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域中《苏菲的世界》汉译研究

合集下载

读后感苏菲的世界

读后感苏菲的世界

读后感苏菲的世界1、读后感苏菲的世界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苏菲的世界》中的第二封信。

它的中心思想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对世界的好奇心。

信中来信的人给苏菲举了三个例子,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一个。

小孩子第一次见了狗时,就会非常的兴奋,会使指着狗手舞足蹈,但是年长、见识更多的人认为那是在浪费体力。

若是那个小孩子已经见了很多次狗后,或许也不会那样了。

换做我们第一次见一只全身透明的青蛙、一只全身雪白的狮子或是一只游泳圈一样大的乌龟时,也会像那个第一次见到狗时的孩子那么兴奋、激动。

让我们来幻想一下,如果地球没有了引力,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一开始我们会异常的兴奋:我居然飘起来了!但是,后来我们会发现的是越来越多的烦恼,早晨起来,洗漱时,水是飘在空中的,我们要向太空站的宇航员一样,用一个装满水的袋子里把水挤出来,在脸上抹一抹;吃饭的时,食物会一不留意就飘走了,并且我们只能吃压缩食物;走路时,不,我们只能像兔子一样跳着前进;并且还要天天健身,尤其是腿部的运动,不然我们的腿部肌肉会因为没有引力而萎缩;睡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塞进睡袋里,固定在墙上,不然一觉醒来,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身在何处了。

这些情况一开始或许我们都会认为:天呐!这好玩儿极了!后来,我们可能会像曾经向往太空生活那样向往有引力的生活。

后来的后来,我们便会习以为常,甚至几百年之后,人们会认为这样的生活理所当然。

当别人想要一个苹果时,你把你认为最好的香蕉给了他,他不会感谢你;不要认为每天早起锻炼理所当然瘦下来,可是锻炼的方式不对,反而会再长胖;不要认为每天加班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老板理所当然提拔你奖赏你,可是你没有给出成绩,再多的加班也是徒劳无功。

这个世界并非所有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要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初二读后感百字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_初二读后感7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教学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小说简介内容赏析教师备课课件PPT模板课件

教育教学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小说简介内容赏析教师备课课件PPT模板课件

作品简介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 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 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 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 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 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 币……
NANWANGDEPOSHUIJIE
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 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不幸的是,她还代 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艾伯特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艺术特色
ART I S T IC
F E ATURE


席德是艾勃特·纳格的女儿,苏菲 和艾伯特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 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 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 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席德很 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席德 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正 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 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这不是“一本 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 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 的选择性的探讨。
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 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 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 局。
作品主题
哲学观点
《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 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 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 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 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 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 识、美善和道德。
书籍观点

陌生化翻译视阈下陕西文学作品英译及其效果研究的可行性报告——以《平凡的世界》为例

陌生化翻译视阈下陕西文学作品英译及其效果研究的可行性报告——以《平凡的世界》为例

陌生化翻译视阈下陕西文学作品英译及其效果研究的可行性报
告——以《平凡的世界》为例
张铁虎;郭晓茜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下)》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作品着眼20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普通人民的生活场景,从风土人情,人物情感纠葛和社会变迁三方面展开描写,语言生动,细腻,打动人心.该文在陌生化的翻译视角下解读《平凡的世界》的英译效果,探讨其文化传播效果,寻求有效的翻译策略.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张铁虎;郭晓茜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77;西安航空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外宣英译研究r——以重庆武隆非遗外宣英译为例 [J], 周楠;吴俐霓
2.翻译伦理学视阈下的异质性典籍文化英译研究--以杨曙辉和杨韵琴英译本《喻世
明言》为例 [J], 傅红红
3.文化理解视阈下茶文学作品的英译翻译方法研究 [J], 王德易;邓恋玫
4.陌生化翻译视阈下陕西文学作品英译及其效果研究的可行性报告——以《平凡的世界》为例 [J], 张铁虎;郭晓茜
5.和合翻译论视阈下陶渊明诗歌英译研究——以《归去来兮辞》三个英译本为例[J], 王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刘为洁
【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18)4
【摘要】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基于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探讨了翻译主体性因素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身体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创造性发挥, 并强调了体验和认知对译者的制约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主体性的本质:译者主体性是创造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译者主体性这一双重属性,方能更好地理解对译者的隐身和显身这一矛盾现象.
【总页数】5页(P98-102)
【作者】刘为洁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福建,厦门,361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J], 孙阳;王永
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形象塑造中的体现--以《罗刹海市》英译文学形象为例 [J], 袁晓亮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形象塑造中的体现--以《罗刹海市》英译文学形象为例 [J], 袁晓亮;
4.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J], 宋改荣;周玉
5.论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为例 [J], 张涵;姜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翻译研究
王海波
【期刊名称】《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
【摘要】英语翻译是基于学习实践的一种认知活动,是译者体验和认知的产物,只有准确把握认知语言学及其主要特点,才能理解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翻译的体验型、创造性和关联性特征。

结合英语翻译实践,译者以认知语言学为指导,在英语翻译活
动中应深挖作者创作意图与语言本义的关联,做好词性转换,恰当传递源语言文本中
词句篇的内涵与主旨,适当处理源语言文本中的隐喻表达,逐步增强英语翻译能力。

【总页数】3页(P108-110)
【作者】王海波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2.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路向——《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述评
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医学
英语翻译策略研究4.关于日语与纳苏彝语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下空间认知的相关性
对比研究——以日语中“上与下”,纳苏彝语中“天与地”为视域5.多维度视角下
的英语翻译教学——评《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学新向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苏菲的世界》自我意识的觉醒

探析《苏菲的世界》自我意识的觉醒

探析《苏菲的世界》自我意识的觉醒徐世超【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1【摘要】《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全球畅销的哲学小说,不仅仅讨论了西方哲学史,还采用了许多的小说写作手法,通过主人公席德与苏菲一层一层的揭示,体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成长与觉醒.通过小说中"套盒式"的叙述结构以及"元小说"理论,探析小说中苏菲的自我意识的成长与觉醒直至反抗.%Sophie's World is a philosophical bestseller globally,which not only discusses the western philosophy but also adopts many narrative methods of the novel. It reveals Hilde and Sophie in a hierarchal way to reflect the growth and awakening of human self-awareness. This paper explores Sophie's growth and awakening of self-awareness until rebellion by means of"boxes"narrative structure and meta-novel theory.【总页数】3页(P104-106)【作者】徐世超【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相关文献】1.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世界及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J], 邓姗姗2.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重返母体的归属r——拉康"三维世界"视角下的影视艺术解读[J], 温松峰3.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重返母体的归宿r——拉康"三维世界"视域下的《七月与安生》[J], 刘志刚4.自身书写的世界:由自我意识的觉醒建构个人话语(林白论·下篇) [J], 孙祖娟5.从“民族复兴”到“世界大同”——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超越 [J],芦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剧中heart,mind和soul的修辞格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剧中heart,mind和soul的修辞格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视角下莎剧中heart,mind和soul的修辞格及其翻译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修辞格的内涵甚广。

莎剧中运用的修辞格多种多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

因此,本文主要从微观角度探讨莎剧中特定词(heart, mind和soul)涉及的修辞格及其翻译。

莎剧中的修辞格随处可见,丰富多彩,不仅为剧本增添了戏剧效果,更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而揭示人物内心深刻的情感。

莎剧中广泛应用的修辞格是莎剧戏剧语言的特色之一,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修辞学家和莎剧学者的关注。

然而,对莎剧修辞格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语言研究和修辞研究上,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几乎只关注几种特定的修辞格如比喻、双关等,对其他修辞格的深入研究较为鲜见,对特定词汇的修辞格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现有的汉译本中,修辞格的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且许多修辞格的翻译未能体现出源语中运用语言和辞格的精妙。

鉴于以上现状,本文尝试运用新的视角—认知隐喻理论对莎剧中特定词(heart, mind和soul)的修辞格进行分类分析并探讨现有译本在这些修辞格的翻译上的得与失。

通过阐述认知隐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文认为该理论能为修辞格的构建和形成及其修辞格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认知过程提供有力的指导,将该理论运用到莎剧修辞格研究中,可以为莎士比亚戏剧修辞格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

本文选取《威尼斯商人》、《麦克白》、《亨利四世(上)》、《亨利四世(下)》四部莎士比亚的作品为语料,在认知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将其中出现的与heart, mind和soul相关的修辞格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构建的认知基础。

通过对梁实秋、朱生豪、方平和孙法理四位翻译家的译本对比,本文对现有汉译本中译者对与heart, mind和soul相关的修辞格的主要处理手法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在分析辞格构建的基础上,本文从认知隐喻理论的角度阐释了译者翻译莎剧修辞格的过程,指出莎剧修辞格的翻译过程也是译者在源语和目标语、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认知、构建和重构修辞格认知概念的心理过程,进而在认知隐喻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完全映射翻译、部分映射翻译和完全重构三种翻译策略。

苏菲的世界33页的批注

苏菲的世界33页的批注

苏菲的世界33页的批注
摘要:
1.《苏菲的世界》简介
2.33页批注的内容概述
3.批注中关于现实与虚幻的讨论
4.分析批注中关于自我认知的观点
5.总结批注对《苏菲的世界》的启示
正文: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部哲学小说。

该书以一名少女苏菲·阿莫森的视角,讲述了她接受哲学教育的过程。

在书的33页,有一份批注,为我们深入剖析了现实与虚幻的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在这份批注中,作者通过对比现实与虚幻,引导读者思考两者之间的界限。

贾德认为,现实与虚幻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在哲学领域被称为“拟真论”。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苏菲所生活的世界,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哲学课堂。

然而,正是通过这个虚构的世界,苏菲学会了如何思考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此外,批注中还探讨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苏菲在书中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学会思考自己的思考,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正是哲学教育的目的: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理解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生活。

通过这份批注,我们可以看到《苏菲的世界》作为一部哲学小说的深刻内涵。

它不仅引导读者思考现实与虚幻的关系,还让我们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有许多不足,比如《格列佛游记》本是 18世纪 20年代英 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一部讽刺类小说,在译入国内 时却被当成了 儿 童 类 的 探 险 读 物。 又 例 如,《红 楼 梦 》英 译 本在近 160年内陆续出现了 9个版本,我们该如何评价其好 坏?有这么多的全译本,为什么市面上隔一段时间仍会出现 新译本,为什么翻译大家杨宪益、戴乃迭宁可耗时多年,也要 进行重译?诸如此类的翻译现象,若用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理 论去解释,便显得苍白无力。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描述性翻译研究,译语或是目的语成了他 们的重点研究部分。而研究者们也更愿意用宏观角度去解 释和说明类似《红楼梦》多译本的现象。这与传统的以源语 为着重点的规定性研究是恰好相反的。从客观事实从发,以 翻译结果为研 究 对 象,对 翻 译 现 象 进 行 客 观 描 写 和 个 案 分 析,把翻译放到时代中去研究,即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 文化中去研 究。研 究 者 们 尝 试 在 “产 品 导 向 研 究 ”“过 程 导 向研究”和“功能导向研究”[1]这三类研究中,探究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所作的决策与选择,从中摸索出在特定时期、特定 文化中制约翻译的因素和规律,这也是描述性翻译研究要着 重探讨的。
收稿日期:20180625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认知视角下的乔斯坦·贾德作品翻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
一(KY2016YB871) 作者简介:刘庚玉(1984—),女,湖南岳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 130—
活动有了可行性。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认知主体因 为客观背景、时间与空间等不同因素,他们对同一客观现实 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知,这也在理论上论证了翻译创造性客 观存在的合理性[2]。认知语言学于 20世纪 80年代末期在 我国开始传播,经过 20多年的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越来越 多学者的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研究特点。束定芳将其总结 为:针对汉语研究问题的借鉴与应用;外语学者和汉语学者 的互动与互补;研究范围广,研究主题涉及认知语法、语义、 隐喻、转喻、认知语用、概述、构式语法、心理空间、语言类型 学等。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应用于翻译这一领域的主要学 者有王寅、肖坤学等。王寅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 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 础的。”[3]王寅的 认 知 翻 译 观 以 作 者、译 者 和 读 者 等 多 个 认 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努力实现包括文 本阅读、源语理 解 和 目 标 语 转 换 在 内 的 多 种 现 实 体 验 的 统 一。
二、从 认 知 角 度 看 贾 德 作 品 中 的 哲 学 故 事 是 如 何 重构的
2019年 2月 第 38卷第 2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02.041
Feb.2019 Vol.38No.2
认知视域中《苏菲的世界》汉译研究
刘庚玉
(广西外国语学院 欧美语言文化学院,南宁 530222)
1975年 在 美 国 加 州 大 学 Berkeley分 校,Kay,Rosch, Talmy和 Fillmore分别发表了有关颜色词、基本层次范畴、多 种语言中空间关系表达方式和“框架语义学”讨论的相关论 文,这四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诞生。认知语言 学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 语言”。它强调认知主体在实践或体验客观现实时,会对其 进行“认识加工”。当作者与译者有着相似的经历或文化背 景时,他们必定 会 有 相 似 的 “认 知 体 验 ”。 这 便 使 翻 译 实 践
乔斯坦·贾德是当代著名的挪威作家,其作品深受人们融入作品故事当中,使其通俗化、趣味化,兼具哲学性和文 学性,符合儿童的阅读特点。其代表作《苏菲的世界》《纸牌 的秘密》等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享誉全球。
一、描述性翻译研究与认知语言理论
与翻译相关的理论或说明知言片语,无论是国外古罗马 时期的西塞罗,文艺复兴时期路德的“翻译七原则”,近代英 国泰特勒的“等 效 翻 译 ”,还 是 国 内 关 于 玄 奘 的 ”五 不 翻,三 不译“,严复的“信、达、雅 ”,傅 雷 的 ”重 神 似 不 重 形 似 “等 都 是对翻译进行规范和指导,其原理或是凭借译者的经验,或 是来自 语 言 学 的 原 理。这 种 翻 译 研 究 被 称 为 “规 定 性 翻 译”。而这些译者学者们把翻译看成语言艺术,以源语为中 心,为研究重点,根据一定的翻译价值标准,对源文文本与译 本进行对照,做出判断,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然而这种传 统的“规定 性 翻 译 ”理 论 有 时 并 不 能 合 理 解 释 一 些 翻 译 现
关键词:认知;儿童文学;翻译行为;《苏菲的世界》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2013003
引言
随着中国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国 内 外 的 文 化 交 流 日 渐 频 繁,国内对儿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国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 品也陆续被引进国内。然而,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不 同的价值观时,译者如何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作 品进行翻译显得格外重要。同时,面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译 作,没有翻译批评者们的监督,没有好的译本做引导和范本, 这些被译入的外国作品,不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时甚至 会对小读者们形成误导。
摘 要:儿童的认知决定了儿童文学及其翻译与成人文学的不同,面对越来越多的西方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国内 市场,东西方文化与哲学的巨大差异,译者适当调节《苏菲的世界》译文内容,使其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这 一行为也印证了 ZoharShavit指出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边缘地位及其翻译行为的两个准则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