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意象组合的“陌生化”效果

合集下载

意向的陌生化

意向的陌生化

渐行渐远的意象——论中国文学中意象的陌生化内容提要:如果说语言是陌生化的工具,意象则是陌生化的附着点,意象对陌生化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意象就不可能产生陌生化的感觉。

作者意图是使作品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必然先使其所描写的意象变得陌生起来。

就文学而言,意象的陌生化主要体现在诗歌上,但在散文、小说、影视等作品上都有展现。

关键词:意象陌生化诗歌散文小说影视作品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说明意象包涵两层含义,内层是“意”,是作者的主体理性与情感的复合或“情节”;外层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

意象将作者和外部世界沟通起来,将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

这里所说的意象不仅仅是诗人、作家笔下的意象,也有画家的色彩意象、音乐家的声音意象等等。

意象并不是单纯的文学性的东西,艺术中一切寄予人的情感与理性的并外化出来的事物都可以被成为意象。

意象应该是广泛的,不是狭隘的。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俄国形式主运动领袖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词。

他认为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

陌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处理必不可少的方法。

陌生化就是让熟悉事物的变得陌生和反常,其实质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陌生化并不是仅在文学领域,可以在各个艺术门类中得到展现。

文学中让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起来,需要运用语言技巧,形成语言差异,在选择词、语、句的中寻找一种异化,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表达方式或者称之为“诗化的语言”,其中各种修辞手法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隐喻等)。

在一些在现实中的事物面前,语言技巧拉开了读者与已经熟视无睹的、惯常化的现实的距离,变得陌生,在读者的审美过后又会给予读者新的体验,加深读者从而对原来的事物的了解,从而又从陌生变到熟悉,是一个完整从熟悉到陌生再到熟悉的的循环模式。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他什么时候来?”
“他说,他夏天来。”
“现在不是夏天了吗?”
“不是,因为她没有来。”
“他要是不来了呢?”
“那就没有夏天!”
7
——李勇进的《因为他没有来》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 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徐志摩《沙扬娜拉》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 ——冯至《蛇》
“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拥抱中老去的是,时间 的玫瑰”
——北岛《时间的玫瑰》
以上几个例子中,徐志摩把女子的低头比作水莲花的娇羞; 冯至把“寂寞 ”形象化为“蛇 ”;北岛把“不可触摸 ”的“抽 象时间”变成了可见可闻可感会枯萎的玫瑰,这是具象化的物品。 在方法上,陌生化 经常运用通感、比喻、 拟人等手法 来使原有 的诗歌意象变形,从而使 事物变得新奇,充满诗意。
所以,陌生化是诗歌创造性的事业,是诗歌对 艺术的审美欲求:出新、变异、不落俗套;精巧、微妙, 以少总多,以变守恒……
对世界与内心的突进、深入、开掘、体验、发 现、超拔、升华……
也是诗人对个性、独创、别致、奇趣的求索
与掌控;也是诗人对个体独异的艺术风格与美学境界的
展现与营造;更是他自我主体的人格、品性的卓然特立,
孤素独标!
10
11
8
创造陌生化艺术不是容易的事情。诗人面前到处是惯常化的 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跌入这个陷阱。诗人任洪渊表达了他的苦恼与 困惑。他以诗的形式,写出了他遭受语言文字围困的焦灼状态:
鲲鹏之后
已经没有我的天空和飞翔
抱起昆仑的落日
便不会有我的第二个日出
在孔子的泰山下
我很难再成为山
9
在李白的黄河苏轼的长江旁
我很难再成为水
——傅天琳的《迪斯科·在西柏林布Fra bibliotek舞 5厅》

用“陌生化”效果作为诗意的支撑

用“陌生化”效果作为诗意的支撑

88 ┸ 闳论张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批评家“文革”时期的话语的闭合性,是那个时代精神闭合性的严重征兆,革命的坚硬话语构成了汉语文学写作的坚固囚笼。

多多及其同时代诗人的写作,必须磨砺更加锋利的言辞,方能把自己解放出来。

多多诗歌中的那些冰冷坚硬的诗句,强烈敲击着精神囚笼坚固的墙壁。

尽管当时并没有人听到它的回响,但它依然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解放的先兆。

诗人多多在早期有一首诗,叫做《当人民从干酪上站起》。

这首诗写于1972年。

在这个年份里,中国人民恐怕很少有人见过干酪,包括诗人自己。

“干酪”,这个闻所未闻的食物,跟饥饿的人民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完全有理由指责诗人以妄想和谎言来成就自己虚假的诗意。

可是,另一方面,“人民”一词又何尝不是如此?人民的虚幻性跟虚幻的干酪正相匹配。

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谎言里,诗意悄悄地显露,那个时代的真相也是如此。

陌生的事物,奇异用“陌生化”效果作为诗意的支撑文/张 闳的辞藻,即所谓“陌生化”效果,作为诗意的支撑,呼唤着全新的话语和美学。

如果写成《当人民从豆腐乳上站起》,那诗歌效果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且,人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可能从豆腐乳上站起,历史悠久的豆腐乳从来就没有让他们站起来过。

而且,在那个年代,人民都很难想象自己能够站起。

或者,他们甚至以为自己已经站起来了,无须任何额外的支撑。

人民从“干酪”上站起,意味着人民将从虚构上站起,从不存在的事物和生活中站起,从幻想,并且是对异域的陌生事物的幻想中站起,进而,是从语词上,而非实物上站起。

多多的诗歌世界乃是建立在如此这般的词的世界之上,建立在纯粹能指的幻象之上。

然而,当一个不存在的事物出现在人民面前,奇迹会有可能发生。

诗歌的力量就在于,它向人民昭示了一种世界的可能性和对可能世界的想象的权利。

诗歌会给人以自由想象,尽管这种不可靠的自由很可能只是一种幻觉。

在此想象中的陌异事物之上,诗的世界与土地脱离,成为一个略高于现实大地的美学世界。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意象塑造的陌生化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意象塑造的陌生化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意象塑造的陌生化作者:杨斌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第2期摘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载体,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其诗歌形式新颖、语言绮丽、内蕴丰盈,呈现出独特的张力美,是“陌生化”的经典文本。

诗作深刻的文学性和诗人丰富的思想内涵浓缩于一系列诗歌意象的塑造上。

对比、拟人、矛盾修辞、比喻等各种表现手法以及独特诗歌韵律在意象塑造中的陌生化运用,有效增加了读者的感知难度,强化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十四行诗陌生化张力意象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吸引着众多批评学者的关注。

莎翁通过一系列典型意象的陌生化塑造,将诗歌的主题和意蕴完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将从形式主义诗学的视角,分析莎翁十四行诗中的典型诗歌意象,解读其跨越时空依旧魅力永恒的艺术因素,以期更好地重读经典,挖掘经典文本深刻的文学性。

一、陌生化与诗歌的张力美按照形式主义的观点,莎士比亚的每一首十四行诗都可以说是陌生化的典型文本,其表现手法新颖奇特,体现了丰富的文学性。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阐释“陌生化”这一文学术语时说,“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a 他主张诗歌语言是对人们日常语言中感受“自动化”的对抗和反叛。

只有通过陌生化变形,改变语言的自然形态,使其符合诗意的审美追求,真正的文学才能产生,没有艺术的变形也就没有艺术的存在,变形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诗歌是“一种障碍重重的、扭曲的言喻”b,文学创作的一个独特性便是“阻碍形式”,也就是通过创造“复杂化”“难化”的形式,提高读者感受的难度,延长感受的时间,从而增加艺术作品的可感性,强化读者的审美体验,这是一个文本具有“文学性” 的基本条件。

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刘仕坚: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一.“陌生”的诗读诗必然是一场阅读的历险。

诗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它为我们的阅读过程设置了重重障碍。

我们理解的时候,不得不费一番思索。

当我们恍然大悟、明白诗中神秘的意味时,就会为之着迷。

这种由日常语言向诗歌语言的转化,可称之为“陌生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吃饭,就开始吃饭,说睡觉,就开始睡觉,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依赖一种“常备反应”去接受信息。

这种简单思维方式不断重演,使我们变得迟钝与麻木起来。

相反地,诗的语言却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这种陌生的剌激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心理定势,努力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于是,在跨越了语言陌生化设置的重重障碍之后,苦尽甘来,我们开始真正体会到读诗的乐趣。

二.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古诗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地方?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

再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我们理出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内容:(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实——虚形式:(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直——曲以下,我们就分而述之。

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诗歌的实与虚,前人已有详述。

我们对常见的情况加以概括,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关系:1.景与情关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

如果再细分,情与景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所谓正衬,是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以次体衬托主体。

这时,以乐景对应乐情,以哀景对应哀情,情与景在格调上是一致的,故而相得益彰。

如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憔悴的黄花写的是心中的凄凉;又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轻快之舟来写得赦后的快意。

所谓反衬,恰好与正衬相反,是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以反面事物衬托正面事物。

此时,写乐景更见其哀,而写哀景反见其喜了,情与景在格调上是相悖的,故而此消彼长。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诗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几句诗:“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呢?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陌生化”是一种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打破思维定势,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全新而惊奇的眼光去感受,让习以为常而毫无新鲜感的东西变得焕然一新。

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不断从那些司空见惯的语言、普普通通的文字中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从非常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感觉的震颤,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学语文“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

文本虽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却是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包括创造才能的依托。

教学要有创意,要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当然必须以新颖的形式、新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更应该以务实的作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努力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诗歌陌生化处理方法以及例子

诗歌陌生化处理方法以及例子

诗歌陌生化处理方法以及例子
1. 改变意象的角度呀!就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般人会写花美鸟可爱,但他却从花能溅泪、鸟会惊心的角度来写,多新奇!这就让诗歌变得陌生又有趣啦。

2. 运用奇特的比喻好不好?像李白说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白发比喻成三千丈,哇,这得多长的头发呀,一下子就让人印象深刻!
3. 来个夸张的手法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花哪有那么大呀,但这样一写,那场景是不是就在你眼前了呢?
4. 打破常规的语序嘛!“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不是这样,但这样一写,就感觉很特别呢!就好像平时走路,突然换种奇怪的步伐,是不是很不一样。

5. 加点奇特的联想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想象成剪刀,多有意思呀,一下子诗歌就活了起来。

6. 尝试陌生化的词语组合哟!“云破月来花弄影”,把云、月、花组合在一起,还相互“互动”,真的很酷呢!
7. 制造点悬念呀!“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为啥要打黄莺呢,让人好奇得很,就想读下去找答案。

8. 用独特的视角来写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角度看山都不一样了,诗歌也是这样呀,换个视角,哇,全新的感觉!
我的观点就是,这些陌生化处理方法能让诗歌变得超级有趣,就像给诗歌施了魔法一样,让它变得独特又迷人,快试试吧!。

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

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

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夜幕低垂,星光璀璨。

在这安静的夜晚,我想与你分享一些充满艺术神秘感的诗句。

这些诗句以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颠覆了传统的诗歌表达方式,带来截然不同的美感。

1. 涛声无边掀岁月,我在这无尽的波涛中迷失自我。

这句诗以动宾颠倒的方式构造了独特的意象,给人一种急流勇进的感觉,暗示着作者在波涛般的岁月中不断探索、追寻自我。

2. 窗外回忆飘零,岁月折叠成冷酷的誓言。

通过“回忆”作为动词,把飘零的情感与窗外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不可思议的画面感,如同窗外的回忆飘舞,岁月却沉重而冷酷。

3. 寒梅敲击窗棂,思念瞬间破碎成花瓣。

这句诗将动作与主体颠倒,以梅花敲击窗棂,从而造成思念瞬间破碎的效果。

这种反常的搭配使得诗句更加富有张力与意境。

4. 风铃思恋的心跳,沉淀成了无法触及的回忆。

动宾的反常搭配,使得思恋的心跳变得有形可感,又以“沉淀”之态描述成无法触及的回忆,勾勒出风铃追忆曾经的柔情。

5. 世界不尽的轮廓,铺展在我的呼吸之间。

这句诗以动宾的反常搭配方式,将世界的轮廓描绘成了一种能被呼吸感知的景象,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世界的无限延伸。

6. 晨曦跳跃在青丝上,微笑被我的眼泪摧毁。

这句诗以陌生化搭配的方式,将晨曦与跳跃、微笑与被摧毁相联系,让人感受到了微妙而矛盾的美感,表达了内心情感的复杂性。

7. 曙光在繁华盛宴中,独自跳动成暮色的节奏。

这句诗通过动宾的反常搭配,让曙光以独特的方式在繁华的盛宴中跳动,形成了一种怀旧与温暖并存的感觉,令人陷入对流逝时光的思考。

通过上述陌生化动宾反常搭配的诗句,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与艺术追求。

这些诗句将传统固有的语法规则颠覆,以意象化的方式开启了想象的空间。

希望这些诗句能够带给你别样的感受,启发你对于诗歌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让我们一同领略陌生与熟悉交织的美妙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意象组合的“陌生化”效果
摘要:规范,约定俗成,是语言一大特征,诗歌的语言亦然。

诗歌的语言是文学语言,而且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生活用语相比较,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新奇。

但是,自然、生活中的物象,与人密切相关,发生紧密的情感关系的物象毕竟是有限的,能被选来作为诗歌意象的物象就更加有限。

新意象的创造远难与意象的传承。

所以,诗歌的陌生化效果常常来源于意象的组合。

不同的意象组合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效果,新奇独特的意象组合,更会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象
一、单一的意象只能调动一种感官感受,通过意象的组合,才能让人感受到多感官的,立体的世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看起来都是俗常物象的组合,但是它有声有色,调动了
人的听觉、视觉和触觉。

而且意象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因素。

鸡声与草屋,本为居家之物,给人以俗常温馨之感,可是这些却又在羁旅之途,温馨之中有清冷,故此感又与人迹之稀疏,霜之秋凉相谐,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留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人之经验有同有异。

让人如临其境却又与自己“亲自”“早行”相疏离,既勾起人的共通感,又产生
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杜甫的“风急天高猿
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皆属此类。

二、视角的切换,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天净沙·秋思》之视角,看似第一人称,眼前意象亦为读者眼前之意象。

可是读者
眼前的画面是相互转换的。

“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以一片萧条之景,而作者却不按常理,次
句“小桥流水人家”,给读者以一种闲适温馨之感,而“古道西风瘦马”又转以萧瑟苍凉,反
差之后深化“悲伤”。

末句,替换“枯藤老树昏鸦”之悲凉,残阳如血,秋之萧瑟与思之凄苦
相映相融,视角又聚焦于断肠的天涯游子,作者与读者视角在眼前之画面转换之后重合,而“断肠人”成为“特写之焦点”,似之前所有意象皆化为同一景,同一情,如此情境混溶,
这些情感体验,皆出于诗歌之意境,即使读者亲临马致远所处之境亦难以体会得如此形神丰富,内蕴深厚。

固有“陌生化”的效果。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前两句让我们以第一视角,看到了一个秋雨之夜,凄苦思乡的主人公,接着,作者通过联想,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看到主人公和妻子共剪烛花的幸福场景,夜雨之日倚窗叙话,虚实对照,寒暖相对,时空视角的转换自然,内容与形式融合无间。

如此情境,非俗常的游子思乡之诗歌所能创设,虚实意象组合,使得视角新奇独特,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杜甫的《月夜》,首句就以想象的手法,以夜月和闺中之妻的意象相组合,从妻子的视角,去看夜月,遥寄相思。

颔联以想象中的儿女的视角观其妻,不解其思亲之情。

颈联又以作者自己的视角,关心妻子不胜清寒,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虚实意象的组合,巧妙而灵活的视角转换,让人体会到情感之丰富,构思之新奇,让人耳目一新。

三、意象组合,使得内容与形式违反常情、常理、常事,艺术上超越常境
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对莲花意象的选择,本就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君子之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内涵,而是寓于相思之情,芙蓉乃“夫容”。

而且,传统的,莲花盛开的季节,采莲是江南女子的盛事,采莲场面都是热闹而欢快的。

“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莲花的意象通常都是与“塘”、“溪”等意象相组合,而此诗中,莲花、芳草,却与江、泽这些非“闺阁”之物进行组合,非常情,亦不合常理。

探究其因,涉江越泽,方能远离喧嚣,掇取空谷幽兰,独自忧伤,独享思念,与采莲的热闹场景隔空相对,其情真切,其意绵长。

再者,望故乡者,或翘首企盼,或载欣载奔,而此诗中,所思之人还顾望乡,非俗常之情境。

思亲情切,却又因何而远离故乡,与相爱之人不得不背道而驰,其中苦楚,引人深味。

同时,“长路漫浩浩”更非俗常之语,路漫漫,已言路之遥远,加以浩浩,独特新奇,引人深思。

涉江之人,眼前江水浩浩,遥思爱人,相聚渺茫,千山万水,烟波浩渺,虚实相应,亦真亦幻,其意境之深远蕴藉,不可尽言。

《湘夫人》之中,“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

鸟与水草,渔网与大树,皆为不关联之物,却奇特地组合在一起,乾坤倒转,天地倒悬,非常之景以抒非常之情,久待不来,心之迫切,昭然可见。

四、意象组合增加了感知的难度和时间,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诗人有意不按常规的意象组合方式,或倒装,或将生活中本来联系在一起的意象,有意进行措置,让读者重新去组合,或者通过想象补充出必要意象,从而产生新奇独特的艺术效果,读者在动用自己生活经验和语言能力的时候,产生了审美愉悦。

杜甫《秋兴八首》的第八首里,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乍一看来,实难理解。

重新组合,应为“鹦鹉啄食过的香稻粒”,“凤凰栖息过的梧桐枝”,通过知人论世,知道作者怀念长安风物,于回忆之景,皆有美好之情。

为了强调稻之香,想象它被美好之物―鹦鹉啄食过,梧桐之碧枝,必曾有凤凰栖息。

读者欲读懂诗歌,必将意象进行新的组合,并通过知人论世和想象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旨趣,倍感新奇。

新奇的意象组合,可以调动读者多种感官体验,从结构、视角,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让诗歌成为有意味的语言艺术,让读者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趣味,与作者达到共鸣。


[1] 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