治手段的优势,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在实际的害虫防治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数量和危害程度,综合运用上述各种防治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农业病虫害防治实用手册

农业病虫害防治实用手册第1章基础知识 (3)1.1 农业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 (4)1.2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第2章病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4)2.1 病害防治原理 (4)2.2 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4)第3章虫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4)3.1 虫害防治原理 (4)3.2 常见虫害防治方法 (4)第4章农业防治措施 (4)4.1 农业防治技术 (4)4.2 农业防治实例分析 (4)第5章生物防治技术 (4)5.1 生物防治原理 (4)5.2 常见生物防治方法 (4)第6章化学防治技术 (4)6.1 化学农药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4)6.2 化学防治实例分析 (4)第7章物理防治技术 (4)7.1 物理防治方法 (4)7.2 物理防治实例分析 (4)第8章综合防治策略 (4)8.1 综合防治原理 (4)8.2 综合防治方案制定 (4)第9章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 (4)9.1 水稻病虫害防治 (4)9.2 小麦病虫害防治 (4)9.3 玉米病虫害防治 (4)第10章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 (4)10.1 棉花病虫害防治 (4)10.2 油菜病虫害防治 (5)10.3 蔬菜病虫害防治 (5)第11章果树病虫害防治 (5)11.1 苹果树病虫害防治 (5)11.2 柑橘树病虫害防治 (5)11.3 葡萄树病虫害防治 (5)第12章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 (5)12.1 橡胶树病虫害防治 (5)12.2 咖啡树病虫害防治 (5)12.3 热带水果病虫害防治 (5)第1章基础知识 (5)1.2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5)第2章病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6)2.1 病害防治原理 (6)2.2 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6)第3章虫害防治原理及方法 (7)3.1 虫害防治原理 (7)3.2 常见虫害防治方法 (8)第4章农业防治措施 (8)4.1 农业防治技术 (8)4.1.1 科学施肥 (8)4.1.2 绿色防控技术 (9)4.1.3 农业废弃物利用 (9)4.2 农业防治实例分析 (9)4.2.1 某地区化肥减施项目 (9)4.2.2 某地区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9)4.2.3 某地区秸秆还田项目 (9)4.2.4 某地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项目 (9)第5章生物防治技术 (9)5.1 生物防治原理 (9)5.2 常见生物防治方法 (10)第6章化学防治技术 (11)6.1 化学农药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11)6.1.1 杀虫剂 (11)6.1.2 杀菌剂 (11)6.1.3 杀螨剂 (11)6.1.4 杀线虫剂 (11)6.2 化学防治实例分析 (11)第7章物理防治技术 (12)7.1 物理防治方法 (12)7.1.1 热防治 (12)7.1.2 光防治 (12)7.1.3 电防治 (12)7.1.4 机械防治 (13)7.2 物理防治实例分析 (13)7.2.1 热风处理防治仓储害虫 (13)7.2.2 紫外线灯诱杀害虫 (13)7.2.3 交流电防治水稻病虫害 (13)7.2.4 粘板诱捕果树害虫 (13)第8章综合防治策略 (13)8.1 综合防治原理 (13)8.2 综合防治方案制定 (14)第9章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 (14)9.1 水稻病虫害防治 (15)9.1.2 水稻虫害防治 (15)9.2 小麦病虫害防治 (15)9.2.1 小麦病害防治 (15)9.2.2 小麦虫害防治 (15)9.3 玉米病虫害防治 (16)9.3.1 玉米病害防治 (16)9.3.2 玉米虫害防治 (16)第10章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 (16)10.1 棉花病虫害防治 (16)10.1.1 棉花主要病虫害 (16)10.1.2 防治方法 (16)10.2 油菜病虫害防治 (17)10.2.1 油菜主要病虫害 (17)10.2.2 防治方法 (17)10.3 蔬菜病虫害防治 (17)10.3.1 蔬菜主要病虫害 (17)10.3.2 防治方法 (17)第11章果树病虫害防治 (17)11.1 苹果树病虫害防治 (17)11.1.1 常见病虫害 (17)11.1.2 防治方法 (17)11.2 柑橘树病虫害防治 (18)11.2.1 常见病虫害 (18)11.2.2 防治方法 (18)11.3 葡萄树病虫害防治 (18)11.3.1 常见病虫害 (18)11.3.2 防治方法 (18)第12章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 (18)12.1 橡胶树病虫害防治 (18)12.1.1 病害防治 (19)12.1.2 虫害防治 (19)12.2 咖啡树病虫害防治 (19)12.2.1 病害防治 (19)12.2.2 虫害防治 (19)12.3 热带水果病虫害防治 (19)12.3.1 病害防治 (19)12.3.2 虫害防治 (19)以下是农业病虫害防治实用手册的目录:第1章基础知识1.1 农业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1.2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第2章病害防治原理及方法2.1 病害防治原理2.2 常见病害防治方法第3章虫害防治原理及方法3.1 虫害防治原理3.2 常见虫害防治方法第4章农业防治措施4.1 农业防治技术4.2 农业防治实例分析第5章生物防治技术5.1 生物防治原理5.2 常见生物防治方法第6章化学防治技术6.1 化学农药的种类与使用方法6.2 化学防治实例分析第7章物理防治技术7.1 物理防治方法7.2 物理防治实例分析第8章综合防治策略8.1 综合防治原理8.2 综合防治方案制定第9章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9.1 水稻病虫害防治9.2 小麦病虫害防治9.3 玉米病虫害防治第10章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10.1 棉花病虫害防治10.2 油菜病虫害防治10.3 蔬菜病虫害防治第11章果树病虫害防治11.1 苹果树病虫害防治11.2 柑橘树病虫害防治11.3 葡萄树病虫害防治第12章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12.1 橡胶树病虫害防治12.2 咖啡树病虫害防治12.3 热带水果病虫害防治第1章基础知识1.1 农业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农业病虫害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害虫、害螨等生物因素对作物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差的现象。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前言:生物抗药性发展概况: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1908-1946 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后,仅发现11种害虫及螨产生抗药性,抗性是一种罕见现象,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946年后,有机杀虫剂出现和推广,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引起有关专家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抗性害虫的种数几乎成直线上升,也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抗性发展速度加快,完全敏感的害虫种群反倒成为罕见现象。
杂草和病原菌抗药性也逐步认识,并引起重视。
年代抗药性虫螨种类DDT林丹/环戊二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D+林D+林+磷D+林+磷+氨D+林+磷+氨+菊193871946111948141195669362417183 197022498140543342234 19763642032251473667044227 19804282292692005122105532514 19844472332762126432119542517 19895042632912608548抗性昆虫及螨类的种类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第一节害虫抗药性的概念、种类及特点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药剂选择,群体,遗传)。
抗药性发展过程药剂不断杀死敏感和留下抗药性个体并繁殖的过程耐药性和药剂选择性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受力(不能遗传)。
药剂的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药剂对一些昆虫的毒杀作用强于对另一些生物)(一)害虫抗药性的种类1.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害虫综合管理

国家林业局日前发布公告,公布了19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其中昆虫11种、病原微生物6种,线虫1种,植物1种,并自2005年3月1 日开始生效,原林业部发布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同时废止。这是继 1996年之后,国家林业局结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和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 生特点再次对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进行了修订。 新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一、 昆虫(11种) 1、红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Le Conte) 2、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3、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a Takagi) 4、杨干象 (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inne) 5、苹果蠹蛾 (Laspeyresia pomonella (Linnaeus)) 6、双钩异翅长蠹 (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 (Waterhouse)) 7、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Bojer)) 8、枣大球蚧 (Eulecanium gigantean (shinji)) 9、红棕象甲 (Rhyncnophorus ferrugineus oliu.) 10、青杨脊虎天牛 (Xylotrechus rusticus (Linnaeus)) 11、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本节思考题:
1。森林昆虫的涵义 2。森林昆虫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任务 3。防治森林害虫的总方针
第一章 害虫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Integrated Management)
有害生物综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森林保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Forest health protection and foresty sustainable)
植物抗虫讲议3-8章

第四章 植物抗虫性的遗传 三、研究植物抗虫性遗传的方法(例举) 3、基因连锁的分析:一般将两个不同类 型的抗虫基因品种进行单交与回交,然后 分别测定F1、F2与B1F1(回交代)植株 对虫害的反应: F2和B1F1表现均抗虫-紧密连锁 F2和B1F1 具有明显的抗感分离-独立 遗传。可共组在一个品种中。 如Bph1,Bph3,bph2,bph4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植物抗虫机制
一、根据抗机制分类(双因素,但此处从植物角度理解): Painter 1951提出植物抗虫性的三个类型(三机制): (一)排趋性(不选择性,拒虫性,无偏嗜性)antixenosis. 由于植物的某些特性,害虫不喜趋向于这种植物上取食、 产卵或栖居。即从害虫的角度讲是负趋性。注意区别 物 候引起的假抗虫性(Pseudoresistance)。大面积的种植 这类品种,可起到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作用。或这样描 述:昆虫难以选择,不具备引诱昆虫产卵、取食的物理 与化学性状;或具有抗拒昆虫产卵与取食的特性,物候 期与昆虫的生活史不同步
A
B
无抗性
有抗性
相对于A图右边野生型植物来说,左边的西红柿突变体 具有系统性损伤反应,西红柿的天蛾幼虫Manduca Sexta 食用无抗性的植物(B图左列)时,它们的生 长速率将大于野生型植亡的幼虫。 B 新近死亡的幼虫, 正从10天的抗性品种籽 粒的取食部位爬开。图 中两个大幼虫是从感虫 品种Roblin h上转移过 来的。 AA, 对幼虫取食产生 过敏性反应的籽粒表面 区域; DL, 死亡幼虫 ; FS, 取食部位; HA, 籽粒表面的健康 区域; LL,转移到籽粒上的活 幼虫
第四章 植物抗虫性的遗传 三、研究植物抗虫性遗传的方法(例举)
(一)质量遗传 1、基因的显、隐性和遗传方式:水稻品种对 褐稻虱的抗虫性遗传。F1群体评级、F2单株评 级,F3以株系为单位的群体评级。 2、等位基因的测定和命名:要进一步确定抗 虫基因的各等位关系,可将待测的两个抗性品种 杂交,然后测定其后代F2,F3的抗虫表现: 植株均抗虫、不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等位基 因 发生明显的抗性分离:不同位点上的非等位 基因,分别命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种、收获期与收获方法
昆虫对于寄主的发育期有选择性。适当调整播种期可 以提高作物产量,还可以躲避某些害虫的危害。 调整收获期和改进收获方法,也有防治害虫的作用。 如:收获苜蓿后,留一条不割草的地块,借以诱集害 虫,进行集中消灭。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植物抗虫品种的选育
选育抗虫品种的方法包括选种、引种、杂 交、诱发突变、嫁接等 .
cover with Opuntia-
species
豚草 “植物杀手”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植物检疫的范围
(一)对内检疫(国内检疫)
防止和消灭通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调运种子、 苗木及其它农产品等而传播的危险病、虫及杂草。
(二)对外检疫(国际检疫)
在沿海港口、国际机场、以及国际交通要道等处设立 检疫机关和商品检疫站,对出入口岸及过境的农产品 等进行检验和处理。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入国 内或带出国外。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 植物检疫的理论依据是病原物、害虫和杂 草的分布有地域性(气候障碍、地理障碍、 生物障碍等),它们可随同种子、苗木、 果实、栽培材料等植物产品人为传带的方 式而传播,扩大分布区域及危害范围。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出和调入的植物及其产品等 进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人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 、杂草传播扩散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防治措施。是 一种保护性、预防性措施。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3)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Βιβλιοθήκη 1)划定和宣布疫区、保护区
2)组织力量,进行消灭
3)检疫及处理
植物产品的 检验方法
产地检验
不带检疫对象--签证放行
抽样检验 处理 可疑
试种检验(隔离 带检疫对象 种植检验)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禁止调运 销毁 就地加工等
具体措施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第二节 农业防治法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第三节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概念 与优劣性
生物防治的主要 内容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生物防治概念
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 1)大多数对人、畜和植物安 全 2)不污染环境 3)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持久
概念与内容 防治措施 植物抗虫性及利用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一、概念与内容
根据生态系统中昆虫、植物、环境条件三者之 间的关系,结合植物整个生产过程中一系列耕 作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害虫生活 条件和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 而有利于害虫天敌和草地植物的生长发育;或 是直接对害虫虫源和种群数量起经常性的抑制 作用。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二、农业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保护草地
进行合理的放牧管理,避免过度放牧使植被 退化,导致虫害发生,如:蝗虫。
轮牧、制定科学的载畜量、补播牧草、围栏、 灌溉施肥、植树造林,不提供害虫发生的适生环 境。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轮作:同一块田地上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
或混播的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 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第八章 园艺害虫管理方法
1. 植物检疫 2. 农业防治法
3. 物理机械防治 4. 化学防治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第一节 植物检疫
1) 植物检疫的概念 2) 植物检疫的任务 3) 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1)植物检疫的概念
➢ 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也称法规防治, 是依据国家法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植 物及其产品实行检验和处理,以防止危险性 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人为传播蔓延的一 系列措施。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农业部2006)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农业部2006)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2)植物检疫的任务
➢ 植物检疫的主要任务:①做好检疫检验工作,杜绝 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与蔓延;②查清检疫对 象的主要分布及危害情况和适生条件,科学划定疫 区(已发区)和保护区(未发区),并对疫区采取 有效封锁与消灭措施;③建立无危险性对象的种子、 苗木基地,供应安全的植物繁殖体。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植物检疫对象确定原则
➢ 确定植物检疫对象所依据的原则:①主要依靠人为 的力量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作为植物检疫 对象,自身传播能力是很弱的。②对生产威胁很大, 能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③仅在局部地区发生, 分布尚不广泛,或分布虽广但还有未发生的地区需 要加以保护。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我国的苹果棉蚜、葡萄根瘤蚜、梨圆蚧、桃 小食心虫都是从日本传入。
棉铃虫从美国传入 美国白蛾从朝鲜传入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About 150 years ago, Intentional introduction of different
Opuntia-species (O. inermis, O. stricta) as usefulplants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合理施肥
施肥的作用: 1)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增强抗虫能力。 2)改良土壤性状,恶化土壤中害虫的生活条件,直接 杀伤害虫。如:施磷肥、钾肥,可以显著抑制根瘤象甲 的数量、体重和繁殖力及雌虫的产卵量。 但施肥不当,也能造成害虫发生和繁殖的条件。
轮换种植:两种作物在生活习性上相差很大。尤其对 于迁移力小或寄主植物少的害虫以及地下害虫生存不利。
混播:玉米与豆科牧草混播,抑制了金针虫的为害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间作套种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
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 植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光能的浪费; 可产生互补作用。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 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
(ornamental, fruitbearing, cochineal red)by Europeanimmigrants
第8章害虫管理方法
more than 24 million hectares of woodland and pastures were useless because of a d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