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的定位诊断
大脑的血液供应及定位诊断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获取大脑的详细图像,对于脑肿瘤等占位性 病变的定位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脑血管造影
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和占位性病变的关 系,有助于脑肿瘤等病变的定能磁共振成像(fMRI)
可以检测大脑在执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区域,从而定位与脑功能性 疾病相关的异常脑区。
蛛网膜下腔出血
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 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 临床综合征。
脑血管畸形与肿瘤
脑血管畸形
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指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的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对正常 脑血流产生影响。
颅内动脉瘤
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多在脑动脉管壁局部的 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发生,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
事件相关电位(ERP)
肌电图(EMG)
记录肌肉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用 于辅助诊断运动神经元疾病和肌肉病 变。
通过刺激诱发的大脑电位变化,研究 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机制。
其他定位诊断技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检测大脑内葡萄糖代谢、血流等生理参数的变化,用于研究大脑 功能代谢情况。
高分辨MRI技术
利用超高场强MRI和高分辨成像技术,更精确地显示大脑微血管 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PET-MRI多模态成像
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MRI技术,同时获取功能和代 谢信息,提高诊断准确性。
光学成像技术
应用近红外光谱成像(NIRS)等光学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大脑血 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经颅磁刺激(TMS)
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线圈产生磁场,可以刺激特定的大脑区域并观察 其功能变化,有助于脑功能性疾病的定位诊断。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诊断及治疗优质课件ppt

第一页,共四十页。
1.大脑皮质结构分(Fen)区 2.大脑皮质功能分区 3. 定位分析注意事项 4.定位分析要求及原则
第二页,共四十页。
大脑皮质结构分(Fen)区
肉眼观大脑分为大脑皮质、皮质下髓质和基底节。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是大脑的表层,由灰质构成,其厚度 约为1.5mm到4mm,其下方大部分则由白质构成。大脑中间有一裂
❖ 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听觉性语言中枢,优势侧颞上回后部 (Bu)/42区。
❖ 听觉中枢: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41、42区。 ❖ 嗅觉中枢:钩回和海马回前部/25、28、34、35区,接受双侧嗅觉纤维传入。 ❖ 颞叶前部(联络区):与记忆、联想和比较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 颞叶内侧面:属于边缘系统。
感觉性失语恢复过程中,可长时间命名性失语。也可出现在中央沟前大 片病损时,但考虑是运动性失语所致说不出物品的名称。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页。
❖ 颞叶钩回损害:出现颞叶刺激征,表现为幻嗅和幻味,做舔舌、咀嚼 动作,称为钩回发作。此症对定位诊断虽有特殊意义,但并不多见。 如在钩回发作后,紧接着出现头、眼旋转,说明病灶已经扩延至颞叶 外侧面。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页。
❖ 优势侧缘上回:发出纤维分别到达同侧和对侧中央前回运动中枢,病变时产 生运用功能障碍—双侧失用症(观念运动性失用)。
❖ 优势侧角回:出现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表现为计算不能(失 算)、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失写,有时伴失读。
❖ 其他 顶叶病变侵及运动区时,可有对侧轻(Qing)偏瘫。顶叶病变可累及视放射的上
视觉中枢病变(Bian) ❖ 全盲:双侧视觉中枢病变,双眼
2024小脑的功能与定位诊断

2024小脑的功能与定位诊断前庭小脑蚓小结、绒球及绒球脚组成了绒球小结叶,即古小脑,又称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主要接受前庭器官、前庭神经核的传入,主要功能是维持躯干平衡,较古老的水栖动物并没有四肢,只需依靠这部分小脑就可维持躯干的平衡。
1.维持躯干及头部平衡(1)躯干平衡的维持前庭小脑接受来自前庭器官的冲动,传导路径为:前庭感受器感受一侧的前庭冲动,经前庭神经到达脑干前庭神经核,之后由前庭神经核发出前庭小脑束,经小脑下脚到达前庭小脑(图-1)。
图-1前庭小脑的传入纤维.传出纤维前庭小脑接受前庭器官的冲动后对其进行整合,之后发出传出纤维。
传出纤维经小脑下脚传出(经顶核中继,或直接经小脑下脚传出),到达同侧前庭神经核及网状结构(图-2)。
之后前庭神经核发出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网状结构发出网状脊髓束,其中前庭脊髓束与网状脊髓束最终到达脊髓前角,调节躯干平衡,内侧纵束可调节头部平衡。
图-2前庭脊髓束与网状脊髓束(2)维持头部平衡.协调眼球运动前庭小脑发出的传出纤维到达前庭神经核后,前庭神经核除了可以发出前庭脊髓束来调节躯体的平衡外,还可以发出内侧纵束,内侧纵束到达动眼、滑车、外展、副神经核及颈髓前角,达到协调眼球运动、调节头部平衡的目的。
(3)病变前庭小脑及其相关传导束病变后,会出现躯干性共济失调,表现为躯干平衡障碍,如坐位不稳、站立不稳、步态不稳等,患者无论睁眼闭眼均可能出现蹒跚摇摆,伴有步基宽,易向后或向前倾倒(一侧小脑半球病变后,易向病变侧倾倒,双侧病变后可向左右侧倾倒)。
仅出现躯干性共济失调时,四肢性共济失调的检查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等可无异常,但若累及其他影响到四肢协调的部位时,则可出现四肢性共济失调。
2.参与眼球运动的整合(1)神经整合器(neura1intergrators,NI)作用绒球、旁绒球以及舌下神经前置核、前庭神经核均是神经整合器的组成部分,神经整合器的主要功能是在双眼凝视时,维持眼球在离心位置上,即维持凝视的动作。
大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医学课件

由于外力作用导致脑部组织损伤,可引起 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症状。
常见脑部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以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为主
要表现,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帕金森病
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以肌强直、震颤为主要表现,病 因可能与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
有关。
癫痫
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 慢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抽搐、 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病因可能 与遗传、脑部结构异常等多种因
04
大脑内部还有许多神经 核团,如基底核、杏仁 核等,负责不同的生理 功能。
大脑分区
大脑分区是指大脑的不同 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 的功能。
顶叶负责处理感觉信息, 如触觉、温度和疼痛等。
额叶负责思考、决策和规 划等高级认知功能。
枕叶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如识别形状、颜色和运动 等。
大脑功能区
大脑功能区是指大脑中 负责特定功能的区域。
康复治疗
针对脑部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如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康复 治疗可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提高生活质量。
05 பைடு நூலகம்例分析
病例选择
01
02
03
病例选择标准
选择具有典型症状和体征 的病例,能够反映大脑解 剖生理特点及定位诊断要 点。
病例来源
病例可来源于临床实践、 医学研究及文献报道,确 保病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病例讨论
讨论目的
讨论形式
通过病例讨论,加深对大脑解剖生理 及定位诊断的理解,提高临床诊断和 治疗水平。
可采取小组讨论、研讨会等形式进行 病例讨论,鼓励医生们发表意见,共 同探讨。
讨论内容
围绕病例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 果等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病变可能的 机制和治疗方法。
脑功能的定位诊断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localization diagn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在临床上,根据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的症状与体征,并以此判断病变位置,称为定位诊断。
在CT 及MRI 等诊断技术普及应用的今天,了解病变部位与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常用的定位诊断方法仍然沿用脑沟回解剖位置和布罗得曼(Brodmanrj)(图2-1-1 )提出的47个脑功能区两种定位方法。
根据这些功能定位所划分出的区域都是相对的,各区之间可互相移行,界限并非截然分开的。
此外,有些脑功能区出生时即存在,如运动、感觉、视觉和听觉皮质区等均属于此类;而有些则是出生后在劳动、生活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广泛联系,集中于优势半球内逐渐形成的,如语言中枢和运用中枢属于此类。
在分析病变部位时,如果由于病变直接压迫某部分神经结构,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综合征时,确定病变位置则比较容易;而当病变位于静区,如前额叶或颞叶前部,或位于脑室内,由于缺乏定位的症状和体征,以致确定病变的位置十分困难。
有些临床检查所发现的体征不能反映病变的真实部位,如外展神经瘫和双侧病理体征,由于其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常无定位意义。
又如颅后窝病变可引起脑室系统一致性扩大,而扩大的第三脑室压迫视交叉部所产生的双颞侧偏盲属于远隔症状,并非病变直接压迫所造成,如不仔细分析,亦可导致病变定位的错误。
在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判断病变的具体位置时,一般应用一个病灶来解释,只有在单个病灶难以解释临床症状与体征时,方可考虑多发病灶存在的可能性。
总之,必须重视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诊断,这对进一步选择特殊检查方法和确定治疗方案均至关重要。
第一节大脑半球损害的定位诊断两侧大脑半球间的裂隙为纵裂,大脑半球与小脑间的裂隙为横裂。
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及其延长线、顶枕裂和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大脑外侧裂的深部有岛叶。
脑功能定位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脑功能定位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神经科学作为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思维、行为以及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脑功能定位技术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功能定位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
脑功能定位技术,也称为神经成像技术,主要用于研究脑区间的信号传递、活动模式以及功能连接。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非侵入性的观察方法,使科学家能够了解到大脑在特定活动中的活动水平,如思考、情感、记忆等。
一种常见的脑功能定位技术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fMRI利用成像仪器记录大脑不同区域的血流变化,进而推测该区域的活动水平。
通过对被试者进行不同任务的扫描,可以实时观察不同大脑区域在不同任务下的变化。
这种非侵入性的技术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
神经科学家利用脑功能定位技术对不同认知过程进行了广泛研究。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fMRI观察到在执行认知任务时,大脑前额叶和海马等区域的活动增加。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为我们认识到底神经系统如何参与不同任务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脑功能定位技术还促进了对情感和记忆的研究。
通过观察大脑中各个区域的活动,科学家们可以了解不同情绪状态下不同区域的激活模式。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情感与记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释记忆形成和情绪调节的机制。
除了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脑功能定位技术还具有其他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首先,社会学家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决策的神经机制。
通过使用脑功能定位技术,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大脑的活动模式,探索社会因素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形成,并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心理学中,脑功能定位技术为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比如,通过观察患者在特定任务下大脑激活区域的变化,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精神疾病。
基底节、间脑、脑干、小脑的定位诊断

谢谢聆听
2、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 合征 旧纹状体(苍白球)、 黑质病变。PD
间脑组成
1、丘脑 2、丘脑下部 3、丘脑上部 4、丘脑底部 5、丘脑枕
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定位诊断
丘脑
丘脑:为卵圆形灰质块,居于第 三脑室的两侧。 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 前核与控制内脏活动有关; 内侧核为躯体、内脏感觉的整合 中枢;与记忆、情感等有关; 外侧核为感觉传导径路第三级神 经元的起点。 其后外侧部分为内、外侧膝状体, 为视听传导通路中转站。
脑干病变定位诊断
1、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2、桥脑病变定位诊断 3、中脑病变定位诊断
脑干的解剖特点
脑干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中脑 中:桥脑 下:延髓
中脑:动眼、滑车核 桥脑:三叉、外展、面、听 神经核 延髓:舌咽、迷走、付、舌 下神经核 脑干分前中后三部分 前:运动纤维 中:感觉纤维 后:颅神经核 脑干分内中外三部分 内:体运动核 中:腮运动核 外:感觉核
3、Claude综合征:同侧动眼 瘫、对侧共济失调
4、Parinaud综合征:双眼上 视不能
脑干损害定位诊断
二、桥脑综合征
1、Millard-Gubler综合征:同侧外展、 面瘫 对侧偏瘫
2、Foville综合征:同侧外展瘫、双眼 侧视 麻痹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 碍
三、延髓综合征
1、Wallenberg综合征:同侧①吞咽
脑干病变定位诊断
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如图):
延髓病变定位诊断
1、Wallenberg’s syndrome:延 髓背外侧受损,多见于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 缺血
主要临床表现有:a 眩晕、恶 心、呕吐、眼球震颤;b 吞咽、 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c 病 灶侧共济失调;d 同侧horner 综合征; e 交叉性偏身感觉障 碍,即同侧头面痛温觉障碍, 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双眼视力下降,双侧视乳头苍白,定位于双侧视神经;根据双下肢肌力差,定位于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左胸4、右胸6以下痛觉减退,定位于双侧脊髓丘脑束;根据左胸4、右胸6以下音叉震动觉减退,定位于双侧脊髓后索。
综合定位于双侧视神经及脊髓。
定位诊断:左额纹明显变浅,左眼闭合无力,左鼻唇沟明显变浅,定位于左侧面神经核或面神经。
定位诊断:根据咽反射减弱,言语不清、构音障碍定位于疑核及其联系纤维;左侧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定位于左侧三叉神经脊束核、脊束及脊髓丘脑束,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无力,定位于左侧皮质脊髓束,病程中曾有站立不稳、查体水平眼震定位于小脑,左侧Hornor定位于延髓交感神经及其联系纤维。
初步定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
定位诊断:右眼外展露白3mm,定位于右侧外展神经。
定位诊断:患者远近记忆力差,计算力差,言语缓慢,反应迟钝定位于大脑皮层或皮层下白质。
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3-4级,右侧腱反射活跃,右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左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左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右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四肢肌张力增高,双手不自主震颤,共济运动差定位于锥体外系,小脑及其联系纤维受损。
结合影像学,患者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均有点状高信号(DWI),广泛的脑室周围稍长T1稍长T2信号,脑萎缩明显,各脑室明显扩大。
定位诊断:发作性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定位于右侧皮质脊髓束及脊髓丘脑束,一过性意识不清定位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或广泛大脑皮层,综合定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系统及颈动脉供血系统。
定位诊断:该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晕、无力、跌到,无耳鸣、复视,无饮水呛咳、面部麻木、肢体瘫痪等症状,可自行迅速好转,好转后查体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定位于脑干椎-基底动脉系统。
定位诊断:根据患者双侧眼睑下垂、有易疲劳特点,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口服溴吡斯的明有效,定位于双眼眼外肌及神经肌肉接头。
2.定位诊断:胸12水平以下痛觉、触觉、音叉震动觉减退以左下肢为重,定位于双侧脊髓后索、双侧脊髓丘脑束、双侧跟腱反射,双侧腹壁反射消失,病损节段在腰段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localization diagn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在临床上,根据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的症状与体征,并以此判断病变位置,称为定位诊断。
在CT及MRI 等诊断技术普及应用的今天,了解病变部位与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常用的定位诊断方法仍然沿用脑沟回解剖位置和布罗得曼(Brodmann)(图2-1-1)提出的47个脑功能区两种定位方法。
根据这些功能定位所划分出的区域都是相对的,各区之间可互相移行,界限并非截然分开的。
此外,有些脑功能区出生时即存在,如运动、感觉、视觉和听觉皮质区等均属于此类;而有些则是出生后在劳动、生活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广泛联系,集中于优势半球内逐渐形成的,如语言中枢和运用中枢属于此类。
在分析病变部位时,如果由于病变直接压迫某部分神经结构,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综合征时,确定病变位置则比较容易;而当病变位于静区,如前额叶或颞叶前部,或位于脑室内,由于缺乏定位的症状和体征,以致确定病变的位置十分困难。
有些临床检查所发现的体征不能反映病变的真实部位,如外展神经瘫和双侧病理体征,由于其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常无定位意义。
又如颅后窝病变可引起脑室系统一致性扩大,而扩大的第三脑室压迫视交叉部所产生的双颞侧偏盲属于远隔症状,并非病变直接压迫所造成,如不仔细分析,亦可导致病变定位的错误。
在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判断病变的具体位置时,一般应用一个病灶来解释,只有在单个病灶难以解释临床症状与体征时,方可考虑多发病灶存在的可能性。
总之,必须重视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诊断,这对进一步选择特殊检查方法和确定治疗方案均至关重要。
第一节大脑半球损害的定位诊断两侧大脑半球间的裂隙为纵裂,大脑半球与小脑间的裂隙为横裂。
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及其延长线、顶枕裂和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大脑外侧裂的深部有岛叶。
一、额叶损害的定位额叶约占大脑表面的前1/3。
中央沟以前有中央前沟与之并行,中央前沟前面自上而下有额上沟、额下沟,将该部位额叶分为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额下回又由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
额叶底面有直回和眶回。
额叶主要包括:运动区(4区)、运动前区(6区)、同向侧视中枢(8区)、前额叶(9~12区),在优势半球中,还包括运动语言中枢(44区)和书写中枢等,损害时其各自的临床表现如下。
(一)运动区损害的症状1、运动障碍多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以偏瘫多见,但也可见单瘫。
根据损害部位或范围的不同,瘫痪程度亦有所不同。
①运动区全部受损时,产生对侧半身瘫痪,或称偏瘫,即中枢性面瘫和上、下肢瘫痪。
在损害初期,多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软瘫);而后可转变为痉挛性瘫痪(硬瘫)。
偏侧身体各部位的瘫痪程度亦有不同,一般上肢较下肢严重;肢体远端较近侧端严重。
②累及运动区下部,可仅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
③累及运动区中部可表现为对侧上肢单瘫。
④累及运动区上部,如矢状窦旁或大脑镰旁脑膜瘤,以及运动区上部的胶质瘤可首先出现对侧下肢单瘫。
此外,在运动区下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可先后递次出现中枢性面瘫、上肢瘫和下肢瘫;运动区上部病变在发展过程中,则依次出现下肢瘫、上肢瘫和中枢性面瘫。
这样不仅能了解病变侵犯的范围,而且也可了解病变发起的部位。
2、局限性癫痫抽搐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分,如面、手、足或一个肢体,为时数秒至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发作时无意识障碍。
有时癫痫由身体某部分开始后,抽动逐渐按解剖学的排列顺序向外扩延,最后引起全身性大发作,称为杰克逊癫痫。
一般在大发作后,由于大脑皮质细胞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抽动的肢体常有数小时或1~2d的暂时性瘫痪,称为癫痫后瘫痪或称托德(Todd)瘫痪,不久瘫痪的肢体即可恢复。
这种暂时性瘫痪,对病变的定位诊断十分有价值。
此外,运动区病变常同时累及运动前区、感觉区和运动语言中枢等,故多同时伴有邻近区受累的症状。
(二)运动前区损害的症状运动前区(6区)为锥体外系和一部分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所在,受损时主要表现有以下症状。
①肌张力增高,肢体肌力正常,患肢做精细动作困难。
②额叶性共济失调:对侧半身虽无瘫痪,但肢体有共济失调表现。
这是由于额桥小脑束起于此区,临床上可误诊为对侧小脑半球病变。
③抓握(强握)反射和摸索现象:前者表现为以物体接触患者手时,出现物体被紧握而不放松;后者呈患者上肢在空中不自觉的摸索。
这些症状均发生于一侧肢体时,即有定位诊断意义,提示运动前区受损,但当两侧肢体均出现这些症状时,多是由于颅内压增高或额叶弥散性损害所致。
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此区受刺激时,可出现心率、血压和胃肠蠕动等节律性改变。
此区的破坏性病变,使对侧肢体出现苍白、紫绀,皮肤发凉及肿胀等。
(三)同向侧视中枢损害的症状额叶的同向侧视(凝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下行的纤维交叉到对侧支配脑桥的同名中枢。
当此中枢受刺激时,两眼向对侧同向偏斜,并有眼睑开大和瞳孔散大,同时也伴有头部向对侧扭转,这种症状常在癫痫发作时出现。
发生此中枢损害后可有暂时性两眼向患侧偏斜和对侧凝视麻痹。
(四)书写中枢损害的症状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邻近头眼转动的同向侧视中枢和中央前回的手区,因书写过程与该两区有密切联系,亦惟有识字者才于脑皮质内形成书写中枢。
此中枢受损时产生书写不能或称失写症。
(五)运动语言中枢损害的症状运动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的后部,即三角部和盖部,又称孛卡(Broca)回(44区),受损时产生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言语肌肉的失用,患者口、唇、舌运动良好,但丧失说话能力。
在不全运动性失语时,患者可以说出简短的几个字,但十分吃力,也很慢。
(六)前额叶损害的症状前额叶位于额叶的前部,包括9~12区,又称额叶联合区。
此区为精神和智力的功能区,与精神状态、记忆力、判断力和理解力等有密切关系。
一侧前额叶损害多不产生明显的精神和智力缺欠的症状,故有人称此区为“静区”。
两侧额叶损害则出现以下症状:①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和理解力差,患者对事物的反应迟钝。
②记忆力欠缺,特别是近记忆能力障碍。
③精神和性格变化,如情绪不稳定,好打架、骂人、自夸、滑稽及幼稚,对亲属和朋友不理睬的淡漠表现等。
(七)其他症状病变侵及运动前回或双侧额叶可出现吸吮反射或啜嘴反射。
额叶病损偶可出现木僵症,患者可维持某一固定姿式且无任何疲劳征象。
此外,额叶损害还可表现为贪食、性功能亢进,额叶深部病变也偶可出现病变对侧肢体轻微震颤等。
二、顶叶损害的定位顶叶包括中央后回(1~3区),顶上小叶(5、7区),缘上回和角回(39区),损害后引起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症、阅读和计算力障碍。
(一)皮质性感觉障碍为病变累及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所致,感觉障碍的特点是浅感觉(触觉、痛觉、温度觉)障碍较轻或不明显,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压觉)和复合性感觉(实体觉、两点分辨觉)多有明显障碍。
在偏侧感觉障碍中,一般上肢较下肢重;肢体远端较近端严重,并可出现单—肢体的感觉障碍。
实体觉属于复合性感觉,若令患者闭眼,递给其钢笔、钱币、钥匙等日常习用的物体,患手辨识困难,则见于顶上小叶的损害。
(二)感觉性癫痫当感觉区皮质受刺激时,可于对侧身体的相应部位出现感觉异常。
如感觉异常呈发作性可称为感觉性癫痫。
典型的感觉性癫痫发作时,患者神志清楚,病变对侧某部的肢体或半身出现麻木、刺痛,并按一定方向扩散,如向邻近的运动区扩延时可引起运动性癫痫发作,而在运动性癫痫发作前的感觉异常,可称为感觉先兆。
(三)失用症优势半球顶叶的缘上回为运用中枢,此区受损表现为两侧肢体失用,即肢体虽无瘫痪,但不能完成日常熟悉的动作和技能。
如病变同时累及优势半球缘上回和运动区时,则产生对侧偏瘫和同侧肢体的失用。
当胼胝体前部受损害,由于经胼胝体传至右侧运动区的纤维受损,致使运用中枢不能通过右侧运动区来影响左手的运用功能,以致产生左手失用。
(四)失读症和计算力障碍优势半球的角回为阅读中枢,是出生后通过视觉建立的识字或词句的中枢,因而此中枢与视觉中枢有密切的联系,惟有识字者才可产生此中枢。
受损时,表现为看到的字和词句不能理解其意义,产生无识字能力(字盲)和失读症,计算能力亦可发生障碍。
(五)戈斯曼(Gerstmann)综合征见于顶叶下后部与颞叶交界处的病变,表现为手指不识症、左右定向障碍(令其右手指左耳时指错)、计算力障碍和书写不能等。
(六)体象障碍为体象的辨识发生障碍,多见于非优势半球的顶叶下部损害。
表现为不感觉一侧身体或某一肢体的存在,对偏瘫的肢体感觉不出或否认有偏瘫,幻想有多余的肢体存在,感觉一侧身体异常沉重或像死的肢体一样,以及忽视一侧身体的感觉、运动和视觉等。
(七)视野缺损顶叶病变可累及视放射的上部分纤维,以致产生对侧同向性下1/4(象限性)偏盲。
此外,由于一部分顶叶病变,累及的结构超出顶叶的范围,故可同时伴有额叶、顶叶或枕叶的邻近区域的症状,如同时侵犯额叶感觉与运动症状则同时出现。
三、颞叶损害的定位颞叶主要包括听中枢(41区)、优势半球的听语言中枢(42区)、嗅中枢和海马等。
损伤时有以下表现。
(一)耳鸣和幻听在听中枢病变的初期,常产生刺激症状,患者自觉有耳鸣,并可有喧嚷和嘈杂等听幻觉。
由于一侧听觉兴奋传导至两侧颞叶听中枢,故一侧听中枢损害不产生听力障碍,只有两侧颞叶听中枢均发生损害时,才产生双侧性耳聋。
(二)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听语言中枢(42区)受损时,患者对听到的声音和语言不能理解其意义,不能重复他人的讲话,患者讲话不正确,难以被别人所理解,有人称为言语错乱(错语症)。
感觉性失语与运动性失语的区别在于,运动性失语是患者自己苦于不能说话,而感觉性失语是患者苦于听不懂别人的讲话和别人听不懂他的讲话。
(三)命名性失语当优势半球的颞叶后部(37区)发生病变时,患者讲话虽流利,但对别人所示的熟悉物体只能说出其用途,而说不出物体的名称,当告诉他物体的正确名称时,患者即点头称是,这种现象称为命名性或健忘性失语。
(四)眩晕颞上回中后部(21、22区)可能为前庭的皮质中枢,当其受损产生刺激症状时,可出现眩晕欲倒的表现。
(五)记忆障碍颞叶内侧的海马与记忆功能联系紧密,受损时主要表现为近记忆力丧失,而远记忆仍保持良好,患者智力亦正常,这与额叶病变的记忆和智力均受累不同。
(六)视野改变视野变化常为颞叶损害症状之一,位于颞叶后部病变可累及视放射的下部纤维,产生对侧同向性上1/4(象限性)偏盲。
若病变继续增大,象限缺损即可逐步变为同向偏盲,这种偏盲可是完全性的亦可是不完全性的,两侧对称或不对称(对称者多见)。
(七)幻觉包括幻视、幻听、幻嗅等。
幻觉多为癫痫发作的先兆,但有时也可单独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