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合集下载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哪几个等级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哪几个等级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哪几个等级展开全文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

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

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

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

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

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

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

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

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后来乡试合格的“举人”,第一名都称为“解元”。

唐宋时期,针对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在中央政府的尚书省举行,因而称为“省试”。

唐代省试合格后,即赐予进士及第。

宋朝创立殿试制度之后,省试成为取得殿试资格的一种考试。

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会试”。

省试或会试都是由礼部主持,在当年春季的一二月份举行,一般也有大致的录取名额。

省试第一名称“省元”,即后来会试第一名所称的“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或会试合格举人的复试,是科举考试三级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一般都在皇宫禁苑的大殿内举行。

如宋朝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清代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

宋、元、明时期的殿试,一般在三月份举行。

清朝乾隆年间,殿试改为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为清朝的定制。

北宋中期以后,参加殿试者一般都被恩赐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据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列名次而已。

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的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名次排定后,要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会试、殿试童生试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

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

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

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考点进行的考试,主要考查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

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省级考点进行的考试,考查文化素养和知识面的广度。

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是在皇宫进行的考试,考查文化水平和才能,同时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政治素质。

其次,宋朝的公吏选拔过程非常严格,考试的范围涵盖了儒家经典、政治经济学、法律、诗词、文章等多个领域。

考试要求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还要考虑到品行、家庭背景、政治倾向等方面。

因此,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人往往都是素质比较高的人才,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修养,能够胜任各种官职。

再次,宋朝的公吏制度注重官员的考核和监督。

在任职期间,官员要经常参加各种考试和考核,以检验他们的政绩和能力。

如果出现问题,不仅会面临政治处分,还可能被罢免官职。

同时,宋朝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官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恪尽职守、廉洁奉公。

总体来说,宋朝的公吏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注重官员的考核和监督,保证了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转和政治稳定。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常识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常识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常识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历史上最为独特、深刻影响千年的制度之一。

科举分为四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和院试。

下面分别对四个等级的科举考试进行介绍。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个等级,又称为乡试科,是由县或府级官员主持的地方性科考。

乡试一般在每年农历八月举行,是八股文考试,考生需要写一篇正式文章和一篇节选文章。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同时还可以赐予“府试没考”之称号,表示通过了本等级考试。

举人经常出现在一些古代小说、电影或电视剧中,是士人阶级中的一种身份。

会试会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个等级,又称会试科,是由宗室或在地方上做过一定资历的官员主持的地方性科考。

会试在乡试合格者中选拔,每年选调一定名额参加。

会试通常在每年农历十一月举行,与乡试一样,也是八股文考试,考生需要写一篇正式文章和一篇节选文章。

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可以在京师(即北京)接受下一个等级的考试。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三个等级,又称三元科。

殿试由宗室主持,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科考,通常在房颤的正月十五或二月初二以及静笃夫人的生日等重要节日之时举行。

殿试是千载难逢一次的机会,只有贡士中的精英才能有机会参加,每年只考取一百名左右的人。

殿试不仅考查文化、又考查品德,考生必须表现出忠诚、敬畏、贤达、上进的精神,并承诺为国尽忠职守。

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院试院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等级,又称博士科。

院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每年只考取三十名。

院试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举行,考试内容是答六道题,包括两道“近日之问”和四道“古今之问”。

考试难度极高,需要考生具备深厚的学识、卓越的智慧和敏锐的思维。

院试合格者称为“状元”,即为所有科举的最高荣誉。

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符号。

四个等级的科举考试,分别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的三角形。

而举人、贡士、进士和状元,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身份和荣誉称号,展现了中国人注重文化、教育的特有传统和价值观。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第一级院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

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

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

意即尚未“进学”的童年人。

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

顺天府所辖各县县试,与各省县试同。

凡参加县试的童生,在本县礼房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

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应考。

县考分四场,入场按卷面盖号戳对号入座。

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

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

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

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

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

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主考官为学政。

一般以监察御史、各部侍郎中由进士出身者充任。

任期三年,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八月由皇帝钦命派往各省一人,顺天府学政驻通州,余各省皆驻省城。

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

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

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

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

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如北京东城今有府学胡同,因原顺天府学所在地故名。

各级学校都有一定限额,以清朝为例大致府四十名,直隶州三十名,县二十名。

此类生员为廪生,明初给生员月廪六斗,清制每月给廪银四两。

后又增加名额称“增生”。

再加者为“附生”。

其中廪生地位最高,如考试作保非方廪生不可。

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

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

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

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考秀才是初级考试,俗称“小考”。

由于童试在古代是基层考试,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

乡试才是科举正式考试的开始。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

按规定每三年一科。

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

乡试在省城进行,考期在八月,分三场,又称“秋试”、“秋闱”。

各地秀才云集省城一争高低,考中之后称举人,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举人的第一名是“解元”;
再高一级是会试,因由礼部主持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礼部试”、“春试”、“春闱”、“礼闱”。

会试在京师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会试的第一名是“会元”;
会试揭榜后,被录取的贡生须于下月应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殿试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参加考试者是贡生,此考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以后一甲叫进士及第、二甲叫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

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一个考生只有在这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三顶桂冠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

明朝的考试制度

明朝的考试制度

明朝的考试制度
明朝的考试制度主要包括科举制度和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

科举制度是明朝最重要的考试制度,其目的在于选拔人才,提高政治管理水平。

科举分为三个等级:进士、举人和秀才。

进士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只有通过三级考试才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合格者被授予进士称号,可以进入朝廷从事高级官员的工作。

举人是指通过乡试合格的考生,其文化水平比较高,可担任县级官员或地方领袖。

秀才是通过地方的选秀考试合格的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可以从事一些基层工作。

乡试、会试和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三个级别,乡试是在地方选拔秀才的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在省级选拔举人的考试,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进士资格。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和考试程序⼤体是⼀致的,其中以进⼠科考试最为重要。

进⼠科正式考试共分三级:院试、乡试和会试与殿试。

不过,在院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可以看做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

县试和府试分别由本县知县和知府主持,府试及格者称为“童⽣”。

清朝的县试多在⼆⽉举⾏,府试多在四⽉份举⾏。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

主持考试的长官是学政,⼜可以称学台、宗师。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从童⽣中考选出秀才;第⼆,对原有的秀才进⾏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

童⽣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称为⽣员,俗称秀才、相公。

岁试成绩优良的⽣员,⽅可参加科试。

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明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还要在省城集中举⾏⼀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可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三年考试⼀次,⼀般在⼦、卯、午、⾣年举⾏,考期多在秋季⼋⽉,所以⼜称“秋闱”。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进⼠出⾝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规的考场,叫做贡院。

贡院内建有⼀排排的号房,为考⽣住宿、答题之所。

乡试发榜在九⽉,正值桂花开放,所以⼜称乡试榜为“桂榜”。

乡试取中的称举⼈,第⼀名叫解元。

乡试中举称⼄榜,也叫⼄科。

考中了举⼈,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举⾏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

会试和殿试是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

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

会试⼀般在乡试的第⼆年,也就是丑、⾠、未、戌年。

考期多在春季的⼆、三⽉。

故此会试⼜称“礼闱”、“春闱”。

会试被录取的⼈,称为贡⼠,第⼀名叫做会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

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

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

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

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
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