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康复诊疗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可编辑全文】

(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临床科室诊疗规范科室:康复科负责人:丁笑2017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2 头部内伤病康复诊疗规范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范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GF-07 眩晕诊疗规范GF-08 腰痛诊疗规范GF-09 痹症诊疗规范GF-10 面瘫诊疗规范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工伤康复诊疗规范(试行)》

《工伤康复诊疗规范(试行)》

《工伤康复诊疗规范(试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二00八年三月说明本规范对颅脑损伤、脑卒中、持续性植物状态、脊柱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折、截肢、手外伤、关节及软组织损伤、烧伤等十个常见工伤病种的康复住院诊疗业务内容,按照康复住院标准、康复住院时限、临床检查规范、临床治疗规范、医疗康复规范、职业社会康复规范和出院标准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1、康复住院标准康复住院标准对工伤职工由临床治疗转入康复治疗的指征进行了规范,工伤职工住院康复的一般标准是:经临床急性期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无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和严重精神病症状,但仍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如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精神、吞咽、排尿排便、性功能等障碍)而影响生活自理、劳动能力下降,仍不能回归家庭和社会,但具有恢复潜力和康复价值者,均应及早转入康复协议机构住院康复治疗。

不同病种、不同损伤程度的工伤患者康复住院标准各不相同。

2、康复住院时限根据工伤部位与损伤类型、功能障碍程度和康复潜力大小,对康复住院时间予以合理限制,一般轻、中型患者住院康复时间不超过3个月,重型或特重型患者不超过6个月。

如住院期间病情发生变化影响康复进程,或已到出院时限,但仍有较大康复治疗价值,需继续康复治疗或安装辅助器具者,必须由康复协议机构出具诊断意见和延期康复建议书、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后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3、临床检查规范检查内容分为一般检查、选择性检查、特需检查三种:一般检查包括三大常规、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检查、腹部B 超检查、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和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等检查。

选择性检查指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或动态病情观察需要的检查,如CT、磁共振(MRI)、电生理、心肺功能、尿流动力学、性功能等检查,要求有适应症并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医师签字方可进行。

特需检查指贵重仪器检查,如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或病情特殊需要的其他特殊检查。

康复治疗工作制度诊疗规范与操作规程

康复治疗工作制度诊疗规范与操作规程

康复治疗工作制度诊疗规范与操作规程一、概述康复治疗工作制度诊疗规范与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康复治疗工作中的诊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而制定的文件。

该规程包含了康复治疗的诊断、治疗和评估等方面的要求,旨在通过统一的操作规程和规范的诊疗流程,确保康复治疗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二、诊疗规范2.1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诊断,确定康复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通过观察、问诊和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参考相关的证据和指南,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采取个体化的诊断标准,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依据医疗机构的康复科室的特点和专业性,选择适合的康复治疗方法。

•按照治疗计划和操作规程,进行规范的治疗操作,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效果。

•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反馈和进展进行调整。

2.3 康复评估康复评估是对康复治疗效果的定量和定性评价,旨在评估治疗的效果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评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制定评估计划,依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法和方案。

•使用科学、标准的评估工具,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定期进行评估,跟踪和记录患者的康复过程和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康复建议和指导。

三、操作规程3.1 工作流程康复治疗工作的操作流程包括患者登记、初诊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定期评估和康复建议等步骤。

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患者登记:对患者进行登记,包括个人信息、病史和既往治疗情况等,确保患者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性。

•初诊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康复治疗的目标和计划。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明确治疗的方法、频次和持续时间等要求。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性增加。

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

其中,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见类型,尤其容易发生在脊柱部位。

一、OVF诊疗流程在进行OVF的治疗前,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肿瘤、结核等。

接着进行骨质疏松症和椎体骨折的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查和骨密度检测(BMD)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来确认诊断。

在接诊患者时,需要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如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方面的检查。

治疗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补钙补充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很有帮助。

对于脊柱骨折,卧床休息和减压可以缓解疼痛,而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和微创治疗(如PVP和PKP)则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二.OVF诊治指南一)临床特点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

然而,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只有在进行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会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疼痛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腰背酸痛或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翻身、起坐和行走。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身高缩短和驼背等脊柱变形,而椎体压缩性骨折则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和心肺功能受损。

脆性骨折常发生在胸、腰椎等部位,而且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为了进行鉴别诊断,有时需要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检查。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医生可以选择以下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来帮助分型、评估骨丢失速率和老年妇女骨折风险、选择干预措施和评估病情进展。

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

康复治疗常用技术诊疗操作规范

康复治疗常用技术诊疗操作规范

理疗师操作规范目录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1)二、电针操作规程 (5)三、拔火罐操作规程 (7)四、推拿操作规程 (9)五、刮痧操作规程 (13)六、小针刀操作规程 (15)七、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17)九、经皮神经治疗仪操作规程 (20)十、立体动态干扰电操作规程 (21)十一、骨疗操作规程 (22)十二、热磁治疗仪操作规程 (23)十三、蜡疗机操作规程 (23)十四、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操作规程 (24)十五、电脑中频治疗仪操作规程 (25)十六、颈椎牵引机操作规程 (26)十七、颈腰椎治疗自动牵引床操作规程 (27)十八、熏腰床操作规程 (29)十九、中药封包操作规程 (30)二十、超短波操作规程 (31)二十一、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仪(神经功能重建仪)操作规程 (32)二十二、“神灯”操作规程 (33)二十三、低周波治疗仪操作规程 (34)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一)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骨折功能复位的标准

骨折功能复位的标准

骨折功能复位的标准骨折是指骨头或软骨的断裂。

骨折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是骨折功能复位。

骨折功能复位是指通过外力或手术的方式,将骨折的骨头或软骨复位到正常的位置,以恢复骨骼的正常功能。

在进行骨折功能复位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步骤,以确保复位的效果和安全性。

首先,进行骨折功能复位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类型、位置、程度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功能复位的治疗方法。

其次,骨折功能复位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医生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包括手动复位、牵引复位、外科手术复位等。

在进行复位时,医生需要根据骨折的位置和程度,施加适当的外力,将骨头或软骨复位到正确的位置。

在进行骨折功能复位时,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周围组织和血管神经。

复位过程中,需要避免对周围组织和血管神经造成额外的损伤,以免加重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在进行骨折功能复位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复位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固定和保护,以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和愈合。

在复位后的一段时间内,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复查和评估,以确保骨折的愈合情况和功能的恢复。

总之,骨折功能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方法之一,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进行骨折功能复位时,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并严格遵循复位的标准和步骤,以确保复位的效果和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骨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骨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骨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1. 介绍本文档旨在规范骨科诊疗的常规流程和技术操作,以提高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2. 诊疗常规- 2.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疾病发作时间、症状表现、既往治疗情况等。

- 2.2 体格检查:仔细观察和检查患者的相关部位,包括肿胀、疼痛、畸形等情况。

- 2.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 2.4 诊断判断: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确立准确的诊断。

3. 技术操作规程- 3.1 骨折复位:采用手法或手术的方式将骨折的骨片重新复位,恢复骨骼正常形态。

- 3.2 骨折固定:选用合适的固定方法,如石膏固定、内固定或外固定等,稳定骨折断端,促进骨折愈合。

- 3.3 关节镜检查:通过关节镜检查术,观察和诊断关节疾病,如滑膜炎、半月板损伤等。

- 3.4 手术操作:对于一些严重的骨科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操作时需遵循操作规程和消毒防护措施,确保手术安全。

- 3.5 康复护理:对于手术或创伤后的患者,要进行康复护理,包括恢复锻炼、功能训练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4. 注意事项- 4.1 患者安全第一,操作时需谨慎,避免操作失误和意外发生。

- 4.2 严格按照卫生要求进行消毒和隔离,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 4.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不当使用。

- 4.4 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更新骨科诊疗技术和知识。

以上是骨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骨科医生们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帮助。

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具体疾病和患者情况,以医生的专业判断为准。

康复诊疗指南与规范标准[详]

康复诊疗指南与规范标准[详]

临床科室诊疗规科室:康复科负责人:丁笑2017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GF-02 头部伤病康复诊疗规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GF-07 眩晕诊疗规GF-08 腰痛诊疗规GF-09 痹症诊疗规GF-10 面瘫诊疗规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折的康复诊疗技术规范
一、康复住院标准
1.单纯性四肢骨折,术后2~3周,伤口愈合;
2.复杂性骨折伤经过手术治疗,伤口初步愈合后,或术后已拆线,骨折稳定1—2周后;
3.单纯外固定治疗的无移位骨折,外固定后2—3周;4.合并有内脏损伤经治疗病情已稳定。

二、临床检查规范
(一)常规检查
1.血尿便常规;
2.常规血液检查、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 梅毒血清学、艾滋病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 可选择检查(有适应症并经副主任以上医师批准) 1.神经电生理检查:合并或疑有周围神经损伤时。

2.肺功能检查。

3.CT或MRI检查:对于x片无法判断,需要明确诊断者4.四肢多普勒血流图:疑有四肢血管功能障碍者。

5.骨密度测定:因骨折导致的骨质疏松、疼痛等。

三、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药物治疗:促进骨折愈合药及钙剂的选用;合并神经损伤者可用神经营养药物;合并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对疼痛者予以止痛治疗。

2.小夹板固定或支具:用于骨折仍然不稳定者使用。

3.换药:用于有创面的骨折或合并慢性骨髓炎的患者使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神经损伤:营养神经。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早期予以溶栓、抗凝药物、理疗等。

早期加强活动可以预防。

必要时请专科会诊或转诊治疗。

3.骨化性肌炎:药物、手法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4.创伤性关节炎:发病早期合并疼痛时可减少运动量,必要时予以药物镇痛、理疗、水疗、中药治疗。

四、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常规
入院后1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进展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

评定项目如下:1.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范围评价、感觉评价、反射评价、肢体形态评价、ADL评价、疼痛评价,上肢骨折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骨折者需进行平衡评价、步态分析。

2.精神心理评价
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二)康复治疗常规
1.物理治疗常规
(1)运动疗法:
骨折患者早期进行骨折肢体等长肌力训练和其余肢体的肌力训练,同时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被动运动、牵伸、CPM等。

随着骨折的稳定,则进行骨折肢体的力量练习,若关节伴有被动关节活动度受限或疼痛,则对涉及关节进行关节松动术。

若骨折涉及下肢,影响步行能力,则进行平衡功能训练、负重训练和减重训练。

随着骨折的愈合,患者能够步行,则进行步行训练。

在治疗最后阶段,可在社区或室外所进行实用步行训练,包括上下斜坡和台阶的训练等。

(2)理疗:
早期:选用直流电疗法、热敷、蜡疗、红外线、电光浴、经皮神经电刺激、短波电疗法、超短波电疗法等,以促进血肿吸引,消除肿胀和减轻疼痛。

中后期:选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干扰电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以改善肌肉营养状态,增强肌张力,恢复肢体功能。

(3)水疗:水中运动治疗(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减重训练、抗阻运动、平衡训练、协调训练、步行训练)。

2.作业治疗常规
(1)功能训练:上肢骨折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增
强肌力训练、改善ROM训练、ADL训练、家务劳动训练;下肢骨折者需进行肌耐力训练、步行训练、平衡训练等;合并感觉障碍者需进行感觉训练。

(2)矫形器制作:根据损伤情况,主要应用骨折固定矫形器(臂套筒式矫形器、长/短臂绞链矫形器、舟骨骨折矫形器、掌骨骨折矫形器、指骨骨折矫形器、腕固定矫形器)、功能位矫形器、功能训练矫形器,已出现挛缩者需制作动态牵引矫形器。

(3)辅助器具配备和使用训练:根据需要配备必要的辅助器具并进行相应训练;存在肢体肿胀者需缝制压力肢套或压力衣。

3.中医康复治疗常规
(1)针刺治疗:选阿是穴为主,配合止痛活血、痛经络等的穴位。

(2)推拿治疗:以祛瘀消肿、通经活络为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3)其他:电针、艾灸、火罐、TDP、中药治疗等。

注:电针及推拿治疗应在患者骨折固定、安全情况下实施。

4.辅助器具应用
(1)矫形器:上肢矫形器见作业治疗部分,下肢骨折者需下肢矫形器。

(2)辅助器具:常用腋杖、手杖等,部分严重者需使用轮椅和座便器、洗澡椅。

五、康复护理规范
(一)康复护理评估
皮肤状况、皮肤感觉、潜在安全因素、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二)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根据不同的骨折部位给予正确的体位摆放、体位变换、体位转移指导等。

2.康复延续训练指导:根据专科康复治疗师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内选择性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度、肌力、负重、步行等延续性训练。

3.并发症的防治护理:预防继发性损伤(如摔伤、跌伤、烫伤等)、废用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患肢肿胀、疼痛以及各类感染的护理措施。

(三)心理护理、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六、康复出院标准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项或数项者:1.功能障碍经康复治疗已恢复基本正常或达到预期目标。

2.无明显的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控制。

3.已达到康复住院时限。

4.已制定回归社区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