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小常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合集下载

古代科举考试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 县试:古代最低一层的考试,它是士子们入职做官的门槛,一般来说,县试皆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其每年一考,且考试的时间也都在每年的春天。

2. 府试:在县试通过后进行,由知府主持,这个考试就是院试了,院试通过后就成了秀才。

3. 院试:在府试通过后进行,由朝廷委派学政主持,院试就是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通过后就是秀才。

4.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这是举人在正式进入仕途前必须通过的一道关卡。

5. 会试:乡试后的次年二月在京城举行,这是举人展示自己才华的一次机会,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6. 殿试:在会试后进行,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的结果不会公布。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顺序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顺序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顺序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由低到高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院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

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

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

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

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

试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

2、乡试: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唐宋时称“乡贡”、“解试”。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

3、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科举考试名目之一。

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

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

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4、殿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

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刚开始学习的小孩。

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他们可以算是有学问的人。

秀才(第二级府试)——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相当于高中毕业。

举人(第三级院试)——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因为他们毕竟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等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等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等级科举制度等级分为三个层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层级,在明清两代中进行。

这个等级的考试是在每三年或四年的间隔中,在各地的州县举行的。

考试的具体内容包括诗文写作、经史知识等。

考生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包括富商、地主、农民等。

在乡试中,只有一小部分考生有资格晋级到下一轮的考试。

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层级,也是明清两代的重要考试环节。

在乡试合格的考生被选拔出了一部分,参加会试。

这个考试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进行,地点在帝都或其他重要城市。

会试的考试内容包括文学、诗词、文章等。

只有会试合格的考生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高层级,也是明清两代的顶级考试。

只有在会试中合格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在帝都的皇宫举行,考生需要在宫殿中的殿前进行考试。

殿试的内容包括经筵讲学、答疑解惑等。

最终殿试合格的考生可获得进士头衔,并成为朝廷官员,享有丰厚待遇和特权。

在科举制度中,乡试是第一关,也是筛选考生的第一步。

会试是选拔多次乡试合格的考生,并进一步筛选优秀人才的机会。

殿试则是选拔出最优秀的考生,最终获得进士头衔的机会。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对于选拔人才、提升社会地位以及晋升官职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考试内容偏向文学和纸上谈兵,对实际能力的考察不够充分,同时也存在腐败现象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衰落,并在清朝末年被废除。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等级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级,通过这个制度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进入官场。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本文导读:1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

3科举也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多年。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讲述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一,科考等级:县试、 院试 、 乡试 、 会试 和 殿试【县试】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

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统称为童生。

【院试】 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明朝的秀才就是考上县学或府学的童生,即庠生。

所以秀才也是庠生的别称。

考取秀才以后就有了一定特权,包括可以站着和县知说话、免于差傜、不予上刑等。

秀才又分三等: 廪生 、 增生 和 附生, 廪生是指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

其中廪生政府每月给廪食(吃公粮),即廪膳生员,其中廪生有名额限定。

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

增生是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仅次于廪生者。

政府不给廪食(相当于现在公务员体系编制外的临时工)。

这部分主要由于读书人较多,要求进学的较多,而廪生名额有限,因此又扩广了一定名额的生员(类似现在的扩招生),该部分生员为了区别于廪生,顾叫增广生员,即增生。

附生由于后来读书人一增再增,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即附生。

由于廪生和增生都有固定的名额,而附生没有数额的限制,所以后来凡是初入儒学的生员,统统称为附生。

再从附生中经过考试补充廪生与增生。

院试第一名,叫案首。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1)【乡试】 明清两代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经过乡试(省考),被考取的秀才。

即有资格参加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 秋闱(闱,考场)。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

它起源于隋代,盛行于唐宋明清等朝代。

科举考试采取的是一种制度性考试方式,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在县级进行的,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文字功底;会试是在府级进行的,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性格、品德和学识;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才能和应对能力。

科举考试制度的对象标准是士人,不限于出身和社会地位。

这也是科举制度的一大特点,使得人们有机会通过努力考取功名。

科举考试独立于家族背景和财富,重视个人才能和知识水平,对于社会的精英选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一千多年,其影响深远。

它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但优秀的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使得社会更具活力。

然而,科举考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理工科的重视不足,过分偏重文科等。

此外,由于考试的竞争激烈和题目的固定性,也容易出现应试教育和刻板印象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一种独特的选拔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人士大夫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人士大夫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文人士大夫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自唐朝开始,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古代选拔文人士大夫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的开皇年间,随后在唐朝得以进一步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和选拔系统之一。

二、科举制度的组成科举制度由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组成。

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环节,也是选拔人才的初步选拔。

乡试主要在各地设立的乡试考场进行,考察内容包括古文诗词、文章和经史等。

乡试合格者可以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2. 会试: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阶段,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

会试分为省试和院试两个阶段。

省试由各省会设立的考场进行,考察内容包括策问(即策论)和经义(即对经书的解释与评论)。

省试合格者可以进入院试。

院试由京师(即后来的北京)设立的考场进行,考察内容与省试相似,但难度更高。

院试合格者可以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环节,也是选拔人才的决定性环节。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宫殿内进行。

殿试的考察内容包括策问、经义和殿试作文。

殿试合格者最终可以成为科举制度的进士,获得一系列的荣誉与特权。

三、科举制度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主要从教育、社会地位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教育:科举制度为古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科举考试的要求使得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在学习上不断追求进步,并且在各地设立的乡试、会试和殿试考场,构成了一座座具有教育功能的学府。

另外,科举制度也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促进了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传播。

2. 社会地位: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成功考中进士的文人士大夫可以获得举人、进士、翰林等一系列的头衔与官职,享有高社会地位和特权。

这使得科举制度成为了追求社会地位和提升身份的重要途径,也激发了更多人投身于科举的备考之中。

然而,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贿赂和考场作弊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

明朝科举考试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四级顺序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首先举行岁试,后一年举行科试,再后一年举行乡试,三年一循环。

2、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正副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伯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3、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

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会试又称“春闱”,“礼闱”。

会试被录取的举子,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四月份举行,由皇帝主持,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

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小常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

下以明清科举考试为据,对所涉及的一些常识作一介绍。

(一)院试
又称郡试、道试。

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

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

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
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二匕”)。

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
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

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