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五)——科举制相关知识

【题文】中高考、自招对文言文的考查拓展到了文化常识,增加了文言文的考查难度。
为了准确地把握文言文大意,争取得高分,我们需要系统梳理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就是古代文化常识中经常考到的一部分内容,古人提到科举制时有哪些常见的称谓呢?一、科举制常用术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贡举、察举、制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后来“分科”贡举,也称科举。
汉代由郡、国考察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秀才)等科,叫察举。
除贡举外,皇帝亲自殿试取材,称为制举,也叫制科。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史的选官制度。
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分为九品,依品授官。
实际上以家世为重,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二、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
它起源于隋代,盛行于唐宋明清等朝代。
科举考试采取的是一种制度性考试方式,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在县级进行的,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文字功底;会试是在府级进行的,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性格、品德和学识;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考查候选人的才能和应对能力。
科举考试制度的对象标准是士人,不限于出身和社会地位。
这也是科举制度的一大特点,使得人们有机会通过努力考取功名。
科举考试独立于家族背景和财富,重视个人才能和知识水平,对于社会的精英选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一千多年,其影响深远。
它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流动性增加,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但优秀的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使得社会更具活力。
然而,科举考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理工科的重视不足,过分偏重文科等。
此外,由于考试的竞争激烈和题目的固定性,也容易出现应试教育和刻板印象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一种独特的选拔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文化常识(1)

明清科举简表高一年级学习目标:1.掌握月考试卷中出现的几个重要的文化常识。
2.运用文化常识正确解答文言文第二题。
重点难点:多积累常翻阅文化常识知识点。
一、明清时期科举考试1.科举: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又称为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2.童生试: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3.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4.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5.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明清时期科举简表二、顿首与稽首1.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
“顿”是稍停的意思。
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
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课题:月考文化常识导学案以叫顿首。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一、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二、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三、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四、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五、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一、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二、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三、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关于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自隋唐时期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进士科、明经科、秀才科、俊士科、明法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科学等多个领域。
科举考试的流程一般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秀才;乡试是由礼部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其中,殿试又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考试的题型和内容也很有特色,以明清时期的进士科为例,考试科目包括诗赋、经义、策问等,其中策问是针对时政或历史问题的回答。
进士科的考试难度很大,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许多考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和训练才能参加考试。
科举考试的文化常识还有很多,例如科举考试的制度、历史沿革、影响等。
此外,科举考试还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是必读书目之一,而许多
考生也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总之,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
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中包含了许多常识性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常识专题:
1. 科举制度的基本概念
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经史子集等经典以及诗词歌赋等文艺作品。
考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官场,例如通过家庭出身、战功、推荐等。
2.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因时代和地区而异,但总体来说,考试主要包括诗文写作、经义和策问等。
在诗文写作方面,考生需要创作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
在经义和策问方面,考生需要回答有关经典和社会问题的问题。
3. 科举制度的优缺点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公正和高效的官员选拔制度之一,它的优点是可以保证官员的质量和廉洁,同时也可以激发考生的进取心和才华。
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竞争激烈、考试严格、考生负担重等。
4.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还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层的流动性加强,为寒门士子提供了机会,同时也
推动了文化、文学和教育的发展。
5.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在明朝达到了巅峰。
在明朝,科举制度不仅涵盖了官员的选拔,还涉及到了学校教育和文学创作等方面。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衰落,考试内容也越来越简略。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被广泛应用于隋唐、宋元时期。
该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到唐代成熟,并延续至明清时代。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层建筑中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文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科举考试。
每年举行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各地州县的县城进行的,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会试是对乡试考生的进一步选拔,由皇帝亲自主持,仅供前一届乡试中的前几名考生参加。
殿试是最终的考试环节,由皇帝亲自考官,在皇宫内进行。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通过科举,大量的文人士子官员由此产生。
他们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智,参与国家政务,从而获得高贵的地位和丰厚的收入。
因此,参加科举考试一度成为晋升社会地位和提高家族声望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导致文学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对科举考试的要求,文人们开始注重诗歌、散文和策论等文体的写作,并将这些作品作为科举考试的参考资料。
这导致了唐宋时期文学的繁荣,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施也直接推动了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
科举考试注重语言和文学的运用,使得文人们开始研究文学的规范和风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学批评体系。
这些文学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为古代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表达渠道。
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发挥才智,可通过答卷来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
这对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文学创作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和历史活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应试技巧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使得一些考生为了迎合考试要求,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思想和创新。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施也导致了文人士子集体的保守和套路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级:童试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的入学 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参加童试仅为考取一个官 方学校生员资格,以求进入官方国有学校。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
第一场:县试 在各县进行,由考生所在县的县令主持。每年一次。
第二场:府试 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 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通过县、府试的读书人便可以称为童生。不管年龄大小, 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文童/儒童) 。
吴敬梓 《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
第四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 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 和出题,故又称“廷试”。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 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 “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 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 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 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 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 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录取名单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喜 中 了 举 人 , 报 喜 人 挤 了 一 屋 里 。 ”
邻 居 道 : “ 范 相 公 , 快 些 回 去 你 恭
!
第三级:会试
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所谓会试 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以往各届 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由礼部主持(故 又称“礼闱” ),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 ,在 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每三年一次,连考三 场,每场三日。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 称会试恩科。 会试时间是乡试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 月),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 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 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录取者称为“贡 士”(向皇帝贡献的人才) ,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第二级:乡试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明、清时期,每三年举行 一次,又称“大比”。一般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亦称“秋闱”。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 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 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 主持乡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 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 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 香,故又称 “桂榜”。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 “解jiè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 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了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 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 生。 ”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一辈 子也没有通过“童生试”,因 此被戏称为“老童生”。
第一级:童试
乡试 第三场:院试 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 又名提督学院 ,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 科试 廪生 式科举考试的资格。院试的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生员 清朝的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各 (秀才) 附生 增生 省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试,科试于准备乡试之 年前行之。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可以到官办的府、 岁试 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 州、县学读书,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 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 院试:学政主持 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 童生 廪生: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 府试:知府主持 称“廪生”。 增生: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 县试:县令主持 生”,但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附生:因初入学,附于诸生之末,故称为附学生员。 童试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 中府、州、县学生员(秀才)的别称。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 初级入学考试 “邑庠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