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贡士、进士与连中三元

合集下载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位先后排名是什么?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这几位先后排名是什么?

秀才、举⼈、贡⼠、进⼠、状元、榜眼、探花,这⼏位先后排名是什么?这个就是著名的科举制度了,那我们来简单说⼀下科举制度究竟是怎么样的。

随着秦朝的建⽴,庞⼤的帝国需要的是⼀个官僚⽂官团队来管理,那些这些官员是如何选拔起来的呢?⼤概前后产⽣了四种选拔⽅式,也代表着四个时期。

分别是夏商周的世官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还有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

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也就是官职是由贵族世袭的。

察举制,由官员推荐还有征召,主要标准就是德才,⽐如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开始还会看德才,后来就主要看门第了,科举制度那就是完全看个⼈能⼒了。

我们现在主要来说⼀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那我们来看看⼀个读书⼈是如何⼀步步成为进⼠,乃⾄状元,榜眼,探花的。

正式的科举考试是乡试、会试、殿试,想必⼤家有听过连中三元,这三元呢,就是这三场考试的第⼀名,其中乡试的第⼀名叫解元,会试的第⼀名叫会元,殿试的第⼀名叫状元。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共有⼗七位,其中⽂状元⼗四位,武状元三位,可见连中三元是多么的困难。

其实在乡试之前还有⼀场考试,叫童试,⼤家可不要望⽂⽣义,认为这个是类似⼩学⼊学考试。

童试也⼀样分成三场考试,那就是县试,府试,院试。

我们知道明清的⾏政划分是按照省,府,县,也就是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省市县,这些考试的⼈叫童⽣,先是到县⾥考试,然后及格的⼈到府⾥考试,及格的⼈再到省⾥考试。

为什么叫院试呢,因为各省学政⼜叫提督学院,所以省⾥这场考试也叫做院试。

童⽣在童试⾥⾯⽐较优秀的⼈就获得⽣员的资格,我们俗称秀才,也就是说⼀般的读书⼈要经过童试的县市省级考试,优秀的⼈成为秀才。

乡试就是秀才参加的考试,由各省组织考试,三年⼀次,⼦、卯、午、⾣年⼋⽉开考,乡试考上了,就是举⼈了。

会试就是由六部之⼀的礼部来主持了,在乡试的第⼆年,丑、⾠、未、戌年⼆⽉开考,会试中榜的⼈叫贡⼠,这个贡⼠就是准进⼠了。

殿试由皇帝亲⾃主持,和会试同年三⽉,殿试主要是决定这些贡⼠的名次排序。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一、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二、古代科举制度的程序三、古代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四、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则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由于在殿试之后,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鳖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因此也就有了“独占鳌头”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中进士)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官,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

去月官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

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课后练习】1.古代科举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考取第二名被称为( )。

A.状元B.探花C.榜眼D.解元【答案】C。

解析: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传统寓意纹样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辟铜钱或三个元宝米表示。

寓意“连中三元”。

清代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文三元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

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共有18人三元及第,他们是文科15位,武三元3位。

文科唐朝:张又新、崔元翰;宋朝: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孟宋献;辽代:王棠;元朝:王宗哲;明朝:黄观、商辂;清朝:钱棨、陈继昌。

武科明朝: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

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

明朝: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

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清朝: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

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

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黄观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真可谓“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它们是古代科举考试下为通过者的名称。

通过县级别的考试称秀才,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上公堂不用下跪。

通过了地方上省级别的考试-会试称举人。

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通过了京师会试全国级别考试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后将贡士分为三甲,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乡试,相当与县级别的考试,过了就是生员(秀才),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公堂不用下跪了。

举人就是通过了地方上的考试-会试,类似省级别。

可以有很多名,不是说第一名是举人,其他人就不是了。

贡士是进京赶考后由京城的官员审考,中了之后才叫的。

进士就是皇帝出面考试,中了的考生,一次大概有1-200多人。

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要游街的。

连中三元知多少

连中三元知多少

所谓“连中三元”,指的是连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和殿试第一名状元。
在长达1000多年的科举中,能够摘下“三元”桂冠的,仅仅13人,平均100年才有一人。如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等。
〖知道〗“连中三元”知多少
(作者 华子)
-------------------------
“三元”是封建科举中的一个名词,即“解元”、“会元”和“状元”的合称。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前后经历1300多年。
整个科举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5个阶段,其中县
乡试每隔3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是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殿试是由会试合格者参加,由皇帝主持,或任命大臣代理主持。
这是科场上一种最高层次的考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学常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统治阶级收买⼠⼈为之服务的⼀种⼿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

以下是⼩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学常识,欢迎阅读。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有孝廉、贤良⽂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

”《陈情表》:“前太守⾂逵,察⾂孝廉;后刺史⾂荣,举⾂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级官僚或地⽅政府的官吏任⽤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之⼀。

孝廉是孝顺⽗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别居。

”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选拔官吏的⼀种制度。

由于采⽤分科取⼠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明清,科举制实⾏了‘⼲三百多年。

《诗话⼆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句为题,规定⽂章格式为⼋股⽂,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员(秀才)资格,⽅能进⼊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叫⼊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都称童⽣。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史公”,这⾥就是指童⽣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录取史可法为⽣员(秀才),当时史可法⼆⼗岁。

《促织》“⾢有成名者,操童⼦业”,“操童⼦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试。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夏日娱人 08-06 16:33245赞踩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

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即为察举。

元封四年(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

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

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

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

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

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

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

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

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

举人是本谓被荐举之人。

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

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

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

汉指郡国荐举的孝廉。

《后汉书·左雄传》:“郡国考廉,古之贡士。

”此称始见于《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

”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

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

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但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状元、榜眼、探花则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一、二、三名。

科举考试步骤考童生:这是第一步。

有的白身,即没有学位的人,到了70岁还在考童生。

考童生就是考秀才,要经过由知县主考的县考、由知府主考的府考和由省里学政主考的院考,取得秀才资格。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_写作技巧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_写作技巧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欢迎阅读。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人、贡士、进士与连中三元
举人、贡士、进士的名称,我们一般理解为科举时代学子应考获取的功名。

这大致不错,但严格地说,还不够准确。

那么它们到底有哪些涵义,和成语“连中三元”有何关系?我们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从“科举”谈起。

所谓“科举”,是“设科举人”的简化,也说成“设科取士”,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这一制度滥觞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炀帝虽昏庸暴虐,但他却做了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好事:一是开凿京杭大运河,二就是设“进士科”选拔优秀人才,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

举人、贡士、进士三个名称历史悠久,在涵义上有一个从“广”到“狭”、从“泛称”到“专指”的流变过程。

简要介绍如下。

“举人”一词出自《左传·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


这里的“举人”是“举荐人才”的意思,与今天的涵义相去甚远。

直到东汉初年,举人才作为一种身份名称出现,指“被举荐的人”,但还是属泛称。

从明朝开始,它才专指乡试合格者。

这也是该词的通用义。

“贡士”一词出自《礼记·射义》:“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大意是说“诸侯每年都要向天子进献方物,推荐人才,并由天子亲自考核评定被推荐人的才能”。

显而易见,这里的“贡士”是一个词组,其中的“贡”作“荐举”解,“人”指“人才”,与“举人”的初始义相近。

到明清两朝,贡士才专指“会试”登科者。

需补充说明的是,《礼记》中的“礼”指《仪礼》,属五经之一;“记”指记述或解释《仪礼》的文字,相当于今天的笔记,所以《礼记》一书主要是解释或阐发《仪礼》的要义。

今存东汉硕儒郑玄作注的《礼记》,说明该书成书时间不会晚于西汉。

“进士”这个名称也很古老,其涵义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

《礼记·王制》曰:“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这里的“进士”是指由大司乐考核评定并举荐给司马的“造士”(优秀人才),所以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可以进授爵禄的人。

到了隋代,进士又成为一种取士的科目——进士科。

唐宋两朝,沿袭隋制,进士虽属常设考试科目,但已有向“专名”化的趋势。

武皇帝就曾举行过一次“殿试”,并把高中者称为进士。

进士科门槛极高。

唐时流传着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意思是说明经好考,三十岁考中就算年老;进士难考,五十岁考中就算年少。

而且考中者仅只具备做官的资格,并不实授官职;要想真正踏入仕途,还必须经过吏部的选拔考试。

尽管如此,高中者也如一步登天,极其显贵。

获得进士出身的人,既光宗耀祖,又名利双收,还为自己踏入仕途铺平了道路。

到了明清两代,“进士”才成为殿试高中者的专称。

那么举人、贡士、进士与成语“连中三元”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来看《现汉》对连中三元的释义:“旧时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取解元、会元、状元。

比喻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得胜,或在一项比赛中连续三次取得成功。

”释义是该成语的本义。

而用解元、会元、状元各指获举人、贡士、进士第一名的人,是明清时的事情,所以这个词的形成不会早于明朝。

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用例就是出自明末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一书。

释义是该成语的比喻义,也是新增义。

我们虽无法考证其比喻义的用法始于何时,但可以肯定,自清以前没有这种用法的书证。

其实,“连中三元”中的“连中”是“连续(接连)高中”的缩略语,而“三元”则特指“解元、会元、状元”。

《现汉》中新增了比喻义,谓考试或比赛中连续三次获胜,甚至泛指连续三次取得成功,都可称为“连中三元”。

这样释词,“连中”的“中”就没有“高中”义,而是从“高中”义引申为“取得成功”。

“三元”也失去了它特定的含义,其中的“三”
当“三次”解;“元”当“头”解,引申为“第一名”了。

既然如此,我们要准确理解连中三元的涵义,就必须知道什么叫解元、会元和状元。

下面就以清朝科举制度为例简要谈谈。

清朝科举基本沿袭明制,主要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

“童试”一年一次,具有童生资格的学子参加院试,考中者称“秀才”。

从乡试试开始,才算真正意义的科举考试,也与“连中三元”一词有关了。

首先是“乡试”。

属省一级考试,三年一次,在农历八月举行,所以又称“秋闱”。

秀才方有资格应考,考中者称“举人”。

中学课本中的《范进中举》便是写的乡试。

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其次是“会试”。

这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时间在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所以又称“礼闱”或“春闱”。

举人方有资格应考,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其三是“殿试”。

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所以又称“廷试”。

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考中者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

一甲仅三名,第一名称为“状元”。

由此可知,“连中三元”便是连续高中解元、会元、状元者,这当然是难度极高的。

据专家考证,科举制度延续的一千多年间,获“连中三元”殊荣的仅十人(不含武状元)。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成语的“连中三元”,其词义已不限于科举而可广泛使用,这是约定俗成使然,也是汉语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