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沙漠化地区生态移民中的关键问题

合集下载

库布齐沙漠治理措施

库布齐沙漠治理措施

库布齐沙漠治理措施库布齐沙漠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

由于长期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库布齐沙漠的生态环境严重受损,为了保护和恢复沙漠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一、水源治理库布齐沙漠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沙漠治理至关重要。

为了增加水源供应,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库和水渠,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和地下水。

其次,加强了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此外,还进行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植被恢复植被是沙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沙漠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恢复库布齐沙漠的植被覆盖,采取了一系列的植被恢复措施。

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引种适应性强的树种,如胡杨和柽柳等,增加了植被覆盖面积。

其次,进行了沙地固定和绿化工程,利用草皮和草坪等植被形成物理屏障,防止沙漠扩展。

此外,还加强了植物保护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和繁殖。

三、防沙治沙沙漠化是库布齐沙漠的严重问题之一,防沙治沙是沙漠治理的重要环节。

为了减少沙漠的扩展和侵蚀,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沙治沙措施。

首先,修建了一系列的防护林带,用于防止沙尘暴的形成和传播。

其次,进行了沙地固定工程,利用沙网和沙墙等措施固定沙土,防止沙丘的移动。

此外,还进行了沙地改良研究,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沙漠化的发生。

四、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根本目标,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沙漠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生态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其次,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防止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还进行了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康发展。

库布齐沙漠治理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水源治理、植被恢复、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库布齐沙漠的生态环境,实现沙漠治理的目标。

2023年高二上册第二次月考地理题免费试卷(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

2023年高二上册第二次月考地理题免费试卷(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

选择题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①、②两地A.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B.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C. 自转角速度相等,①地线速度大D. 自转线速度相等,②地角速度小【2】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从甲处运行至乙处期间,②地A. 正午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B. 由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C. 极昼范围扩大D. 所处季节相同【答案】【1】C【2】B【解析】【1】主要考查了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图中①地位于赤道,②地位于30°N,所以两地角速度相等,①线速度大。

故选C。

【2】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说明公转方向为顺时针,由地轴倾斜方向和太阳光照射情况,可以判断甲处到乙处是由夏到冬期间,②地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减小,昼渐短,夜渐长,由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没有出现极昼。

所以ACD错,答案选B。

选择题下图为亚洲某区域气候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①②两种气候的差异最主要表现在()A. 年降水总量B. 年平均气温C. 夏季降水量D. 最冷月均温【2】气候③夏季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A. 海陆轮廓及其洋流性质B.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 地势高低起伏状况【答案】【1】D【2】B【解析】【1】①②两种气候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二者最大的差异表现在最冷月均温上,前者冬温低于0°,后者在0°以上,选D。

【2】气候③夏季盛行风为西南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的,选B。

选择题台风(或飓风)是海面上生成的强烈气旋。

台风(或飓风)一旦登陆,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如果在一个海区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台风(或飓风),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形成台风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B.反气旋C.气旋D.暖锋【2】减轻台风(或飓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①加强监测预报②限制工业生产规模③加固海岸堤防④修建水库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1】C【2】C【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风是热带气旋生成的,可知ABD错误,故C正确。

应对沙漠化问题需要采取哪些行动

应对沙漠化问题需要采取哪些行动

应对沙漠化问题需要采取哪些行动沙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

它如同一场无声的灾难,侵蚀着我们的土地,威胁着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发展。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来应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呢?首先,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是关键之举。

植被就像是大地的守护者,它们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地区,我们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植树造林和种草。

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合在沙漠地区生长的耐旱、耐寒、耐风沙的植物,比如梭梭、沙棘、胡杨等。

同时,要注重植被的多样性,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现有植被的保护,严禁滥砍滥伐,防止过度放牧,避免人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沙漠地区,水资源尤为珍贵。

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合理分配水资源。

还可以建设水利工程,如水库、蓄水池等,收集雨水和地表水,为植被恢复和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控制人口增长和优化土地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人口的过度增长会给土地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

因此,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减轻土地的承载压力。

在土地利用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规划,避免盲目开垦和不合理的土地开发。

对于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可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

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的畜牧业也是应对沙漠化的有效途径。

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在畜牧业方面,实行合理的放牧制度,控制牲畜的数量和放牧时间,避免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破坏。

同时,可以发展舍饲养殖,减少对天然草原的依赖。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是解决沙漠化问题的重要支撑。

科研人员应该深入研究沙漠化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和防治技术,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沙漠化治理的经验

我国沙漠化治理的经验

我国沙漠化治理的经验
我国在沙漠化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扶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为沙漠化治理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科学治理:我国在防沙治沙方面采取了“适地、适树、以水定植”的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种植方式。

同时,还采用了工程治沙、固沙、旱地节水等技术措施,提高了沙漠化治理的效果。

生态移民: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居民,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方式,将他们迁移到其他地区,以减少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地区的破坏。

科技支撑:我国在沙漠化治理方面加强了科技研发和应用,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良植物品种、研发节水灌溉技术等方式,提高了沙漠化治理的科技含量。

社会参与:政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沙漠化治理,通过建立志愿者组织、开展植树造林等活动,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沙漠化治理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治沙技术和经验,为国内沙漠化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之,我国在沙漠化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如何开展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如何开展

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如何开展大西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面临着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挑战。

生态移民作为解决生态脆弱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关键意义。

那么,大西北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究竟该如何开展呢?首先,要明确生态移民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应当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移民群众生活改善的双赢。

原则上,要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移民群众的意愿,不搞强制搬迁;要注重公平公正,保障移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移民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长期稳定。

在移民对象的确定上,需要进行科学精准的评估。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人口承载能力、贫困状况等因素。

对于那些居住在生态极度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极度匮乏地区的群众,应当优先纳入移民范围。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移民登记制度,对移民家庭的人口、财产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为后续的安置和补偿提供依据。

接下来是安置方式的选择。

可以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安置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集中供给,便于管理和发展产业;分散安置则能更好地满足部分移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如靠近亲友、适应新环境等。

集中安置可以建设移民新村,配套完善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在选址上,要充分考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等因素。

分散安置可以通过在其他村庄购买或租赁房屋等方式进行,同时也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

移民后的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要根据安置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

比如,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种植特色农作物、养殖畜禽等;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还可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移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同时,要加强对移民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治理沙漠化的建议

治理沙漠化的建议

治理沙漠化的建议沙漠化是指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土地退化,植被覆盖减少,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增加荒漠化的过程。

治理沙漠化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治理沙漠化的建议:1. 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

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树种,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使植树造林项目更加可持续。

2. 节约用水:沙漠地区水资源稀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节约用水。

推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节水型农田灌溉系统,加强农田水分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

3. 控制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导致植被被过度消耗,土壤质量下降。

因此,要加强对放牧行为的管理,并合理规划放牧区域,采取轮牧制度,控制放牧的数量和时间,使植被得到恢复和保护。

4. 推广生态农业:通过推广有机农业、集约化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5. 建设防风林带:在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可以建设防风林带来阻止风沙的侵蚀。

防风林带能够减少风速,抵挡风沙,保护农田和居民生活环境。

6. 加强土地治理:开展土地的整治和修复工作,采取措施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减少土壤的侵蚀。

7. 提高公众意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治理沙漠化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沙漠化问题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到沙漠化治理的行动中。

综上所述,治理沙漠化需要综合施策,通过植树造林、节约用水、控制过度放牧、推广生态农业、建设防风林带、加强土地治理和提高公众意识等措施,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系统,实现沙漠化治理的目标。

沙地整治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

沙地整治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

沙地整治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沙漠化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为了有效地解决沙漠化问题,科学家们努力研究沙地整治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使得沙地整治的效益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对沙地整治关键技术及其效益进行分析。

一、沙地整治关键技术1. 植被恢复和保护技术植被是沙地整治的基础,是防治沙漠化的首要工作。

通过引种和培育草本植物、乔木、灌木等植物,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减少裸露土壤的风蚀,从而减缓沙漠化的速度。

保护现有的植被也十分重要,减少因过度放牧和过度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

2. 水源保护和利用技术水资源是维持植被生长的重要条件,对沙漠化的防治至关重要。

保护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沙漠化的必要手段。

可以通过修建水库、人工降雨、水源补给和合理的农田灌溉制度等技术手段,提高局部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能力。

3. 土地复垦和改良技术土地复垦和改良技术是沙漠化防治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有效地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可以采用植被覆盖、有机肥料施用、土地固定和土地改良等技术手段,从而改善土地的肥力和质地,增加土壤的抗风蚀能力。

4. 生态移民和产业发展技术生态移民和产业发展是沙地整治的终极目标,通过引导沙漠地区的居民搬迁到其他地区,推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可以有效地减缓沙漠化的速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过度利用土地资源造成的损害。

二、沙地整治效益分析1. 生态环境效益通过沙地整治,可以明显减少沙漠化区域的风蚀速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通过植被恢复和水源保护,可以提高地区的生态环境品质,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稳定。

2. 经济效益沙地整治对经济的效益也是显著的。

通过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可以增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沙漠化的治理措施针对沙漠化的治理措施可以分为生态治理、水资源管理和土地保护三个方面。

1. 生态治理:- 实施绿化工程,大规模引种栽培各类抗旱、耐盐碱特性的植物,形成生态屏障,阻挡风沙和侵蚀。

- 加强保护和恢复植被,建立防护林、风沙固定林等,通过生物固沙防护措施来减少沙地面积。

- 推动土地植被的生态恢复,采用适宜的植被恢复技术,如造林、草原恢复等,提高植被覆盖率。

2. 水资源管理:- 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降低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 加强水土保持管理,通过修筑水土保持设施和水渠,减少水土流失的速率和程度。

-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合理灌溉,降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

3. 土地保护:- 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避免过度利用土地资源造成退化。

- 推广耕地保护技术,合理耕作制度,减少土壤侵蚀和破坏。

- 加强土地经济评估,推动沙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除此之外,国际合作也是治理沙漠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技研究、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应对全球沙漠化问题。

4. 防风治沙:- 建设防沙固沙工程,如沙墙、沙障和风沙网等,有效阻挡和固定风沙。

- 修建沙场,主动稳定沙滩和沙地,阻止沙尘暴的形成。

5. 改善生态环境:- 沙漠化治理可以借鉴生态恢复的经验,培育和保护野生动物、昆虫等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平衡和稳定。

- 修复湿地,可以增强水资源的涵养能力,对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

6.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 加强沙漠化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主动参与沙漠化治理工作。

- 组织相关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沙漠化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总体来说,治理沙漠化需要综合施策,从生态、水资源和土地三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不同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和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沙漠化地区生态移民中的关键问题3张力小133 刘 杰2(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100012)摘 要 对生态移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重新界定和梳理,认为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非自愿性移民,往往由政府组织实施。

在此基础上,从沙漠化治理的逻辑悖论与危险人口阈值理论2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移民与沙漠化正逆过程之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指出生态移民在解决区域人地冲突的过程中存在有效的协调机制。

最后,通过对内蒙古的巴林右旗“玛拉沁新村”和阿拉善左旗“孪井滩”2个移民项目的比较,对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生态移民的现实基础、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做好生态移民项目的评估与监控工作,降低生态移民的经济、生态甚至社会风险。

关键词 沙漠化;危险人口阈值;生态移民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9)07-1394-05Key issues of ecolog i ca l m i gra ti on i n northern deserted area s of Ch i n a.Z HANG L i 2xiao 1,L I U J ie 2(1School of Environm ent,B eijing N or m al University,B eijing 100875,China;2A ppraisalCenter for Environm ent &Engineering,M inistry of 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B eijing 100012,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9,28(7):1394-1398.Abstract:I n this paper,the concep t of ecol ogical m igrati on was redefined,both in connotati on and in extensi on .It was considered that ecol ogical m igrati on was the involuntary m igrati on i m p le 2mented by g overnment,ai m ed t o p r otect,rest ore and recover the seri ously degraded l ocal ecosys 2te m.The underlying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land desertificati on and ecol ogical m igrati on in northern China was analyzed fr om the as pects of self 2exa m inati on of anti 2desertificati on strategies and of populati on threshold for seri ous land degradati on,which suggested that effective coordinating mechanis m of hu man 2land relati onshi p could be worked via ecol ogical m igrati on activities .The gr ound work,characteristics,and p r oble m s ass ociated with the p il ot p r ojects of ecol ogical m igra 2ti on in northern China were summarized after investigating t w o p il ot ecol ogical m igrati on villages of Malaqin and Luanjingtan .The most urgent task at p resent was t o push the assess ment and mo 2nit oring work ass ociated with ecol ogical m igrati on t o reduce the econom ic,ecol ogical,and s ocie 2tal risks .Key words:desertificati on;danger ous populati on threshold;ecol ogical m igrati on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01173)。

33通讯作者E 2mail:zhanglixiao@bnu .edu .cn 收稿日期:2008210216 接受日期:2009204201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W illia m s,1997;王涛等,2004)。

沙漠化防治与生态恢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植树造林、围封禁牧等生态工程措施外,生态移民(ecol ogical m i 2grati on )政策已在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的不同旗县试点推行,有些学者甚至指出生态移民是解决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与北方草原退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侯东民,2003;毛德华等,2003;田迅和杨允菲,2009)。

葛根高娃与乌云巴图(2003)也认为迄今为止的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工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已经成为改善农、牧民生存环境,引导农、牧民奔小康的有效措施之一。

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生态移民战略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不仅没有有效地缓解草原的生态压力,还可能导致过度开采绿洲有限的水资源等(徐红罡,2001;Yusup &N i 2jaz,2006),围绕生态移民的争论一直在持续。

争论产生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对生态移民概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 ogy 2009,28(7):1394-1398 念理解的不同、所选案例对象的差异以及对生态移民效果评估的缺失等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刘小强和王立群,2008)。

因此,本文针对涉及生态移民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丰富生态移民研究的理论体系,并为生态移民在实践层面的操作提供有效指导。

1 生态移民的概念何谓“生态移民”?目前很难找到与之直接对应的国际通用词汇,也与国际上常见的环境移民(envir on mental m igrati on)的概念有很大差异(B lack &Sessay,1997;St ojanov&Novosák,2006)。

因此,维基百科(htt p://www.wiki )对生态移民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措施专门做了针对性说明,认为这个词最早出现于2001年,主要指中国政府为解决北方土地退化问题而实施的强制性移民政策(htt p://en.wiki /wiki/Ecol ogical_m igra2 ti on)。

尽管国内最早涉及生态移民的政府文件是2001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实施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移民试点工程的意见》,但在此之前,这个概念已在国内的文献中有所探讨(任耀武等, 1993;王培先,2000),只是概念的所指有较大差异而已。

自2001年后,作为地方政府应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贫困问题的一项新举措,生态移民现象及其发展趋势从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日渐兴起。

生态移民包括2方面的含义:1)生态移民这一行为;2)移民的主体,即那些在生态移民实践中被转移出来的农牧民(孟琳琳和包智明,2004)。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移民进行了定义,其概念也有被泛化的趋势,甚至认为生态移民就是“与生态问题有关的移民”(包智明,2006),把政府或企业为了投资或建设的需要而进行的移民也归属生态移民,如三峡建设移民等(李光敏和谢怀建, 2000),以及生态难民的自发流动也都称为生态移民。

但从目前政府、媒体和学界对这个概念的使用,特别是国际上对我国实施生态移民政策的认知来看,将生态移民界定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为较为合适,即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往往由政府组织实施。

而如三峡水库建设等所导致的移民类型,国际上一般都归为环境移民。

需要对这个概念作进一步说明的是:1)从移民的目的来看,生态移民是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一方面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机会;二是可以通过异地开发,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

2)从移民的方式来看,生态移民是有目的、有规划、有组织、有秩序的集体型、非自愿性人口迁移(王放和王益谦, 2002)。

3)从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来看,生态移民主要不是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动,而是由于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属生态环境因素所致。

4)生态移民和生存移民(生态难民)有本质区别,是2个不同的概念。

生态移民是国家或其他组织因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实施的移民,并非原住地完全不能生产生活。

而生态难民的生存移民并不是为了防止对原住地生态破坏而采取的强制性移民,其首要目的是解决温饱,寻找资源相对丰富、生存有望、发展看好的地方安置居住,他们往往是在沦为生态难民之后才踏上移民之路的。

可见,通过对生态移民的动机、目的以及移民方式等进一步的界定,就很容易将生态移民与其他的移民类型区分开来,这样将有助于生态移民政策的制定、生态移民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更有针对性。

2 生态移民与沙漠化治理的关系尽管现有的文献中都对生态移民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马明等,2002;苏大学,2006),但却都没有触及生态移民与沙漠化正逆过程之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

张力小(2004)在野外调查时发现北方沙漠化地区在治理上存在一个方向性的错误或者说逻辑上的悖论,沙漠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压力超过土地承载力造成的,而过去的沙漠化治理模式却期望恢复甚至大幅度提高沙漠化地区的土地承载力,使其能够容载大于现状的人口,在人口压力没有缓解甚至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显然难以奏效,却忽视了从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入手解决即从缓解和消除人口压力入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