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补偿装置变更为滑轮组下锚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隧道内补偿装置安装施工作业指导书

隧道内补偿装置安装施工作业指导书

隧道内补偿装置安装施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1铁路接触网隧道内补偿装置安装。

2. 作业条件及施工准备(1)作业条件1)下锚锚臂、拉线底板均已安装完成。

2)承力索、接触线补偿绳长度及在滑轮上的缠绕按照设计要求在工厂预制或在预配中心进行预制缠绕完成。

(2)施工准备1)施工人员已经过技术培训和交底,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滑轮补偿装置安装、调整的各工具已按照型号、规格等要求准备就绪。

3. 引用标准规范(1)《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铁建设[2015]47号)。

(2)《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8—2010)。

(3)设计院提供的相关设计说明及图纸。

4. 作业内容滑轮组补偿装置安装:滑轮组与固定底座连接、滑轮组与坠砣连接、滑轮组补偿装置与承力索连接、滑轮补偿装置与接触线连接、调整滑轮组A、B值。

5. 施工技术标准(1)滑轮补偿装置与锚臂的铰接点应具备水平、垂直转向的功能。

(2)坠砣串排列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

整串坠砣合重允许偏差不大于额定重量的±1%,同一锚段两坠砣串质量的相对偏差不大于1%。

(3)坠砣限制架导管安装直立、补偿传动灵活,坠砣串无卡滞现象。

6.工序流程及操作要点(1)工序流程隧道内补偿装置安装调整工序流程如下图所示施工准备补偿装置安装补偿装置调整填写安装记录(2)操作要点1)安装滑轮本体前,首先检查滑轮补偿的补偿绳缠绕情况,发现错槽等现象要重新缠绕,加装开口销的位置,开口销并掰至120°。

2)按要求码放坠砣,连接补偿绳,检查拉线,然后安装滑轮补偿装置与锚臂相连,最后安装绝缘子及其他连接件,待放线车到位后,与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连接。

3)承导线给定张力开始架线后,确认补偿绳没有出槽,补偿运行状态正常后,对补偿绳是否在同一垂面进行检查,确保滑轮底座滑轮处不发生卡滞。

(3)结束施工完成后填写安装记录。

7.劳动组织劳动力配置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1 现场负责人人 1 现场全面负责2 现场技术负责人人 1 负责现场施工技术3 安装人员人4 安装、调整补偿4 司机人 2 正、副司机各一人5 防护人 3 联络员1人、现场2人8.主要机械设备及工器具配置机械设备及工器具配置表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 作业车台 12 铁丝套子件 13 钢卷尺把 24 大绳Ф22棕绳条若干5 安全带条若干每名施工人员均佩戴6 安全帽顶若干人均1顶7 防护用具套 38 力矩扳手把若干各规格9 断线钳把 19.物资材料配置所用物资材料应符合实际要求,具体规格型号见下表。

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A检查是否存在散股、断股,
B检查是否存在偏磨现象。
④补偿器安装各部。
检查各部螺栓紧固力矩是否符合要求。
4
刻度牌
刻度牌与当地、当日的环境温度不对应,或补偿绳伸缩长度a值不符合安装曲线图。
紧线器、手板葫芦、钢丝套子再次调整到刻度指示温度与安装时的实际温度相同。
弹簧补偿装置刻度牌与当地、当日的环境温度相对应,补偿绳伸缩长度a值符合安装曲线要求。
2
完成安全措施
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
使用作业车时,平台旋转要专人盯控,严防碰伤支柱。作业车要设置相应防倾倒措施。
3
测量检查
①检查刻度牌是否与当地、当日的环境温度相对应,或测量补偿绳伸缩长度a值是否符合安装曲线图。
② 补偿器本体
检查是否与下锚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③补偿绳。
补偿绳不得有松股、断股和接头,位于渐开线轮槽正中,不得偏磨。
7
弹簧补偿安装各零部件
①未按规定涂油:涂油。
②螺栓不紧固:按照规定力矩紧固。
各零部件安装正确,按照标准力矩紧固。
8
办理收工手续
工作领导人确认各作业组工作结束,人员机具均已撤至安全地带后,通知监护人员撤除地线及其它安全措施。
工作领导人确认安全措施撤除后,通知驻站联络员申请消除停电作业命令和线路封锁命令。
工作领导人召开收工会,办理收工手续。
9
填写检修记录
按照当天检修情况填写检修记录。
(1)
检修作业指导书
部 件
弹簧补偿装置
作业项目
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
作业人员
高空作业人员
序号
作业步骤
作业标准
技术标准
安全卡控点

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棘轮)

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棘轮)

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1 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棘轮补偿装置检查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棘轮补偿装置检查作业。

2 引用规范性文件……………3 作业目的3.1 检查棘轮补偿装置各部件标准技术状态;3.2 通过检查与调整,保证棘轮补偿装置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为接触网提供良好的张力补偿。

4 作业程序4.1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人工登杆检查补偿框架及止动卡块状态。

4.2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人工登杆检查补偿轮状态。

4.3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人工登杆检查补偿绳在补偿轮上的缠绕及补偿绳本体状态。

4.4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地面检查、观察限制导管、坠砣堆码等。

4.5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人工攀登检查隧道内槽道(内、外)状态、坠砣限制架状态、坠砣挡板、转向轮状态。

4.6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人工攀登检查补偿装置(含槽道)的所有连接螺栓、螺母、垫片是否按标准配置并连接牢固。

焊接处有无开裂、脱焊迹象。

5 作业内容与要求5.1 人工登杆检查:5.1.1 人员及分工:5.1.2 工具和材料:5.1.3 开始人工登杆检查:5.1.3.1 高空作业人员按标准化穿戴,用脚扣登杆后在合适的位置打好安全带。

5.1.3.2 检查补偿安装框架各部件、各连接螺栓是否紧固。

隧道外 隧道内5.1.3.3 使用水平尽或角度仪检查棘轮的垂直状态,观察是否与补偿绳相磨,记录状态。

棘轮不垂直导致补偿绳磨棘轮边时,按以下方法调整(如下图):首先检查旋转底座上调节板上的两个固定螺栓是否紧固到位,如果是松懈的,就直接用铁锤垫木板敲击棘轮旋转支架,然后用水平尺靠在棘轮小轮的端面,检查垂直度,棘轮垂直后,将螺栓紧固到位。

如螺栓是紧固的,用水平尺靠在棘轮小轮的端面检查倾斜度,然后松开旋转底座调节板上的固定螺栓,用铁锤垫木板敲击棘轮旋转支架,用水平尺检查,棘轮垂直后,将松开的螺母紧固。

5.1.3.4 观察坠砣限制杆顶部是否加装一个限制卡箍,如未安装应加装或做好记录补装。

变电站110kV/35KV断路器弹簧机构检修作业指导书

变电站110kV/35KV断路器弹簧机构检修作业指导书

编号:Q/×××××变电站110kV/35KV断路器弹簧机构检修作业指导书
编写: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作业负责人:
作业日期:年月日时至年月日时
***供电局
1 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110kV/35KV断路器弹簧机构检修。

2 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及技术资料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作业指导书中引用,而构成为本作业指导书的条文。

本作业指导书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及技术资料都会被修订,使用本作业指导书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及技术资料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L 408-1991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DL 5009.3-1997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变电所部分)
JB/T 1542-1999 110及35kV CT型弹簧机构断路器
GBJ 147-199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电安生[1994]227号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
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3 修前准备
3.1 准备工作安排
3.2 人员要求
3.3 备品备件
3.4 工器具
3.5 材料
3.6 危险点分析
3.8 安全措施
3.9 人员分工
5 作业程序及作业标准5.1 开工
5.2 检修电源的使用
5.3 检修内容和工艺标准
5.4竣工
6验收记录
7 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评估。

二、滑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二、滑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1. 检 查 滑 轮 补偿滑轮安 装是否正确, 本体有无裂 纹、 变形, 转 动是否灵活。
2. 检 查 补 偿绳是否 有散股、 断 股、接头。
3. 检查限制架安 装位置是否正确, 坠砣是否完整, 重 量是否符合规定。
4.检查 a、b 值 是否符合安装 曲线要求。
1.补偿装置定滑轮与动滑轮距离 2.a 值和 b 值符合要求
1.滑轮补偿装置。 2.a 值和 b 值。 3.坠砣及坠砣限制架。 4.补偿绳
滑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适用范围:滑轮补偿装置检查检测。
一、滑轮补偿装置的设计结构 二、检修步骤 三、标准及要求 四、风险项点及卡控措施
Hale Waihona Puke 1.滑轮补偿装置示意图1.250 型双环杆 2.承锚定滑轮 3.承锚补偿绳 4.承锚动滑轮 5.16 型杵环杆 6.承锚复合绝缘子 7.815 型双环杆 8.线锚定滑轮 9.线锚补 偿绳 10.线锚动滑轮 11.12 型杵环杆 12.线锚复合绝缘子 13.下锚角 钢 14.下锚跳线 15.限制导管 16.坠砣杆及坠砣
同一补偿装置的两补偿滑轮的间距,任何 情况下不小于 500mm。
a 值:任何情况下不 小于 200mm。
b 值: 任何情况下不 小于 200mm。
风险项点
卡控办法
1. 测量动、定滑轮之间距离是否符合 要求,同一补偿装置的两补偿滑轮的间 距,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 500 ㎜;下锚 角钢安装水平,定滑轮应保持铅垂状 态,动滑轮偏转角度不大于 45°; 2. 根据当时气温,测量 a、b 值是否符 合安装曲线要求。标准值:设计值;标 准状态:标准值±100 mm;警示值:标 准值± 200mm;限界值:任何情况下不 小于 200mm。 3. 坠砣块应完整,自上而下编号且叠 码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 180°;坠砣 串的重量(包括坠砣杆的重量)符合规 定,整串重量偏差小于 2%。 ;限制架的 安装位置应满足坠砣升降变化要求。 4.补偿绳不得有散股、 断股、 接头现象, 且不得扭绞、 与其他部件、 线索相摩擦。

下锚检调

下锚检调

下锚补偿装置检调指导书一、内容与适应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下锚补偿装置的作业程序和质量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下锚补偿装置检调和更换。

二、下锚补偿装置检调1、作业准备1.1、作业人员:4人1.2、主要工具:常用扳手、梯子、牛油枪、卷尺1.3、安全用具:柔性接地棒、柔性验电器、安全带、安全帽1.4、主要材料:无2、作业程序2.1、核对施工检修申请单与工作票是否符合规定;2.2、要令申请,向行调申请允许作业命令;2.3、行调下达准许作业命令后进行验电接地;2.4、进行下锚补偿装置检调2.4.1、测量补偿装置的A、B值并做好记录;2.4.2、记录制动板至棘轮的距离;2.4.3、用牛油枪对准棘轮注油孔加入牛油2.4.4、观察补偿绳是否有断股、散股、重叠等现象;2.4.5、检查大、小轮补偿绳是否有磨擦棘轮现象;平衡轮是否处于水平平衡状态;2.4.6、检查坠砣是否上下活动灵活;2.5、工作结束,工作负责人对人员、工器具及材料进行清点;2.6、拆除接地线,作业人员撤离现场;2.7、消令登记;2.8、回基地填写相应的报表。

下锚装置下锚类型全补偿,半补偿,硬锚,承导一体下锚.弹簧补偿.补偿装置给接触线或承力索两端装设的随温度变化而自动调整张力的装置。

主要作用:用来补偿接触线或承力索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张力变化,使之确保水平张力的恒定,从而维持接触线或承力索的动态平衡。

形式与状态:坠砣式:适用于750-1500米长锚段 150-750米短锚段。

补偿作用靠棘轮和坠砣的重量来实现的。

张力补偿器要求:1、按照导线安装曲线表确定a值或b值。

2、设定制动距。

3、补偿作用明显。

弹簧式:适用于150以下小锚段。

承导一体:适用于上下行渡线和特殊情况下的短锚段。

补偿装置检修1、自动张力补偿装置1)检修参数参照《接触网检修技术标准》。

2)用手托起坠砣串,棘轮应转动灵活,当坠砣串返回原位,大小轮上钢丝绳不得有重叠现象。

3)限制架、导管各种底座除锈,涂油漆。

16、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

16、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滑轮补偿装置的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测周期:检测周期:36个月;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补偿限制架监测周期:3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上海铁路局轨旁设备管理办法》(上铁供〔2014〕189号)2.4《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5安装图和厂家产品说明书3 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使用作业车时,平台旋转要专人盯控,严防碰伤支柱。

作业车要设置相应防倾倒措施。

4.2在调整、检修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支柱的受力情况,防止支柱受力过猛而发生变形或损坏。

4.3 钢丝套子、手扳葫芦、紧线器安装要牢固可靠,防止在调整更换时抽脱。

5 检查作业流程图图1 滑轮补偿检修作业流程图6 作业要求表1 人员要求注:其它作业人员(如地线)在此不一一列出。

表2 工具准备6.3材料准备7 作业内容7.1滑轮补偿装置安装图7.1.1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安装图图1 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安装图7.1.2滑轮组实物图图51:2型滑轮补偿装置实物图图6 1:3型滑轮补偿装置实物图7.2下锚绝缘子检查7.2.1承力索、接触线下锚绝缘子应对齐,允许偏差为±100mm 。

58、高速铁路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58、高速铁路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修订记录高速铁路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弹簧补偿装置的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测、检查保养。

周期:6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总科技[2014]172号)2.4《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5弹簧补偿装置说明书和安装图。

3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 参数测量3.4检调与更换4 重点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使用作业车时,平台旋转要专人盯控,严防碰伤支柱。

作业车要设置相应防倾倒措施。

4.2在调整、检修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支柱的受力情况,防止支柱受力过猛而发生变形或损坏。

4.3 钢丝套子、手扳葫芦、紧线器安装要牢固可靠,防止在调整更换时抽脱。

5 作业流程6 工具材料和人员6.1人员要求:根据工作票的作业内容、作业范围,工作领导人填写并签发派工单,本表仅列出使用作业车进行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一组所需人员。

7 作业内容及标准7.1 外观检查图17.1.1终端锚固线夹检查外观检查终端锚固线夹本体是否有烧伤、裂纹、锈蚀等现象,检查螺栓是否按力矩紧固到位,开口销是否扳到位,线索与终端线夹连接符合设计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沪高速铁路枣庄西-南京南及南京枢纽、沪汉蓉通道及合蚌引入接触网工程弹簧补偿装置变更为滑轮组下锚作业指导书编制:杨显林审核:李火青批准:李火青中铁电化局京沪高铁四电系统集成电气化项目分部第三工区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目录1适用范围 (3)2作业准备 (3)2.1内业技术准备 (3)2.2外业技术准备 (3)3技术要求 (3)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3)4.1施工程序 (3)4.2工艺流程 (4)5施工要求 (4)5.1施工准备 (4)5.2施工工艺 (4)6劳动组织 (7)6.1劳动力组织方式 (7)6.2人员配置表 (7)7材料要求 (7)8设备机具配置 (8)9质量控制及检验 (9)9.1质量控制 (9)9.2质量检验 (9)10安全及环保要求 (11)10.1安全要求 (11)10.2环保要求 (12)将弹簧补偿装置变更为滑轮组下锚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枣庄西-南京南、南京枢纽沪汉蓉通道及合蚌引入工程范围内的车站站线、渡线、联络线及动车走行线范围内的弹簧补偿下锚工程。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1)审核施工图纸,包括原京沪高铁施工平面图及《接触悬挂下锚及中心锚结安装图》,设计变更中《站线、渡线、联络线及动车走行线滑轮组全补偿下锚安装图》;明确工程范围,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编制作业指导书,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特别是运营线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各作业队组建更换弹簧补偿专业作业组,负责弹簧补偿更换作业。

3技术要求(1)强制标准:铁建设【2006】167号“客运专线电牵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2)推荐标准:TZ208—2007“客运专线电牵供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1)准备材料,如下锚底座、滑轮组、下锚绝缘子、终端线夹、坠砣(坠砣串配重)及坠砣限制架及预制拉线、临时拉线等;(2)向铁路局指挥部上报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同时申请作业天窗;(3)现场作业,包括安装下锚角钢及临时拉线、安装滑轮组、拆除弹簧补偿装置和接触网调整;4.2工艺流程更换滑轮和相应接触网调整必须以锚段为单位,完成一个锚段且接触网调整到位后,再进行下一个锚段的作业。

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①施工方案已编制,并上报路局。

②施工人员、机具、材料已准备就绪。

③提前向线路临管运输部门提报检测车封闭线路运行计划及克服缺点封闭天窗计划。

5.2施工工艺5.2.1安装坠砣限制架①现场检查,检查施工锚段的下锚拉线、中心锚结及下锚补偿装置是否正常。

②安装坠砣限制架,坠砣抱箍在更换滑轮补偿时再安装。

5.2.2卸掉接弹补装置①弹簧补偿下锚分解:使用第一个手扳葫芦,将手搬葫芦一端固定在支柱上,另一端固定在一端使用钢丝套子连接三角调节板,另一端使用紧线器固定在接触线上,第一步收紧手扳葫芦,当接触线终端线夹与下锚绝缘子张力全部下载后,卸下终端线夹的横向螺栓(如下图);②第二步,用第二个放松手扳葫芦,一端固定在支柱上,另一端固定接触线上(距锚支柱约5.5米处)。

紧手搬葫芦略受力。

锁定弹补销,然后松第一个手搬葫芦,直至不受力,并取下,杆上人员与地面人员配合取下弹补本体。

5.2.3安装接触线滑轮补偿下锚底座在支柱上测量接触线滑轮补偿下锚底座安位位置,并安装下锚底座。

一般在弹簧补偿下锚底座的上部,且承力索下锚底座安装高度为6535mm,接触线下锚底座安装高度为6180mm。

5.2.4安装拉线、拆除原拉线更换接触线下锚底座拉线:将新预制的拉线上端与接触线滑轮补偿下锚底座相连,手搬葫芦一头打在新拉线下端合适位置(距地面约2米),葫芦另一端通过钢丝套打在双连板螺栓上,紧动手搬葫芦,使新拉线受力,再缓缓松动原接触线拉线的NUT线夹螺栓,直至原拉线不受力,取下旧拉,将新拉线与原NUT线夹顺在一条线上,画好做回头位置,做回头连上NUT线夹,拧紧螺栓,新拉线应比原拉线略紧。

然后取下原拉线上底座也可采用在支柱与拉线双连板间先零时增加一根拉线,再将旧拉线取下,安装上新拉线后,再取下零时拉线。

5.2.5安装接触线滑轮组补偿②安装滑轮组:支柱侧通过D型连接器与接触线下锚底座连接,下端连接坠砣串(补偿绳收约3.2m),将复合绝缘子连接到杵环杆的杵头一端。

③滑轮下锚:使用第三个手扳葫芦,一端使用钢丝套子连接滑轮组上(动滑轮与杵环杆相连处)另一端使用紧线器固定在接触线上(远于第一紧线器,距锚支柱约5.5米处),如上图,收紧手扳葫芦,当接触线终张力全部由滑轮承担后,继续放松与支柱相连的第二个手扳葫芦,并卸下第二手扳葫芦及紧线器。

测量当前温度,并查表得出现在滑轮补偿的a值,再通过松紧第三个手搬葫芦,调至与a值一致,试联上安装各零件,测量出断线位置,裁断接触线,安装接触线终端线夹,联结各零连接,松掉并拆除手扳葫芦及紧线器,完成滑轮下锚。

按以上方法更换同一锚段的另一端弹补为滑轮补偿装置。

5.2.6更换承力索弹簧补偿为滑轮组采用与更换接触线弹簧补偿相同的方法,步骤类似于 5.2.2~5.25;但在作承力索终端时应使承、导绝缘子对齐,并收放补偿绳使坠砣串对齐。

承力索拉线考虑利旧。

更换拉线应注意测量支柱纵向倾斜率,保障受力后向拉线侧倾斜0-5%5.2.7接触悬挂调整完成后,首先观测调整中心锚结处腕臂偏移,调整滑轮下锚处的a、b值,最后复核整个锚段的腕臂偏移及悬挂点接触线高度及拉出值。

如有吊弦长度不合适时,应进行更换,当少量纵向移动能解决时可移动。

当更换过程中,发现承、导线有纵向错位时或向一侧窜时,更换另一端补偿装置时应作一定调整,或临时性锁定另一端补偿。

如两端绝缘未对齐时,应重做终端线夹。

b值调整,在施工前预调整补偿绳回头至合适位置,保障在施工中使坠砣串能离地,最后待绝缘对后,再按设计调整。

所有螺栓、终端线夹紧固好后按平推期间要求画红线,下锚底座上下画红线作为防滑观察标记,卸下的弹补按局指要求标明站场和安装支柱号回收集中存放。

6劳动组织6.1劳动力组织方式接触网作业组组织模式,每组分为两个小组,分别负责起锚和落锚更换作业,两个小组,在施工负责人的统一指挥下同步作业。

施工方式可使用机械作业方式,也可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建议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即使用梯车进行作业。

6.2人员配置表每个作业队配置表如下7材料要求主要材料8设备机具配置每个作业组工具配置表9质量控制及检验9.1质量控制(1)检测施工前,应对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其清楚作业程序和技术标准及注意事项。

(2)凡松动过的连接螺栓,均应用梅花扳手循环拧紧,并用力矩扳手检测达标。

(3)接触线下锚用双环杆安装在接触线下锚底座的线路外侧双耳孔中,避免与承力索补偿绳间相磨。

(4)承力索、接触线坠砣抱箍固定于坠砣串中部,安装时,应调整好限制导管在导管调节板中的位置,限制导管应垂直,使坠砣抱箍能上下自由滑动。

9.2质量检验(1)坠砣串整体允许误差1%。

(2)承力索下锚底座安装高度距离轨面连线为6535mm。

(3)接触线下锚底座安装高度距离轨面连线为6810mm;(4)承力索下锚处至轨面连线距离6365mm;(5)接触线下锚处至轨面连线距离5855mm;(6)补偿滑轮中尺寸a的最小值应≥460mm。

(7)坠砣底面距基础面距离应满足下图:(8)腕臂及定位器的偏移满足温度偏移曲线,施工允许偏差为±50mm。

(9)简单链形悬挂的锚段关节两中心柱垮中尾脊处(等高点)应等高,接触线高度应高出正常高度40mm,施工偏差为±10mm,但预留弛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10)导线高度与设计高度的绝对公差不大于±30mm。

(11)两相邻悬挂点导线最大高差不应大于20mm。

如果一个跨距的接触线高度差大于20mm后,下一跨距不能直接出现相反的坡度。

必须是水平过渡一跨或沿一跨的坡度走向;如果坡度在一个支柱的两侧坡度各异,两边坡度高差绝对值之和不得超过20mm。

所有接触线走向都应满足:悬挂点相邻腕臂之间相连的直线与该悬挂点不得超过±10mmm。

(12)定位点两侧第一吊弦点接触线应等高,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不应超过±5mmm,但不应有“∨”和“∧”字形存在。

(13)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为±30mmm。

(14)应注意复核道岔处的几何参数是否有变化,交分道岔还要检查线岔安装位置是否与温度曲线变化一致。

10安全及环保要求10.1安全要求(1)施工前,技术人员应对参数检测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环保学习,使其清楚安全操作规程和环保要求及注意事项。

(2)施工作业安全注意事项a作业时严禁踩踏接触线或沿接触线施加外力,以保证接触线平直度。

b高空作业人员应系安全带,以防坠落。

c作业人员应戴好安全帽,以防工具、材料落下伤人。

d上、下工具,材料传输,应用工具袋和绳索,严禁抛扔。

e作业人员作业时,作业车应静止状态,严禁移动,升降、旋转作业台。

f作业车在施工过程中行进速度不应大于5km/h,严禁突启、突停。

g防护人员应坚守岗位,现场防护人员应与车站防护人员加强联系,车辆通过前,应及时通知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应停止施工,人员、工具盒材料应撤放到车辆通过线路限界以外,待车辆通过后,再进行施工。

h严禁将线夹,废弃物随意乱丢,均应收回,集中堆放,统一回收,切实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3)检测安全注意事项a安全监视员应在起落锚处个派一人。

b如遇有较大风、雨、雪及浓雾天气,不应进行施工。

c施工应在封闭点内完成,不应延点。

10.2环保要求(1)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真正将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2)生产中的废弃物及时处理,运到当地环保部门制定的地点弃置。

(3)按照环保部门要求,集中处理测量及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及废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