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道本无为而能生化万物,“独立不改,周行二不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
顺自然即顺从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规律而不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性质。
一种含义是推崇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安放身心的家园。
“师法自然”的这一美学立场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其设计提供了方向。
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在自然之中融入个体的意识却又不着痕迹,这种意识的体现更多的是与自然亲和、平等,并融为一体。
道家对中国古代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佛家和儒家文化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甚至可以说:道家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
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
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
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
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
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
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
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道家自然美学观与中国传统园林探讨

道家自然美学观与中国传统园林摘要: 道家的自然美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和建造。
本文从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蕴。
关键词: 道家; 自然美学观; 天人合一; 意境; 园林在艺术风格发展过程中,一种艺术的基本原则对艺术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它规定了艺术发展的总体方向,园林也不例外。
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思想富于辩证法,如动与静,因与果,虚与实,意与境,景与情,真与假,大与小,多与少,有限与无限,曲折与端方,有法与无法等这一系列的对立范畴,都是艺术辩证法,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质。
1 “有无”、“虚实”———空间和意境老子论“道”,常以辨证的思维来进行,比如“有”与“无”,便是作为一对根本的论述范畴来思考“道”的双重属性的。
有,名天地之始;无,名天地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恒也。
(《老子》第二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若渝,太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 而“虚”与“实”,则是在“有”与“无”这对范畴上演变出来的“道”的双重特征。
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 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特点及原则。
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与这种辩证思维相关,美与丑之间,动与静之间,坚与柔之间,明暗之间,上下之间,诸如此种种对立范畴,都是相克且相生,可以互相发生互为转化的。
作为世界的一般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通常会体现在各个具体的领域。
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发表时间:2017-11-16T16:59:07.7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作者:任羿蓉慕晔[导读] 摘要: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
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
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本文从道教角度分析了它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西安市 710018摘要: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
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
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本文从道教角度分析了它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思想;中国园林1. 引言中国古代园林以其迷人的意境、细腻的主题、深刻的内涵、隽永的魅力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其再现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受道家精神的影响。
与其他各家相比较,道家更富于观照天地万物的审美气质,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道家也更显示出朴素的心理倾向。
与此相关,道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在美学中更具普适性,常常被中国园林设计者们采纳和运用。
因此中国古代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探求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最终将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融于其中。
2. 道家精神与艺术追求"道法自然"的这一美学立场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其设计提供了方向。
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在自然之中融入个体的意识却又不着痕迹,这种意识的体现更多的是与自然亲和、平等,并融为一体。
道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无论从园林立意布局到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层涵义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从园林的物质表现到精神追求,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以其自成一格的文化特征,对中国古代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佛家和儒家文化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

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中国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道家哲学的境界。
道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园林文化通过构建人造景观,模拟自然美景,营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体现了道家的境界。
道家的境界强调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取材于山水之美,以创造人造山水景观。
道家强调山水之间的天人合一,认为山水可以代表自然的本源,人与山水一体,直接参与其中,能够促进心灵和身体的平衡与和谐。
园林中塑造的山景、水景、石景等,都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模拟自然,更重要的是在心灵层面引起共鸣,使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体验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家的境界重视追求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
中国园林文化注重营造恬淡清幽的环境,通过疏远尘嚣,陶冶情操,培养人们超脱尘俗的心态。
道家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只会带来烦恼和纷争,而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才能让人心静如水,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园林中常常种植花草树木,小桥流水,静谧雅致,使人心生清静之感。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丢弃繁杂的生活纷扰,静心体验大自然的美妙,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道家的境界强调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中国园林文化注重营造开放自由的空间,让人们可以自由游走,追求自己心灵的所向。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受拘束,追求自己的内心需求。
园林中常建有亭台楼阁、长廊走廊等建筑,错落有致,通透开阔,以便人们可以尽情欣赏园林景色,体验自然之美。
园林中还常常设置曲径通幽,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穿行其中,体验自由自在的感觉。
这些设计不仅可以让人们自由地游玩,更重要的是给予人们思考和反思的空间,帮助人们理清心绪,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总之,中国园林文化的道家境界体现在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主义的艺术表达。
这些境界使中国园林文化成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人们回归内心、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浅谈中国园林艺术思想中的道家哲学

,
一
直 沿 着 自然 山 水 式
园林 的 格局 发 展
。
在这
一
漫 长 的过 程
、
中 清 新飘 逸
,
、
淡 泊 宁静
纯 净质 朴 的
道 家 美 学 观 念 始 终 规 定 着 中国 园 林 艺
,
术发 展 的 主 体 方 向
。
中国 园 林 艺 术 博 大 精 深 是 世 界 园 林
也 由 此 出现 了 百 家 争 鸣 的 局 面
一
山 水 的艺 术 情 趣
这 种 自然 式 的 中 国 园
.
权 崩溃
儒 学思 想瓦 解
一
。
统政治已无
,
涌现 了
林 完全 不 同于 西 方 规 则 几 何 式 的 园林
原 因就在 于
:
力对 学术文化进 行 干 预 的先 秦 诸 子 学 说
,
.
被压 抑数百 年
望
。
艺术理 念 影 响的
。
无
一
不 是 深 受道 家哲学思 想
魏
、
晋至 唐; 三
、
宋
、
明
、
清
。
中 国 园 林 艺 术 的基 本 原 则 恰 恰 形 成 于
.
于是
,
.
文 人 名 士 们 或 顺 应 环 境 以保
,
在 中国 园林 中 树
、
没 有规 整 的行道
.
儒 家圣 人 之 道 不 再 受到 尊崇 老 庄避 世
。
中国 园林
” ”
“
师 的
中国 园林 艺 术按其 发展 历 程
为三 个 大 的历 史阶段
道教思想对我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我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导读:图为汉建章宫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图为汉建章宫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时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
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
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切。
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
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
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
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
据《史记孝武小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小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这中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阔的方式来摹拟东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
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
古典园林设计中老子道家思想的运用

古典园林设计中老子道家思想的运用道家思想源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而《道德经》则是道家思想传承和发展的载体,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它在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也是一切生命发展的基本。
道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基本准则,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而和谐则是最为基本的法则,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世间的众生,它都是最终极的目标。
道家强调自然法则,这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行为规范。
道家思想从产生以来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影响,而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只是其中受影响的一部分。
一、老子道家思想的内涵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也是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道”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字,其中蕴含的内容却是十分复杂和广博的。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1]。
老子道家思想中认为道是万物发展运行的根本,也是总的法则,古代不少的学者对道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在《淮南子原道训》中,道就被解释是造化者,造化和道之间是一致的。
而在《易经系辞》中对道的解释是:“一阴一阳谓道”,道包含了天道和地道。
在《易经说卦》中把道的内涵进一步的扩大为天道、地道和人道[2]。
二、老子道家思想和古典园林之间的关系艺术本是人们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而我国的文化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是我国本土化的思想。
艺术的种类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艺术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文学就属于时间的艺术,而美术则是属于空间的艺术。
对于园林设计而言,它是需要动静结合的,所以园林设计是综合艺术。
(一)古典园林中的道法自然思想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为人们介绍了崇尚自然美的美学内涵,所反映出来的也是人们追求美的一种精神。
园林可以说是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虽然它无法为人们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但是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就我国的古典园林类型,周维权先生曾做了区分:按照开发的方式和园林基址可以把我国的古典园林分为天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按照园林之间的隶属关系可以划分为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3]。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申媛媛(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不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或者是岭南园林,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在古典园林的发展和营造中道家思想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道家;古典园林;影响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293-01与书法、音乐、雕塑一样,中国古典园林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同山水画、田园诗一起,是依附着中华传统文化生长出来的艺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在这个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道家思想更是随处可见。
下面就道法自然、虚实相生、道法自然等几个方面浅谈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1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经过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在功能和形式上日趋成熟,要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就一定不能忽略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1.1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也就是说,人们要依靠大地来生活繁衍,大地的演变要依靠天的阴晴雨雪,天的四时变化又是依靠着道,道又是依靠着自然的规律来变化的。
这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基本解释,而古典园林中的道法自然,大致可以分为可以从总体上的自然意趣和局部的追求自然。
总体上,古典园林必然运用植物、山石的元素,力求在整个园林的范围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在整体的地形变化上,运用挖湖堆山的手法,将天下名山大川的神放在咫尺之中。
在局部上,植物种植力求乔灌草结合,模仿自然的生态之美,堆石力求无人工痕迹,仿佛是真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山川。
水池的河岸也力求曲折变化、犬牙差乎。
建筑的放置上也别出心裁,在做小范围主景的同时,不抢自然风头,建筑和周围自然相融合,在极具自然的同时,无意透漏出的一点人工痕迹,也给自然之美添了一点别样的风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章编号]17 - 9 8 2 1 )9 0 4 — 2 6 1 5 1 I0 1 0 — 17 0 [ 刊网址]ht:/ w .b b nt 本 t / w w h x .e p 中国古 典园林对 自然的思考一直受到这种基本哲学的影 响, 主张万物复归其本 色根源 , 人类社会 归于原 始状态 , 能 才 实现万物和谐 的境界 , 将个人 的情感 以恰 当的方式表达 , 在超 越世俗 的水平上享受 自然 之美 。同时 , 这一 审美方式反 映了 道家思想的精髓 , 对世界与 自然 界给予应 有的尊重 。在道 家 思想 中, 自然之所以美 , 并不 在于它 的形 式 , 而是在 于体 现这
界。另外一种含蓄的说法是 :天 下之物生 于有 , “ 有生 于无 ” 。
“ 道法 自然” 建立了人与 自然的联系 , 暗示 了整个宇宙 的 运行 法则 , 并强调了一种对 自 然界 的深刻 敬意。纵观 中国古 典园林 , 园中植物的种植 方式都是严 格依照 大 自然原始植被 的分布方式 , 或三五成丛 , 自由散聚 于水池或 山石 之畔 , 或 野 趣横生 , 景色苍润。设计 和建造之 中完全采用树无行 次、 石无
即无生有 , 有归无 。这是万 事万物 的起点和终点 以及运动 变
化的最后依 据。无外无他 , 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 , 动 是无
而有然 , 也就是说 , 自然而有然。 无 二、 道法 自然 ” “ 思想的本质 “ 人法地 , 地法 天 , 法道 , 天 道法 自然 ” 是道 家 哲学 的 核
心, 同时也是道家哲学 的方法论 , 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的 道 理 解正是建立在这一 观念之 上。在客观世 界中 , 运动是事 物 发展的永恒规律 , 通过 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 期望 中的发展得 以实现。这些规律不仅 是关 于生活本身 的规律 , 而且体现 了 对美的追求。而这些 规律 还从 整体上对 艺术家和设计师的观
第 2 卷第 9期 , 4
2 1 年 9月 01 ep n e c nvri o ra o E orso d n eU iest y
V0. 4 N 9 12 . O.
S p. 0 1 e t2 1
“
‘
道法 自然"
平上享 受 自 然之美。美是 主观与客观 、 感情 与理智 和谐平衡 的产物 。这一审美方式反映 了道家思想 的精髓 , 自然世界 即
给予应有的尊重 。
立而不改 , 周行而 不殆 。 他主 张万 物复归其 本色 根源 , 作 ” 造 的人类和社会必须 复归 其原 始状态 才能 实现 万物和 谐 的境
一
、
“ 道法 自然” 思想 的起源
公元前 7世纪左右 , 中国的社会 体制开始 由奴隶制 向封
建制度转变 , 的社 会体 制 的建立 巩 固了当时 的社会 结构 。 新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哲学提 出了新 的要求 , 的生产关 系要 新 求一种总体上的更为体系化 的解释 , 尤其是对人 与 自然之 间 关系 的解释。尽管古代 中国人缺乏关于 自 的足够认识和体 然 验, 他们还是 以朴素 的智慧 将客 观世界 表述 为 “ ” “ 、 金 、 木” “ ” “ 、土” 水 、火” “ —— “ 五行” 所组 成的体 系 , 它的运 动遵 循 阴阳之道。五行在阴阳系统的支配下构成 了自然物质世界及 其变化的真正物质基础。中国古人 开始用哲学的观点去理解
定位的 自然 布局 , 而展 现出一幅峰 回路转 、 从 水流花开的 自然 风光图。此外 , 即使是 园林之 中的建筑物本身 , 也总是按照山 水的总体走 势、 高低曲折、 差错落来建 造 园林景 观 , 而充 参 进 分体现 自然 山水 的艺术情趣。 古典园林 的设计艺术不仅是对 自然万物客观 的表现与反
尚, 同时也蕴含 了道 家朴素 自 然观的思想本质 。 [ 关键词]道 法 自然; 达意意境 ; 虚” “ “ ; 实” [ 中图分类号 ]G 3 O [ 文献标识码 ]A
d il .9 9 ji n 17 — 9 8 2 1 .9— 7 o:O 36 /.s .6 1 5 1.0 10 0 3 s
在春秋战国时代 , 中国最伟大 的哲学家老子 就曾有关 于 世界观的言论 :人 法地 ,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这是 中 ”
国古代哲学家首先提出遵循 自然 , 依 自然 的思 想。老子 哲 顺 学认为 , 道是万物之本 , 不可 以常言道之 ; 并且永 远处 于运 动 之 中, 是世界万物永恒 的真谛 , 宇宙运动 的根本法则 , 而其 自 身始终保持着独立 性 : 有物混 成 , “ 先天 地生。寂 兮寥兮 , 独
和认识 自然 , 进而又扩展到对人生 的认识 。
种无为而无不为之道 。中国古 典园林所 崇 尚、 追求 的 自 然美 就是园林 中以小见 大、 方寸 问见 山林 , 超载世 俗享 受 自然 之
美。
三、道 法自然 “ 思想的体现 “ 道法 自然”对道教哲学 而言是其永恒 的核心 , 它建立了
中国古典 园林蕴 含的道家哲学 思想
杨 猛
( 商丘师范学 院现代 艺术 学院 , 河南商丘 460 ) 700
[ 摘
一
要]中国古典 园林在造 园方面深受道 家哲 学思想的影响。“ 法 自然” 中国古代 文人理 解 自然世界 的 道 是
种 方法论 , 从秦汉 的“ 山范水” 明清的“ 勺代水 , 模 到 一 一拳 拟 山” ,中国古典 园林客观 地反 映 了对 自然山水的 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