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包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诗词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诗词一、冯唐易老1.1 冯唐,原名冯楚老,是一位著名的当代诗人和作家。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易逝的感慨,其中“易老”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1.2 冯唐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和感叹,比如《易老》中写道:“谁也不曾被流年磨平,最后叫人遗憾的,不是老,是不甘心。
”1.3 他写了很多关于易老的诗歌,反映出了他对于时间流逝和岁月易逝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深沉,触动人心,深受读者喜爱。
1.4 冯唐的诗歌不仅仅停留在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伤,更多的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出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引起读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珍惜。
1.5 冯唐易老的诗歌深刻而真挚,让人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无情,也让人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二、李广难封2.1 赞美唐代名将李广的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凸显了李广的豪情壮志和忠诚爱国之心。
2.2 李广作为唐代名将,其军事才能和忠诚爱国精神都为后人所称道。
然而,虽有如此功绩,却因为著名的不合时宜之战,与李靖相比,却难以获封。
2.3 对李广的追忆与赞美一直都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钟爱的题材,他们通过诗词对李广的事迹和人格进行赞美。
2.4 李广难封的诗词体现了古人对于英雄和忠臣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诗词中描绘了李广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2.5 李广难封的诗词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赞美,更多的是体现了古人对忠臣的崇敬和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功臣不被封赏的叹息和惋惜。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的诗词的一些简要介绍。
通过诗词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时间流逝和英雄人物的深切思考,也可以了解到他们对生命和价值的追求。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人们对生命和价值的思考和反思,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
很抱歉,我之前提供的续写部分似乎出现了重复,我将继续为您撰写新的续写部分来扩展文章的内容。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https://img.taocdn.com/s3/m/def9ff4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a.png)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一:[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典故(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有才而得不到重用,文帝时被委派为特使赦免了轻罪重罚的云中郡守(亦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时拜楚相不就又被免,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飞将军李广本人亦为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元老,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多为后世称颂在此不赘述,缺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故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
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贾谊的典故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后汉书•梁鸿传》。
梁鸿,东汉文学家。
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
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
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
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身的栖所(后来每当他拖着白天干活的疲惫身躯回家时,非常敬重丈夫的妻子由于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历经三朝都未能封侯?“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
人称“飞将军”。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军功卓著,却一直未能封侯。
汉文帝时期:1、主要经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李广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
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2、原因分析汉文帝时期,国家实力有限,只能对匈奴实行被迫的和亲政策,与匈奴作战会破坏和亲政策,会引起更大规模的战争,而汉朝的实力不如匈奴。
汉朝抗击匈奴入侵也只是小规模战争,不足以让李广取得军功,实现封侯的愿望。
所以,汉文帝说李广“生不逢时”。
汉景帝时期1、主要经历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吴楚七国之乱时,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
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远扬。
但是因为接受了梁王授给他将军印,班师后,汉景帝没有给予封赏。
2、原因分析汉景帝时期,窦太后一直希望汉景帝能立梁王为储君,以后继承皇位。
梁王也因为有窦太后的宠爱而骄横,汉景帝表面上对梁王关爱有加,实际上一直防备梁王。
李广跟梁王亲近,必然引起汉景帝的猜忌。
另外,汉景帝时期,对匈奴也是采取和亲政策,李广没有太多立功的机会实现封侯。
汉武帝时期1、主要经历先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期间,李广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几次请求,汉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后来因为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2、原因分析汉武帝时期,经过几十年的“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强盛,扭转了与匈奴的实力对比。
汉武帝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主动出击,北击匈奴。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导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
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怎样的一种“不得已”?

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怎样的一种“不得已”?前言前几天遇到了一个问题:《兰亭集序》中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还没有回答就看到不少人炮轰题主张冠李戴,题主说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于王勃《滕王阁序》并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估计题主一时短路写出了这个问题,可惜发出后就改不了,只好挂在那里天天被人骂。
老街写东西也经常犯这一类错误,不过粉丝们比较宽容,大多会善意地提醒,我也及时更正或者标注,避免误人子弟。
一、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读清词学家况周颐的《蕙风词话》时,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段:“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这一段话也可以解释诗心与文心,同样可以用于诗歌和文章的创作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时不我与,怀才不遇的意思,也都有这种“万不得已”的感受。
读书人都有理想有抱负,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如果一个人叹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话,一定是理想与现实出现了差距。
二、王勃的不得已王勃(约650年-约676年)乾封元年(666年)及第仅仅十几岁。
本来少年成名前途光大,他却因为不谨慎,作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触怒皇帝被逐出长安。
咸亨二年(671年)又因为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从此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此时的王勃前途暗淡,因此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这一段话中列举的人物有: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君、阮嗣宗六个人,每一位都是不世出的人才。
但是贾谊因谗言被贬于长沙、梁鸿因讽刺朝廷逃匿到我们山东海滨,这两个人在政治清明时都得不到重用。
孟尝君还算不错,立了一番功业,但是也经历过一段郁郁不得志的时期。
生不逢时的阮籍处于魏晋交替的政治动荡之中,好友嵇康性格过于刚强而死于非命,阮籍内心的矛盾让他也充满了痛苦,因此会有穷途之哭。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在唐代的文学圈里,王勃是真正的少年天才,他天聪早慧,六岁能文,九岁时读颜师古所注《汉书》,即能发现其中谬误,并写出《汉书注指瑕》十卷。
据《唐摭言》记载,王勃写出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时,年仅十四岁。
可惜的是据《旧唐书》所载,王勃“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新唐书》又说他“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估计后者是虚岁,古人算虚风时,把十月怀胎也算作一岁,据现代学者的最新研究结论则是:王勃生于公元650年,664年写《滕王阁序》,卒于676年,他在人世间只匆匆度过了26个春秋,当唐高宗看到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叹不已,要亲自召见王勃时,王勃已经落水而死了……不管是对谁来说,王勃的生平都让人唏嘘不已。
(王勃画像)王勃的《腾王阁序》里有一段经典的段落: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冯唐像)这里提到了一大堆人生无奈的事,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后,王勃提到了冯唐,并说“冯唐易老”,王勃为什么这样说呢?冯唐是汉代将领,身历三朝,汉文帝时,冯唐因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但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啥话都直说,因此时时被人排挤,连见汉文帝时,他也是直话直说,《史记》里这样记载:冯唐是代郡人。
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问冯唐:“我在代郡时,我的下人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作战的情形。
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
你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提起这个李齐,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
”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
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李广难封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自己怀才不遇,不被别人看重,它出自于唐·王勃《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lǐ guǎng nán fēng
【典故】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李广未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李广难封
【同韵词】正正经经、知出乎争、板上钉钉、遣将调兵、一路福星、阒无人声、寂然无声、一口一声、江湖医生、寥若晨星、......
【年代】古代
【教学同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藤王阁序》高中四册·课文·22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他一生不被重用,没有受到封侯的奖赏,最后被逼自杀。
他的部将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他的堂兄弟李蔡才能不如他却官至丞相。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本文是关于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
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
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
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
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
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
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
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
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
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
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
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
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
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
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
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
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
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
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史记》),所谓“以孝著”,即“以至孝闻也”,那是当时因为最孝顺而闻名的。
这“举孝廉”若是“假孝廉”,若是因为王公贵族达官贵人豪门世族之后而举出来,也许十多岁二十几岁就行了。
若是真孝廉,而且以“至孝”而闻名,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名的吧?可以想想,因孝顺父母而出名,一般要等到父母年长,而要熬出个全国第一这样的名声,应该要三、二十载吧?冯唐出生不在达官贵人名门望族,不会有人给他“假孝廉”的机会,应该是个“真孝廉”。
所以,我们估计冯唐被举孝廉时年龄就比较大了。
司马迁没有去考证,也没有记载,后来的班固和司马光就更无从查考。
其它的不说,汉文帝跟他聊天的那天,他的年龄就比较大了,估计65岁以上了吧?因为据《资治通鉴》,此事发生在孝文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而“武帝立(前141),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
这一估算,冯唐老先生第一次出场,已经65岁以上了。
怪不得汉文帝都惊诧,这么老了还只做个“郎”(掌管宫门,皇帝出行时随驾充任车骑官)的官职!至于他这个“郎”官做了多少年,多大年龄开始做的,这就无从考证了。
这么老了才做官,当然“易老”了。
其次,冯唐易老还因为他自身的性格缺陷。
冯唐的才能不用说,堪称一流。
他对将帅之才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意识独特,“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司马迁之所以为冯唐作传,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有味,值得品味,值得深思。
李牧和魏尚是冯唐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将帅,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
不贪财,“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有主见,“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善征战,“西抑彊秦,南支韩魏”,“是以匈奴远避”。
兼之还有爱士卒,有胆识,善谋略等等。
冯唐还特别地认为,不能因为将帅有小过失而掩大功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种观点是辩证的、客观公正的。
冯唐的才能还表现出他独特的口才。
一个“中郎署长”,也就是正科级干部吧,能见着皇帝的面,而且还能聊上天,实是千载难逢。
机会是难得的,冯唐把握得很好。
而且,他的口才为展示他的才华提供了条件。
也因此,他才青史留名。
“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文帝一时好奇,这么个老头,不在家抱孙子,干嘛还在这做这么个小官?当时,文帝是“辇过”,坐着辇车从那儿经过。
的的确确的一面之缘,如果把握不好,这样的机会永远不会再有。
“家安在”三字让冯唐有了跟文帝套近乎的机会。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冯唐以此为契机,用“代人”的资格跟曾经的“代王”攀上了同乡;其次,文帝赞李齐之贤,冯唐又以父亲与李齐交往甚密拉关系;再次,冯唐揣测到文帝渴望贤能的武将的心理,又用廉颇、李牧之流来吊文帝的胃口。
由此可见,冯唐确实是难得的辩才。
而这样的才华,却被自身的性格缺陷毁了。
“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
”这是当面批评文帝了。
你口口声声说希望得到贤才,而你却是一个即使得到贤才也不会用的人。
不会用人的皇帝是什么皇帝?昏君!这无异于当面骂文帝是昏君!所以文帝“上怒,起入禁中”。
在历史上,怎么说文帝也算不上是个昏君,所以他勃然大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冯唐的缺陷是,太不给人面子。
幸好文帝是个明君,对这个当众“辱”他的人不怪罪,反而召见他,让他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机会为魏尚辩冤。
再次,与景帝重武轻文思想有关。
冯唐在文帝朝是比较受重用的,在景帝朝,被任为楚相,不久被免。
在景帝16年中,无所事事。
景帝朝国力逐渐恢复,但内忧外患不绝,内有七国之乱,外有匈奴边患,使景帝更加重视能立马横戈为他分忧的武将。
像冯唐之流的文臣,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自然被晾在一边了。
最后,当然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官场了。
在封建社会,官官相卫,互相捧场,结党营私。
官员之间的关系为互相利用的关系,像冯唐之流,皇帝面前尚敢当面“辱”之,如此耿介的个性,眼里怎能装得下沙子?可想而知,这种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的人,肯定时时遭打压、处处受排挤。
所以,他的下场只能是被排挤出局。
提拔重用,做梦吧!再说李广难封。
李广名气很大,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戎马一生,跟匈奴人血战四十多年,战功卓著,可是,一生未得封侯。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一,时代的原因。
李广可谓“生不逢时”。
最早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这类人,出身将门、武艺高强,却又不是皇亲国戚、不是功臣后嗣,只能企求以军功换爵位,当然渴求生活在刘邦打天下的时代,积累军功求得爵位。
所谓“乱世出英雄”,就是这个意思。
李广出生在汉初,天下初定,国力衰微,西汉政权不足与匈奴抗衡。
所以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对内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对外采用和亲政策,笼络匈奴人以安边。
遇到匈奴人攻击,也仅仅是防御为主,不敢进行反击,更不用说发动大规模的决战。
这样,李广建功立业就难了,想得到皇帝的侯爵谈何容易。
于是,在文帝、景帝两朝,近三十年的时间,李广青壮年时代的美好时光,湮没在守御匈奴人进攻的小打小闹中。
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战,也就没有凑足封侯的功绩。
当然,文帝、景帝两朝也并非没有封侯事。
那么,他们都封了哪些人为侯呢?文帝朝有28人被封为侯,统计如下:皇亲13人:管侯刘罢军、瓜丘侯刘宁国、营侯刘信都、杨虚侯刘将庐、朸侯刘辟光、安都侯刘志、平昌侯刘卬、武城侯刘贤、白石侯刘雄渠、阜陵侯刘安、安阳侯刘勃、阳周侯刘赐、东城侯刘良。
国戚5人:轵侯薄昭、章武侯窦广国、南皮侯窦彭祖、清都侯驷钧、周阳侯赵兼。
刘邦时代或拥立文帝的功臣4人:故安侯申屠嘉、樊侯蔡兼、阳信侯刘揭、壮武侯宋昌。
功臣子孙4人:犂侯召奴、缾侯孙单、弓高侯韩颓当(匈奴降将)、襄成侯韩婴(匈奴降将)。
显赫世家,今不可考其贡献的2人:波陵侯魏驷、南X(貞阝)侯X起。
景帝朝有31人封侯,统计如下:皇亲10人,国戚3人,平定“七国之乱”功臣(或其子孙)10人,匈奴降将8人。
可见,文、景二朝,李广之流的企图以军功封侯的人,唯一的机会是平定“七国之乱”。
可惜,李广没有把握好这唯一的机会(后文详述),封侯榜上无名。
武帝继位后,国力强盛起来,西汉政府开始着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先后发动几次大战,军人建功立业的时代到来。
武帝朝一共封侯239人,似乎封侯的黄金时代到来。
统计如下:皇亲162人,国戚3人(也有军功),少数民族降将41人,建功军人23人,功臣后人5人,功劳显赫的文官(恩泽侯)3人,周朝后人1人,方术1人。
可是,不难看出,李广之流欲建功以封侯的想法不易实现,军功侯23人的名额,不足封侯总数的10%。
况且李广已经过了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四十多岁了,希望通过建立军功实现封侯的愿望,就更难了。
其二,皇帝“任人唯亲”。
在万恶的封建社会,皇帝对军权是非常非常在意的,因为这关系到他的江山社稷甚至身家性命。
因此,选择将领时,首先考虑的是“忠”,其次才是“才”。
相比之下,跟他有血缘关系或者姻亲关系的人,忠诚度要高一些。
当然,这只是皇帝们一厢情愿的逻辑。
事实上,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夺江山的何其多!甚至比没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还多!但是,皇帝还是常常会犯任人唯亲的错误。
从表面上看,从汉文帝、汉景帝至汉武帝,对将领都同等地重用和信任,赏罚公平。
但是,“平等”中有不平等。
众所周知,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不仅仅是将领的素质和军队的战斗力,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军队的数量。
皇帝要让你立功,就会给你更多的立功机会,就会给你创造更多的立功条件。
即使军队数量一样,战斗力悬殊也是很大的。
士兵的素质不一样,武器装备不一样,后勤保障不一样,而封侯的标准一样。
何况,军队数量也未必一样呢!“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将军),骠骑所将常选”,“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所领的兵,是精锐中的精锐,常常挑选。
这是李广之流的将领无法享受的待遇。
与匈奴人作战,最重要的是军队的机动性。
机动性越强,战胜的可能性就越大,被抽去精锐的李广等人,带领着普通的骑兵,要跟卫青、霍去病之类的精兵比赛,结果不言而喻,所以,“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李广的军功不足。
在万恶的封建社会,皇帝将土地分封给臣下,其实是极不情愿的。
这就好比把自己的一大块蛋糕切一小块给别人。
但是,皇帝们又是需要有人给他们卖命的,不把蛋糕切一块出去实在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呢,军人舍弃老婆孩子热炕头来给你卖命,是需要代价的,“封侯非我愿”这样高尚品德的人才,是比较少的。
冒着生命危险在刀口上舔饭吃,多半是为了一点风险收入:军饷、军功、官职、爵位等这些实际的利益。
于是,双方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你给我卖命,我给你利益。
而且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公平。
标价一:俘斩敌方的将领、重臣、皇亲国戚等重要人物。
比如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时,给各地诸侯的信中明确标明了军功封侯的标准:“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皆为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