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京城贡院 (礼部)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举人 贡士 乡试次年
三月,杏榜 会元 - -
返回
殿试
皇宫 (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 会试同年四 月,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返回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 “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 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 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 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 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林书院等。
(√)
返回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
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
的称举人。
(× )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
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
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返回
(1) 古 代 学 校 有 “ 庠 (xiá n g )”“ 序 ”“ 太 学 ” 。 “ 庠 ” 和
“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5)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
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集萃(一)关于古代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一、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二、古代科举制度的程序三、古代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四、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则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由于在殿试之后,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鳖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因此也就有了“独占鳌头”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中进士)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官,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

去月官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

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课后练习】1.古代科举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考取第二名被称为( )。

A.状元B.探花C.榜眼D.解元【答案】C。

解析: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高三历史科举制度知识点

高三历史科举制度知识点

高三历史科举制度知识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经历了宋代的改革,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制度之一,对于培养人才、选拔官员、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高三历史科举制度的知识点。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隋朝的科举制度隋朝是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文帝杨坚设立了进士科,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即按照功勋、品德等方面的表现将人员分为九等。

这一制度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本框架。

2. 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善。

进士科分为殿试和会试,殿试是在皇宫内进行的考试,会试则是在各地考场进行。

唐朝还推行了科举制度与官员晋升制度的结合,即通过科举考试合格的人才才能成为官员。

3. 宋朝的科举制度改革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

宋太祖赵匡胤实行了制科取士,即依照州县推举人才,这一举措使科举考试的范围扩大,增加了选拔人才的机会。

宋朝还开创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的制度化,明确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纲。

二、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1. 科目与考纲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论等。

经义是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理解,诗赋是对文学创作的能力考核,策论则是对当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2. 考试形式与程序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会试两个阶段。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主要考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会试则是由宰相负责组织的考试,借助地方官员的协助完成。

3. 评卷与录取科举考试结束后,由考官进行评卷,根据成绩和标准进行排名和评定。

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以获得举人或进士的头衔,并有机会晋升为高级官员,甚至成为皇帝的重要顾问。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评价1. 培养人才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有所造诣,也在政治管理和军事战略等领域表现出色。

2. 维护社会稳定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减少了贵族世袭和权贵门阀的存在,使社会上层精英的产生更具有公众认可度。

科举知识点总结

科举知识点总结

科举知识点总结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开端,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鼻祖。

公元605年,隋文帝颁布了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科、明经科和明法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沿袭了隋代的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1. 唐代唐代的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明经、明法、明艺、明医五科,其中进士科是最重要的一科,被称为"乡试"。

通过乡试合格的人,可以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人可以参加"殿试",最终通过殿试的人可以成为官员。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是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重视经书的功底。

2. 宋元明清宋代的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举考试体系。

宋代考试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兼顾儒、释、道三家思想。

此外,科举考试还开始注重文采和才艺表现。

元代的科举制度则相对混乱,考试内容客单一,标准松散。

明清两代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使科举制度达到了最为完备和规范的程度。

明代的科举考试增加了经义、训诂、史书等科目。

而清代的科举制度则制定了一整套细密的考试规程和内容。

三、科举制度的特点1. 平等选拔科举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平等选拔。

科举制度对所有的族裔、地域、贫富都是平等的,只要有才干和学问,都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平等选拔的特点在封建中国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

2. 彻底改变贵族统治局面科举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贵族统治局面。

以前的官员多是世袭制度,通过血统得到官位。

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出类拔萃的人立即就有机会成为士大夫,使社会人才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3. 聚敛权力科举制度聚敛了皇帝的权力。

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官员的选拔。

而选官一直以来都是皇帝权力的体现。

采取举人制度,取消了贵族的世袭制度,使中央政府对人事权有更大的掌握。

小升初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

小升初古代科举知识点总结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但真正成型并发挥作用是在唐代。

唐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举孝廉和明经两种方式选拔官员。

举孝廉是指选拔品行端正的孝子贤孙出任官员,而明经则是指选拔有学问的人才。

后来,明经成为科举制度的主要选拔方式,选拔出来的官员被称为进士。

科举制度在宋朝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此后,科举制度在元朝、明朝和清朝得到了继承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体系。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科举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核心制度,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科举制度的内容和程序科举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科举考试的范围和程序。

在考试范围方面,科举制度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经义和文章。

经义是指儒家经典,包括《四书五经》等,考察候选人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领会。

文章则是指考察候选人的文学才能和表达能力,通过写文章来考察候选人的文学水平和思维能力。

在考试程序方面,科举考试一般包括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单位进行的初选考试,通过乡试的候选人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省级单位进行的复试考试,通过会试的候选人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是在皇宫进行的最后一次考试,通过殿试的候选人可以考取功名。

三、科举制度的意义和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选拔官员的途径,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成为官员,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流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使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使得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和有序。

总之,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中的重要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内容和影响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科举常识

古代科举常识

古代科举常识一、科举制度的概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科举考试的级别与流程院试(也称童生试):主持者: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

阶段: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合格者:称为生员(秀才),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乡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时间与地点: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主持者: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

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主持者: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

合格者:称为进士,按成绩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内容:唐朝: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宋朝: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明清:考八股文,基本内容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形式:各级考试都采取笔试的形式。

试卷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八股文就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与意义积极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常一、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二、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三、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四、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五、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六、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2013-05-30 作者:编辑: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

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考上的叫“举人”。

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

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

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

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

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
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

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

“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中国古代的两本很古老的教科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论述内容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

八股文对字数有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格式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三、各朝代情况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

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

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

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

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只考两场,而汉人则须考三场。

御试时,虽然考生都考策问一道,但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必须在千字以上。

在考试内容上,汉人的题目也比较难。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举考试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

考生通过县试和府试后称为童生,就可以参加进士科的正式考试,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试是国家科举正式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院试之后是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

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

贡士还要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举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试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二甲、三甲的进士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

清朝科举考试中也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乾隆年间考试内容增加了诗赋,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必须考诗,称为试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