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举人数量及进士平均中试年龄考述

合集下载

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

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

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龚延明/邱进春【专题名称】明清史【原文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杭州)2006年3期第69~78页【作者简介】龚延明/邱进春,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龚延明(1940—),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职官科举制度及宋史研究;邱进春(1973—),男,江西崇仁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内容提要】进士统计是科举制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各种文献对明代进士录取人数记载不一,现在学者对此又缺乏必要的考证,以致不能得出统一而确切的统计数据。

充分利用明代登科录、明实录、各科题名记等第一手资料,是获取准确数据的前提。

在考证中,必须注意会试录取和殿试录取人数的不同,而进士统计必须以殿试录取为准。

依此标准,明代共取进士89科,实际总数为24595人。

【关键词】明代/进士/统计/殿试[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6)03—0069—10有明一代(1368—1644),二百七十余年间,一共产生了多少进士?历来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吴宣德曾对此作过综述。

他说:“如何炳棣先生(Mr.Ping-ti Ho)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明清社会史论》)统计为24594人;萧源锦《状元史话》统计为24 610人;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为24 866人;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为24 814人;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为24 452人。

”①由此他认为,统计数据的不统一,“实在让人怀疑建立在这样的统计结果上的论点的可信性”[1]。

但是,吴宣德本人对明代进士的统计数据同样不统一:他在《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中统计为24 861人[2]491,在《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中作24 878人[1],在最近发表的《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中又作24 790人②[3]80。

明代的科举

明代的科举

明代的科举1、明代科举概述明代科举是指明朝政府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

明代的科举包括文科举和武举。

本文只论述文科举。

一般认为明代的科举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一行,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北直隶在北京,南直隶在南京,各省在当地布政司考试,中式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乡试中榜称乙榜或乙科,乡试分地区规定取解人数。

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二月在礼部贡院举行,又称为礼闱、春闱等。

会试第一称为会元,中式者就可以参加殿试,会试自洪熙元年开始实行南北卷取士,后来又演化为南北中三卷取士。

殿试实际上就是对会试中榜者排定名次,定为三甲,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一二三甲都称进士,殿试取中为进士也称为甲科、甲榜。

乡试和会试考的内容一样,都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论、判、诏、诰、表,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

殿试只考策一道。

规定用八股文作答。

通过乙榜中为举人,再通过甲榜中为进士就称为两榜出身,一个人兼为解元、会元、状元称为“三元及第”,有明一代只有洪武时的黄观和正统时的商辂“三元及第”。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乡试前的科考也为一级考试,认为明代科举是四级考试。

辽宁师范大学的郭培贵教授则把殿试之后的庶吉士考试也看作是科举考试的一级,认为明代科举考试是五级考试。

2、明代科举的特点明代的科举相对于宋元科举更为成熟。

首先明代科举实现了科举与官办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

科举成为官办教育的轴心和导向,不论是中央的国子监,还是地方儒学,都是以科举考试为导向。

洪武二十六年(1393)制定的府州县学教官的考核标准也是以所教生员中式人数作为称职与否的主要依据。

明代科举应试考生也以官办学校里的生员为主体,到明后期甚至几乎完全来源于各级官办学校,以清初修《明史·选举志》时开篇就说:“科举必由学校”。

另外,官办教育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

明代官办学校还具备收容科举落第者的功能,国子监生更是可以直接入仕,这就成为科举功名的重要补充,从而大大缓解了明代科举录取率低的社会矛盾,增强科举制度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_年龄与空间分布_郭培贵

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_年龄与空间分布_郭培贵
明朝自洪武三年( 1370 ) 八月分别在应天和浙 江、 江 西、 湖 广、 福 建、 北 平、 山 东、 山 西、 陕 西、 河 南、 ① , 广东、 广西等十一行省举行首次乡试, 次年正月, 为 使“贤 才 众 多, 而官足任使” 又令各处乡试连举

中 国 古 代 史 文 化 与 社 会 研 究 176
郭培贵
摘 要: 明 代各直、 省乡试共 应 产 生解 元 1 278 人, 大 致 占 明 代 举 人 总 数 的 1. 25% 。 解 元 考中进 士 者
602 名, 占确知解元总数的 50% , 高出明代举人考中进士平均比率 26% ; 各直、 省解元 中进 士 率 以 浙 江 和 南 直为最高, 达 70% 以上, 而广西仅为 21. 8% 。各直、 省解元和解 元 进 士 空 间 分 布 的 广 泛 程 度与 其 科 举 的发 达程度呈正比; 南、 北直隶俱有外省人考中解元和解 元 进 士 者, 北 直 分 别 占 其 解 元 和解 元 进 士 总 数 的 41% 和 36. 2% 。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平均官年为 32. 24 岁, 比 一 般 进 士 的 平 均 官 年 小 0. 53 岁; 而 其 实 际 平 均 中式年龄则应为 33. 9 岁, 对改善明代官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活力状况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明代; 解元; 解元进士; 空间分布; 中式年龄 基金项目: 全 国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项 目“明 代 科 举 群 体 与 政 治 及 社 会 变 迁 研 究 ” ( 200913 ) ; 2011 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明代进士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 ( 11BZS030 ) 作者简介: 郭培贵,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 福州 350108 )

明朝进士列表

明朝进士列表

明朝进士列表•明朝進士列表本列表依年号罗列明朝科举考试进士金榜。

洪武[编辑]洪武年间共举办科考6次,发榜7次,共取一甲21名、二甲223名、三甲686名,合930名,平均每科取士155人。

•洪武四年辛亥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17名,三甲100名,共120名)•次年,明太祖下旨停科举,十二年后(即洪武十七年)方重新恢复。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107名,三甲362名,共472名)•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14名,三甲78名,共95名)•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12名,三甲16名,共31名)•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31名,三甲66名,共100名)•洪武三十年丁丑科殿试金榜(春榜一甲3名,二甲13名,三甲35名,共51名;夏榜一甲3名,二甲29名,三甲29名,共61名;合一甲6名,二甲42名,三甲64名,共112名)•本科三月殿试,中进士者皆为南方士子。

明太祖将试官治罪,自阅试卷,取中六十一人,皆为北方人,并于六月廷试,取韩克忠为状元。

故本科共发两榜,世称“春夏榜”,也称“南北榜”。

建文[编辑]建文年间共举办科考1次,共取一甲3名、二甲37名、三甲70名,合110名,平均每科取士110人。

•建文二年庚辰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37名,三甲70名,共110名)永乐[编辑]永乐年间共举办科考8次,共取一甲24名、二甲495名、三甲1310名,合1829名,平均每科取士228.625人。

•永乐二年甲申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93名,三甲374名,共470名)•永乐四年丙戌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65名,三甲151名,共219名)•永乐九年辛卯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32名,三甲49名,共84名)•本科于永乐七年(己丑年)会试后,因成祖前往北京巡狩,至永乐九年(辛卯年)三月方举行廷试,故本科亦称己丑科。

•永乐十年壬辰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39名,三甲64名,共106名)•永乐十三年乙未科殿试金榜(一甲3名,二甲95名,三甲253名,共351名)•自本科起,会试改在北京举行。

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

明代登科进士总数考
维普资讯
第 3 第 3期 6卷
20 0 6年 5 月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学 版 J 人
Jun l f hjagU iest( ma ie n oil cecs ora ein nvri Hu nt sadSca S i e) oZ y i n
全 国进 士 与 人 才 的 时 空 分 布 及 其 相 互 关 系 》 中 图 文化 研 宏 维 《 明 清 时 期 江 西 进 谢 论 士 的数 量 变 化 与 地 区分 布 》 2 9 作 48 8人 , 江 西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版 ) 2 0 见《 哲 3 0 0年 第 4期 , 2 第 3页 ; 洛 肯《 代 福 建 进 士 多 明 研 究 》 文 作 2 7 正 48 6人 ( 6 第 2页 )而 据 后 面 的 附 录 二 统 计 则有 2 9 , 48 0人 ( 2 0 2 9页 )何 炳 棣 在 《 清 进 士 与东 南 人 第 3— 5 ; 明 文 》 又作 2 8 中 29 0人 , 见缪 进 鸿 《 国东 南 地 区人 才 问 题 国 际 研 讨 会论 文 集 》 浙 江 大学 出版 社 19 中 , 93年 版 , 2 9页 。 第 1 ② 此数据未计入辽东都司人数 。
学者对此 又缺乏必要的考证 , 以致不能得 出统一 而确切 的统计 数据 。充 分利用 明代登科 录 、 明实录 、 各科 题名记等第一 手资料 , 是获取 准确数据 的前提 。在考证 中, 必须注意会试 录取和殿试 录取人 数的不 同, 而 进 士统计 必须以殿 试录取为准 。依此标准 , 明代共取进士 8 9科 , 实际总数为 2 9 人 。 45 5
教 育建 设与进 士 的地理 分 布 》 中又作 2 9 47 0人②口8。这 一 问题 产生 的根 源 , 了统 计 技术 上 可 能 _ 。 除 存 在 的误差外 , 在于 我们 对参 考文 献缺 乏必要 的考证 : 上 述学 者 的著 作 中 , 更 从 我们 看 不 到 相 关 的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什么意思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什么意思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什么意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指的是明朝进士是二十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明代进士指的就是在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四十岁考中举人或者进士;五十岁考中举人或进士的,一般指的会过六十,即七十)。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指的是在三十年间考上科举三次中进士。

在明朝历史上有一个叫做于谦的人,他在三十五岁时因为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一年多之后,便做了一个郎。

并且和别人一起做了两年的知县。

而于谦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晋升到了三十七岁。

而《论语》当中曾说过一个成语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龙门。

这个成语就是说的于谦升任御史之后不久就当上了江西按察司副使。

有说到于谦升为御史中丞之时,当时的皇帝给他封赐了一个官职叫翰林学士。

1、三十七岁到六十岁的意思。

《论语》里面有提到三十七岁的时候,孔子说过一句话叫做君子无二过,就是说君子过三过则无忧过。

而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受用的名言,意思就是君子的心态如果能够像君子那样守身如玉的话,那么他即使有再多的烦恼也不是什么大事。

在《论语》当中还提到当时宋朝有一位叫做王洙的人,他也是已经三十七岁了还没有高中到进士!而这位王洙说过一句话叫做若夫必无道者不可以入仕!所以说这句话里面还有很多寓意。

这句话也成为了之后宋朝文人们非常常用的诗句!而后来宋朝有一位叫做刘基来向他请教做什么工作。

刘基说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非常严重不稳定的时期,很多都有很大概率会发生战争!而要想防止这种情况很简单,就是要给国家一份稳定而且富有成效的工作计划!这个计划一定不能够太过于功利或空泛,要有长远规划!这个计划就是刘基经常跟朝廷上奏折,然后再由他负责处理这些事情!2、三十五岁到五十岁之间的意思。

30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指古代的进士三十岁以后再考一次中进士;而这就是因为古代的进士大多是从三十岁以后才开始考的,所以才能一步一步地晋升到三十七岁。

而三十七岁和三十五岁这两个年龄层的人考进士也是很难的,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是有年龄限制的,在三十五岁以后,考生们才能考出个秀才才能到了三十七岁时再考进士,而举人可以到四十岁时才考中;所以那时候三次考试都只能到五十岁了。

明朝举人名录明代举人名录

明朝举人名录明代举人名录

明朝举人名录明代举人名录01、郑钧:洪武三年(1370)庚午科举人,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进士。

02、王俊:洪武廿六年(1393)癸酉科举人,曾任广东宜伦县知县。

03、翟固:洪武廿六年(1393)癸酉科举人,曾任德州吏目。

04、徐恭信:洪武廿九年(1396)丙子科举人,曾任河南卫辉府同知。

05、孙奎:洪武廿九年(1396)丙子科举人,曾任北直隶浚县训导。

06、高升:洪武廿九年(1396)丙子科举人,曾任山西襄陵县教谕。

07、张端:洪武廿九年(1396)丙子科举人,曾任北直隶新乐县训导。

08、郭进:洪武廿九年(1396)丙子科举人,曾任山西岳阳县教谕。

09、耿直:建文二年(1399)己卯科举人,建文三年(1400)庚辰科进士。

10、袁通:建文二年(1399)己卯科举人,曾任山西太原府教授。

11、石盘:永乐元年(1403)癸未科举人,曾任北直隶饶阳县训导。

12、王纲:永乐元年(1403)癸未科举人,曾任山西阳曲县教谕。

13、李志:永乐元年(1403)癸未科举人,曾任山西长子县训导。

14、郑良:永乐元年(1403)癸未科举人,曾任淮府伴读。

15、韩瑜:永乐元年(1403)癸未科举人,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进士。

16、商勉: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举人,曾任山西石州训导。

17、张居珍: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举人,曾任福建按察司佥事。

18、李春: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举人,曾任潘府纪善。

19、李俭: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举人,曾任河南南阳县知县。

20、刘谅:永乐十八年(1420)庚子科举人,曾任山西忻州同知。

21、黄容:永乐十八年(1420)庚子科举人,曾任韩府长史。

22、赵奎:永乐十八年(1420)庚子科举人,曾任陕西华阴县教谕。

23、李琰:永乐十八年(1420)庚子科举人,不详。

24、刘玘:永乐廿一年(1423)癸卯科举人,曾任直隶顺德府教授。

25、王秦:永乐廿一年(1423)癸卯科举人,不详。

明代举人数量及进士平均中式年龄考述

明代举人数量及进士平均中式年龄考述

廣東 1443 41
廣西 892 23
雲南 213 10
貴州
4
5
合計
205 221
195
216 216 113 61 31
1571 《河南通志》卷 46《舉人》。
《四川通志》卷 35《舉人》。正統間共舉行四科鄉
試,共錄取舉人 160人;正統三年取平均數 40
1595 人。景泰間舉人數共 291人,景泰元年、四年錄
1
「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湖廣 1721 54 山東 1381 31
284 214
2059
《湖廣通志》卷 34《舉人》。 洪武三、四、五年三科舉人名數全缺。
1626 《山東通志》卷十五之一《制科》。
河南 1331 35 四川 1334 40
陝西 910 31
山西 1183 38
不同解額 始行之科及實行科數
550 嘉靖十九年庚子等 2科
解額
各解額 實行時期 錄取總數
1185 2370
宣德四年己酉 1科
545 545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等 9科 1190 10710
宣德七年壬子等 2科
575 1150 萬曆元年癸酉等 7科
1195 8365
正統六年辛酉等 3科
760 2280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 1科 1220 1220
2048 壬子二科共載 6人。又載洪武八年乙夘科(郭按:
疑科別有誤)1人。
2559 《江西通志》卷 52《選舉四》。
2297 1789
《浙江通志》卷 134《舉人》。 洪武四年辛亥科舉人名數缺載。
《福建通志》卷 37《舉人上》。
①《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第 138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正德六年
20
正德九年
28
正德十二年
20
正德十五年

嘉靖二年

嘉靖五年
18
嘉靖八年
22
嘉靖十一年

嘉靖十四年
32
嘉靖十七年
31
嘉靖二十年
33
嘉靖二十三年
38
明代舉人數量及進士平均中式年齡考述 257
33
34
31
29
32
28

26
32
34
33
36

36
39


33
31.59 歲
36
22


40
39
39
正徳五年庚午 1 科 1270 1270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等 7 1287

9009
正徳八年癸酉等 8 科 1170 9360 崇禎九年丙子等 2 科 1293 2586
嘉靖十六年丁酉 1 科 1180 1180 崇禎十五年壬午 1 科 1415 1415
合計
37170 合 計
42940
合計
80110
合計
22289
需要說明的是,上表所統計的“二萬二千二百八十九人”人,還只是一個不足 的統計數字,即實際的錄取數應大於此數。因統計所依據的有些省份的文獻對洪 武初年的舉人數嚴重缺載,如《江南通志》載洪武四年辛亥、五年壬子二科舉人 僅為六人,《陜西通志》、《甘肅通志》分載洪武三、四、五年三科陝西舉人名數 僅為八人,《浙江通志》對洪武四年辛亥科,《湖廣通志》對洪武三、四、五年三 科舉人名數則完全無載。
26

30
38
38
32
29
35
25
35
32
27
27
31
29
25
25
23
33


31
24
36
36
37
18
31.45 歲
30.8
31.6
32.52 32.45 31.84 歲
由上表所示可知,明代會元和鼎甲三人中年齡最大者是成化十四年狀元曾 彥,為 60 歲;年齡最輕者為嘉靖五年會元趙時春和萬曆四十七年探花陳子壯, 皆為 18 歲;二者竟相差 42 歲!但這都屬明代進士中的極端例子。事實上,表中 所有中式者的平均中式年齡僅為 31.84 歲;若分不同時段統計,永樂至天順間平 均為 31.59 歲,成化至嘉靖間平均為 32.47 歲,隆慶、萬曆間為 31.45 歲,相差 僅在 1 歲之間,說明二百多年間進士的平均中式年齡變化不大。



28
3《国家、科举与社会》,第 132 页。
正統十三年
31
景泰二年

景泰五年

天順元年
33
天順四年
32
天順七年
25
成化二年

成化五年

成化八年
39
成化十一年
24
成化十四年

成化十七年
25
成化二十年

成化二十三年

弘治三年
30
弘治六年

弘治九年
24
弘治十二年
30
弘治十五年
45
弘治十八年
19
正德三年
二、按解額錄取總數
在明代九十次鄉試中,有七十次都是按朝廷規定的解額錄取的,占開科總數 的 78%。儘管規定的各省直解額也時有變化2,但具體到每科的錄取數還都是確
2第請3見95筆-3者99所頁制。《明代各直省鄉試錄取額數沿革表》,載《明史選舉志考論》中華書局 2006 年版,
明代舉人數量及進士平均中式年齡考述 255
錄取總數
解額
各解額 實行時期 錄取總數
宣德元年丙午 1 科 550 550
嘉靖十九年庚子等 2 科 1185 2370
宣德四年己酉 1 科 545 545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等 9 1190

10710
宣德七年壬子等 2 科 575 1150 萬曆元年癸酉等 7 科 1195 8365
正統六年辛酉等 3 科 760 2280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 1 科 1220 1220
樂九年、正統元年、弘治十二年、嘉靖二十六年、隆慶二年、萬曆八年、萬曆三
十二年《進士登科錄》所載進士中式年齡資料,分年齡段對其進行了統計,並得
出以下結論:“進士中式時的年齡,多在 20—50 之間,20 以下及 50 以上,僅是
個別現象。從時間上說,萬曆之前,以年齡 30—39 歲一檔為多,進士年齡有偏 高的特點;萬曆以後,進士年齡結構呈下降趨勢,以 20—29 歲一檔居多”3。在
試,共錄取舉人 160 人;正統三年取平均數 40
人。景泰間舉人數共 291 人,景泰元年、四年錄
取數則應減去景泰七年定額錄取數 70 人,為 221
人。
陝西舉人錄取名數分載於《陜西通志》巻 31《舉
人》、《甘肅通志》卷 33《舉人》。其中洪武初年
嚴重缺載,如兩《志》載洪武三、四、五年三科 陝西 910 31 195 1136 舉人僅有 8 名。景泰元、四年舉人數則應等於兩
山東 1381 31 214 1626 《山東通志》卷十五之一《制科》。
河南 1331 35 205 1571 《河南通志》卷 46《舉人》。
四川 1334 40 221 1595 《四川通志》卷 35《舉人》。正統間共舉行四科鄉
1《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第 138 页。
254 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
此,錢氏只是指出了大多數進士中式的年齡範圍,而沒有指出進士中式的平均年
齡,所以仍顯得過於籠統。對此,筆者做了進一步的考察。
如何計算有明一代進士中式的平均年齡,最可靠的辦法自然是用明代的進士
總數去除明代進士的年齡總數。但可惜明代並沒有留下所有進士中式年齡的完備
資料。所以,今天只能採取抽樣統計的辦法來做出判斷。在明代科舉文獻中,《皇
景泰七年丙子等 4 科 1145 4580
萬曆二十五年丁酉等 2 1225

2450
成化四年戊子等 2 科 1155 2310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等 2 1200

2400
成化十年甲午等 7 科 1160 8120
萬曆三十七年己酉等 1 1205

1205
弘治八年乙卯等 5 科 1165 5825 萬曆四十年壬子等 1 科 1210 1210
39
41
27
40

60

36

44
31


3820─源自─3031

34
26
30
23
25
24
30
30
23
28

22
33

26
30
33
20
24
34
20
46
36
34
34
20
39
30
27
37
26

21
26
37
36
26
33
25
22
28
40
37
35
35
39
46
31

25
33
27
38
41
258 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
《廣西通志》卷 71《舉人》。洪武三年庚戌科僅 廣西 892 23 113 1028 載 1 人,四年辛亥、五年壬子二科缺載。
雲南 213 10 61
《雲南通志》卷 20 上《舉人》。始於洪武二十六年 284 癸酉科,加丙子科洪武雲南舉人僅 4 人。
貴州 4
5
31
《貴州通志》卷 26《舉人》。貴州有舉人始于永樂 40 辛卯科,附雲南鄉試。
明代舉人數量及進士平均中式年齡考述 259
另,統計《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齒錄》提供的該科 47 位進士的中式年齡4, 得出平均中式年齡為 31.77 歲。又統計錢茂偉《明代史家生卒年補證例舉》提供 的《登科錄》或《履歷》或《序齒錄》等文獻記載的三十四位元進士的中式年齡 5,得出平均中式年齡為 31.12 歲。
明代進士中式的年齡狀況如何?這是一個十分具體的問題,但又是研究明代 科舉必須回答的問題,因為不弄清這個問題,就難以對進士中式前用於準備考試
256 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
的時間及其出仕年齡做出準確的判斷,連帶著也影響到對明代科舉的作用做出切
合實際的評價。
錢茂偉先生《國家、科舉與社會》一書對此首先做了有益的探索,他根據永
會 元 中 狀元中 榜 眼 中 探花中 平均年齡
式年齡 式年齡 式年齡 式年齡
永樂二年

36


永樂七年


29
54
永樂十年



29
永樂十三年
26

36
18
永樂十八年

39


宣德二年


20
26
宣德五年


33
41
宣德八年

32
39
34
正統元年
28


28
正統四年

23

25
正統七年



31
正統十年
嘉靖二十六年 嘉靖二十九年 嘉靖三十二年 嘉靖三十五年 嘉靖三十八年 嘉靖四十一年 嘉靖四十四年 隆慶二年 隆慶五年 萬曆二年 萬曆五年 萬曆八年 萬曆十一年 萬曆十四年 萬曆十七年 萬曆二十年 萬曆二十三年 萬曆二十六年 萬曆二十九年 萬曆三十二年 萬曆三十五年 萬曆三十八年 萬曆四十一年 萬曆四十四年 萬曆四十七年 平均年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