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列传人物名字书法体例[论文]

合集下载

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不以年代长短论资财、轻重,惟以文辞高下为取舍。

《史记》的成书过程如下: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史记》。

对于《史记》的体例,它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形式。

其中,“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记载了大事年表。

“书”是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历史文献。

“世家”是记载诸侯国兴衰的史书。

“列传”则是记载帝王公卿、名将英雄及各类人物的事迹。

这五种形式相互结合,对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记载与描述。

《史记》的体例特点在于它打破了古代史书分记人物、政治和分记典章制度的传统模式,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编排,按时间先后排列,用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来表现历史,并从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和分析。

这种体例创新为后来的历史著作树立了典范。

《史记》人名、地名标点斟例

《史记》人名、地名标点斟例
属文 中文 字 , 不 可 作 为 人 名 标 示 。故 原 文 应 标 示
为:
“ 戏下 ” 为地 名 , 应 加 标号 。
《 索隐》 : “ 戏音羲 , 水名也 。言 ‘ 下’ 者, 如许
下、 洛下然 也 。按 : 上文 云项羽 入 至戏西 鸿 门 , 沛公 还军 霸上 , 是 羽初停 军 于戏水 之下 。后 虽 引兵西屠 咸阳 , 烧 秦 宫 室, 则 亦 还 戏 下 。今 言 ‘ 诸 侯 罢 戏 下’ , 是各 受 封 邑号 令 讫 , 自戏 下 各 就 国。何 须 假
借文字 , 以为旌麾之下乎?颜师古 、 刘伯庄之说皆
非。 ” 故 应标示 为 : “ 汉 之元 年 四月 , 诸 侯 罢戏下 , 各 就 国。 ”
( 三) 乃立赵 幽 王 少子 辟 疆 为 河 间 王 , 以 齐剧
“ 齐侯 请 以 宝 器 谢 , 不听; 必 得 笑 克 者 萧 桐 叔 子, 令齐 东亩 。对 日 : ‘ 叔子 , 齐君 母 。齐君 母 亦 犹
( 二 )汉 之 元 年 四 月 , 诸 侯 罢戏 下, 各 就 国。
莫不危矣。 ” 鲍彪注: “ 《 史》 ‘ 、 煎洼 ’ , 《 索隐》 引
《 策》 云, ‘ 邢丘、 安城 ’ 。今本无‘ 安’ 字, 恐‘ 之’ 字
即‘ 安’ 讹也。《 史》 此段后有 ‘ 安城 ’ 字。《 正义》 云, 在郑州原武县东南。 ” [ 故应在原文 “ 城”
《 吴太伯世家》 下文 云: “ 十年, 楚灵 王会诸侯而以 伐吴之朱方 , 以诛齐庆封。 ” [ 1 ] 1 《 齐太公世家》 : “ 庆封还 , 不 得人 , 奔鲁 。 齐人 让鲁 , 封奔吴。 吴 与之朱方 , 聚其族而居之 , 富于在 齐。 ” [ 1 ” ∞ 故 原 文应标 示 为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文体、书法疑义研究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文体、书法疑义研究

可见关 于 《 孟 子 苟 卿列 传 》 在 体例 上 的 特 殊性 , 早在宋代便被 人注意到 , 但没 有进行深 入 的阐发 。针 对 《 史记》 各 具体 篇 目进 行 细 致 的
评点 , 要 晚至 明成化 以后 因文学 复古 的兴 起 而 带 动的史 籍 评点 、 刊刻之 风 。 目前 能够 收集 到 的关 于《 孟子 苟 卿列 传》 及 其 他 具体 篇 章 的评 论, 主体上是宋 、 明、 清三朝人 的意见 , 见于各类 笔记 、 论学著作和各 类 《 史 记》 评 点本 、 评钞 本 。
第三类 。然而 , 通 过对本 传进 行 细致 的研究 并 与其他列传进 行 比较后 可 以发 现 , 这并 不是 主
叙孟子 、 苟卿二人的文体和书法 。理 由如下 :
传记 。根据论赞位置的情 况 , 有理 由认为《 孟 子 苟卿列传》 在 体例 上和 以人物属 性为题 的传 记
更加接近 。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文体书法疑义研究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0孟子荀卿列传是史记中体例和写法都堪称独特的一篇传文既是一篇推尊孟子和荀卿的传记也是一篇记述战国中后期勤于著述的诸子合传它真实记录了战国中后期诸子竞相著书的社会风其中着重记载了驺衍在当时通过著述取得的巨大成功并对驺衍给予了高度评价
2 0 1 3年第 1 0期
( 2 ) 题 为 二人 , 内容 也 主要 记述 此 二人 的
“ 《 孟 荀传》旁及诸 子 而兼 乎议 论 , 传
之 变例 也 。 ” ¨
合传 , 如《 管晏列 传》 、 《 白起 王翦列 传》 、 《 廉 颇 蔺相如列传》 等。
( 3 ) 题 为 二人 , 而兼叙 相 关 一 至二人 的合
潮 。其 中着 重记载了驺衍在 当时通 过著 述取得的 巨大成功 , 并对 驺衍给予 了高度评价 。而在另一方 面 , 本传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篇一:史记论文《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

《史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司马迁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馀字,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大概是从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来评价的。

“史家之绝唱”是指其历史价值,“无韵之离骚”乃指《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的评价已是颇高。

“绝唱”二字是为绝前而后未出,也就是唯一。

不仅是因为《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这种题材。

大凡读史之人,都会有相似体会:历史不可究,因而具有时过境迁的不可辨认性。

写史咏史的文献篇目虽多,对于历史的记录大多难以避免其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燥乏味。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

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

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

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

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

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

”“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司马迁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巅峰之作。

《史记》在体例上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纪传体结构:
- 纪传体:《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结构。

其中,“纪”即为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历史事件;“传”则为列传体,通过个别人物的生平传记来表达历史。

2. 分书编目:
- 分书编目:《史记》分为十二本(书),每本下设若干篇(篇目),分别记载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物。

每篇下有若干节,细致划分不同的事件或主题。

3. 纲目设立:
- 纲目:在《史记》中,每篇之前都设有纲目,简要概括了该篇的内容,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篇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实事求是:
- 实事求是:司马迁提倡实事求是的史学态度,强调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呈现。

他在《史记》中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对历史的过度虚构。

5. 列传人物:
- 列传人物:《史记》中的列传部分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详尽的记载,强调了对人物性格、言行和事迹的描写,为后来的史传文学奠定了基础。

《史记》的体例为后来的中国史书和文学作品提供了范本,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历史记载的严谨性和对人物生平的深入研究成为后来史学家的楷模。

文体互见:论《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三体的关系——以《楚世家》为中心

文体互见:论《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三体的关系——以《楚世家》为中心
无忌又日夜谗太子建于王曰:"自无忌入 秦女,太子怨,亦不能无望于王,王少自备焉。 且太子居城父,擅兵,外交诸侯,且欲入矣。” 平王召其傅伍奢责之。伍奢知无忌谗,乃曰:
“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无忌曰:“今不制,后 悔也。”于是王遂囚伍奢。乃令司马奋扬召太 子建,欲诛之。太子闻之,亡奔宋。
无忌曰:“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 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于是王使使谓奢: “能致二子则生,不能将死。”奢曰:“尚至,胥 不至。”王曰:“何也?”奢曰:“尚之为人,廉,死 节,慈孝而仁,闻召而免父,必至,不顾其死。 胥之为人,智而好谋,勇而矜功,知来必死,必 不来。然为楚国忧者必此子。”于是王使人召 之,日:“来,吾免尔父。”伍尚谓伍胥日:“闻父 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报,无谋也;度能任 事,知也。子其行矣,我其归死。"伍尚遂归。 伍胥弯弓属矢,出见使者,曰:“父有罪,何以 召其子为?”将射,使者还走,遂出奔吴。伍奢 闻之,曰:“胥亡,楚国危哉。”楚人遂杀伍奢及 尚[6] 2065-2066
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强O[6]2074 此均非楚国内部大事,而是当时的时代背景。 因而实际上《秦本纪》与《楚世家》互相参见的文本 涵盖成王、庄王、卿敖、灵王、平王、昭王、怀王、顷襄 王八个时期。以成王时期为起点是因为此时期秦 楚两国才开始外交往来。《诅楚文》记载:“昔我先 穆公及楚成王,是傷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 衫以斋盟,曰集万子孙,毋相为不利O,,[7]296秦楚两 国缔结盟约。而后着重于庄王、灵王、平王、昭王、 怀王时期,恰恰勾勒出楚国的兴衰走势,庄王至灵 王时期为楚国兴盛期,灵王末期、平王时期楚国逐 渐衰退,直至昭王时期吴人入郢,怀王时期楚国彻 底走向灭亡,再之后不过是强弩之末。 司马迁通过三种方式折射《楚世家》之编纂主 旨,一是在各个时期选取能够说明兴亡原理的事件 加以排列;二是通过《楚世家》后的“太史公曰”赞 语部分及《太史公自序》中所下论断阐明主题;三 是借助《秦本纪》中与《楚世家》文本互见的内容提 纲挈领。这是因为“本纪”与“世家”是一个同心 圆,它们既表现为一种同心弥散的关系,又表现为 一种垂直的君臣关系。阳”就文本而言,本纪与世 家之间还存在着后者对前者的诠释关系以及前者 对后者的限定关系。

《史记》的体例

《史记》的体例

《史记》的体例《史记》,汉代司马迁著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以古代史实为基础,以汉文本和篇章为形式,纪录了中国古代历史,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史书体系。

《史记》最早称为《司马迁之书》,包括五千多个篇幅,其中记叙主题超过900个,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涵盖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

它笔耕不辍,调侃不止,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古代史实变得活灵活现,广为传颂,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传统。

《史记》以史学家司马迁为代表,构建了古代史料编纂的基本体系,它的作者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史学研究方法,如“调视”、“比问”、“经史”和“相传”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思维和史学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史料编纂的重要范本。

《史记》具有独特的体例,它的体例具有中国古代史学体例的特征,它是以古代史实为基础、以篇章为形式、以古代史料编纂为主导思想来组织文字的,也被称作“古代史书体”。

《史记》的体例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先秦、出处、列传、非列传、补史。

主要先秦的体例包括《春秋》、《汉书》和《秦书》,其中《春秋》和《汉书》是历史与传说混杂的体例;出处的体例包括《吴书》、《左传》、《九鼎记》等,就是把古书中有关古代历史的记载整理成相关主题的分类,以史料来记录历史;列传的体例包括《汉纪》、《晋书》等,是将古代文献记载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按照年代、地域等进行排列,以家谱体纪录古代历史;非列传的体例包括《周书》、《唐书》等,是对古代历史的总结归纳,以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形式记载历史;补史的体例包括《东周列国志》、《梁书》等,是对历史上漏掉的部分进行补充,以及对古代历史发生的种种变化和影响进行记载。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构建了一套古代史料体系,其独特的体例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而且填补了古代史学的断缺,从而对中国古代史料编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记论文--从廉蔺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史记论文--从廉蔺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从《廉颇蔺相如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史记》是我国享誉中外的史学名著,它记述了中国古代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名列二十四史之首,因其在史学和文学两大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全书由五大部分构成,即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其中七十列传开辟了中国人物传记文学的新天地,同时司马迁也用他广博的才识和开创性的思维打破了在他之前传统的记述历史的方法,拉近了历史与平民百姓之间的距离,让历史不仅仅只是历代帝王将相的颂歌。

在他七十本纪中,不论是上层勋臣、士大夫,还是下层某领域的代表人物均可入传。

他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从多维的角度为人物列传,使得人物形象个个血肉饱满,相互辉映,令人钦佩。

同时也为后世人物传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的坚实根基。

现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浅探《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现既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分析《史记》中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就不得不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为廉颇、蔺相如、赵奢和李牧四人的合传,在此篇人物传记中,司马迁集中使用了多种自创的典型的人物传记写法,现归纳如下: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上去刻画描写没有人是可以独立地存在于天地间,每个人都有其生活的环境背景,有与其紧密关联的社会人际关系。

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上去写,一方面可以使人物事迹更为可信,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形象更为充实饱满。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在写到渑池之会时,便将其放在秦屡败赵,赵不堪其扰的大历史背景下。

在这秦强赵弱的现实背景下,蔺相如仍能无所畏惧,誓死维护赵的切身利益,这一系列的描写便使得一代忠臣良相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事物的发展和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七国争霸的历史动荡时代,廉颇、蔺相如等人身处各种矛盾之中,内在的、外在的、阶级的、自身的等等矛盾数不胜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列传人物名字书法体例初探
摘要:《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称呼各有不同,《史记》行文中有称人物之字的情况、有称呼人物之名的情况,还有既称人物之名又称人物之字的情况。

对于《史记》列传人物名字记载的不同之处,学术界争议纷纷,尚无定论。

本文通过考察《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称呼的记载,联系记载人物名字的先秦文献,可知,《史记》对人物名字的称呼有规律可循,它基本符合人物名字的通行称谓情况。

关键词:《史记》列传名字通行称谓
有关《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记载,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

有学者认为《史记》多称人物之字:“《史记》大多数人物传记都一直称传主之字。

”[1]还有学者认为《史记》名字的记载反映了作者的褒贬态度及道德判断:“《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的名、字、称谓的使用准确地记录出了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身份,既体现着历史的本来面貌,更体现着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与道德评价。

”[2]考察《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记载,前述学者的说法有笼统之嫌。

《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称呼各有不同。

《史记》有称人物之字的情况,如仲由字子路,《史记》恒称其字子路,端木赐字子贡,《史记》称其字子贡或贡。

《史记》还有称人物之名的情况,如庄子名周,《史记》记事中称其为庄周或周。

《史记》还存在既称人物之名又称人物之字的情况,如伍员字子胥,《史记》时称其名员或
伍员,时称其字胥或子胥。

[3]
由于《史记》列传有关人物名字的记载是研究《史记》不可回避的问题,故我们试对《史记》记载人物名字的规律进行探讨与梳理。

名者,私人称号也。

《说文》:“名,自命也。

从口夕。

夕者,冥也。

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4]《白虎通·姓名》:“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

名者,幼小卑贱之称也。

”[5]字者,成人之尊称也。

《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6]班固《白虎通》:“字者,所以冠德明功,敬成人也。

”[7]
名与字之间联系紧密。

《太平御览》引《秦纪》:“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所以命己;字者,己所以接卑,卑者所以称己。

”[8]字由名而滋生,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和名互为表里。

古人名字称谓的惯例为,尊称他人用字,谦称自己用名,对晚辈及地位卑微者称其名。

[9]在称谓上重视伦理关系,讲究谦己尊人。

[10] 《史记》列传所记载的人物存在有名无字的情况,也存在有字有名的情况。

《史记》对人物名字的称呼有内在的规律,下面我们稍作讨论。

《史记》列传对无字可考者,一般称人物之名。

如《史记》记载庄子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者厚幣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曰……”对先贫贱而后得尊称者,司马迁则先称其名,后称其尊称,如《春申君列传》在“请封于江东”之前,司马迁俱称传主名“歇”或“黄
歇”,而在“请封于江东”之后,司马迁称其尊称“春申君”。

对于有字可考者,《史记》列传开头记载其名、字有两种基本书法体例,其一为“某者名某”或“某名某”。

如“樗里子者,名疾。

”“孟尝君名文。

”其二为“某者,字某”或“某字某”。

如“彭越者,……字仲。

”“闵损字子骞。

”学者指出:“《史记》凡七十列传,只要其名、字可考,大凡出身尊贵、以字行世者,大多都是以‘x者名x’或‘x名x’开头。

”以“某者,字某”或“某字某”的形式出现的人物,或由于传主出身低微,或由于受据以作传的材料的影响。

[1]然《史记》列传在行文中对有字可考的人物的称呼情况各不相同。

《史记》七十列传中有字者凡八十八人,其中《仲尼弟子列传》中共七十一人有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除对颜回、冉求、曾点称其名外,余皆称其字。

除《仲尼弟子列传》外,《史记》对其余十七人的名字记载情况可见于下:
老子者,……名耳,字聃。

(《老子韩非列传》)
伍子胥者,……名员。

(《伍子胥列传》)
范睢者,……字叔。

(《范睢列传》)
彭越者,……字仲。

(《魏豹彭越列传》)
屈原者,名平。

(《屈原贾生列传》)
(郦)寄,字况。

(《樊郦滕灌列传》)
袁盎者,字丝。

(《袁盎晁错列传》)
张廷尉释之者,……字季。

(《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挚,字长公。

(《张释之冯唐列传》)
(卫青)字仲卿。

(《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嬗)字子侯。

(《卫将军骠骑列传》)
公孙弘者,……字季。

(《平津侯主父列传》)
司马相如者,……字长卿。

(《司马相如列传》)
汲黯字长孺。

(《汲郑列传》)
郑当时者,字庄。

(《汲郑列传》)
田何字子庄。

(《儒林列传》)
郭解,……字翁伯。

(《游侠列传》)[3]
上述十七人中张挚无传,《史记》行文中对其余十六人的称谓可分为四种情况。

其一,老子有名有字,《史记》不称其名、字,尊称其号“老子”。

其二,伍子胥与屈原,《史记》时称其字子胥、胥及屈原、原,时称其名伍员、员及屈平、平。

其三,全篇除对话外,《史记》皆称其名者,有范睢、彭越、袁盎、张释之、卫青、霍嬗、公孙弘、司马相如、田何、郭解、汲黯。

其四,《史记》皆称其字者,有郦况、郑当时。

《史记》七十列传行文中对人物名字称谓的记载之所以出现上述不同情况,与《史记》注意考察人物的通行称谓有关。

古人多有以名行于世者,如王逸字叔师,洪兴祖字庆善,然世皆知其名鲜少知其字。

古人也有以字行于世者,如刘孝标名峻字孝标,谢灵运名义公字灵运,世皆知其字甚少知其名。

古人还有以号行于世者,如孔子名丘字仲尼,而人多称其为“孔子”,苏轼号东坡,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其号亦广为人知。

《仲尼弟子列传》介绍孔门弟子时,均以“某者字某”或“某字某”的形式开头。

司马迁于其赞语中明确指出“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

[3]学者认为《论语》中孔门弟子皆直接呼名,其名为人熟知,故司马迁于名后介绍其字。

[1]然考察《论语》中对弟子的称呼情况,似乎与学者所谓的“《论语》中孔门弟子皆直接呼名”云云的说法不符。

《论语》中的对话,多称呼弟子之名,如“求”、“由”、“赐”、“雍”等,然称呼其字的情况亦常见,如《论语·子张》篇不仅在行文中称呼其字“子夏”,于对话中亦称“子夏”。

[11]
上述所列《史记》列传中的人物。

老子以其号行于世。

文献中多称其为“老子”,少见“李耳”、“李聃”字样。

《汉书·艺文志》:“《关尹子》九篇。

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14]《后汉书·方术列传》:“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12]《太平御览》引《神仙传》:“老子将去周而出关,以升昆仑。

关令尹喜占风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见老子。

老子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下,以长生之事授之。

”[13]范睢彭越等人以名行于世。

范睢,《汉书》记载曰:“范睢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

”[14]《战国策》有范睢至秦的记载,全文称其名“范睢”或“睢”。

[15]《水经注》、《通典》、《文献通考》等文献记其名皆为“范睢”。

[16]彭越,《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曰:“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

”[5]《后汉书·马援列传》曰:“感栾布哭彭越之义。

”[12]余者如袁盎、张释之、卫青、霍嬗、公孙弘、司马相如、田何、郭解、汲黯等文献对其人多
称呼名不称呼字。

郦况郑当时以字行于世。

郦况,《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天下称郦况卖友。

”[14]《资治通鉴》:“吕禄以为郦况不欺己。

”郑当时,《水经注》:“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也。

”[17]《通典》:“武帝元光中,大司农郑当时言:‘引渭穿渠,起长安。

’”
[18]文献记载二人均称其字。

由上述论述可知,《史记》列传对人物名字的称谓情况有规律可循,基本符合人物的通行称谓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