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

合集下载

中药药对190种

中药药对190种

上一篇:中药材别名大全 ...下一篇:中药药对190法|返回日志列表中药药对190法续∙分享∙转载∙复制地址山外山 2011年01月08日 18:50 阅读(37) 评论(0) 分类:医药天地∙举报∙字体:中▼o小o中o大二、相反药对(一)扶正祛邪相反药对桂枝白朮 10g 1. 营卫,2. 发汗止汗,3. 有扶正祛邪之妙。

适用于太阳中风病及表虚客邪之证。

2.白芍剂量倍于桂枝组成药对,功擅调和阴阳,和中止痛,适用于太阳病误下腹痛、血虚挟寒之脘腹痛。

黄耆防风 10-15g;10g 补气固表,祛风解表。

有固表不恋邪,解表不伤正之妙。

适用于体虚感冒。

附子麻黄 3-5g;10g(先煎20分) 温阳解表,内温真阳,外散风寒,补中有发,发中有补。

薄荷玉竹 5-8g(后下);10-15g 育阴清热解表,适用于阴虚体质的风热表证。

人参石膏 1:3(党参、太子参10g;石膏30g) 益气清热,有补虚不恋邪,清热不伤正之妙,适用于热盛津伤或温病余热未清损及津气的病证。

病重正气欲脱者,用别直参或西洋参为宜。

五味子制大黄 6g;10-15g 滋肝阳、清湿热、降血清转氨酉每,降后无反跳。

有益肝不恋湿热,祛邪不伤正之妙。

适用于虚实夹杂证见单项血清转胺酉每增高证。

生地黄柏 15g;10g 清热泻火,滋补肾阴,有滋肾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肾虚挟湿热之痿痹病。

当归大黄 10g;生大黄5-10g;制大黄10g 养血祛痰,适用于血虚血瘀证。

黄耆葶苈子 10-15g 益气泻肺,补泻兼行、寒温并调、升降同施之妙,适用于肺虚痰盛之肺胀、心悸证。

白朮泽泻 10g:20g 健脾涤饮,适用于饮邪眩晕病证。

牡蛎椿根皮生、煅牡蛎并用各30g:10-20g 养阴清热,愈带止崩。

既清下焦湿热以祛邪,又养肝肾以固涩,有养阴不滞邪,祛邪不耗阴之优。

适用于阴虚湿热下注之崩带病证。

山药牡蛎生、煅各30g:30-60g 清热而无苦寒伤脾之害,养阴却无滋腻泥膈之虑,止泄又无兜涩恋邪之虞。

药对的名词解释

药对的名词解释

药对的名词解释药对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它包括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药物对同一靶点的作用和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反应等方面。

药对的概念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疗效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药对中的协同作用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一起使用时,其效果比单独使用每种药物时的效果更强。

这是由于这些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相互增强了彼此的药理作用。

例如,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抗菌效果,降低耐药性。

此外,某些降压药也可以通过协同作用,使降压效果更好。

药对中的拮抗作用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一起使用时,其效果相互抵消或减弱。

这种情况下,药物之间的作用相互抵触,导致某种药物的药理效果被另一种药物所减弱。

例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和某些解痉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出现拮抗作用,其中一个药物的抑制作用可能会降低另一个药物的疗效。

药对中的同一靶点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对同一个机体靶点的作用。

靶点可以是身体上的某一器官、细胞或分子。

例如,降糖药物和胰岛素都对胰岛素受体产生作用,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同一靶点作用的药对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对靶点进行调节,以达到治疗效果。

药对还包括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反应。

不同的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反应可以相互影响,从而改变治疗效果。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机体对另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导致药物的副作用增加或药物浓度的升高。

药对的概念对于合理用药和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药对的作用,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科学地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了解药对还可以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安全。

总之,药对是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它包括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药物对同一靶点的作用和药物对机体反应的作用。

了解和应用药对的知识,对于合理用药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药物的药理特性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药物组合,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对配伍基本规律

药对配伍基本规律

药对配伍基本规律
药物对配伍是指不同药物在同时或连续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现象,这些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药物代谢。

以下是药物对配伍的基本规律:
1. 相容性:相容性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一起使用时不产生不良反应或沉淀。

如果两种药物相容,可以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

相反,如果不相容,不应该混合使用。

2. 不相容性:不相容性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一起使用时会产生可见的反应,如沉淀、溶解度变化、颜色变化等。

通常情况下,不相容的药物不应该混合使用,以免影响疗效或导致不良反应。

3. 药理学反应:药理学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药效或产生新的药效。

药理学反应可能会增强或减弱药物的疗效,或产生新的药理作用。

4.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影响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进而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为了避免药物对配伍导致的不良效应,医生和药剂师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

此外,患者也应该告知医生和药剂师他们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补充剂,以便确保合理的药物使用。

(完整word版)中药药对190种

(完整word版)中药药对190种

中药药对190 种中药配对用法虽然是转贴但是觉得很好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尤其是最后的十八反和十九畏的用药方法值得思考一、相须药对A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3~7 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g 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30~45g 先煎;15~30g 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60g;30g 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 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 R: d0 ` y" ~' d% @ 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完整word版)中药药对190种

(完整word版)中药药对190种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虽然是转贴但是觉得很好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尤其是最后的十八反和十九畏的用药方法值得思考一、相须药对A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30~45g先煎;15~30g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60g;30g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 R: d0 ` y" ~' d% @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药对

药对

1、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2、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4、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5、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6、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7、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8、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9、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10、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11、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12、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13、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14、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15、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16、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17、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18、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19、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20、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21、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22、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23、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24、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25、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26、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27、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28、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29、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30、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31、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32、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33、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34、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35、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36、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37、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38、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39、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贪血及产后无乳。

40、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41、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42、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43、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44、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45、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46、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中药药对药歌诀

中药药对药歌诀

中药药对药歌诀
1.相使配伍:利用药物之间具有增强或偏向某一方面的作用,使配伍用药的功效更加显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黄芪与茯苓相使配伍,可增强益气健脾利湿的功效,治疗脾胃气虚、水肿等病症。

2.相须配伍:利用药物之间相互为用,可以增强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知母与黄柏相须配伍,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口干咽燥、头晕目眩等病症。

3.相杀配伍:利用药物之间具有克制或消除某一方面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生姜与半夏相杀配伍,可消除半夏的毒性,治疗痰湿阻遏气机所致的呕吐、咳嗽等病症。

4.相畏配伍:利用药物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附子与干姜相畏配伍,可制约附子的毒性,治疗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病症。

5.相反配伍:利用药物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乌头与半夏相反配伍,可制约半夏的温燥之性,治疗寒痰阻遏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病症。

6.相恶配伍:利用药物之间具有相互削弱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单行配伍:即单独使用某一药物进行治疗。

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回阳救逆。

以上是中药药对药歌诀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用药方法。

药对异同论

药对异同论

药对异同论药对是中医处方选药的捷径,了解药对的共同功效与不同特性,在理法方药量过程中,具有明确指向作用,并且对斟酌用量更是一种直接参考。

1, 麻黄与桂枝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

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

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用于肺气壅揭之咳喘证及水肿。

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

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2,苍耳子与辛夷共同点:质轻,性升浮。

解表力弱,善于通窍。

常相须为用,用治鼻渊头痛。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辛夷专治鼻渊,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3,桑叶与菊花共同点:均轻清发散,发散风热,平肝明目。

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以及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昏花等证。

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

不同点:桑叶清肺润肺力强。

常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少痰,兼凉血止血。

用于血热吐衄轻证。

菊花清肝平肝力优。

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惊风,兼能清热解毒,用治疔疮肿毒。

4,柴胡与升麻共同点:均为发散风热药,具升阳举陷之功效。

用于外感风热表征及中气下陷之证。

不同点:柴胡退热作用较强,能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要药。

并善于疏肝解郁,清胆截疟,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及疟疾等。

升麻长于透疹,用于麻疹疹出不畅,并善于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症。

5,石膏与知母共同点: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

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

善清胃肺实热,故肺热咳嗽,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

煅石膏还有收敛生肌之功,外用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证。

知母苦甘性寒质润,重在清润,清热之中又善滋阴润燥,滋肺肾之阴而润肺除蒸,故多用于肺燥干咳,阴虚消渴,肠燥便秘以及肾阴不足之骨蒸潮热等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对”在中医方剂配伍中的重要性(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在中医临证治疗中,选方遣药可称得上“用药如用兵”,尤如军人临阵调兵遣将,组方配伍具有十分严格的规律性。

除此之外,还要力求选择最切合病情需要的药物加以组合,才能更好地提高疗效。

“药对”在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具有优化药物组合的功效,能起到协同作用,并相互纠正其偏性,缓和其毒性或有相反相成的作用,疗效较之用单味药简单堆砌可以成倍提高,其法则蕴含着深奥精辟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方剂配伍中占有重要地位。

祖国医学很早就重视研究“药对”的配伍之秘。

如古代医家的《雷公药对》、《徐之才雷公药对》、《新广药对》和现代医家的《施今墨药对》等,都是研究药对组成、使用法则以及药对学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地位的专著。

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学习并逐步掌握这些配伍奥秘,在临床治疗上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药对”在中医方剂配伍中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科学规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把性味相近或功能相似的二种药物配合同用,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从而增强其药效。

例如:麻黄配桂枝:治风寒外感重证,其发汗之力最强。

苍术配厚朴:燥湿行气,治湿积阻滞中焦有特效。

荆芥配防风:发散风寒,袪风胜湿之功显著。

羌活配独活:通治一身上下的风湿痹痛之症。

升麻配柴胡:升阳疏散之功加强。

黄芪配山药:健脾胃、促运化。

用于降低尿糖,取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之作用,与山药养胃阴,固肾精的功能相合,益气生津,健脾补肾,涩精止遗,使尿糖转阴。

旋复花配代赭石:下气平喘,化痰消痞,用治肺心病咳
喘气逆和气血并走于上的高血压头晕目眩都很有效。

三棱配莪术:治血滞经闭腹痛。

张锡纯谓:“三棱莪术,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淤血过久过坚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

”是为善用三棱莪术之典范。

二、用两种性味功能不同的药物配伍,使之互相补充,扩大应用从而提高疗效。

例如:
木香配黄连:一温散,一寒折,调升降,理寒热,共同起到调气行滞,止痢泄后重之功。

人参配附子:温补元气之力最强,有应急救脱之功。

良姜配香附:疏肝行气,逐寒止痛,治寒凝胃脘疼痛,其效甚捷。

黄柏配苍术:清热燥湿,为治下焦湿热之基础方,有“二妙散”之称。

三、把性味功能相反的药物相配用,使气血相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相反相成,以适应复杂的病证,使之发挥更为理想的疗效。

例如:
石膏配麻黄:一寒一温,一清一宣,清宣并进,相反相成,用于肺有郁热而肺气不宣的咳喘等症最为有效。

干姜配五味子:两药配合,一收一散,一开一阖,互补其短,而展其长,利肺气,平喘逆,化痰饮,止咳嗽甚妙。

黄连配肉桂:治心肾不交之失眠诸症。

李时珍说:“一冷一热,一阴一阳,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之失眠疗效很好。

另外,在现代临床工作中对于“药对”的使用也在不断摸索创新以满足现代医学的需要。

例如在临证治疗中常以某一个药物为中心,根据证候需要,合理配伍,组成若干有效的“药对”。

其中代表药物附子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的第一
要剂”,其性辛热,与温补之品合用为常法,与寒凉之药合用为变法,对于寒热错杂之证,用药亦当寒温并用,方可提高疗效。

举例如下:
(1)附子配黄芩治恶寒发热日久不解。

虚人外感后正不胜邪,身热不退,邪难外透,若投辛温发散多易伤阴,予辛凉解表又恐遏阳,惟宜投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少入附子安中托邪,方为两全之法。

(2)附子配黄连治湿温后期便溏。

湿温后期,发热稽留不退,湿阻中焦,腑气失和导致大便溏泻不实,治疗颇为棘手,此时二药合用,黄连燥湿泄热,附子辛热温阳,可鼓舞中阳,透热外出,又可反佐黄连厚肠胃而止泻。

(3)附子配石膏治风水、咳喘、疹出难透。

《金匮要略》中越婢汤条下有“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的记载,开后世将石膏附子同用之先河,二药性味功用殊异,但不论时病或杂病,凡本虚标实或寒热夹杂即可放手运用。

综上所述,“药对”在中医方剂配伍中具中重要的实践意义,若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能够在临证治疗中正确选用“药对”,既能够用较少药味来适应复杂病情需要,又可调和药物之间的偏性,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更能提高疗效以造福广大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