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科举制度的书籍

科举制度的书籍推荐及简介
1.《中国科举史》: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是作者三十多年研究科举史的心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2.《宋代科举社会》:是台大历史系教授梁庚尧的名作,多次再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影响力。
3.《明清科举制度与文治》:系统梳理了科举制度程式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明清科举制度与文风养成、士林好尚、官场生态等方面的关系。
4.《科举学新论》:引入和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探究科举学的独特研究对象及范畴、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的规范化问题,从理论上论证科举学作为一门跨学科学问和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5.《科举前史:九品官人法研究》:是宫崎市定的名作,对科举制度的前身——九品官人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上这些书籍,不仅可以让你更深入地了解科举制度的历史和演变,也可以帮助你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 1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的历史▲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
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状元梦
科场舞弊
(
湖 南
(
江 西
大 著 名
句衡登商长庐书
容阳封丘沙山院
)))) )))))):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论语·季氏篇》:
“鲤趋而过庭,(孔子)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夏代: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在官学中接受教育, 包括生产技能的学习和武士教育。
商代:学习文字知识,并接受“六艺”等文 化技能教育。
西周官学教育
国学
乡学
(大贵族子弟学校) (一般贵族子弟学校)
小学(7年制)
大学(9年或更长)
识字和“六艺”学习
修身、治国的相关知识
2、发展期
汉代:“独尊儒术”促进了官学的进一步发 展,此时期官学教育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 主。
李,王,张,刘,陈,杨,黄, 赵,周,吴,徐,孙,朱,马, 胡,郭,林,何,高,梁,郑, 罗,宋,谢,唐,韩,曹,许, 邓,萧,冯,曾,程,蔡,彭, 潘,袁,于,董,余,苏,叶, 吕,魏,蒋,田,杜,丁,沈, 姜,范,江,傅,钟,卢,汪, 戴,崔,任,陆,廖,姚,方, 金,邱,夏,谭,韦,贾,邹, 石,熊,孟,秦,阎,薛,侯, 雷,白,龙,段,郝,孔,邵, 史,毛,常,万,顾,赖,武, 康,贺,严,尹,钱,施,牛, 洪,龚。
蒙学读物之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讽刺小说,描写了官场的黑暗和丑陋。
其中,科举制度是小说中的一大重要元素。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由唐朝时期开始,到清朝末年废止。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由贡举、会试和殿试三部分组成的。
贡举是在县级选取文学才子,他们在考场上写了一篇八股文,取得了高分,就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则是在省城选拔出优秀的才子,以来预备掌握地方行政大权的官员。
通过会试后,便可参加殿试,殿试是在紫禁城中举行的考试,取得通过就可任职中央官员。
而科举制度是整个官场封闭的机制,唯有通过科举,才可以进入官场,成为一名官员。
在小说中,作为一个穷书生的秦淮岸背负着家族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参加了贡举。
在参加贡举的过程中,秦淮岸遇到了许多艰难困苦,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贡举中合格,成为一名榜眼。
榜眼是贡举中的第二名,代表着才华出众的人才。
在秦淮岸成功进入会试后,他一直处于争强好胜的心态下,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拿到了殿试中的状元头衔。
在小说中,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的人,并不是只有才华、能力出众的人,许多官员都是凭借着权势、金钱、关系等方式进入官场的。
而且一旦进入官场后,还有不断地花费财力和费力来买官升迁等等问题。
正是这样的情况,在小说中揭示了官场的黑暗面,展现出科举制度的漏洞和问题。
总之,《儒林外史》中的科举制度,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科举制度,其中才子薪火相传之美,也揭露了官场上的权力和不正之风。
同时也说明了科举制度不仅存在着漏洞和腐败,而且完善科举制度既是封建社会治理、整顿政治风气的必要手段,更是许多人升官发财的梦想所在。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篇一: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通常是指收集历代进士及举人姓名、出身、事迹、科第、出身年月、乡试会试时间和地点等信息的传记或科举文献。
这种书籍一般被认为是研究古代科举制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是衡量人才高低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和举人身份的人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这些名录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科举考试的制度和规则,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风俗,以及了解这些人才的成就和贡献。
除了收集进士和举人名录外,一些古代文献也记录了这些人才的事迹和成就。
例如,《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弟子中的许多进士和举人,他们的事迹和言行成为儒家经典中的一部分。
此外,《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也记录了古代王朝的兴衰和科举考试的制度和历史。
拓展: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是一种研究古代科举制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收集这些名录,我们可以了解科举考试的制度和规则,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风俗,以及了解这些人才的成就和贡献。
这些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除了收集进士和举人名录外,一些古代文献也记录了这些人才的事迹和成就。
例如,《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弟子中的许多进士和举人,他们的事迹和言行成为儒家经典中的一部分。
此外,《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也记录了古代王朝的兴衰和科举考试的制度和历史。
这些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了解这些人才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篇二: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通常是指记录历代进士和举人信息的文献,包括他们的姓名、生卒年、性别、出身门派、功名等级、官职情况等信息。
这些书籍主要用于科举考试的管理和记录,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关于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推荐:1.《进士题名碑》:这是唐代韩愈等人所立的一块碑,记录了唐代进士的题名情况。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
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
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
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
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
宋朝定制。
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
后历朝沿用,亦称殿。
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
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进士,科举制度。
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
”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
”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
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众科之中,此科尤贵。
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
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
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
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
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
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
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举人,选举制度。
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
后俗称举人。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
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
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
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
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
宋朝定制。
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
后历朝沿用,亦称殿。
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
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进士,科举制度。
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
”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
”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
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众科之中,此科尤贵。
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
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
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
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
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
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
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举人,选举制度。
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
后俗称举人。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
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通常是指收集历代进士和举人的名单、事迹、传记等资料的书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相关信息。
以下是一些有关历代进士举人名录的书籍推荐:
1.《中国科举考试史》:由中国科举考试博物馆编纂,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科举考试历史的书籍,包括进士和举人的名录、考试规则、
录取标准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科举考试录》:宋代官方编写的科举考试总集,收集了自隋朝以来各个朝代的进士和举人考试内容,是了解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资料。
3.《历代进士名录》:清代学者黄遵宪编纂,收集了自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进士名录,包括进士的等级、出身、姓名、事迹等信息,是了解古代进士的重要资料。
4.《中国进士大全》:清代学者王引之编纂,收集了自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进士名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记录进士考试和录取情况的巨著。
5.《举人名录》:清代学者陈康祺编纂,收集了自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举人名录,是了解古代举人的重要资料。
这些书籍都是有关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资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
古代科举考试的相关信息,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民俗
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
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
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
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
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
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
宋朝定制。
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
后历朝沿用,亦称殿。
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
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
进士,科举制度。
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
”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
”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
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众科之中,此科尤贵。
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
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
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
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
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
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
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
举人,选举制度。
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
后俗称举人。
专指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
隋唐时为进士科由官府特别是州、县、馆、监送往尚书省参加礼部或吏部考试者。
宋朝举人登科即授官,应试不合格允许继续应举。
未获士生,亦可免除丁役、身丁钱米:曾赴礼部试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许赎。
明清专指乡试取录者,有新中式、下第、坐监、署教和正榜、副榜之分。
可于次年进京会试,亦可直接为官。
贡生
贡生,明清入府、州、县学就读者称生员,经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者称贡生。
明清贡生名目不同;明朝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朝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均为正途出身。
另有以捐纳获贡生者称例贡。
岁贡,明清科举中贡士之称谓,属贡生之一种。
即每年由各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
明洪武十六年(1383)奏准,天下府、州、县学自明年始,岁贡生员一人。
二十五年,定府学岁贡二入,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
又名常贡。
清沿明制。
然看至学致考准授官,而愿入监肆业者鲜。
因甜食壤年深者挨次升贡,又称挨贡。
恩贡,明清贡监之一。
指科举制度中,凡遇国家庆典或登极诏书,依例将府、州、县学生员之当贡者,贡入国子监之制。
其为常例外之加贡,亦视为正途出身。
拔贡,选举名目。
明朝泛指增拔贡生之制。
清初定为五贡之一,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1742)改十二年一举。
每次选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人,由各学政经考选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者,分别派充京官、知县或教职。
副贡,清朝五贡之一。
乡试中列入副榜之生员准做贡监。
康熙元年(1662)曾停贡,十一年仍开贡例。
纳贡,明朝贡生之一种。
凡生员捐纳钱财进入国子监读书者称纳贡,由普通身份捐赀入监者称例监。
优贡,清朝五贡之一。
即贡入国子监生员之一种,亦称“优生”。
初分贡、监名色,廪生、增生准做优贡,附生准做优监。
乾隆(1736-1795)中定,每三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大省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到部朝考。
然无录用条例,故被选者多不赴京。
同治(1862-1874)中始定,优贡经廷试,列一、二等者用知县或教职,三等用训导。
亦属正途出身。
明经
明经,选举制度。
意为通晓经学。
始见于汉,自武帝尊崇儒术后,颇盛。
后虽不行,但渐成为明清学校贡生的俗称。
因而贡生有“明经进士”这称。
生员长久不能中举,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廪生,由廪生选贡生。
贡生分拔贡(每12年考选1次)、岁贡(每年选1次,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3年举选1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
顾名思义,贡生系贡举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
实际贡生并不入监读书,不过取得太学生的资格,一方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一方面可以通过"诠选"出任官职,主要是担任地方学校的教官。
庠生:科举时代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廪lǐn生:即“廪膳生员”,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
贡生:明、清时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
国子监:清代在京师设立的国学称国子监,亦称太学,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实际上分为贡生与(狭义的)监生两类。
贡生有五种:
①岁贡。
岁贡生由各府、州、县学食饩十年后的廪生按资历深浅挨次升贡,其名额视各府州县学之大小而不等,或一年、二年一名,或三年、四年、五年乃至十年一名。
②恩贡。
遇有国家庆典或登基颁布恩诏之年,以本年当出岁贡廪生出贡,称恩贡;次年再以各学廪生排在最前列者充当岁贡。
③拔贡。
拔贡由各省学政对各学生员进行专门考试,选其优者充之;选拔最初无定期,乾隆七年后定为每12年进行一次。
每届考试之年,由生员向自己所在的府、州、县学报名,经各学学官审查后申送本省学政参加考试。
录取名额一般为每府学二名,每州、县学一名。
④优贡。
优贡亦由各省学政考取,每三年一次,每省不过数人。
⑤副贡。
清代乡试各省按正式录取举人名额的五分之一录取副榜,称副贡。
以上五贡人员为正途出身,可以经礼部铨选做官,也可经考试入国子监读书(副贡不须考选)。
除以上“五贡”之外还有所谓例贡,由生员和监生捐赀取得。
举人:清代乡试中额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
如乾隆年间共取1200余名。
乡试正榜取中者称举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称副贡。
放榜之期在九月,因时值秋季,桂花盛开,所以也称桂花榜。
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
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
新科举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会试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以经过吏部的“拣选”或“大挑”就任低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