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历史中的科举: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监生和状元都是什么级别

历史中的科举:童⽣、秀才、举⼈、进⼠、监⽣和状元都是什么级别历史中的科举:童⽣、秀才、举⼈、进⼠、监⽣和状元都是什么级别2018-09-04 快乐⽼年4...科举制,⼜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分科取⼠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605年)开始实⾏,直⾄1905年举⾏最后⼀科进⼠考试为⽌,前后经历1300年。
科举⾥的状元、秀才等名次,直到今天还挂在中国⼈的嘴边。
1、童⽣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不管年龄⼤⼩,未考取⽣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或儒童。
但需要注明的是,童⽣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
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才能被称作童⽣,成为童⽣⽅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2、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最初亦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种。
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词⼀度变成了读书⼈的泛称。
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
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3、举⼈汉代取⼠,⽆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称所举之⼈。
唐、宋时有进⼠科,凡应科⽬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
⾄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为举⼈,亦称为⼤会状、⼤春元。
中了举⼈叫“发解”、“发达”。
习惯上举⼈俗称为“⽼爷”,雅称则为孝廉。
4、监⽣监⽣,是国⼦监学⽣的简称。
国⼦监是明清两代的最⾼学府,照规定必须贡⽣或荫⽣才有资格⼊监读书,所谓荫⽣即依靠⽗祖的官位⽽取得⼊监的官僚⼦弟,此种荫⽣亦称荫监。
监⽣也可以⽤钱捐到的,这种监⽣,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5、进⼠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
隋炀帝⼤业年间始置进⼠科⽬。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中试者皆称进⼠。
元、明、清时,进⼠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称进⼠。
且分为三甲:⼀甲3⼈,赐进⼠及第;⼆、三甲,分赐进⼠出⾝、同进⼠出⾝。
何谓庠生、廪生、太学生、贡生、贡士、举人

何谓庠生、廪生、太学生、贡生、贡士、举人有人问我文献中的庠生、邑庠生、廪生、太学生、贡生、举人、贡士具体怎么解释?这些名词解释起来非常麻烦,就整理了一下放上来和大家共享。
庠生庠是古代学校之名,故学生称庠生。
后来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生员是指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
后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经过县州级考试,即'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
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
如元柯丹邱《荆钗记·会讲》:「家无囊橐,忝列庠生之数。
」清刘大櫆《吴君墓志铭》:「子一人,定,邑庠生。
」廪生生员名目之一,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
又称廪膳生。
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
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
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
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
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
清制略同。
参阅《明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
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
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
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
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
太学生在太学里就读的学生。
太学即国学。
是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
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
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如《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
封建科举制度四级是指

封建科举制度四级是指引言封建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文化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在封建科举制度中,四级是指进士、举人、解元和贡士这四个阶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封建科举制度四级的含义、选拔方法和影响。
封建科举制度四级的含义在封建科举制度中,四级代表了官吏的不同层次和地位。
四级的含义如下:1.进士:进士是最高级别的科举称号,也是封建社会最高层次的官员。
进士分为三甲,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进士可以参与朝廷的决策,担任国家重要职位。
2.举人:举人是进士之前的一个级别,他们通过乡试合格后,可以参加阁试,考取进士称号。
举人在地方上担任一些低级官职,但地位已经高于普通百姓。
3.解元:解元是举人最高的成绩,每次乡试第一名的考生,都被称为解元。
解元在乡试合格后,可以进入省城参加会试。
4.贡士:贡士是指通过会试后,但没有考取进士称号的考生。
虽然没有晋升为进士,但贡士仍被视为有才能的人才,担任一些官职是常见的。
封建科举制度四级的选拔方法在封建科举制度中,四级的选拔流程如下:1.乡试:乡试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第一关。
每个考区都会在固定的时间举行乡试。
考生需要通过乡试才能晋级到下一级别。
乡试主要考察文化程度和基础知识。
2.阁试:阁试是举人级别的选拔环节。
通过乡试合格后,考生会被邀请参加阁试。
阁试相对较难,考察文学才能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3.会试:会试是解元和贡士级别的选拔环节。
通过阁试合格后,考生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在省城举行,由皇家考官主持。
会试主要考察政治水平和才能。
4.步取进士:通过会试合格后,解元可以进入步取官试的环节。
步取官试是最后一关,通过考核后才能取得进士衔。
封建科举制度四级的影响封建科举制度四级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1.社会稳定:封建科举制度四级的选拔制度公平而严格,通过以文学才能选拔官员,减少了世袭现象的出现。
这样的选拔方式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
2.文化传承:封建科举制度使得文化成为优秀官员的必备素质。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位先后排名是什么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位先后排名是什么这几位先后的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
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
可进入科举考试。
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3)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4)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
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一、县试、府试县试与府试算是初选,相当于县、市级的考试,选拔两次。
只要是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
通过了被称作童生。
基本上相当于高小水平。
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二、院试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
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
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
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
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
只是因为秀才与做官无缘,品级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给人“穷酸”的感觉。
实际上,秀才在当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
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私塾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
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
三、乡试乡试,算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
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
乡试考试过了,那就是举人了,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官的几率很大。
一般一个县里,数年才出一个举人。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人,结果喜极而疯,可见举人的份量之重,读书人渴求之深。
什么是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

什么是秀才、举⼈、贡⼠、进⼠、状元、榜眼、探花?什么是秀才、举⼈、贡⼠、进⼠、状元、榜眼、探花?古代科举分六级。
第⼀级县试,更像是扫盲,毕业者为童⽣。
第⼆级府试,恭喜⼩学毕业,还是童⽣。
第三级院试,现在你可以参加第三级院试考试了,考上了,恭喜,你就是光荣的秀才了,可以免你⾃⼰⼀⼈税赋劳役了,对于⼤部分读书⼈他们⼤多⼀辈⼦就⽌步于此了,⼤概像现在的⾼中⽔平了。
第四级乡试,你拥有秀才资格就可以来参加以省为单位举办的乡试了,因为⼀般都是在秋天举⾏,所以也称“秋闱”。
考上了你就是举⼈⽼爷了,算是步⼊公务员⾏列了,可以做官了(前提你得有钱或有背景),乡试第⼀名也称解元,最著名的当属唐伯虎唐解元。
举⼈,⼤概相当于扩招前的⼤学本科⽔平。
第五级会试,你拥有了举⼈资格,就可以在乡试的来年进京赶考了,会试⼀般在春天举⾏,所以也称春闱。
最早科举刚开始时,这就是最⾼级别考试了,后来皇帝怕主考官结党营私,⼜加了⼀道殿试,那是后话。
参加会试的考⽣统称贡⽣,考上了就是准进⼠了(还要等皇帝殿试钦点),这个很难,每届⼤概就三百⼈左右,会试第⼀名也称会员(不是QQ那种),不过作⽤不⼤,历史上⼤部分会员都没有笑到最后。
第六级殿试,会试结束,如果你⾦榜题名的话,恭喜,只要接下来不犯傻你基本就是进⼠了。
接下来就是皇帝主考的殿试了,这样你就可以⾃称是皇帝的学⽣了,天⼦门⽣就此⽽来。
殿试只要不犯⼤错,基本都能过(最早宋朝时,殿试也刷落⼈,但后来⼀个落第的⼠⼦愤⽽转投西夏,给宋朝造成了巨⼤损失,从此殿试基本不犯⼤错就不刷落了)。
殿试结果分三等,第⼀等进⼠及第,就三⼈:即状元、榜眼、探花;第⼆等赐进⼠出⾝,第四名到第⼀百名左右都是;第三等赐同进⼠出⾝,剩下⼀两百⼈都是。
进⼠⼤概相当于现在博⼠后⽔平。
其实除了这六级以外,还有⼀个更⾼级别的考试。
宋朝时叫制科,⾮常⾮常难,需要⾮常⾮常的博才⾏,这⼀级别更多是荣誉象征,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相当于院⼠级别了。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古代科举考试下为通过者的名称。
通过县级别的考试称秀才,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上公堂不用下跪。
通过了地方上省级别的考试-会试称举人。
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通过了京师会试全国级别考试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后将贡士分为三甲,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乡试,相当与县级别的考试,过了就是生员(秀才),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公堂不用下跪了。
举人就是通过了地方上的考试-会试,类似省级别。
可以有很多名,不是说第一名是举人,其他人就不是了。
贡士是进京赶考后由京城的官员审考,中了之后才叫的。
进士就是皇帝出面考试,中了的考生,一次大概有1-200多人。
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要游街的。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的关系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的关系很多人都以为秀才很一般,但实际上,秀才的水平可真不一般。
以一位同学为例,该同学在小时候入学堂,和其他同学都坐在同一房间内学习,叫做“同窗”。
同学要在县里参加县试,通过县试的,再去州里参加府试。
通过府试以后,才能去参加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
即,一批学生,要通过县里的统考,能过线者,才参加市里的统考,通过之后,参加省里的教育官员举办的考试,过线者方能成为秀才。
通不过的,就叫童生。
有八十多岁的老童生,也有过了秀才考试却一直不能中举的,考到死都没考上。
一个乡镇上,考上秀才的并不多,大约一个村里几年会出一个。
难度不小,但上得起学,有点智商,努力一下,还是可以考上的。
最难的是接下来的,秀才考举人,那不是一般的难啊。
考中举人相当于考上了清北秀才考举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秋闱。
秋天考试,秀才们到本省(即本土、本乡)考场集中参加,所以也叫“乡试”。
考试下来,数千名秀才,能有几十个名额。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疯了?就是因为考举人太难了。
考上了举人,就算是成了爷。
一个普通的县里,数年可以出一个举人。
《白鹿原》中的朱举人,就是一个典型。
举人择优成为地方官员,如果不能成为本地高官,则至少也是县里的名流,县令有大事,举人都要被请出来参加。
举人们春天参加国考意图成为进士秋闱结束,张榜公布中举名单。
中举的举人,和往年的举人,可以选择参加来年春天举行的京城会试,又叫“春闱”。
各地举人去京城考试,数千名举人,录取几十个人,凡是录取的,就叫贡士。
贡士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即可赐进士。
基本上,只要是考上贡士,就算是进士,殿试主要是为了排名。
譬如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的是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考进士的难度,可以说是变态的。
进士可以做重要官员甚至京官。
进士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要说张居正变态,是真变态,太厉害了,二十三岁考中进士。
更变态的还有,比方说杨廷和,十二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
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
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
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
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
宋朝定制。
太祖开宝八年(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
后历朝沿用,亦称殿。
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
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进士,科举制度。
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
”郑玄注:“进士,可以授爵禄也。
”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
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众科之中,此科尤贵。
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
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
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
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
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
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
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举人,选举制度。
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
后俗称举人。
专指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科举制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小识近年,修志、编谱成为乡镇村族中的一盛事。
在编写的过程中,有些人碰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不甚明嘹,而出现了一些小纰漏,如把“明经进士”视为“进士”等。
这里借助《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查阅抄录出来做为答案。
现将有关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的资料归纳成篇,提供给同行和读者,以兹参考。
状元
状元,科举制度,指文科、武科殿试第一名,始见于唐。
初因应礼部试得中放榜,故称第一名为状头(元)。
宋朝定制。
太祖开宝八年
(975)殿试,重定礼部合格举人名次,正式用以称得第一名者。
后历朝沿用,亦称殿。
明清文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修撰。
武状元之制以崇祯四年
(1631)取录王来聘始,授副总兵;清授一等侍卫。
进士
进士,科举制度。
周始定为取士之去,取士可以进而士之意。
《礼记.王制》: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日进士。
”郑玄注:
“进士,可以授爵禄也。
”隋炀帝时始定为科目之名,亦用以称由此科目而取录者。
唐朝试诗、赋及时务第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甲第从九品上,乙第从九品下。
众科之中,此科尤贵。
唐宋,凡应此科考试举人皆称进士,已登第则自称“前进士”。
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
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
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
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
元朝以蒙古、色目人为右傍,其试题较汉人、南人的左榜为易。
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
明清沿前制,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
进士多入为翰林官。
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授修撰,
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
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等官。
举人
举人,选举制度。
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
后俗称举人。
专指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
隋唐时为进士科由官府特别是州、县、馆、监送往尚书省参加礼部或吏部考试者。
宋朝举人登科即授官,应试不合格允许继续应举。
未获士生,亦可免除丁役、身丁钱米:
曾赴礼部试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许赎。
明清专指乡试取录者,有新中式、下第、坐监、署教和正榜、副榜之分。
可于次年进京会试,亦可直接为官。
贡生
贡生,明清入府、州、县学就读者称生员,经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者称贡生。
明清贡生名目不同;明朝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
清朝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均为正途出身。
另有以捐纳获贡生者称例贡。
岁贡,明清科举中贡士之称谓,属贡生之一种。
即每年由各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
明洪武十六年
(1383)奏准,天下府、州、县学自明年始,岁贡生员一人。
二十五年,定府学岁贡二入,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
又名常贡。
清沿明制。
然看至学致考准授官,而愿入监肆业者鲜。
因甜食壤年深者挨次升贡,又称挨贡。
xx,明清xx之
一。
"指科举制度中,凡遇国家庆典或登极诏书,依例将府、州、县学生员之当贡者,贡入国子监之制。
其为常例外之加贡,亦视为正途出身。
拔贡,选举名目。
明朝泛指增拔贡生之制。
清初定为五贡之一,每六年一次,乾隆七年
(1742)改十二年一举。
每次选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人,由各学政经考选保送入京,经朝考合格者,分别派充京官、知县或教职。
副贡,清朝xx之
一。
"乡试中列入副榜之生员准做贡监。
康熙元年
(1662)曾停贡,十一年仍开贡例。
1纳贡,明朝贡生之一种。
凡生员捐纳钱财进入国子监读书者称纳贡,由普通身份捐赀入监者称例监。
优贡,清朝xx之
一。
"即贡入国子监生员之一种,亦称“优生”。
初分贡、监名色,廪生、增生准做优贡,附生准做优监。
乾隆(1736-1795)中定,每三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大省
五、六名,中省
三、"四名,小省
一、"二名,到部朝考。
然无录用条例,故被选者多不赴京。
同治(1862-1874)中始定,优贡经廷试,列
一、"二等者用知县或教职,三等用训导。
亦属正途出身。
明经
明经,选举制度。
意为通晓经学。
始见于汉,自武帝尊崇儒术后,颇盛。
后虽不行,但渐成为明清学校贡生的俗称。
因而贡生有“明经进士”这称。
生员长久不能中举,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廪生
(每12年考选
贡(无定期)、副贡(每
系贡举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
实际贡生并不入监读书,不过取得太学生的资格,一方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一方面可以通过
庠生:
科举时代称xx县学的生员。
廪lǐn生:
即“廪膳生员”,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
贡生:
明、清时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
xx:
清代在京师设立的国学称国子监,亦称太学,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实际上分为贡生与(狭义的)监生两类。
贡生有五种
①岁贡。
岁贡生由各府、州、县学食饩十年后的廪生按资历深浅挨次升贡,其名额视各府州县学之大小而不等,或一年、二年一名,或三年、四年、五年乃至十年一名。
②恩贡。
遇有国家庆典或登基颁布恩诏之年,
前列者充当岁贡。
③拔贡。
拔贡由各省学政对各学生员进行专门考试,选其优者充之
12年进行一次。
每届考试之年,由生员向自己所在的府、州、县学报名,经各学学官审查后申送本省学政参加考试。
录取名额一般为每府学二名,每州、县学一名。
④优贡。
优贡亦由各省学政考取,每三年一次,每省不过数人。
⑤副贡。
清代乡试各省按正式录取
以经礼部铨选做官,也可经考试入国子监读书(副贡不须考选)
和监生捐赀取得。
举人:
清代乡试中额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
余名。
乡试正榜取中者称
xx盛开,所以也称xx榜。
第一名称
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
科举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参加礼部会试
员。
1次)、岁贡(每年选3举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称副贡。
放榜之期在九月,因时值秋季,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
匾额悬挂住宅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
新1次,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1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
顾名思义,贡生"诠选"出任官职,主要是担任地方学校的教官。
:
以本年当出岁贡廪生出贡,
名额的五分之一录取副榜,称副贡。
以上五贡人员为正途出身,可解元,第二名称
;会试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以经过吏部的;。
除以上
xx,
第三、"四、五名称
2,xx选贡生。
贡生分拔xx贡;
五贡”之外还有所谓例贡,由生员
“拣选1200年举选
次年再以各学廪生排在最选拔最初无定期,乾隆七年后定为每举人“如乾隆年间共取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或“大挑”就任低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