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宁夏南部干旱地区生态移民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宁夏南部干旱地区生态移民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封存 , 止在 治理 的地 区从 事任 何 活动 。 禁 四是加 强相 关法律
立 法 、 境 监 管 、 测 力度 , 环 监 以专 业 的知 识 来对 该 地 区 的 生 态环 境进 行保护 。
22 生 态 移 民 后 对 新 农 村 的 环 境 保 护 .
态环 境 改善 来说 是一 个 巨大 的贡献 。
生态 移 民 是 深入 实 施 西 部 大 开发 战 略 的 重 要 实践 , 是 落 实 生态 环 境 保 护 与建 设 的 重要 措 施 , 是惠 及 特 殊 困难 群
破坏 . 些 植物 一般 形成 比较 缓慢 . 这 在进 行 挖掘 之后 恢 复 的 时 间 也很 缓慢 。 些 问题 导致 原本 就 脆 弱 的生 态 环 境在 经 这 过 人 为地 破坏 之 后 变得 更加 恶 劣 。 土 流 失严 重 , 风 、 水 大 沙
体 民生 、 实现 贫 困 群 众脱 贫致 富 的 重要 途 径 。 2 自 O世 纪 8 0
年代以来, 国家 和 自治区 通 过 多 种方 式 大 力帮 扶 贫 困地 区
群 众 改善 生产 生 活条 件 , 后组 织 了 吊庄移 民 、 贫扬 黄 灌 先 扶 溉 工 程 移 民及 易 地搬 迁 移 民 , 计搬 迁 移 民 近 8 累 4万 人 , 移 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 入稳定增长 , 收 取得 了 显 著 成 效 。 善和 恢 复生 态环 境 是生 态移 民 的主 要 目的之 一 , 改 宁 夏 生 态移 民 区 在做 好 移 民 搬迁 工作 的 同 时 , 合 退 耕 还 结
减 少 人黄泥 沙量 40 0万 t占现全 年排 入量 的 4 % , 0 , 0 为有效
贫致 富 与生 态建 设 的“ 赢 ” 男一 方面 , 出区 人为 破坏 生 双 。 迁 态环 境 的行 为 明显减 少 , 大大 减轻 了 生态 环境 压 力 , 使原 有 的林 地 、 地 得 到很 好 地 保护 , 高 了水 源 涵 养 能 力 , 制 草 提 遏 了水 土流 失 。 护 了生 态物 种 的多 样性 【 。 保 宁夏 南部 干旱 地 区与黄 土高原相连 , 南温带半干 旱区 , 年干旱 少雨 , 属 常 17 9 2年被 联合 国粮 食 开发署 确定 为 不适 宜人 类生存 的地 区 之一 。 济主要 依 靠农业和 畜牧 业 , 中对 山地 的开垦 严 重 , 经 其

固原市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固原市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管, 加 上专 业管 护 队 伍 缺 乏 , 时 常 发 生偷 牧 毁林 现 象 , 造成 部 分 区域 和 地 段林 木 “ 三低” 问题 ( 成 活 率低 、 保 存 率低 、 综
合效 益 低 ) 严 重… 。 2 - 3 监管 不 力 . 复 耕 现 象 仍 然 存 在
横, 相对 高 差较 大 , 地 形破 碎 , 属 于 我国 生态 脆 弱区l 】 I 。
态恢 复及 管理 的 对策 。 关 键 词 生 态 移 民 迁 出 区 ; 生态恢 复 ; 问题 ; 对策; 宁夏 固原 ; 原州区 中 图分 类号 X1 7 1 . 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号 1 0 0 7 — 5 7 3 9( 2 0 1 3 ) 2 0 ' — 0 1 8 9 — 0 2
4 2 2 2人 : 2 0 0 8 -2 0 1 0年 实 施 的 县 内 生 态 移 民 工 程 计 划 搬
迁 1 7 2 0户 8 2 4 6人 。
随 着经 济 的 发展 , 一些个人 、 企业 、 单 位 打 着 招 商 引 资
的 幌子 到处 搞 开发 , 未经 林业 主管 部 门审 批 同意 , 随意 毁林
卫 生伐 , 对 部 分林 分 进 行修 剪_ 】 I 。 通 过对 中幼 龄林 采取 科 学
合 理 的抚 育 措 施 , 达 到 促 进林 木 生 长 、 优化 林 分 结构 、 提 高 森林 质量 的 目的 , 同时应将 生态移 民区 纳入天 然林 保护 工程
原州 区 对移 民 迁 出 区实 施禁 牧 、 封育 、 人 工造 林 等 治理
固原 市 原 州 区 位 于 黄 土 高原 西 部 的黄 河 中 上游 地 区 , 海拔 1 4 7 0 ~ 2 9 0 0 m, 国土 总面 积 为 3 5 0 6 k m2 o 现 有林 地 面积 1 3 0 1 0 0 . 7 h m 2 , 属水 土 流 失 沟 壑 区 , 全境梁峁起伏 , 沟 壑 纵

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成效思考

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成效思考

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成效思考作者对宁夏县内移民和县外移民工程的实效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县外移民效果优于县内移民,劳务移民优于生态移民。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加大对移民政策的宣传与教育;提高移民就业培训实效;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移民适应能力。

标签:宁夏;移民成效;县内移民;县外移民;成效比较一、宁夏“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的移民现状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攻坚战略,规划用5年时间完成35万人的生态移民工程。

2011年2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计划建设劳务移民安置区40个,建设周转房20119套,安置劳务移民20119户86510人。

[1]2011年底,自治区扶贫办下发了《关于劳务移民认定的通知》,认定结果显示,全区现有劳务移民户19922户78462人,比计划减少197户8048人。

从安置现状来看,截止到2013年第一季度,共建设移民安置周转房7111套,完成总计划的35.3%。

2015是宁夏初步完成移民规划、移民成效显著的一年,实践证明,移民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民生大改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宁夏县内移民与县外移民的比较宁夏“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呈现多样化,既有以有土安置为主的生态移民,又有以就业安置为主的劳务移民,既有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都在同一市县的县内移民,又有移民迁出地和迁入地不在同一市县的县外移民。

我们实地走访了宁夏各主要城市移民点,通过对重点走访的6个移民点中的140户移民进行调研,从搬迁以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变化来评价移民成效。

下表是本次调研部分数据:[2]本表列示的6个移民调研地中,圆德村(固原市)是劳务移民与生态移民兼具的移民安置点,且都属于县内移民。

其他的四个移民点均属于县外移民,其中,同富村(青铜峡市)、原隆村(银川市)是生态移民安置点,沐恩新居(石嘴山市)和金织镇(吴忠市)是劳务移民安置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意见的通知-宁政发[2013]109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意见的通知-宁政发[2013]109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意见的通知正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意见的通知(宁政发〔2013〕109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关于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的意见》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3年10月31日关于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的意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条件,是促进宁夏中南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为切实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确保实现移民一片、生态恢复一片的目标,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效益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封造管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全面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切实改善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把生态移民迁出区建成国家级生态修复示范区,为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和美丽宁夏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强化管护、建管并重;坚持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坚持以迁出县(区)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部门配合;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

生态移民村人居环境问题整治对策——以宁夏渔光湖生态移民村为例

生态移民村人居环境问题整治对策——以宁夏渔光湖生态移民村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06XIANGCUN KEJI 2021年10月(上)生态移民村人居环境问题整治对策——以宁夏渔光湖生态移民村为例杨彦宝1毛凤玲2郭亚鹏1杨彦忠3(1.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21;2.宁夏大学食品与葡萄酒学院,宁夏银川750021;3.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气象局,宁夏同心751300)[摘要]整治好乡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之一。

以宁夏渔光湖生态移民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其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调研发现,渔光湖生态移民村依靠乡村振兴和自治区“四大提升行动”的安排部署,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即政策倾向大,省级领导包抓,多方筹集资金,成立工作专班,划区包片,压实主体责任,制订实施方案,广泛动员群众,全面推进“五化”工程,大力实施“七改三清”行动,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得以完善,绿化面积不断扩增。

但其人居环境整治仍有不足之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覆盖面不广,工程质量不高,环境整体比较单调,资金缺口较大,部分群众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后期管理滞后。

渔光湖生态移民村在人居环境方面如何达到生态宜居的效果是探析之目标,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大提升行动”加油助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关键词]生态移民;人居环境;整治[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28-106-31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均衡现象:城市建设越来越好,环境更加优美,而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出现土地荒芜、道路破损、环境恶化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1]。

2021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其中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2]。

打造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热切需求,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大提升行动”如期实现,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回村创业,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3]。

关于宁夏生态移民问题的初步探讨

关于宁夏生态移民问题的初步探讨

宁 夏 实 施 生 态 移 民 工程 的 对 象 . 数 民 族 人 口将 占 5 %以 上 , 仅 少 0 不
体 现 了党 和 政 府 对 少 数 民 族 的 关 怀 和 社 会 主 义 大 家 庭 的 温 暖 , 必 将 促 也 进安置群众 与当地农民相互往来 和交流 , 共同发展生产 、 在 勤劳 致 富 中 , 不 断 融 洽 和 增 进 现 各 这 实 民族共同繁荣 , 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维
指 导 意 义。 关 键词 :生 态 移 民 ;脱 贫致 富 ;开 发 模 式
中罔分类号 : 9 2 C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0 9 8 3 (0 0)4 0 1 - 2 10 — 6 1 2 1 0 — 0 0 0
周 边 地 区的 生 态 环 境 。
( ) 态移 民是 增 进 民族 团结 . 进 民族 经 济 文 化 发 展 的 重要 手段 五 生 促

宁夏
银川
700 5 0 1)
要 :本 文 着 重从 宁夏 实施 “ 吊庄 移 民 ” “ 程 移 民 ” 得 的 经 验 和 存 在 的 问题 着 手 , 合 目前 宁夏 正在 实 施 的 生 态移 民工 程 . 如 何 进 一 步加 、工 取 结 对
强 生 态移 民 工作 从 工 作 方 向 、 作 中把 握 的 原 则 、 决 的 s . 突 出 问 题 、 作 的 措 施 和 建 议 等 方 面提 出 了一 些 见 解 , 求得 在 实 践 工 作 中起 到 一 定 的 工 解 Li  ̄ 工 以
的 地 区 , 过 对 迁 入地 环 境 改 造 、 展 产 业 , 步 使 搬 迁 移 民 脱 贫 致 富 。 通 发 逐
宁夏南部山区水 、 矿产 、 林 等 自然 资源 十分 贫 乏 , 民 除拥 有贫 脊 的 土 森 农 地资源外. 几乎 无别 的 资 源 。 宁 夏计 划 用 1 时 间 , 置 移 民 1 0年 安 O万 人 ,

西部生态极度恶劣地区生态移民问题思考--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为例

西部生态极度恶劣地区生态移民问题思考--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为例

线路 , 保 留村庄 道路 , 原村 庄 占地全 部按 退耕 还林 草 工程 的整 地要 求 , 退 耕造 林 , 真 正达 到 了人退林 进 , 恢 复 生态 , 造福 子孙 ( 一) 生 态 移 民工程 的 特点 生态 移 民与原有 的 “ 吊庄 ”移 民有 一些 不 同之 处 , 主要 表 的 目的 。 自愿 搬迁 , 减轻人 口压力 。水 源涵养 林 区边缘和 风沙 治理 现在 四个方 面 :
关键 词 : 全 面建 成 小康 社 会 ; 生态移 民; 海原


宁 南 山 区生 态 移 民现 状
地 多 、劳 动密 集型产业 较多 的矛盾 , 也 为贫 困群众拓 宽 了脱 贫
宁 夏 南 部 山 区 包 括 固 原 市 的 西 吉 、 隆德 、泾 源 、彭 阳 致富的路 子。 国营农 场计划安置 移 民2 0 0 0 0 人。 县 、原 州 区和 中卫市 的海原 县及吴 忠市 的盐 池 、同心县共 8 个 新 建小 型灌 区 , 集 中安置 。宁夏 引 、扬 黄灌 区周边 还有 部 土地 平 整 , 扬程 低 , 灌溉 水 源 基本 有 保 国定 贫 困县 , 涉及1 6 2 个 乡( 镇) 、1 6 3 7 个行 政村 , 总面 积3 . 0 4 万 分可 开 发利 用 的荒 地 , 证, 具备资省 、效益好 的特点 。 平方公 里 , 占自治 区总 面积 的5 8 . 8 %。 宁南 山区贫 困 人 口又大 多生 活 在六 盘 山 阴湿地 区 、水 土 2. 按 移 民搬迁 形式 划分 。整 村搬 迁 , 再 造 秀美 山川 。宁 夏易 地扶 贫移 民 的主要 来源 是水 源涵 养林 区, 当地 交通 闭塞 , 流失严 重 的黄土沟壑 区和 中部干 旱风沙 区。生存条 件严酷 , 资 源 匮乏 , 交 通 闭塞 , 生 产力 水 平低 下 , 人 口远远 超 出了资 源 的 生产 水平 低 , 人V 1 超 过 了土地 承载 能力 。采取 整村 ( 自然村 ) 搬 将这 部分群众 搬迁 到条件 较好 的扬 黄灌 区建设 新家 承 载能力 , 农 民收入 的一半 以上来源于 第一 产业 。长期 的人 E l 迁的 形式 , 压力 和经济 贫 困, 形成 了 以落 后的生产 方式对 资源 的掠夺 式开 园, 为群众 脱贫 致富创造 了有利 条件 。同时 , 对 迁出 区 , 除 留一 发, 过 垦 、过 牧、过樵 导致生态 进一步 恶化 , 自然 灾害频 繁 , 农 两 问较好 的房屋 做 护林 点 以外 , 对 住宅 区拆 除 平整 , 拆 除 电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若干意见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若干意见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公布日期】2010.09.04•【字号】宁党发[2010]46号•【施行日期】2010.09.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生态移民新村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9月4日宁党发[2010]46号)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解决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实施县内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对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开发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创新,对于推进我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总体进展良好,但由于移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低,生产生活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各地、各部门(单位)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生态移民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任务,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引领移民尽快实现安居乐业和脱贫致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生态移民继续享受在原籍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

调整直补政策,将种粮、良种、农资、农机等直接补贴覆盖生态移民新村,按扬黄灌区现行补贴标准执行。

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模式,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放宽贷款期限,扩大贷款面,发行“惠农卡”。

村级扶贫互助资金优先覆盖生态移民新村,对于入股困难户可实行赠股。

500户以下的新村投放50万元,500户以上的新村投放100万元,1000户以上的新村投放200万元的扶贫互助资金。

在生态移民安置过渡期,优先把移民特困户纳入当地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对符合低保条件的移民做到应保尽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定贫困县,涉及162个乡(镇)、1637个行政村,总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8.8%。

2003年总人口238.4 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19.4万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42%和60%。

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1999年南部山区已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统计,到2003年底,宁南山区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6.7万人,低收入人口71.3万人,合计98万人。

这些人口又大多生活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

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我们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

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因此,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区又称做生态移民工程。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因地制宜的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的特点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在我区叫“生态移民工程”,这是自治区发改委结合宁夏实际起的名字,已经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接受。

生态移民与原有的“吊庄”移民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⒈历史背景不同过去,我们的易地移民开发是在商品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的。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移民搬迁的背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开阔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移民搬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采取更加符合我区实际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确定的生态移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地安置贫困人口。

同时,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改善迁入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移民安置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⒉迁出区域不同以往的移民迁出区域遍布山区各县、各乡、各村。

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

⒊搬迁方式不同“吊庄”移民是政府“拔萝卜”、“群众自愿”的搬迁方式。

生态移民大部分实行整村搬迁(自然村),目的是彻底解决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的根本问题。

⒋管理体制不同“吊庄”移民实行的是“两头有家,来去自由”政策,移民到达迁入地后,仍由迁出县管理。

生态移民实行“属地管理”,移民搬迁后,注销原驻地户口,收回承包土地,使移民群众能够很快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

二、生态移民的搬迁对象和规模自治区政府批转的《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中明确,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

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

根据各县摸底调查,我区需要实施搬迁的总人口为302794人,其中: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167764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104490人、地质灾害发生区30540人。

三、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2001—2004年国家发改委安排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总投资64370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200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22370万元。

计划安置移民11.6万人。

截止到2004年底,我委累计批复的项目区可安置移民120569人,总投资60931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0028万元、群众自筹18853万元。

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安置区一览表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治区发改委要求移民安置工作遵循“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原则。

截止2004年底,累计安排资金51985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2984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95万元、群众自筹19085万元,下达移民安置计划113356人,占国家下达计划的97.7%。

完成移民搬迁69736人,占已下达计划的61.5%。

目前,红寺堡新庄集四支干渠(低口)灌区、盐池县盐环扩灌区、同心县马家塘灌区移民安置工程正在建设中,移民搬迁尚未完成;南梁农场二期、简泉农场移民安置区已经开工建设;中卫南山台、彭阳庙台移民安置区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近期可批复,争取2005年春季开工建设。

四、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形式自2001年以来,我区已在引黄、扬黄灌区建设移民吊庄基地16处。

依据不同的条件,创造了多种移民安置的形式:⒈按安置形式划分依托大型工程,集中安置。

利用国家支持的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安置易地扶贫移民,是宁夏易地移民的主要形式。

目前已在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的红寺堡灌区、同心县马家塘灌区安置易地扶贫移民63915人;在盐环定扬水工程开发的盐池县城西滩灌区、盐环扩灌区安置易地扶贫移民31500人;在彭阳长城塬引水灌区安置县内移民2500人。

依托国营农场,插花安置。

国营农场土地资源丰富,灌溉水源保证,交通便利。

依托国营农场机械、技术力量、集约化经营的雄厚优势安置易地移民,不仅为国营农场缓解了人少、地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的矛盾,也为贫困群众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国营农场计划安置移民20000人。

新建小型灌区,集中安置。

宁夏引、扬黄灌区周边还有部分可开发利用的荒地,土地平整,扬程低,灌溉水源基本有保证,具备投资省、效益好的特点。

新建的渠口农场太阳梁灌区,开发土地净面积2.1万亩,计划安置移民10000人。

已批复计划。

目前,已建成泵站及干渠、供电、饮水、道路工程,教育、卫生、科技服务、住房等工程正在抓紧建设。

2005年春耕前,争取先期搬迁6600人。

⒉按移民搬迁形式划分整村搬迁,再造秀美山川。

宁夏易地扶贫移民的主要来源是水源涵养林区,当地交通闭塞,生产水平低,人口超过了土地承载能力。

我们采取整村(自然村)搬迁的形式,将这部分群众搬迁到条件较好的扬黄灌区建设新家园,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对迁出区,除留一两间较好的房屋做护林点以外,对住宅区拆除平整,拆除电力线路,保留村庄道路,原村庄占地全部按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整地要求,退耕造林,真正达到了人退林进,恢复生态,造福子孙的目的。

自愿搬迁,减轻人口压力。

水源涵养林区边缘和风沙治理区,水土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人口、资源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对这部分区域的群众,采取自愿搬迁的原则,迁移出部分人口,减轻人口压力,使当地人口、资源的矛盾得到缓解。

五、移民搬迁的主要成效⒈极大的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居住在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内及边缘地区的群众,移民搬迁前仅有 5.3%的人口水、电、路三通,有72.4%的人口仅通电或通路,有22.3%的群众水、电、路都不通,就医、就学困难户占65.1%。

易地搬迁后,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就医、就学便利,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移民群众奠定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来自原州区的移民贾炳章,原居住在六盘山林区内,不通路、电,没有学校、卫生所,村庄离学校12公里,看病要走25公里路;全村没有一辆机动农用车,面粉、油料加工靠牲畜驮也要走一二十里路,几乎过着与外界隔离的生活。

一家五口住着两间土坯房,人均种着4亩的坡耕地(25度以上),生活十分困难。

搬迁时,靠驴驮、肩挑和人力车用了近10天时间才把锅碗瓢盆、农具家当等生产生活用品搬到能够通车的乡政府,再由县、乡政府统一安排车辆实施搬迁。

迁到长山头农场后的他感慨的说:“下来以后,娃娃上学近、吃水方便、交通方便、看病也方便”。

一年后的他“想起老家的光景就象做梦一样”。

⒉拓宽了农民致富的空间。

搬迁后的移民人均2.5亩水浇地就可以基本解决温饱。

各移民接收地采取各种措施为移民拓宽增收空间。

长山头农场在2.5亩地中为移民安排0.5亩地种植苜蓿发展养殖业,安排0.5亩地种植枸杞增加收入;盐池县、红寺堡为移民建设了养殖小区,采取政府补一点、移民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方式扶持移民发展养殖业。

以隆德县搬迁到农垦农场的2433人为例算一笔帐,移民搬迁的原居住地人均旱耕地2.8亩,粮食作物产量120公斤/亩,年人均纯收入570元,种植养殖业收入占80%,劳务收入只有50元/人,占8.8%。

实施易地搬迁后,人均分配水浇地2.5亩,粮食作物产量达到400公斤/亩,年增收近500元。

一年内全家劳动力均可就近打工150天以上,移民年人均增加劳务收入近1200元,两项合计人均年增收近1700元,扣除支出增加后(灌溉水费、生活用电、水费、学生学费),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⒊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

移民搬迁后,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保护自然植被和陡坡地退耕还林、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易地移民是适应客观规律的主动战略,是落实“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重要举措,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挥六盘山在南部山区的生态主体平衡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及时与林业部门联系,把移民迁出区纳入退耕还林规划,一律按退耕还林工程的要求整地、植树,并由林业部门丈量验收后,统一发给退耕还林证书,并享受退耕还林政策。

⒋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了引扬黄灌区的土地资源。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盐环定扬黄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为群众摆脱贫困创造了有利条件。

宁夏引扬黄灌区周边还有部分可开发利用的荒地,土地相对平整,扬程一般在100米以下,灌溉水源基本有保证。

在引扬黄灌区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既达到了易地扶贫移民的目的,也促进了引扬黄灌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实现了扶贫和开发“双赢”的目标,发挥了最大的投资效益。

⒌减轻了南部山区人口压力。

南部山区2002年人口达到239.6万人,比1949年增长近4.5倍,远高于全国和宁夏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也已超过了当地自然资源的负荷能力,其中隆德县达到了218.9人/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