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的三级四试

合集下载

科举制度三级考试

科举制度三级考试

科举制度三级考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科举制度分为三级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今天我们将详细介绍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级考试。

每三年进行一次,由州县推举与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考生参加。

这些考生到指定的乡村考试场地参加乡试。

乡试采取笔试形式,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化素养和文采。

乡试试题通常包括诗歌、文章和经义等内容,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并将答案交给主考官进行评分。

乡试是对考生的初步选拔,只有通过乡试才能进入下一级的考试。

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级考试。

国家根据乡试的成绩排名,确定参加会试的考生名单。

会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地点通常设在京城的大成殿和太和殿。

会试考察的是考生的才情和见识。

考试形式既包括笔试,也包括口试。

笔试内容包括修辞、辨析、议论和作文等,口试则主要是皇帝与考生进行一对一面谈,考察考生的机智和应变能力。

会试是对乡试成绩的进一步筛选,只有通过会试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级考试,也是最重要的一级考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地点设在皇宫内的文华殿或文昌殿。

参加殿试的考生数量很少,通常只有百余人。

殿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政策理论、实务能力和才情。

殿试试题以政经为主,考生需要详细分析和阐述,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见解。

殿试结束后,皇帝亲自审阅考卷,并根据考生的答题情况,确定名次和成绩,最终确定考取进士的名单。

获得进士称号的考生将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享受许多特权和荣誉。

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一千多年之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古代中国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中国古代社会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官员,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一下,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初步选拔考生的阶段,会试是进一步筛选考生的阶段,殿试是最重要的一级考试,决定考生是否能获得进士称号。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

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

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

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

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

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

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

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

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

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

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

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

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

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

地位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五贡同属一类了。

虽同在一个档次但有高低之别,秀才出类拔萃者方能入监出贡。

第二级乡试乡试,是科举才试的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

北京顺天府乡试在京城东南隅崇文门内。

各省考试地点也在省城之贡院,所有贡院都建在城之东南方。

乡试时间每三年一考,明代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明会要》卷四十七)清沿明制恩科例外。

因乡试在秋季举行,所以也称“秋闱”(闱、考场)又发榜在九月中旬,时值桂花盛之季,故俗称“桂榜”。

又因发榜取寅、辰日支故也叫“龙虎榜”。

均为吉祥典雅之意。

乡试共考三场,每隔三天举行一场,每场考一天。

考试时间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

乡试各省和顺天府录取名额都有定数,大致按各省文风之优劣,人口之多寡、丁赋轻重而定。

一般大省百数十名、次省百余名,再次七、八十名;小省四、五十名。

乡试发榜次日报“鹿鸣宴”宴请新科举人。

第三级会试和殿试会试,就是集中会考之意,也是三年举行一次,顺天府及全国各省举人,于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未、辰、戌年来京参加由朝廷命礼部主持举办的会试。

简述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简述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简述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库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由捐纳而取得监生(国子监生员)资格的(所谓例监),也可以参加乡试。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

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

(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后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知县。

明清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我精心:制度大全户籍科举合伙人存款保险公司管理员工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食堂管理绩效工资宿舍管理企业会计安全生产管理人民代表大会食品安全管理中小学教师职称清代的学校清承明制,科举必由学校,即只有各类学校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前没有私学,教育机构皆为国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春秋之前实行世官制度,贵族子弟入学校学习,学而优则仕。

战国以后,世袭身份制度逐渐打破,与此同时私学兴起,出身平民和破落贵族而经由私学成才的游士遍天下,成为各国选官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汉代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下,选官也不由学校。

如前文所述,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隋朝在地方建立了州、县学。

唐代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招收官员和普通民家子弟入学;与此同时,在京都和各地设立地方学校。

此外,还设有弘文馆、崇文馆等贵族子学校,专门招收皇族和高级官员的子弟入学。

宋、元皆有国学,其生徒也同隋唐一样,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生源。

清代文献中的学校,是指各类国立教育机构。

清代设有各类官学,京师设有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

各省设有府学、州学、县学。

除这些官学外,还有私人和地方社会创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教育机构。

所有这些官办和非官办的教育机构,构成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广义的学校。

兹分述如下: 私塾、社学、义学。

清代童子启蒙教育,除富人延聘家庭教师教授子弟外,公共教育机构为私塾。

私塾为私人、宗族或地方社会所办,延聘儒生担任教师。

私塾讲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识字和启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选讲《四书》《五经》。

社学和义学也属于启蒙教育机构,均起源于宋、元,一般为地方社会所创办。

明初曾下令民间五十家设立一所社学,延聘教师以教育民间子弟,后废弛。

清初复令每乡设置社学一所,择聘文行优秀者充当社师,官府免除其差徭,并酌给薪水。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本文导读:1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

3科举也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中国古代关于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关于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关于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隋朝以后各王朝都有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称科举。

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已达鼎盛。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

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人学考试。

明、清时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都要先参加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如:“不是个秀才,也不是个童生,只是个小本生意人。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科举时代称考场)。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取中后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人题”引人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

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

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

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

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

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

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

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

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

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后来乡试合格的“举人”,第一名都称为“解元”。

唐宋时期,针对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在中央政府的尚书省举行,因而称为“省试”。

唐代省试合格后,即赐予进士及第。

宋朝创立殿试制度之后,省试成为取得殿试资格的一种考试。

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会试”。

省试或会试都是由礼部主持,在当年春季的一二月份举行,一般也有大致的录取名额。

省试第一名称“省元”,即后来会试第一名所称的“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或会试合格举人的复试,是科举考试三级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一般都在皇宫禁苑的大殿内举行。

如宋朝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清代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

宋、元、明时期的殿试,一般在三月份举行。

清朝乾隆年间,殿试改为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为清朝的定制。

北宋中期以后,参加殿试者一般都被恩赐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据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列名次而已。

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的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名次排定后,要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举考试制度等级
第一级:童试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的入学 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参加童试仅为考取一个官 方学校生员资格,以求进入官方国有学校。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
第一场:县试 在各县进行,由考生所在县的县令主持。每年一次。
第二场:府试 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 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通过县、府试的读书人便可以称为童生。不管年龄大小, 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文童/儒童) 。
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
第四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 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 和出题,故又称“廷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 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 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 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 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录取名单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喜 中 了 举 人 , 报 喜 人 挤 了 一 屋 里 。 ”
邻 居 道 : “ 范 相 公 , 快 些 回 去 你 恭
!
第三级:会试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所谓会试 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以往各届 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由礼部主持(故 又称“礼闱” ),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在 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每三年一次,连考三 场,每场三日。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 称会试恩科。 会试时间是乡试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 月),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 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 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录取者称为“贡 士”(向皇帝贡献的人才) ,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科举的三级四试
我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于明,衰落于清,1905年终废除,前后绵延达千余年之久。

其中,明清两朝可谓是其鼎盛期。

当时的读书人首先要接受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县试通过后,再接受由本府知府主持的府试,府试及格后,取得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正式的科举考试。

明清两朝的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其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一、院试——考秀才
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主考官是学政,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六部等官员到各省任职,任期三年,任期内要依次到所辖各府、州去主持院试。

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

所谓岁试,即俗话所说的童生考秀才,通过岁试,童生就算是“进学”了,成为了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亦即秀才。

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继续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中了秀才,就脱离了平民阶层,走上了仕途的起点,地位比普通百姓高人一等,见了知县不用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动以刑罚。

二、乡试——考举人
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担任。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一般建在城内的东南隅。

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

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也称“乙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三、会试和殿试——考进士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又称“春闱”。

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

发榜在四月,正值杏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杏榜”。

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之后还要举行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也就到了头。

在揭榜时,要在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称传胪。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

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