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分析——李广难封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飞将军”李广难封 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

历史趣谈:“飞将军”李广难封 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飞将军”李广难封汉代苛刻的军功制度导语:李广曾感叹,自己抗击匈奴无役不与,但是才能不及自己的人都已经纷纷封侯赐爵,自己却只混到了九卿,还没有获得爵位。

差哪儿了呢?后来经过李广曾感叹,自己抗击匈奴无役不与,但是才能不及自己的人都已经纷纷封侯赐爵,自己却只混到了九卿,还没有获得爵位。

差哪儿了呢?后来经过与风水先生王朔一番讨论,总结出,原因是当年曾经杀降,王朔还特意解释:“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杀降无疑是不对的,以前虽没有日内瓦公约,但是杀降卒会令敌人誓死反抗,令敌方民众怀恨,损害自己的名声。

所以,通常情况下,这样做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不利。

不过古人喜欢故弄玄虚,不愿多讲大道理(讲道理也永远不可能说服所有的人,有杀降不好的道理,也有杀降好的道理),所以干脆用一个“祸”字定论。

不过古代诸将不信邪,就是要杀降的也一直有,也没听说有谁仅仅因为杀降就倒霉的。

那么李广为什么就这样倒霉呢?(对他运气确实不好这一点,大家还是普遍承认的)(一)首先看一下李广的个人情况,“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广家世世受射……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史记》)。

他是出身军人世家,身怀绝技,英勇善战!从这方面来看,没有什么不利的因素,不出意外,是可以功成名就的。

从李广的战斗生涯来看,他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勇”和“善射”。

刚出道时,他就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说他:“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为什么子不遇时呢?因为那时没有大规模战争,作为军人,李广没有发挥的空间。

既然当时没大规模战争,生活常识分享。

西汉李广难封

西汉李广难封

西汉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是一句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是说李广虽然勇猛善战,但却一直未能被封侯。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曾多次率军与匈奴作战,作战勇猛,深得士兵爱戴。

但由于他的性格和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被封侯。

据《史记》记载,李广曾因为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被汉武帝认为有谋反之心,从而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此外,李广在政治上也不够圆滑,不善于与权贵交往,因此也失去了一些机会。

尽管李广一生未能被封侯,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李广难封:罪魁不是汉武帝,而是李广自己

李广难封:罪魁不是汉武帝,而是李广自己

李广难封:罪魁不是汉武帝,而是李广自己李广夺马“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诗中盛赞的“飞将”,就是汉武帝时期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

“飞将军”的名号,不是汉朝人给的,而是李广的死对头匈奴人叫响的。

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李广的一举成名,源自于他当俘虏的一次传奇经历。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李广带兵出击匈奴,大败。

匈奴单于下令活捉李广带回军营。

当时李广受伤,匈奴兵就用绳索结成罗网绑在两匹马之间,叫李广躺在罗网上带着走。

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了,眯缝着眼瞅见旁边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李广突然纵身一跃跨上匈奴少年的马背,一把推下少年,夺了他的弓箭,纵马向南飞驰,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紧紧追赶。

李广一边催马奔逃一边弯弓搭箭射杀追兵。

就这样跑了数十里,才甩掉追兵,逃回汉营。

受伤的李广,一跃而起夺马成功逃脱,令匈奴人大为佩服,遂送了他一个“飞将军”的名号。

然而,如此神勇的李广,一生身经七十余战,却一直到死未能封侯,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历史遗憾。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不逢时,时运不济。

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将军,李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

李广作为将门虎子,弓马娴熟,箭术高超。

但他生活的年代,是文景之治的盛世,70多年无战事,作为武将的李广,真是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

汉文帝曾不无惋惜地说,你生不逢时啊,如果你生在高帝打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算什么。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历史也给过李广封侯的机会,可是由于李广政治幼稚,错过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那是汉景帝时,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

李广跟着周亚夫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了大功。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1勇武的英雄形象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位英武神勇的武将形象。

他有别人没有的胆量和气魄独自领着百余骑兵去追赶单于,并且一个人拿着大弓-弩抵挡住匈奴几千人的围攻,从而士气大振。

同时,这位叱咤疆场的将军除了勇猛还很机智,他灵活而矫健的身手,能在有伤在身,孤身陷入敌军中,能夺来胡儿之马,飞奔千里回营。

司马迁在描绘那一段的`时候,运用了一种类似电影快镜头似的写作方法,几个动作连贯潇洒,直接表现了李广干净利落的不凡身手,让后世历代多少读者为之惊叹神往。

还有著名一段李广射虎入石的故事,其文笔的简练传神一直为后世赞颂。

李广也因此被称为神射手,成为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2.2理想的人格魅力李广不仅有传奇般的经历和超群出众的武艺,更有一种理想化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现在李广治军风格上,书上说,李广平时对士兵很好,士兵很自由少有约束,但是,都很乐于为李广效劳,这是一种人格魅力。

李广带兵,士兵不饮水自己也不饮水,士兵不吃饭自己也不吃饭,并且在历次的打仗中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李广一生两千石的俸禄一直到老,和李蔡不同,他不善于整治家业,不积累余财。

平时也沉默寡言,只是喜欢以射为戏,一直到老。

这是一个心思单纯的让人觉得有点心酸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他功利心很强,一直对封侯之事耿耿于心不能忘怀。

我认为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封侯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意味着对自己忠心的肯定。

2.3命运的悲情-色彩李广不封,从一开始汉文帝的赞赏中就透出了一种怀才不展不得封侯的遗憾,在此后一段事实的叙述,一段李广性格语言的描写中,被反复渲染着,就像一唱三叹的哀伤一样的悲情,最后,这种悲剧气氛在李广被-迫出任右将军,不愿受辱而自杀的结局中浓重渲染。

《史记》了运用了夹叙夹议和细节刻画语言动作描写不断地渲染着悲剧气氛。

让人思索李广数十载征战不得封侯的原因在哪里。

3、从文学角度看李广形象的被寄托性质李广在《史记》中被细节化文学化为一种具有感情-色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诗人以李广为题,吟咏胸中壮烈情怀和一些悲愤情绪。

《从“李广难封”透析其悲剧性》

《从“李广难封”透析其悲剧性》

但使龙城飞将在——从“李广难封”透析其悲剧性《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备受关注的篇章之一,也是《史记》中描写最精彩的人物传记之一。

司马迁精心选取了一系列典型事件,着力为读者塑造了一位机智、勇猛的“飞将军”形象,对李广的悲剧人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李广出生习武世家,他那祖传的射技,帮助他屡建奇功,无疑,司马迁为我们刻画的是一位有体魄又勇敢的将军,但是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却不得封侯,最后落得个自杀的结局,这期间事情发展的情节变化,寄托了司马迁对于悲剧人物的悲剧关怀,也显示出了《史记》一书的悲剧色调。

李广的悲剧性首先体现在他奇特的射技上。

司马迁在开端写李广世世受射,后又记叙李广射匈奴,射雕,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猎蓝山中,射石,射虎,射阔喜悦狭以饮,射猛兽射裨将,都是写李广善射之事实。

李广喜悦射箭,不仅功业都是靠射出来的而且还“居则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竟死。

”司马迁在文中不断揭示李广善于悦于射箭的事实,是为衬托后期李广自刭的荒谬性,荒谬就是不合理,不合理的事物就隐藏着巨大的悲剧性。

李广的另一个“独至”是数奇不遇,命运坎坷,但又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绝不屈服。

李广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出生入死,杀敌无数,但他在多次大战后,不仅没有得到封赏,反而常常受到责罚,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这是命运与他开的玩笑。

司马迁为了凸显这位不被封候将军的悲剧性,还拿李广与李蔡作比较,李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也得了到侯位。

这不是悲剧,是什么?特别是当我们看到,李广无奈的说难道我的面相长的不当被封候吗?我们就深刻的体味了其中的悲剧意味。

司马迁通过具体的描写,写出了李广自强不息、刚毅有为的精神,也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像李广这样一个发奋图强,忠心为国的名将,命运却如此多舛坎坷,人们在感叹之余,不免会生出许多不平和同情。

作为有勇有谋且身怀绝技、屡立战功、令敌人肃然起敬的将军只落得了政治利益角逐的牺牲品。

最后的一次出征作战也为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竟然大不相同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竟然大不相同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封:《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竟然大不相同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才气无双,作战风格英勇顽强,屡次大败敌将,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

对李将军英勇战斗的记载是《史记》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汉书》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史记》中的名篇是《李将军列传》,而在在《汉书》中是《李广苏建传》。

自《史记》和《汉书》分别创纪传体通史和纪传体断代史以后,它们一直是人们学习和谈论的对象。

《史》、《汉》异同的比较,几乎成为我国传统史传文学的一条显眼的支流。

在阅读两部史书对李将军事迹的不同记录时,笔者觉得,在记载同一历史事件时,虽然存在着很大篇幅的重叠部分,但两篇文章运用的词句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细节语句尤为明显。

细节的不同,使得我们不难发现其人其文语意和色彩也稍有不同。

一、《史记·李将军列传》重在传情,《汉书·李广苏建传》主在传事《史记》、《汉书》皆传其性情,传其事迹。

然相比之下,《史记》更重传情,其笔下人物,多有情有性,有声有泪,而于其事,大多从简,《汉书》更重传事,每传一人,则特功德言语,了了无遗。

《史记》中,李广虽然身经七十余战,但司马迁仅取其两三战事,然李广精于骑射,长于治军的胆略神勇和正直廉洁,轻财爱士的高尚情操,却表现淋漓尽致。

《李将军列传》更是英雄之气, 把英雄失路之情状写得冷慨悲凉,可歌可泣。

李广从卫青出兵,失道受责,愤而自杀一段,真令人愤愤不平!明代茅坤曾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琳漓悲咽可涕。

”相比之下,《汉书·李广苏建传》比《史记·李将军列传》更近于纯史,所以不甚动情。

相对于《汉书》中的其他篇目,此篇记载已将算是比较富于情感的了,相对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仍然显得在叙事修辞等文学性方面略显苍白无力。

在这方面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能很好的进行比较。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所述:“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李广为何难封的名人故事

李广为何难封的名人故事

李广为何难封的名人故事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曾随皇帝出行,冲锋陷阵抵御敌寇,深得文帝赏识。

文帝曾言:“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候岂足道哉!”在文帝看来,若生在高祖时代,李广当个万户候不在话下,可事实是:李广难封。

这就不免有些奇怪了,一个才气无双、能搏虎射石的将才怎么就终未封侯却含恨而死了呢?细观史书,便可瞧出些端倪。

文帝文治,景帝倡和,直至武帝,汉军才能酣畅淋漓地与匈奴打几场。

可是汉军的作战策略经年不变,长久下来连匈奴人也能估摸到几分,若想打几个漂亮的胜仗,靠蛮力是不行的。

可要命的是,一腔热血的李广仍是囿于俗招,没有多少变通。

与整日草场驰骋、与马为伍的匈奴军队硬碰硬,结果可想而知。

若有当年上郡追击匈奴射雕人偶遇敌军数千骑兵之时的机敏,有当年下马解鞍骗得匈奴兵撤走时的冷静沉着,又怎至于接连失利,履战败北?自恃勇猛不知变通,这是其一。

其二,性格所致,李广的性格算不上轻狂,也算不上放旷,有种武夫的`倔劲,越老越倔。

虽两鬓斑白,仍再三请求随卫青、霍去病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

经不起请求,武帝同意他出任前将军,可这一去,有去无回。

顾其年老,大将军卫青命令李广与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可李广不干,先是要求改调令,后满心恼怒地带兵出发,因迷路导致计划落空,回到军中以自刎谢罪。

迷路并没有错,可试问——一个恼怒的将军能对寻路抱有多大的认真?一个临死仍怪天意却从未发现自己不是的人竟也值得老少,不论识与不识都为此落泪吗?将失败归咎于天意,便是其三。

李广如此认为,后世亦如此认为。

王维就曾言:“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缘身数奇。

”可是打仗靠的是实力,有没有运气是次要的,有没有胆谋才是重中之重。

后世文人多以李广自喻,这真是大错特错。

李广之所以难封,其四,便是无才。

对此惟有少数人看得最清,黄淳耀便是其中之一。

他说:“李广非大将之才,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王夫之也说:“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文。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

《史记》李广难封之性格决定命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一篇著名的骈文《滕王阁序》中写有这么几句“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现在“李广难封”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人物。

那么李广为什么终其一生都未能封侯?这其中到底有哪些隐情呢?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名将,他是陇西成纪,就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一带的人。

那里可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传说女娲伏羲就出生在那里,后来的大诗人李白,唐皇室李氏一脉均出自那里。

李广的祖上李信在战国时期就是秦国的名将,后来生擒太子丹,立下功勋,所以李家世世代代都要学习一个本领——射箭技术,他们家的箭法可以说举世无双。

传至李广,其箭法更是精妙绝伦,无人能及,我们下面可以看到。

以至于在《水浒传》中有一位百步穿杨的神射手花荣,人送外号就叫“小李广”,可见一斑。

那么说了半天,李广的骑射技术真有那么好么?会不会有被夸大的意味?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说有一次李广出门打猎,忽听得草丛中有声音,以为是猛虎,于是搭弓上箭,只见在分秒之间一支箭如闪电般直蹿草丛,众人扒开茂盛的荒草,哪里有什么猛虎,原来只不过是一块顽石。

但是让手下感到震惊的是,那只箭的箭头竟然已经射进了顽石之中,不能拔出。

这样的神力和手法世上能有几人?李广只要听说自己所居住的郡县有猛虎出没,都亲自前去射杀。

有一次在射杀猛虎的过程中,那老虎肯定没有死透,竟然站起来还把李广抓伤,在这种情况下李广依然将老虎射杀。

还有一次,汉景帝派自己宠幸的宦官太监前往李广的军营监军,那帮监军尤其是太监监军是非常容易惹事生非的,这不一天这位太监就带着人马去散步去了,途中遇到三个匈奴人,这位太监大人自不量力,觉得我手下这么多人马他们就三人,于是下令攻击。

谁知那三人都是匈奴有名的射雕手,三下五除二,将这位中贵人所带领的人马全部射杀,中贵人自己溜得快,逃回帐中,向李广求救。

李广马上意识到这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他点了百骑,亲自出马,因为匈奴人没有骑马,所以很快李广就追上他们,李广叫手下从两面包抄,将三人团团围住,自己又拿出看家本领,搭弓上箭,射死两人,生擒一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人物欣赏——李广难封李广他号称飞将军在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重将,但是他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一场,他终其一生为了封侯,以自刎的方式向人生做了写故,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感慨。

在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四十四年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将领,像卫青,霍去病,他们可以说是绝代双骄,他们的战功,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英名,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同时还有一个人打了一辈子的仗,却终其一生未得封侯,这个人就是李广,李广从文帝朝一直打到汉武帝时期,几乎打了半个世纪,最后却自刎于疆场,那么李广为什么自杀呢,他又为什么终其一生不得封侯呢。

引刀一绝平生梦。

李广自身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汉文帝当时就有一个评价“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到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打仗,天天作战,到最后汉景帝旁的一个官叫典属国,对汉景帝说了非常有名的八个字“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可以看出李广确实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他的才能,第一,智勇神射之才,第二,奇特带兵之才。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情理之中事。

而李广终生未封,千载以下,文人武夫,无不扼腕。

庙堂江湖,纷纷叹息。

既然天降奇才,为何又如此不公?李广难封,是不是机遇未到?第一次机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时,李广是太尉周亚夫的部将,他夺得叛军军旗,战功赫赫。

但就在此时,
李广接受梁孝王刘武的将军印,汉景帝因此没有给李广封侯。

因为梁孝王一直觊觎储君之位,汉景帝对此芥蒂颇深。

李广公开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无疑犯了汉景帝的大忌。

所以,尽管李广刚立大功,汉景帝必然对他采取冷冻政策,不予封侯。

李广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斗争,成为汉景帝和梁孝王斗法的牺牲品。

第二次机遇:元狩四年(前119)漠北决战。

这是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也是他第一次被授前将军。

前将军是部队先锋,最有可能立功封侯。

但是,大将军卫青得知匈奴大单于的具体位置后,将李广强行调往右将军赵食其部,逼迫他走右路。

同时,卫青却安排新近失侯的公孙敖为前锋,将立功封侯的机会双手奉送公孙敖。

漠北决战,汉武帝本不想让李广参战,李广年龄大了,自己对李广早有看法。

在李广执意要求下,汉武帝勉强同意让他担任前将军。

但是,临行前汉武帝却暗中告诫卫青:李广年迈,命不好,不要让他与匈奴单于对阵,以免误事。

李广错过这两次机遇是难封侯的原因之一,但是汉景帝和汉武帝对李广的排斥和压抑,才是李广终身难以封侯的重要原因。

李广难封也有一定的自身原因。

第一,恃才而骄。

李广确实有才,但是,他自负其才,不讲谋略。

公孙昆邪评价李广: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

自负其才,对一个军事统帅来说,无疑是一处致命伤。

第二,铤而走险。

追杀三位匈奴射雕手,李广大展神勇,但并非良将所应为。

一不和军中商议;大军根本不知道统帅李广去哪儿了,因此,无法组织接应。

二不该亲自追杀;李广判明三名匈奴人是射雕手后,派人追击即可,不应撂下大军,亲率一百骑兵前往。

“兵不可一时无将”,这种兵家常识,对李广这个“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的老将来说,是不应该违逆的。

如果匈奴识破李广的圈套,或者也冒险赌一把,这一百名骑兵包括李广本人,能够逃此一劫吗?绝难。

李广作战时,惯用近距离射击。

敌人未接近,他从不发箭;一旦出手,敌人应声而倒。

但李广也因此多次在战斗中受困,射猎时常为猛兽所伤。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李广只求百发百中,反而将风险控制放在其次了。

第三,适应能力。

李广于文帝时从军,至景帝朝,一直是在防御战中与匈奴对阵。

这种防御战,李广打了多年,他的才干、勇气得到充分发挥,声名显赫。

但是,到了武帝朝,汉匈作战发生很大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由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进攻,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

汉军要深入匈奴腹地,长途奔袭。

这种运动战,要求指挥员敢于深入敌后,善于在运动中歼敌。

卫青用此法首战龙城告捷,霍去病更是将这种战法发挥到极致。

第四,武帝之虑。

李广恃才而骄、多次失败,对此,指挥全军作战的汉武帝不得不有所顾虑。

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汉武帝在漠北之战中对李广的处理不公,又要看到汉武帝着眼全局的负责态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胜固可喜,败亦犹荣。

李广以死向命运、向不公抗争;光焰炫目,千古留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