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
近年来,我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坚决攻克贫困的难题。
一、明确脱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1)脱贫攻坚的目标。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脱贫攻坚的任务。
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扶贫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二、加强脱贫攻坚的制度保障(1)完善扶贫开发法律法规。
加快修订完善扶贫开发相关法律法规,为脱贫攻坚提供法治保障。
(2)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责任制。
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强化脱贫工作考核,确保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协同责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3)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根据脱贫攻坚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优化扶贫政策,确保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提高扶贫精确度。
完善扶贫对象认定标准,做好扶贫对象动态管理,确保扶贫资源精确投放。
(2)加强扶贫资金监管。
建立健全扶贫资金项目监管制度,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合规、有效使用。
(3)提高扶贫成效。
实施扶贫开发工程,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方面力度,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四、强化脱贫攻坚的措施(1)增加扶贫投入。
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扶贫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扶贫资金投入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
(2)创新扶贫方式。
推广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等新型扶贫方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从经验与问题两个方面出发,探讨实现全面脱贫的之道与建议。
1、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致富产业,全方位推进扶贫,提高扶贫效果。
2、打造产业支撑脱贫的本质在于经济增长,贫困与就业、收入直接相关。
因此,加强扶贫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将农民从传统的经济活动中解放出来,增加收入来源,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
3、加大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不足问题是制约我国脱贫进程的瓶颈之一。
加大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加便捷、快速、优质的服务,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脱贫攻坚是必须实现整体扶贫,当前在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中,一些山区、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发展落后的问题,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2、贫困与人才流失问题在贫困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吸引人才对扶贫工作尤其重要,但是,很多贫困地区缺乏吸引人才的因素,致使贫困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3、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在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角色应当被细化,为各级政府加强扶贫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然而,在扶贫工作当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市场因素的配合作用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三、脱贫攻坚建议1、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增强创新,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必要手段。
在加强用人机制、完善社保机制、加快工业改革等方面着手实施,以扫清脱贫攻坚的阻碍。
2、强化制度形成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制度建设。
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和资源分配,加强贫困地区城市建设和扶贫工作。
在不断完善公共交通设施、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幼儿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加大投入。
政府之于市场,至关重要。
深化精准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

MACRO宏观26 小康 INSIGHT CHINA深化精准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举措,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民生进步的关键性问题,要围绕“四个全面”,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着眼于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为长远的发展来谋划我们当前的工作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一批。
同时要求在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分类施策、建立退出机制、金融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定点扶贫和东西协作、探索资产性收益扶贫、转变观念思路和方式方法、谋划长远等十个方面做足工作。
具体来说,一是要在建档立卡上下功夫,把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扶贫开发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还要运用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来统计、分析、决策,助力扶贫攻坚。
二是要在驻村帮扶上下功夫,目前全国有十几万驻村扶贫干部,要把他们的基层堡垒作用发挥出来,尤其第一书记要把扶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坚决避免走读、挂名等形式主义。
三是分类施策,这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
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户制宜、因人施策,总之要找到切实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建立退出机制,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也不能盲目攀比,要靠数据、靠机制发挥作用。
目前中央的政策是“摘帽不摘政策”,鼓励早脱贫,要形成“早脱贫有好处,不脱贫有约束”的导向。
第五,要在金融扶贫政策和机制上花心思,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努力整合各类、各级金融资源,在国家金融政策的大框架范围内,向贫困地区和扶贫开发类项目倾斜,要强化全方位覆盖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的便利化特惠金融政策和措施。
第六方面是一定要在资金监管和项目监督上下功夫,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下放到基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统筹运用,细致地安排资金项文|蒋任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之后又在各种场合进一步阐释并深化了这个理念的内涵,成为指导我国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针,为我国在2020年前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理论价值。
提高脱贫质量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提高脱贫质量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任俊英摘要: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由全面推进转入到更加注重脱贫质量的新阶段,在当前脱贫攻坚集中总攻的关键节点上,要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方略的要求,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严格脱贫标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构建脱贫长效机制,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健全脱贫攻坚监管机制,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关键词:脱贫质量;长效机制;内生动力党的十九人把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精准脱贫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人攻坚战之一。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由全面推进转为集中总攻,进入到更加注重脱贫质量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烈的历史担当和真挚的为民情怀,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
一、河南省脱贫攻坚战取得实质性成果近年来,河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最人政治责任、最人民I工程、最人发展机遇,严格按照中央部署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全力推进,全省脱贫攻坚战取得重人进展。
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贫因人口从2013年年底的698万人减至104.3万人,全省贫因发I率由8.79%降至1.21%。
继兰考、YX、新蔡、新县、沈丘、舞阳顺Q脱贫之后,河南省又N33个县(19个国定贫因县、14个省定贫因县)退出贫因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仅2018年,中央、省、市、县四级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8.5亿兀,全省的贫因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56.5亿兀]全省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367亿兀,比上年同期增长47.2%。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全面推开,全省扶贫小额信贷历年累计投放469.6亿兀,累计惠及贫因户99.2万户]创新土地支持政策,推行宅基地复垦券“河南模式”,全年累计交易宅基地复垦券9.35万亩,收益192.92亿兀,交易量和收益均排在全国前列]定点帮扶持续发力‘继续实施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2018年,24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河南省31个国家级贫因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66亿兀]河南省4个省辖市帮扶4个深度贫因县、15个市县结对帮扶15个脱贫任务较重的贫因县,落实项目资金超20亿兀]深化“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全省6342家民营企业累计帮扶贫因人口73.12万人]全省选派驻村工作队1.72万个、队员5.02万人,对4723个软弱涣散和后进村全覆盖]扶贫模式不断创新‘2018年,全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3万个,参与贫因群众315万人次,其中农业产业累计覆盖带动贫因人口超过130万人]就业扶贫提速,全年培训贫因劳动力144.18万人,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3.6万人]I态扶贫做实,选(续)聘贫因人口I态护林员2.3万人,带动8万多人口实现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进展顺Q,规戈I健设的293个安置点、住房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健康扶贫“应保尽保”,全省贫e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0%,-病致贫返贫人口较2016年减少50余万人]教育扶贫阻断传递,156万人(次)建档立卡贫ei获资助,新建、改扩建贫e地区中小学、幼儿园5900余所]农村•农业•农民2019.9B 田uopin gongjian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
新时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与举措

新时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与举措新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
新时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重大,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也关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加大力度、继续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脱贫攻坚直接关系到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石。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
消除贫困、促进发展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
只有贫困人口得到解放,整个社会才能真正步入全面小康。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贫困是不稳定的因素,打赢脱贫攻坚战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举措:要坚持精准扶贫的原则,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更加注重精准性。
要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确定因地制宜的脱贫举措,确保帮扶措施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坚持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相结合,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林业、旅游业等富民产业,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保障。
特别要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教育贫困的恶性循环。
新时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重大,对于实现全面小康、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人民共同享有我国全面发展的成果。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扶贫目标,并积极推动精准脱贫攻坚工作。
"两不愁"即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这是为了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措施。
中国政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科学制定扶贫措施,加强产业扶贫,提高教育医疗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成果,让数以亿计的贫困群众受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中国将继续巩固扶贫成果,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1.2 问题意义在当前社会中,贫困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仍有大量贫困人口,他们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问题的存在,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着不公平现象,一部分人享受着丰富的资源和福利,而另一部分人却生活在贫困之中。
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医疗条件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持,面临着温饱不足的困境。
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伤害,也是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影响。
解决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社会责任。
只有通过精准扶贫的方式,帮助贫困人口摆脱困境,实现全面小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2. 正文2.1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一环。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三篇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三篇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打赢这场攻坚战不是随随便便、敲锣打鼓就能够完成的。
以下是xx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篇一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要立足人本,关怀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牢固树立XXX为人民理念,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目标,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放在心上,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相通,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相融。
通过调研、视察、帮扶等方式,沉入基层一线,与群众融为一体,聚焦四场硬仗,五个专项治理,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高效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统领,以脱贫实效为依据,以群众认可为标准,少喊口号,多干实事、少讲故事,多办好事,着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帮助贫困群众换穷业、拔穷根,真正摆脱贫困,早日实现脱贫梦。
要做好脱贫攻坚战,需要帮扶干部夯实责任把各项精准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真扶贫,扶真贫,全心全意来扶贫。
在帮扶工作中,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牢牢把握。
激活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对存在不良思想倾向的贫困户,要加强思想引导、教育培训、典型感化,组织贫困户现场参观研究成功脱贫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成功案例,推动贫困户转变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破除等靠要和以贫为荣的落后思想观念,积极引导贫困户想方设法脱贫、费尽心机致富,形成思谋脱贫、主动创收、勤劳致富的社会正能量。
理清脱贫责任,强化舆论监督宣传。
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但政府和干部不应大包大揽,如产业扶贫、农户入户道路等,不能政府全包,要让贫困户参与其中。
对于坚持不配合的,建好台账、留足证据。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是中国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打赢这场战役,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种手段。
下面就是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些建议。
首先,要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贫困人口为中心,积极推进扶贫政策落地实施,不仅要注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还要注重培养贫困人口的自立能力和发展潜力。
只有积极引导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其次,要推进产业扶贫,促进农村经济自立发展。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等手段,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农民收入。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通过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实现自给自足,最终实现真正的脱贫。
第三,要注重教育扶贫,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
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
此外,还要加强对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突破贫困命运,脱贫致富。
第四,要加强医疗卫生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贫困地区的基本医疗需求。
此外,还要加大对贫困家庭的医疗保障力度,确保他们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第五,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织牢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网。
加大对贫困人口的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力度,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同时,要加大对特殊贫困人群的帮扶力度,确保他们获得更多帮助。
最后,要加强党的领导,形成统一的合力。
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地实施。
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抗贫的合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相信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够打赢。
当然,脱贫攻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让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会议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解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此次会议提到两点特别重要:一是不吊高胃口;二是强调内生动力。
“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就是要按照中央的现行标准办事。
现在脱贫工作的难点是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在西部,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差,农民卷入社会分工体系程度比较低,脱贫的条件不太好。
对于这些地区,如果提高标准,就只能靠国民收入再分配来解决问题,等于要“养起来”。
这既会造成财政压力,也没有可持续性。
深度贫困地区,关键要改善条件,解决根本问题。
这就要靠“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让农民从低收入领域转移到高收入领域,是我们长期以来解决中国几亿农民贫困问题的经验。
这个转移就是让农民进入社会分工体系,既需要城市化,也对农民进行培训,要有产业,实现空间上的
转移。
要利用市场化的手段,脱真贫、真脱贫。
否则,内生动力无从谈起。
根据以往经验,相信我们可以按期完成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