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__中国科举制度
第11章 中国科举制度

《易》,《礼记》、《诗》并兼《书》,愿习二 大经者听,不得偏占两中经。初试本经义三道, 《论语》义一道,次试本经义三道,《孟子》义 一道,次论策,如诗赋科。并以四场通定高下, 而取解额中分之,各占其半。专经者用经义定取 舍,兼诗赋者以诗赋为去留,其名次高下,则于 策论参之。自复诗赋,上多向习,而专经者十无 二三,诸路奏以分额各取非均,其后遂通定去留, 经义毋过通额三分之一。(《宋史·选举志》)
(一)民既富于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 (以上破题,用两句话破全题要义。) (二)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 独贫之理哉?(承题) (以上承题,申明破题的意思,普通用三、四句 散文。) (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盖谓 君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 民乎? (以上起讲,亦称原起,说明全篇的原起。) (四)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 而征,不为厉民自用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 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遂使时 君笃意,以谓莫此之尚。及其后世,俗益媮薄, 上下交疑,因以谓按其声病,可以为有司之责, 舍是则汗漫而无所守,遂不复能易。呜呼,乃知 三代乡里德行之举,非至治之隆莫能行也。太宗 时,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谨有名于当时,考功 员外郎王师旦不署以第。太宗问其故,对曰: “二人者,皆文采浮华,擢之将诱后生而弊风 俗。”其后,二人者卒不能有立。(《新唐 书·选举志》)
(以上中股,也叫大比,要用同型偶句构成,阐 发君民财富一体之意,是全篇中坚。) (八)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 是以字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 其孰与不足乎?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 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 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以上后股,也叫后比,具体举例说明民之财物 皆可为君国所用。) (九)吁!彻法之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 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以上结束,也叫大结,说明一篇主旨。)
中国的科举制度 PPT

弊端
❖ 难免出现沽名钓誉情况 ❖ 东汉后期开始注重门第,无法选拔真才。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层怯如鸡)
4、九品中正制
❖ 是察举制度的另一种模式。 ❖ 九品:上(上上、上中、上下)、中(中上、
中中、中下)、下(下上、下中、下下)。 ❖ 中正:专职品评人物的中央官员。
❖ 汉武帝后,限制增加。东汉时对家庭出身、 秩位、年龄、资历、才能、学识、体格均有 要求。平民子弟、罪犯后代皆不能察举。
❖ 察举者——贵族、大臣、地方高官。 ❖ 选者、被选者都要负连带责任。该举不举、
不该举而举均要以“不敬”治罪,法当斩首。
考核与任职
❖ 所有官员均有“试守”之制——即试用期一 年。
5、科举制度
❖ 隋朝确立 ❖ 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 唐代科举制度完善。分为常科与制科。常
科——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 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 礼等。
宋代科举
❖ 重文轻武成为国策 ❖ 分两级:各州取解考试;礼部省试 ❖ 元代科举制度中落。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军功俸禄制
❖ 春秋战国时竞争激烈 ❖ 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任用大批寒微的人。 ❖ 频繁的战争为人们通过军功获得职位提供了
机会。
意义
❖ 终结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调动士人的主观 能动性,为平民甚至下层人士提供了升迁的 机会。
❖ 获军功者任职 ❖ 能言者亦可任职,如张仪、苏秦之类的纵横
家。
缺陷
❖ 社会动乱,各国政令不一 ❖ 随意生较强,尤其是缺乏客观的选材标准制度的不完善,主要是在人才选拔上, 没有建立自下而上的途径,让每一个人都有机 会参与政权管理.
科举制度ppt课件

8
布衣,白衣
及第
具备做官的资格
吏部选试
身,言,书,判
授予官职
庆典活动: 探花宴 曲江会
雁塔题名
9
• 宋代:继承唐代的科举制度,并做了重要改革。 1,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加强了
皇帝对科举考试的控制。 2,增加了殿试,对那些考中进士的人进行最高一
15
负面作用: 思想的同化和僵化 主体意识的丧失
16
明代八股文小常识:
• 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理学的观点指导为文,文 章须分为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 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从起股以下,每 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限定字数,故称为“八股 文”。
17
18
• 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取士,故称“科举”。 • 意义: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彻底打破
了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 主阶级提供了进身的机会。
7
• 唐代:继承,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 种类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公开考 试,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 明法、明字、明算等50余种。制科是皇帝临时设 立的科目。
春秋战国:选贤任能的客卿制。从下层军士或平民 中选拔,只要由一技之长,能够解决郡主或者其他统 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呢就可以登上政治舞 台。
3
• 两汉:察举征辟制。(任子制度) 察举:由公爵,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所 谓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 官职。察举的科目: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 征辟: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才做官。 任子制度:“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后,可 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流弊:被选的范围有限。以财产为入选标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答:洋务运动开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以及后来应用西方思想进行维新运动,并把这种思想指导实践改革活动的维新派,他们在对社会的改良过程中也触及到教育领域。
(1)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早期改良派阶段、维新教育实践阶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改良派维新教育总的特点是渐次推进的,以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在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实现整体改革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等。
○2维新教育实践维新派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变法维新的基础,因此,维新教育实践活动便成为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主要措施包括:兴办学堂,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另一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有《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针对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京师大学堂,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讲求学习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纸免税等。
(2)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启蒙,导致甲午战争后维新教育思潮的一触即发,并迅速转化为维新教育运动。
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之科举制度

明清时科举取士日趋衰落的表现
• 一是“八股文”死板的形式和内容,极大 一是“八股文”死板的形式和内容, 地束缚了举子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 地束缚了举子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 • 二是以文化专制为目的的文字狱愈演愈烈, 二是以文化专制为目的的文字狱愈演愈烈, 文士动辄得咎; 文士动辄得咎; • 三是殿试随意性越来越大,名次与学问不 三是殿试随意性越来越大, 称 。
第九讲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 分科取士,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 分科取士, 官制度 •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开始于隋朝,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开始于隋朝, 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极盛于明清, 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极盛于明清, 于清末被废。 于清末被废。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 世卿世禄制 • 养士、军功、客卿 养士、军功、 • 征辟、任子、纳资、察举 征辟、任子、纳资、 •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等 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3.对文化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举考试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 (1)科举考试作为人才与文化的筛选器, 它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它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一,以成绩录取,专重才学, 其一,以成绩录取,专重才学,广泛而强 烈地激发了学子发奋求学的热情。 烈地激发了学子发奋求学的热情。 其二, 其二,历代科举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相 当重要的作用。 当重要的作用。 其三,科举制度的实施, 其三,科举制度的实施,造就了数量庞大 的科举人口,极大地扩充了知识分子阶层。 的科举人口,极大地扩充了知识分子阶层。 (2)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也因为和科举的紧 密结合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扬和传承。 密结合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扬和传承。
• (四)特奏名制 • (五)类省试 • (六)扩大进士名额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科举制度的起源 • 科举制度的演变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争议与批判 • 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背景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 衰落,寒门庶族势力逐渐兴起, 社会流动成为一种需要,科举制 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科举与学校教育
明代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考生需先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等层层选拔,才 能参加乡试。
清代科举
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代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考试科目和选拔程序更加严 格和规范。同时,清代还设立了武举,以选拔军事人才。
科举制度的衰落
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传入,清代科举制度逐渐 失去了其重要地位,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
01
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 源,主要分为明经、进士等常科和制 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 科则注重诗赋和策论。
宋代的科举改革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如 增加殿试、实行糊名和誊录等,以确 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明代科举
八股文的兴起
明代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写 作,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和创新。
废除过程
在近代,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体制。
影响与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传统教育 体制的结束,为现代教育体制的
兴起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历史地位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政治、文化、教育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科举制度及其作用分析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科举制度及其作用分析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及发展1.1 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但其规模较小,选拔范围有限。
直到唐朝时期,科举制度才得以完善并广泛应用。
1.2 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明经、明法和明艺。
这些考试主要以经义为主,是对候选人学识和才能的考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科举考试逐渐演变为以经义为重、诗词和文学作品为辅助材料的形式。
宋代时期,科举考试进一步发展。
宋代设立了进士、明经、贡士等级,并规定了相应的考试内容和标准。
进士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并被视为社会地位最高尚者。
元代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逐渐增加了政治方面的内容,并加强了对候选人政治立场和忠诚度的审查。
这一变化使得元代科举制度更加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代科举考试的等级设置更加细致,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
清代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相对稳定,并维持了相对长时间的稳定状态。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2.1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了广泛、公平的机会。
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可以进入官僚体系,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2.2 促进社会流动科举制度打破了封建社会中固化的等级体系,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有机会成为官员。
2.3 增强相关部门管理能力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经过长时间培养和训练,在管理能力上有一定保证。
这些官员具备专业知识和行政经验,可以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治理地方。
2.4 建立统一文化体系科举制度要求候选人掌握一定的经典著作和文化知识,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建立起统一的文化体系。
这种统一的文化体系使得中国社会具备了较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2.5 增强社会稳定科举制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努力和才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减少了社会不满和不公平感。
科举制度的创立(课件

科举制度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1 2 3
公平公正
科举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程序,确保了选拔过程 的公平公正,为现代人才选拔提供了借鉴。
标准化评价
科举制度采用统一的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使得 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有助于识别和选拔优 秀人才。
全面发展
科举制度不仅关注知识水平,还注重品德、能力 等方面的考察,对现代人才选拔中全面评价人才 提供了启示。
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 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
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消极评价
束缚思想
科举制度注重儒家经典的记诵和默写,考试形式单一,容易束缚 考生的思想,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忽视实用技能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涉及儒家经典,而忽视了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 察,导致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缺乏实用技能和实践经验。
社会阶层固化
科举制度虽然为各阶层人才提供了机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固化了 社会阶层,使得一些家庭背景优越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综合评价
历史意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现实启示
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社会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建立更加科 学、多元的选拔机制。
科举制度的形成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隋朝创立科举制度
隋文帝废除九品官人法,采用分科考 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 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完善科举制度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 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设诗赋、 杂文等考试内容,推动文化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宗即位,宰相李德裕尤恶进士。„„德裕尝论 公卿子弟艰于科举,武宗曰:“向闻杨虞卿兄弟 朋比贵势,妨平进之路。昨黜杨知至、郑朴等, 抑其太甚耳。有司不识朕意,不放子弟,即过矣, 但取实艺可也。”德裕曰:“郑肃、封敖子弟皆 有才,不敢应举。臣无名第,不当非进士。然臣 祖天宝末以仕进无他岐,勉强随计,一举登第。 自后家不置《文选》,盖恶其不根艺实。然朝廷 显官,须公卿子弟为之。何者?少习其业,目熟 朝廷事,台阁之仪,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 之才,固不能闲习也。则子弟未易可轻。”德裕 之论,偏异盖如此。(《新唐书·选举志》)
“若令京兆府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 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 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 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 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当 为子力致焉。”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 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 矣。
二、科举考试的类型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 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 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 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 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 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 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 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新唐书·选 举志》)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明经只考对典籍的熟悉程度,进士则是策问 和诗赋,显然明经科只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即 可通过,而进士科则要有相当的天赋和才学, 在唐代中后期,甚至要有比较高的声望,才 可能得中进士。每科进士不过取寥寥十几人, 甚至一人都不取,其难度可比登天,所以才 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语。白居 易(二十七岁进士):“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人。”郾未遑对。武陵曰:“不尔,即请 比赋。”郾应声曰:“敬依所教。”既即 席,白诸公曰:“适吴太学以第五人见 惠。”或曰:“为谁?”曰:“杜牧。” 众中有以牧不拘细行间之者。郾曰:“已 许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太平广记·王维》 :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 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 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 有出入公主之门者,为其地,公主以词牒京兆试 官,令以九皋为解头。维方将应举,言于岐王, 仍求焉。岐王曰:“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 琵琶新声之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至吾。”维 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 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 奉命。”岐王乃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 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
3.士人可以自由报考 唐宋贡举可“怀牒自列于州县”;武举与制 举必须保荐。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初置制举,诏曰:“今 后不限内外职官前资、现任,黄衣、布衣,并 许直诣门合门,进奏请应。”仁宗庆历六年 (1046)则变为:“诏礼部贡院,自今制科并用 随贡举为定制,亦须近臣论荐,毋得自举。” (《宋史·选举志》)
(宋神宗熙宁)四年,乃立经义、诗赋两科,罢 试律义。凡诗赋进士,于《易》、《诗》、 《书》、《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内 听习一经。初试本经义二道,《语》、《孟》义 各一道,次试赋及律诗各一首,次论一首,末试 子、史、时务策二道。凡专经进士,须习两经, 以《诗》、《礼记》、《周礼》、《左氏春秋》 为大经,《书》、《易》、《公羊》、《谷梁》、 《仪礼》为中经,《左氏春秋》得兼《公羊》、 《谷梁》、 《书》,《周礼》得兼《仪礼》或
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殓。闾阎之內,乃积 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蓄者,无忧矣!田野之間, 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以上起股,亦叫提比、前比,说明百姓富足的 现象。) (五)百姓既足,君何为独贫乎? (以上虛股,也叫中比。只有两句以转入君的方 面。) (六)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 库而后归吾财也。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 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取之无穷,何忧乎 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無备?
“承贵主出内,故攜酒乐奉宴。”即令张筵,诸 令旅进。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行,公主 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 者也。”即令独奉新曲,声调哀切,满坐动容。 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 袍。”公主大奇之。岐王因曰:此生非止音律, 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 有所为文乎?”维则出献怀中诗卷呈公主。公主 既读,惊骇曰:“此皆儿所诵习,常谓古人佳作, 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 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钦瞩。岐王因曰:
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 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 制义。(《清史稿·选举志》)
八股: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 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 制义。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明)王鏊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
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 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颜渊篇》)
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 《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 十条 。(《宋史·选举志》)
墨义之式盖十馀条,有云:“作者七人矣。请以 七人之名对。”则对云:“七人,某某也。谨 对。”有云:“见有礼於其君者,如孝子之养父 母也。请以下文对。”则对云:“下文曰:‘见 无礼於其君者,如鹰鸇之逐鸟雀也。’谨对。” 有云:“请以注疏对”者,则对云:“注疏曰云 云。谨对。”有不能记忆者,则只云:“对未 审。”盖既禁其挟书,则思索不获者不容臆说故 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一)民既富于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 (以上破题,用两句话破全题要义。) (二)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 独贫之理哉?(承题) (以上承题,申明破题的意思,普通用三、四句 散文。) (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盖谓 君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 民乎? (以上起讲,亦称原起,说明全篇的原起。) (四)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 而征,不为厉民自用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
第十一章 中国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定义
张希清:“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 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 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四要素”: 1.选拔官员的制度; 2.朝廷开设科目; 3.士人可以自由报考; 4.主要以考试成绩取舍。
2.朝廷开设科目 “朝廷”表明是国家规定的统一考试。 “科目”包括进士、明经、制科等种种取士 科目。
四、科举考试的方法 唐:州县、礼部两级体制 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 尚书省;而举选不繇馆、学者,谓之乡贡, 皆怀牒自列于州、县。试已,长吏以乡饮 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 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 长少焉。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 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 郎试之。(《新唐书·选举志》)
4.主要以考试成绩取舍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本朝进士„„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隋唐五代至宋初,尚有“通榜”、“公荐” 等推荐的成分。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乾德元年 (963)九月丙子纪事云:“故事,每岁知举官 将赴贡院,台阁近臣得保荐抱文艺者,号曰 ‘公荐’,然去取不能无所私。”
“行卷”:应举的士人纷纷将自己撰写的 诗文做成卷轴,投送至公卿大臣之门,以求 其延誉。知举官往往主要根据公卿大臣的 推荐决定弃取高下,而举人的程文即试卷所 起的作用反而甚小。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 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遂使时 君笃意,以谓莫此之尚。及其后世,俗益媮薄, 上下交疑,因以谓按其声病,可以为有司之责, 舍是则汗漫而无所守,遂不复能易。呜呼,乃知 三代乡里德行之举,非至治之隆莫能行也。太宗 时,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谨有名于当时,考功 员外郎王师旦不署以第。太宗问其故,对曰: “二人者,皆文采浮华,擢之将诱后生而弊风 俗。”其后,二人者卒不能有立。(《新唐 书·选举志》)
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 制科,其次则三学选补。 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 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 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 以取士,其后遵行,未之有改。(《宋 史·选举志》)
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 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 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 天下人才尽于是矣。明制,科目为盛,卿 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 其径由学校通籍者,亦科目之亚也,外此 则杂流矣。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 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 《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 士。(《明史·选举志》)
(以上中股,也叫大比,要用同型偶句构成,阐 发君民财富一体之意,是全篇中坚。) (八)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 是以字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 其孰与不足乎?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 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 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以上后股,也叫后比,具体举例说明民之财物 皆可为君国所用。) (九)吁!彻法之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 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以上结束,也叫大结,说明一篇主旨。)
初设科举时,初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 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中式后十日,复以骑、 射、书、算、律五事试之。后颁科举定式,初场 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四书》主朱子 《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 《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 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 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间,颁 《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 亦不用张洽传,礼记止用陈澔《集说》。二场试 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 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明史·选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