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文档
科举制度历史上的改革与变迁

科举制度历史上的改革与变迁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大体可分为唐代的选贡、宋代的科举和明清时期的礼部试三个阶段。
在这千年历史中,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迁。
本文将从唐代选贡制度开始,一步步探讨科举制度历史上的改革与变迁。
一、唐代选贡制度的建立自唐太宗时期以来,唐朝逐渐确立了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作为科举制度的先驱。
唐代选贡是唐朝初期建立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分为举荐、推荐和选贡三个阶段。
唐朝的选贡制度实际上是对房考和进士考试的补充,房考是招募门阀子弟,进士考试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
唐朝的选贡制度强调门第、种族,而不是学问,其缺点逐渐显露,逐渐让位于后来的科举制度。
二、宋代科举制度的建立唐朝的选贡制度逐渐衰落,直到宋代才开始重新补充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是对唐朝制度的改进、完善和发展。
宋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省试和殿试。
最初,乡试只为考取生员资格,后来逐渐成为选拔才子的主要方式。
宋代的乡试和省试是在当地举行的,而殿试则是在京都举行。
此外,宋朝还实行“三会式”的考核方式,即由当地教育官员主持,由省里或者中央负责安排。
三、明代礼部试的创立明朝在考试制度中又有了新的创新。
明朝的礼部试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它是在先前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
礼部试是明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央考试系统中的最高阶段。
其目的是选拔最优秀的文科生和理科生成为进士。
明朝的礼部试采用严格的考场管理制度,其考试内容包括策问、优孟和义演三部分。
四、清朝科举制度的改革清代的科举制度和明代相似,但由于政治变革和外来文化与技术的影响,清代的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些改革和变革。
清朝在科举制度中加强了压制汉文化的力度,大量引进外来文化,西式考试也逐渐在考试制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此外,清朝还试图通过重大制度改革来加强其政治力量,如提出了“乡试统一命题、省试校对、殿试双合”的指导思想,使科举制度更加体系化、有序化。
总结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历史遗产,其改进和变革的历史进程是一段非常耀眼的历史。
唐宋明清科举制的异同

唐宋明清科举制的异同13普本小教数学班 1340610066 卢毅唐宋明清科举制度的状况和特点由于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
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
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
本文在这里讨论的仅是最重要的常举。
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
科举看起来好像是最公平不过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这样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会里维持一千三百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科考分为三级:解试、省试和殿试。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
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
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明代的科举制度在程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创阶段(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隋朝,但其规模和范围较小。
直到唐朝,科举制度才开始发展,并以明经和进士两个科目为主,进士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2. 完善阶段(宋元明时期):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代加入了贡士科目,进一步扩大了选拔范围。
元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消了贡士科目,将科举考试的难度加大,提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3. 衰落阶段(明清时期):明代科举制度达到了巅峰,考试内容包括诗、文、经、史等多个科目,选拔范围广泛。
然而,明代后期开始出现贪污和弊端,加上科举教育的僵化,使得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公正性和公信力。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更加僵化,对新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的考察逐渐减弱,致使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4. 废止和改革(清末和现代):清末科举制度已经严重失衡,被认为不再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探索改革科举制度,但未能成功。
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科举制度被废止,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完善、
衰落和废止与改革的过程。
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分子的选拔和教育发展,但随着制度的僵化和弊端的暴露,科举制度最终被淘汰,让位于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

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你知道唐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吗,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201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
在它实施的一千多年间,对中国的政治走向,社会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有所变化,隋唐和明清就是我国科举制度变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隋唐是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完善时期,隋朝废南北朝以来的九品中正选官制度,首开考试取士的先河,唐在隋朝的基础上使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明清是科举制度的鼎盛和衰亡时期,明朝使科举考试的形式越来越完善,但同时也使它越来越繁琐,清末,随着社会的开放,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日甚,此制度也走向僵化和衰落。
两个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一、两个时期科举制度考生来源和资格有所不同隋唐时期,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类,生徒和乡贡。
中央与地方官学的学生经考试合格,由学校送尚书省参加省试,这些考生被称之为生徒。
不在学校学习而学业有成者,则向州县"投牒自举",经审查考试合格,由州县送省参加考试,称为乡贡。
考生来源较广,资格审查较松,给大部分知识分子以科举取士的机会。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紧密结合,非经由学校出身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监生可以直接做官。
府、州、县是地方学校,学员称为生员,未取得生员资格者不得参加考试。
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
二、两个时期科考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隋唐时期,科考的科目较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道举等,以明经和进士科为主。
考试内容涉及经义、时务、诗赋、杂文等,内容多,并且注重考查考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有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废除,历时近一千年。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隋唐时期: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考试分为乡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分为三级考试,即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举行,通过者入省试,省试通过者再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亲自选取合格者。
2. 宋元时期:宋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增设了礼部试、殿试之外的进士科举考试。
进士科举考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词、策论等,合格者可成为进士,享有一系列特权和待遇。
3. 明清时期:明朝修订了科举制度,广泛开展乡试,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
明朝还增设了一些特殊的科目,如状元诗等。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对考试内容和方式做出了一些调整。
清朝还增设了会试,即各省的府试合格者参加会试,通过者可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录取与否。
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政权稳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重视经义而忽视实际才能,使得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最终,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育制度和选拔官员的方式。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下面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的表格:
阶段特点
1. 初创时期 - 最早的科举制度出现在隋朝
- 主要通过举荐和举行辩论来选拔官员
- 参加科举考试需经过严格的初选
2. 唐宋时期 -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考试规模扩大
- 分为明经科(文科)和明法科(法律学科)
- 青云诏开始设立,奖励优秀考生
3. 南宋时期 - 科举考试变得更加重要,在选拔官员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 创立了制度化的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
- 兴起了科举补习学校和科举辅导书籍的繁荣
4. 元明清时期 - 科举考试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 设置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 乡试选拔出进士,会试选拔出贡士,殿试决定进士的名次
5. 清末废除 -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暴露出各种问题
- 民主革命思潮兴起,科举制度被视为封建制度的象征 - 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在后期的清朝末年废除了科举制度,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

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
科举制度在汉代的最初形式是由朝廷设立的官方考试,用来选拔政府官员。
汉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包括乡试和会试两个阶段。
乡试是在各地举行的地方性考试,选拔出一部分考生进入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范围考试,最终确定官员的选拔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
唐代时,科举考试已经转变为以文选文为主的制度,考生需要参加文科考试,通过后才能晋升为文官。
科举考试的题目涉及文学、史学、经学、法学等多个科目,要求考生广泛学习,全面发展。
宋代时,科举制度进一步扩大化。
宋代政府推行了制科考试制度,设立了更多的考试科目,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和军事学等。
同时,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也扩大到了各个社会阶层,甚至农民和商人也有机会参加考试。
元代时,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些变革。
元代的科举考试更加强调实践能力,考生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
此外,元代还设立了特殊的科举考试,如军事考试和电仪考试,用于选拔与政府相关的专业人才。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社会的主要晋升途径,对于官员的选拔影响巨大。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各省举行的地方考试,选拔出一定数量的考生进入会试。
会试在京城举行,会试成绩优秀的考生可进入殿试,最终确定官员的资格和级别。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
科举制度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贵族特权、程式化的考试内容等,但它也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广泛公平的选拔机制,让许多有才华的人有机会进入政府,为国家做贡献。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
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文
档
Document Writing
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201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
在它实施的一千多年间,对中国的政治走向,社会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有所变化,隋唐和明清就是我国科举制度变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隋唐是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完善时期,隋朝废南北朝以来的九品中正选官制度,首开考试取士的先河,唐在隋朝的基础上使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明清是科举制度的鼎盛和衰亡时期,明朝使科举考试的形式越来越完善,但同时也使它越来越繁琐,清末,随着社会的开放,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日甚,此制度也走向僵化和衰落。
两个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一、两个时期科举制度考生来源和资格有所不同
隋唐时期,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类,生徒和乡贡。
中央与地方官学的学生经考试合格,由学校送尚书省参加省试,这些考生被称之为生徒。
不在学校学习而学业有成者,则向州县“投牒自举”,经审查考试合格,由州县送省参加考试,称为乡贡。
考生来源较广,资格审查较松,给大部分知识分子以科举取士的机会。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紧密结合,非经由学校出身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国子监是最高学府,监生可以直接做官。
府、州、县是地方学校,学员称为生员,未取得生员资格者不得参加考试。
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
二、两个时期科考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隋唐时期,科考的科目较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道举等,以明经和进士科为主。
考试内容涉及经义、时务、诗赋、杂文等,内容多,并且注重考查考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有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明清时期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变化,考试科目减少了,考试内容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对经义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得有自己的见解。
考试形式笔试,规定必须用八股文的文体作文,严格规定答题文章的具体格式和写作步骤,有严格的程式、标准和规范,不允许有任何的个人发挥。
三、考试和录取程度不同
隋唐时期尤其在唐朝把考试分为常科考试和制科考试,常科考试一般安排在每年10月进行,唐初由吏部后由礼部主考,确定
录取人之后送由中书门下进行复核,再把录取名单送给皇帝过目,省试录取,称之为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制科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清实行三级考试,首先是乡试,由各省主持,每三年一次,考中称为举人;其二是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举行,考中为举人;最后是殿试,皇帝亲自主持,主要考策问,殿试不会淘汰会试录取的人员,仅排出名次,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四、两个时期的科举制度的作用不同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治、垄断官员选拔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机会以及进入国家官员队伍的可能性。
选拔了一大批有才学的人,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都是进士出身,促进了隋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同时这种考试制度的外传,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选官制度提供了最初的模式。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虽选拔出了大批官员,维护了封建统治,其中也不乏能吏贤臣,如洪承畴、纪晓岚、刘墉,但从整体上来说,这种呆板的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考试形式及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新,引导着应试者向酸腐迂拙、不学无术的方向发展,还浪费了大量人才,如蒲松龄、李时珍等人,都是科考的失意者。
明清的科举制,是导致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科技落后、中外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