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合集下载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为选拔政治、文化人才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隋朝,盛行于宋、元、明、清四朝,历时一千多年。

这个制度带给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格局,也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制度和思维方式。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从而培养出合适的官员担任政府职位。

科举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乡试是在县级以上的地方设立考场,选拔优秀的士子参加省级考试,而省试则是选拔进入京城参加最后的殿试。

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最终确定合适的人选担任朝廷官职。

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和策论两部分,经义是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解释,策论则考查考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能力。

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公平公正,只要通过考试,不分贫富贵贱,都能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一点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因为它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局面,为普通人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

同时,科举制度也倡导廉洁奉公的官风,规定考试中不得贿赂官员,官员也不能收受贿赂。

这种制度设计旨在减少腐败现象,保证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科举考试要求考生阅读书籍、写作文章,提高了人们的读写能力,促进了社会的文化进步。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师生关系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科举制度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考生的导师,对考生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尊师重道的思想也延续到了现代教育中。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

科举考试主要以经典文献为基础,而缺乏对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

这导致了中国古代政治官僚的普遍现象,即官员懂得理论,却缺乏实践经验。

其次,科举制度的存在也造成了社会的僵化。

科举考试的难度很大,参加考试的人数很多,但是通过考试的人数却很少。

这种人才的稀缺性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固化和社会阶层的分化。

科举制度的看法

科举制度的看法

科举制度的看法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唐代,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选拔人才,创立了进士科,规定每三年一次进行考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士科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宋徽宗时期开始实行殿试和会试,并设立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1. 考试内容逐渐改变:唐代进士考试主要考察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而明清时期则增加了政治理论知识和经义学问等内容。

2. 考试形式逐渐改变:唐代进士考试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并由官员主持考试,而明清时期则增加了殿试和会试等环节。

3. 考试范围逐渐扩大:唐代进士考试范围较小,只有少数人能够参加,而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考试范围逐渐扩大。

三、科举制度的特点1. 选拔人才的公正性:科举制度实行公开、公正的选拔方式,不受出身、财富等因素的影响。

2. 培养士人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文化精英,他们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3. 增强社会稳定性: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阶层体系,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四、对科举制度的评价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方式,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它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 科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如过分强调文化知识,忽视实际能力;考试范围狭窄,不能全面反映人才的能力等。

3. 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已经不适用,但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方式,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它促进了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虽然科举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但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文帝为了选拔人才,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这种方法在隋炀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进士科”和“明经科”等科目的考试。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是每年定期举行的考试,制科则是皇帝临时下令举行的考试。

常科的考试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朝的科举考试取消了门第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考试。

同时,宋朝的科举考试还增加了殿试和省试两级考试,使得皇帝对官员的选拔有了更大的掌控权。

元朝时期,科举制度一度中断,但后来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形成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继续沿用,但在清朝末期逐渐衰落。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1、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文化教育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通过科举考试,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入官场,这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文化教育的学习。

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

2、推动社会流动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庶族地主参政提供了途径,使得社会流动性增加。

通过科举考试,庶族地主也有机会进入官场,这使得社会不再是以门第高低来决定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力。

3、维护社会稳定科举制度的出现也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通常都是文化素养较高的人,这些人进入官场后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使得社会更加稳定。

同时,科举制度也鼓励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如忠诚、孝道等,这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对现代的影响1、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仍然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试选拔士人进入官府的制度。

这个制度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且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并在唐朝时期得到完善和推广。

隋朝的文帝杨广实行了乡试和会试两级考试的制度,而到了唐朝,科举制度已经形成了三级考试的模式: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乡级进行的考试,会试是在省级进行的考试,而殿试则是在皇宫进行的考试。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科举制度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化。

这时,科举考试从唐朝的制度开始逐渐向两次世代自动推进。

加上了贡品主考制度,形成了乡、府、省、殿四级考试。

到了明朝,科举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考试科目和内容更加完善。

最终,科举制度在清朝达到了巅峰,并成为了当时社会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渠道。

二、科举制度的特点和意义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科举制度是一种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无论是贫寒还是富贵,只要通过考试就有机会进入仕途。

这种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可以避免一些不适宜的人进入官府,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科举制度是一种提高士人素质的途径。

通过多次的考试和选拔,只有真正才能出众的人才能够进入仕途。

这种选拔制度使得社会上的士人不仅有文化知识的积累,还需要一定的政治能力和实际经验。

这种高要求的选拔制度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再者,科举制度还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通过科举制度,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给予士人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使他们在社会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这种地位使得士人有机会参与到政治的决策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最后,科举制度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

简述科举制

简述科举制

简述科举制科举制,又称科场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延续至清朝。

科举制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学问为依据,而不以出身、财富或门第为准则。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人才、提高社会士子地位、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实施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乡试和会试。

乡试是科举制的第一关,考试地点在县城,考试内容主要是对经书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科举制的第二关,考试地点在省城,内容相对更加复杂和难度更大。

会试主要考察文化素养、才能和应变能力,合格者可以进入最后一关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的最后一关,考试地点在京城,内容更加严格和高难度。

通过殿试的考生被称为进士,可以进入官僚体系,担任官职。

科举制的实施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打破了世袭制度,使得社会地位和官职不再完全由出身和家族决定,而是由个人的才能和学问来决定。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士子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间,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其次,科举制的实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为了通过考试,士子们不得不努力学习,这就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此外,科举制还提高了社会士子的地位,使得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尊严。

然而,科举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考试内容过于注重经典著作的背诵,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一些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而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思想和精髓。

其次,科举制的实施使得整个社会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人们为了考试成绩不顾一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

最后,科举制的选拔范围较窄,只有读书人才可以参加考试,而其他方面的人才往往被忽视。

总的来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学问为依据。

它对于培养人才、提高社会士子地位、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科举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考试内容过于注重背诵,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概述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概述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概述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考试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历经几千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考试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但真正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选拔官员方式则要追溯到隋唐时期。

本文将概述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一、科举考试制度的三个阶段1.唐代科举考试制度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是根据地方推荐与中央选拔相结合的制度。

地方官员推荐人才,然后中央设立的唐肅宗(唐代)等官府进行选拔。

唐代科举考试是以乡试、会试和殿试为三阶段的。

乡试要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会试则要考查学生的文笔和修养,而殿试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要考查学生的才能和忠诚度。

2.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在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两个阶段:乡试和殿试。

乡试要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而殿试则要考查学生的才能和忠诚度。

殿试的考试方式更加严格,考察的都是实际能力和应对能力。

3.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明、清两朝时期,“科场红”,文化至上,“功名利禄”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明、清两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要求学生通过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方可成为“状元及第”。

明代的乡试各省份的生源都单独考试,而会试和殿试都是全国性的考试。

二、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1.固定及格分数线科举考试制度的一个特点在于固定的及格分数线。

即便在考试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每年的及格线都是固定的,这就要求每一位考生必须在固定的分数线以上才能获得合格的名次。

2.口试贵在实用科举考试制度时代,口试是相当重要的,并且贵在实用。

口试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用性,测试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立场。

3.“武进士”制度科举考试制度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武进士”制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官员和武将的地位同等,因此科举考试制度可以选拔武财阀人才进入官场。

此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也得到了普及,可称为“武举人贵”。

4.考试科目繁多科举考试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考试科目繁多。

浅谈古代科举制度

浅谈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整个世界文明可谓贡献巨大,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开设进士科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直至隋代开皇年间,隋文帝下诏举“贤良”,其后又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令五品以上京官,地方总管、刺史等官员,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举人,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隋代大业年间,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用分科取士的方式选拔官员,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已经形成。

2.唐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进一步发展了以乡贡(贡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增添科目,还大大增加了录取人数。

载初元年(690)二月,武则天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

长安二年(702),武则天“初设武举”,扩大了选拔的范围。

唐玄宗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唐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颇有才学的人。

3.宋代:科举考试变得更为开放和严密。

自宋太祖时起,政府在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九月下诏废止唐代以来的“公荐制”,使得北宋的人才选拔制度更为公正合理。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同时,由州试、省试和殿试组成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时期,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清末1905年才被废止。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分析一种制度,首先要结合其时代背景。

在科举制被使用之前,魏晋时期选拔人才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由每州的中正官品第人物提供给朝廷作为官员任用的依据,但这一制度逐渐施行之后,地方上的豪强逐渐把持了品第人物的权力,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封死了寒族乃至庶族向上的通道,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由于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像古代印度一样强烈的宗教影响,不存在这种类似种姓制度一样阶层固化的土壤,所以长期的阶层固化必然导致一部分底层人民的不满,进而造成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壮大,魏晋时期的“王谢袁萧”,隋唐时期的“七宗五姓”,其势力已经影响到了皇权,魏晋直至唐初的政治,实质上已沦为门阀政治。

隋文帝采用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于官员选拔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宣告了皇权独尊的时代的到来。

从此,布衣百姓也可以通过苦读金榜题名,出将入相,“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郎”,“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提供了一个平民与贵族公平竞争的机会,有一个客观的衡量人才的标准,给寒门学子开了一道龙门,让他们看到向上的可能,解决了阶层流动的问题,他们也可以通过读书来出人头地,成为帝国的较高阶层。

而且,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乡村士绅阶层的素质,在古代中国奉行皇权不下县的政策,士绅阶层成了县一级行政政府和广大百姓之间的一道桥梁,很多平民出身的官员告老还乡,教化乡里,维持了最基层的统治。

此外,科举制度还实现了官与吏分离,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免,官员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完全依靠皇权背书,客观上加强了封建皇权。

科举制度在其被使用的一千三百年里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可靠人才,属于典型的“学而优则仕”,单纯从通过考试来选举人才这一个角度来说,科举制度就已经蕴含了超越时代的智慧和眼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时期,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清末1905年才被废止。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分析一种制度,首先要结合其时代背景。

在科举制被使用之前,魏晋时期选拔人才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由每州的中正官品第人物提供给朝廷作为官员任用的依据,但这一制度逐渐施行之后,地方上的豪强逐渐把持了品第人物的权力,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封死了寒族乃至庶族向上的通道,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由于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像古代印度一样强烈的宗教影响,不存在这种类似种姓制度一样阶层固化的土壤,所以长期的阶层固化必然导致一部分底层人民的不满,进而造成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壮大,魏晋时期的“王谢袁萧”,隋唐时期的“七宗五姓”,其势力已经影响到了皇权,魏晋直至唐初的政治,实质上已沦为门阀政治。

隋文帝采用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于官员选拔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宣告了皇权独尊的时代的到来。

从此,布衣百姓也可以通过苦读金榜题名,出将入相,“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郎”,“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提供了一个平民与贵族公平竞争的机会,有一个客观的衡量人才的标准,给寒门学子开了一道龙门,让他们看到向上的可能,解决了阶层流动的问题,他们也可以通过读书来出人头地,成为帝国的较高阶层。

而且,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乡村士绅阶层的素质,在古代中国奉行皇权不下县的政策,士绅阶层成了县一级行政政府和广大百姓之间的一道桥梁,很多平民出身的官员告老还乡,教化乡里,维持了最基层的统治。

此外,科举制度还实现了官与吏分离,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免,官员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完全依靠皇权背书,客观上加强了封建皇权。

科举制度在其被使用的一千三百年里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可靠人才,属于典型的“学而优则仕”,单纯从通过考试来选举人才这一个角度来说,科举制度就已经蕴含了超越时代的智慧和眼光。

人类有史以来至今的社会发展中,没有一项比考试更合理更公平的选拔制度了。

“有其才者,糜捐于瓮牖绳枢,无其才者,讵系于王公子孙”。

不管家世出身高低,以才学为标准公平竞争。

这是一项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

在没有建立现代化国家治理结构的时代,以人治为核心的政治,官员的素质就成了政治是否清明的关键因素。

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政治人才或从政人才来进行国家治理,就这一点来看,应该说科举制的目的是基本上达到了。

仅以北宋为例,据《宋史·宰辅表》及有关列传统计,北宋92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达83人,占总数的90%;在176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科举出身者达162,占总数的92%。

历朝进士出身者在高官或清要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连金朝亦然:“旧制,监察御史凡八员,汉人四员皆进士,而女直四员则文资右职参注。

守贞曰:`监察乃清要之职,流品自异,俱宜一体纯用进士。

”元代虽然是一个科举相对较为低落的朝代,但在恢复科举取士后,进士官至显宦者也约有一百
五十一名,进士群体在元代晚期的政治舞台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到了明代,科举出身者在官僚政治中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到明中叶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的情况。

通计明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入者占十分之九以上。

以其他途径入仕者,但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

清代统治者尽管对满族人采取特别优待政策,不少满人未经科举便入仕升迁,但清代高级官员中,进士出身者占45%,左都御史一职进士占51%,总督一职进士占31%,巡抚一职进士占40%。

又有学者统计,清代御史虽分满汉官,但实际上以汉官为主,人数众多,仍以进士出身者占绝大多数(91%),余则为举人、贡生、监生等,非科举出身者不足百分之五。

满官人数较少,然其中有进士举人等科考资格者,也占相当高的比例。

足见科举对官僚政治影响之大。

科举制为古代庞大的官僚结构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力量,由于科举入仕者长期受儒家“尊德性、道学问”教育的熏陶,一般而言比捐纳、保举或恩荫、胥吏之途入仕者更为廉洁正直,也较注重学问品行并重。

但是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也有其局限性。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针对的儒家经典学说,主要考察考生的背诵能力,却没有考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遑论考察治国才能。

而到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的办法,虽然也涌现出了一批治世能臣,但八股文对于实际生活毫无意义。

在近代,科举制度还严重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

确实,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从隋唐到明清一千三百多年间,官僚组织中的大部分政治精英都是从科举选拔出来。

那些经历十年寒窗苦读、积极投身科举竞争的士人,确实抱有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想法,或者是只为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但不可否认,也有许多人是在“修身、齐家”之后,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想有所作为,才背井离乡、不畏旅途艰险,跋山涉水去京城参加考试的。

而且,许多进士出身者从政之后,也真正能管理好兵、刑、钱、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

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由于它被废除,整个社会丧失了它特有的制度体系。

”当不再用考试选官办法后,更显出科举制的政治功用。

1905年废科举后出现官员选任的制度真空,导致政府用人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

民国初建,孙中山便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为考试。

”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社会特性,认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做到公平取才。

为此,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弹劾五权相互制约主张建立考试院,使考试在民国时期的政治架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科举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

现代中国重建公务员制度反过来要向西方借鉴,正应验了古话所说的“礼失而求之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