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的来历

秀才、举人、进士的来历秀才、举人、进士的来历科举,号称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参加科举的人员中有秀才、举人、进士等称号。
那么,这些称号有什么来历呢?1、秀才秀才,一词现在泛指读书人,最初的意思是优秀的人才,不止是读书人的优秀人才,其他方面的优秀人才都可以称为“秀才”。
最早有“秀才”之称的是西汉的贾谊。
司马迁在《史记·贾生列传》中写道,“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在这里,“秀才”是“优秀之才”的意思。
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官吏实行推荐制度,推荐“优秀的人才”到朝廷做官,即“举秀才”。
这时候的“举秀才”虽然是推荐制,但也要经过一定的考核。
隋唐科举制产生后,秀才就成了科举考试中的一科。
元明以后,秀才逐渐成了读书人的通称。
明清时期,秀才专指府学和县学的生员。
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经过童试,即最低级的县级考试,考上的称童生。
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虽然年龄很大,但依然称为童生,或者叫老童生。
这样,在科举考试中经过童试的人被称为秀才。
2、举人举人,原意是指被举荐的人,因为科举考试之前实行荐举制度,各地人才因为孝廉或者其他才能被举荐做官。
明清时代的科举考试中,秀才经过各省举行的乡试,中举后被称为举人。
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即使在全国级的会试中落榜,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因此,《范进中举》中才有范进考中举人后的发疯和众人一系列的反应。
3、进士进士,是中央级别的考中者。
公元605年科举制的开端,隋朝首次开科取士开的就是进士科。
隋、唐时期,进士科只是科举考试中的其中一科,也是考取最难的一科,因此,进士的地位也是各科之首。
唐代很多人都以考取进士为荣。
《唐才子传》选录唐代诗人278名,其中171人是进士出身。
可见,唐代诗人对进士的热衷程度。
孟郊曾有一首《登科后》描绘自己考中进士后的喜悦心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古代科举考试下为通过者的名称。
通过县级别的考试称秀才,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上公堂不用下跪。
通过了地方上省级别的考试-会试称举人。
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通过了京师会试全国级别考试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后将贡士分为三甲,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乡试,相当与县级别的考试,过了就是生员(秀才),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公堂不用下跪了。
举人就是通过了地方上的考试-会试,类似省级别。
可以有很多名,不是说第一名是举人,其他人就不是了。
贡士是进京赶考后由京城的官员审考,中了之后才叫的。
进士就是皇帝出面考试,中了的考生,一次大概有1-200多人。
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要游街的。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的关系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的关系很多人都以为秀才很一般,但实际上,秀才的水平可真不一般。
以一位同学为例,该同学在小时候入学堂,和其他同学都坐在同一房间内学习,叫做“同窗”。
同学要在县里参加县试,通过县试的,再去州里参加府试。
通过府试以后,才能去参加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
即,一批学生,要通过县里的统考,能过线者,才参加市里的统考,通过之后,参加省里的教育官员举办的考试,过线者方能成为秀才。
通不过的,就叫童生。
有八十多岁的老童生,也有过了秀才考试却一直不能中举的,考到死都没考上。
一个乡镇上,考上秀才的并不多,大约一个村里几年会出一个。
难度不小,但上得起学,有点智商,努力一下,还是可以考上的。
最难的是接下来的,秀才考举人,那不是一般的难啊。
考中举人相当于考上了清北秀才考举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秋闱。
秋天考试,秀才们到本省(即本土、本乡)考场集中参加,所以也叫“乡试”。
考试下来,数千名秀才,能有几十个名额。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疯了?就是因为考举人太难了。
考上了举人,就算是成了爷。
一个普通的县里,数年可以出一个举人。
《白鹿原》中的朱举人,就是一个典型。
举人择优成为地方官员,如果不能成为本地高官,则至少也是县里的名流,县令有大事,举人都要被请出来参加。
举人们春天参加国考意图成为进士秋闱结束,张榜公布中举名单。
中举的举人,和往年的举人,可以选择参加来年春天举行的京城会试,又叫“春闱”。
各地举人去京城考试,数千名举人,录取几十个人,凡是录取的,就叫贡士。
贡士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即可赐进士。
基本上,只要是考上贡士,就算是进士,殿试主要是为了排名。
譬如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的是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考进士的难度,可以说是变态的。
进士可以做重要官员甚至京官。
进士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要说张居正变态,是真变态,太厉害了,二十三岁考中进士。
更变态的还有,比方说杨廷和,十二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

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孝廉本是汉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
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
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
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
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
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
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
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
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
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
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
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
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
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
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
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
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
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
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
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
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
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
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
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
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
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
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
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
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
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
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
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古代科举的三试

古代科举的三试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605年)开始实行,直至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1300年。
明清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1、乡试、举人、解元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
每三年一次,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2、会试、贡士、会元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
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3、殿试、进士、状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为三月十五。
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14人三元及第: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棨、陈继昌。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童子式:
县试——生员秀才
府试——院士
正试:
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
会试贡试——(会元)
殿试——进士(第一名状元)
明、清两代为例:
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
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童生——刚开始学习的小孩。
秀才——最低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也叫秀才。
举人——生员(秀才)应三年一度的乡武,合格者称为举人。
进士——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探花——殿试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殿试第二名称榜眼。
状元——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后面的大学士好像就不是学位了,而是职称。
最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
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
可进入科举考试。
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3)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4)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
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一、县试、府试县试与府试算是初选,相当于县、市级的考试,选拔两次。
只要是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
通过了被称作童生。
基本上相当于高小水平。
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二、院试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
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
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
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
只是因为秀才与做官无缘,品级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给人“穷酸”的感觉。
实际上,秀才在当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
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私塾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
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
三、乡试乡试,算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
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
乡试考试过了,那就是举人了,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官的几率很大。
一般一个县里,数年才出一个举人。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人,结果喜极而疯,可见举人的份量之重,读书人渴求之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阅读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
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
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之称。
”间沟通的渠道。
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
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
明、清会试以
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榜眼。
,
,
会元。
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
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
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
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
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
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
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
州府试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