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度内容形成积极的历史影响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史称“科举制”。
它的发展和影响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当时开始实行的乡试制就是科举制度的雏形。
汉代时期,乡试制度逐渐发展成为更为完善的科举制度,明确规定了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同时还设置了各级考试的分数门槛。
科举制度真正成为全面实行的制度是在唐朝,唐太宗设立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
随后的宋朝也推行科举制度,并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是根据考试分数的高低进行选拔,不仅考察文学诗词,还包括礼制、政策等综合素质。
这一时期称为“进士科”,只有通过了进士科考试,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考试。
宋代前期,科举制度出现了一些变化,增加了中级和高级考试,考查内容更加广泛。
此后,到了明代,科举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考试内容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文学诗词,还有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考察。
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提供了稳定的官员选拔方式,使政府能够选聘到一批有才干的官员,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其次,科举制度也为社会上层提供了一条改变社会地位的途径。
通过考取进士科,晋升为官员,可以从士人阶层晋升为官僚阶层,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
这对于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阶层的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科举制度也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古代科举考试注重文学和诗词的考察,因此激发了士人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创作热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科举考试注重形式,强调作文技巧,容易导致官员之间学术造诣相似、思维僵化的问题。
其次,科举制度重视经典学问,忽视实际才能和经验,造成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此外,科举制度的推行也加剧了社会的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出人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讨论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初衷科举制度起源于汉朝,但正式制定和推行是在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选拔有才能的人才,使其进入官员的行列,并为国家服务。
这种制度源于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1. 隋唐时期的完善:隋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考试科目包括经义、史书和文辞等。
唐代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设立了明经、明法和进士三个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也更加广泛,注重文化和才能的综合评价。
2. 宋代科举的改革: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代开始推行了科举改革,选拔人才的方式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此时设立了进士、贡士和解元三个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包括经义、诗词、文章和实务等。
3. 明清时期的制度崩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初衷,由于系统腐败和考官的贪污,使得科举成为了一个名誉和权谋的工具,选拔出的人才也不再以能力为主。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学问的推动: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学问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涌现。
科举考试的要求使得人们普遍重视文化和学问,推动了古代中国的教育进步。
2. 社会流动性的提高:科举制度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固定等级制度,使得出身贫寒的人也有机会通过考试来获得官员的地位,实现社会流动性的提高。
3. 封建统治的巩固:科举制度支持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统治秩序,使得士人成为封建统治的中坚力量。
然而,也存在官僚主义和贪污现象,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4. 文化传承和影响:科举制度注重文化的传承,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科举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一、引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开始,探讨其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对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初步发展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的“明经”,但真正形成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唐朝的进士科举。
进士科举制度在唐朝初期并不完善,通过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并不稳定,而且考试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学才能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经历了明确考试科目、举行国子监考试、实行乡试省试制等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三、科举制度的演变与改革1.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在宋代,科举制度经历了重要的改革,特点是实行了三元及第制。
这一制度将考试从富贵人家的私塾引入到官办学校,不再局限于文学才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科举考试中。
此外,还规定了考生须在乡试、省试、殿试中脱颖而出方可入仕,使选拔更加严格。
2. 元明清三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元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是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许多严苛的手段,如限制考试规模、增加考试难度等。
明代科举制度继承了宋代的改革举措,特别是明太祖创设的解缙教育制度有力推动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清代科举考试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晚清时期,科举制度越来越被贪污、腐败所侵蚀,不再能有效选拔人才。
四、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1. 社会地位的晋升机会科举制度为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机会,使个人不再仅限于所生之地的身份。
此外,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无论出身何种阶层,只要有才能,都有机会晋升到官僚阶层,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2. 文化传承与繁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举考试的题目往往要求考生涉猎诗词、经史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促使了文化的广泛传承和发展。
同时,文人墨客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而大量创作文学作品,使得文化的繁荣不断推进。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自唐代开始,科举制度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招贤制度。
持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历经了唐、宋、元、明、清五朝,经过多次的改革和演变,在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乃至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606年,隋朝大业年间,开创了授官非世袭制度,即“三省聚敛法”,后来演化成“三品法”。
唐太宗才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将“三品法”改成了“应试举贤法”,并设立了明经、明法和明算三科目,成为中国考试文化的基础。
宋代,科举制度更形完备,分为乡、府、省、朝四级考试,其中乡试取得举人资格,再通过举人及第的考试,可以进入府试,通过府试则可以进入省试。
最终成为进士后,还要进行三次礼部考试及一个殿试才能获得官职。
元代借鉴了蒙古和欧洲的制度,元初时实行了把举人、贡生、秀才三个层次合并为一个考试,建立了「进取士」的制度,但不久又改回旧制。
明代初期,依照元代科举制度进行汉化,后来又作了一些制度的创新,如李时中改革,明朝创立了秀才和举人之间分类考试的建制,增设了诸科的考试,并且废除了元代的进取士制度,改为二甲制和三甲制。
到了清朝,科举制度的名称也产生了变化,五年一次的乡试改为会试,会试合格者称为贡生,进入殿试后成为进士。
同时清代也取消了明朝时设立的五经博士制度,只留下了一部儒家经典《礼记》和两部篆书《尚书》《周易》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二、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影响1. 鼓励民间教育科举制度的实行,奉行“解放劳动,尊重知识”的理念,使得当时的民间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考生不分所属阶层,只要是有志学习读书的人,都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因此家长们热衷于让子弟们参加读书班和教育班,同时也鼓励学生奋发向上,争取一场考试的机会。
2. 对于知识分子的选拔和培养科举制度使得官员不再由家族和世袭而来,而是通过考试跻身官场,从而从家族和世袭制度中解放出来,这清除了封建主义的障碍,使知识分子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经过宋明两代的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完善的考试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的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首要的作用是选拔人才。
它通过考试的方式评判学生的才能,决定他们是否有资格进入政府任职,实现了官员的选拔制度化。
这种制度确保了国家能够有一支由人才组成的官僚机构,使得政府能够高效地运转。
科举制度注重考核思想、道德、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素质,从而培养出有国家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官员队伍。
科举制度还起到了普及教育的作用。
在古代,只有一部分富裕人家的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而绝大多数人只能从事体力劳动。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人们有了通过参加考试晋身士人的机会,激励了人们向书本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科举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古代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同时,科举制度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强调对经典文化的熟悉和理解,因此,它对于延续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承传和延续的力量,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都倾斜于文科,忽视了对理工科的培养。
其次,科举制度过度重视书本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官员往往只重文不重武,对于国家的安全防卫能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此外,科举制度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机会通过考试晋升为官员,而绝大多数人只能终身处于社会底层。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制度。
它为中国提供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官员队伍,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重视文科、缺乏实践能力培养和加剧社会不平等等。
正因为如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逐渐被废除,但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制度下,学生们通过一系列考试来竞争官职,这不仅帮助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也加强了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
本文将详细探讨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流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隋代,当时的皇帝杨坚通过这一制度选拔人才,使隋朝得以统一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
此后,宋、元、明等朝代也继续沿用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流程科举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1. 乡试:乡试是第一次考试的阶段,考试对象是来自不同地区的考生。
乡试采用匿名制,考生需要回答文学、经学和世界史等方面的问题。
2. 会试:会试是第二次考试的阶段,考试对象是乡试合格者。
会试通常在京城进行,考生需要回答更加深入的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
3. 殿试:殿试是最后一次考试的阶段,考试对象是会试合格者。
殿试在皇帝的宫殿中进行,考生需要亲自向皇帝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政策建议。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促进社会流动: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世袭制度,让更多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这一制度为贫苦家庭的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社会公平。
2. 培养人才: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基石。
通过科举考试,优秀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培养和选拔,并最终担任重要的政府职位。
科举制度为中国朝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官员,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3. 加强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科举制度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社会。
通过考试,政府可以评估和选拔合适的官员,从而巩固统治者的权力和影响力。
同时,科举制度也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促进社会流动、培养人才以及加强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制度与影响

解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制度与影响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一个非常独特而严格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不仅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选拔机制,也为后来的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首先,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地位的继承主要依靠血缘关系,而非个人能力。
这种社会结构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和社会的不公平。
科举考试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固有的封建壁垒,使得人们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能来获得。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经典的阅读和理解,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学习。
通过科举考试,人们不仅能够掌握经典著作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对经典的解读和理解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也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举考试注重对于科学知识的考察,这使得科学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学习。
通过科举考试,人们不仅能够学习到科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对科学问题的解答和思考来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科学教育方式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科举考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科举考试制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经验和能力。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
由于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具有实际能力但缺乏考试技巧的人才往往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淘汰。
这种不公平现象使得一些优秀的人才无法得到应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选拔机制,也为后来的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科举考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直至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2]至此,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2.各朝科举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
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
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二、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科举制度本身的利弊出发,理性地分析其对社会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
1.较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统治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
”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是最大程度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的最优制度。
”因此,科举制在保证统治者掌握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权的前提下,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公开、平等的仕进之路,刺激与网罗了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同时使封建政权取得更多阶层的支持,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进一步扩大其统治基础,并且有利于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成为封建统治者强化其思想统治、巩固皇权的有效手段。
2.影响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而且对近现代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
这些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
而我国的科举制度采取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尽可能大的向平民开放,倡导公平取士,唯才是举,正体现了“机会均等”原则。
这与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种选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
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4],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度,才发现西方文官制度是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学过去的。
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3.客观上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 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用知识作为选拔的核心内容,确立了知识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强化国学和人文精神的修养,推动了文化普及和社会文明。
在历史上,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选拔“人才”。
科考的内容主要是文化修养及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注解和发展,无疑对社会重心和人格重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读书人的国学和人文精神修养得到强化,大批书生从政,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文明。
三、科举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为历史所淘汰,必定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所造成的。
1.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的。
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的现象。
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技艺,因此大多数读书人为了仕途,为了出人头地,把学习的精力都集中在儒家经典上,对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毫不关心。
人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甚至胸襟狭隘、目光短浅。
此时科举制重伦理轻技艺,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2.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科举制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决定着政治人物的诞生和发展,必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历史的推进,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从经济上,新兴的工业经济对科学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将自然科学完全摒除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之外,在这样的选拔制度下,无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也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
从政治上,科举制度造成官员普遍思想教条僵化、目光短浅的情况,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陈旧的社会制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必然将被取代。
不论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都不能幸免。
3.仍然存在选拔不公虽然一再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极大的公平和公开,然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
科举制度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男女平等”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不为社会发展所认可。
此外,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应试者投入大量的时间,更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
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条件读书,有的即便自学成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其远赴京城参加考试。
“学而优则仕”这条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出人头地之路,很大程度上只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铺就。
因此,科举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四、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所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围绕科举而行。
1.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学校培养目标就是准备参加科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注重文辞,所以学校也注重文辞,而少实学;科举注重贴经、墨义,学校也采用这些考试方法,结果学生只重视记诵不求义理。
科举支配下的学校教育培养出的是记诵经典章句、善于文辞而缺乏实学的人才。
士子为科举而学,学校为科举而教,这就导致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向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学校教育完全以科举考试为准尺而调节、变化,成了考试的预备场所,混淆了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两种不同性质的活2.科举考试的内容必然成为学校教学内容如唐代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的教学计划就是按照科举“九经取士”的要求而安排的。
把经书分为大、中、小三类,规定通二经的须大小经各一或中经二,通三经的须大、中、小各一,通五经的须大经并通,而《孝经》、《论语》则为共同必修。
至于律学、书学、算学的教学科目与科举考试的科目相同,如注重习字、习时务策,也是适应科举的要求。
又如,进士科注重诗赋,所以从唐朝至清代即使在乡村学校都普遍做诗,学诗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3.对学习观和教育观的形成影响深远,“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中举之路,举步维艰,但纵然是“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句功名误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