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不同给药途径可以对药物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给药途径及其影响:1. 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药物经过消化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药物在经过肠道吸收时可能会发生临床重现,如酸性药物在胃酸环境下可能会被破坏掉;而且吸收速度也比较慢,药物的起效时间相对较长。
2. 静脉给药:静脉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管,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效果迅速明显,起效时间快,并且可以实现精确的药物浓度控制。
但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能会产生快速而强烈的药理反应,并且可能导致血栓、感染和静脉炎等并发症。
3. 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
这种给药方式的好处是药物可以在注射部位缓慢释放,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肌肉注射相对于静脉给药来说,起效时间稍慢,但仍然比口服给药快。
然而,由于肌肉注射对注射技术有一定要求,如果注射不当可能会引起局部损伤和疼痛。
4. 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这种给药方式具有与肌肉注射相似的优点和缺点,药物的吸收和起效时间都比口服给药快,但较肌肉注射稍慢。
皮下组织较为薄,注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因此相对安全。
同时,皮下给药还可以采用自行注射的方式,增加病人的用药便利性。
5. 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是将药物以气溶胶形式吸入呼吸道中。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肺部组织,起效时间快并且药物浓度高。
特别适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
同时,吸入给药还可以减少药物对全身其他组织产生的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根据药物的特点和治疗需要来选择。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优缺点,医生和病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实验六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六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练习家兔的捉拿法、耳静脉注射法和肌肉注射法。
3.练习小白鼠的捉拿法、灌胃法和肌肉注射法。
【实验原理】
给药途径不同,药物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致使药物的吸收和分布的速度也不同,药物效应因而呈现差异。
静脉吸收最快,产生作用最强,其他给药途径的吸收速度依次是:呼吸道> 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口服>贴皮。
主要包括“量差异”(即同一效应,但作用强度不同)和“质差异”(即出现不同的药理效应)。
硫酸镁为导泻、利胆、降压和抗惊厥药。
口服不易吸收,并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升高,水分吸收减少,肠容积增大,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而泻下。
镁盐还能引起十二指肠分泌缩胆囊素,此激素能刺激肠液分泌和肠蠕动。
注射给药可使血中Mg 2+ 增加,Mg 2+ 与Ca 2+ 化学性质相似,可以特异地竞争 Ca 2+ 受点,拮抗 Ca 2+ 的作用,阻止运动神经末梢释放递质乙酰胆碱,使骨骼肌松弛。
与此同时,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和意识消失。
过量时,引起呼吸抑制、血压骤降以至死亡。
静脉缓慢注射氯化钙,可立即消除Mg 2+ 的作用。
尼可刹米属于中枢兴奋药,可直接或反射性地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但若剂量过大,则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广泛兴奋,导致惊厥发生。
本实验对小白鼠应用过量的尼可刹米,以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的影响;2.学习小白鼠不同途径的给药方法。
二、实验原理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会使药物发挥不同的作用,口服硫酸镁可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止痉、镇静和降低颅内压。
三、实验动物小白鼠四、实验药品及器材1.器材:1ML注射器四副,灌胃针头一个,天枰一台,250ML烧杯4个。
2.药物:10%硫酸镁。
五、实验方法1.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2只,甲鼠腹腔注射10%硫酸镁溶液0.6ML。
2.乙鼠口服(灌胃)10%硫酸镁溶液0.6ML。
3.观察并比较两只鼠的不同现象。
六、实验结果七、结果分析硫酸镁可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硫酸镁腹腔注射给药时,会抑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使骨骼肌、心肌、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发挥肌松作用和降压作用;而硫酸镁灌胃时,肠道很少吸收增加肠容积而促进肠道推进性蠕动,产生泻下作用,故甲鼠出现肌张力明显减弱,处于安静状态,乙鼠则出现轻微腹泻的现象。
八、实验结论给药途径不同所产生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不同,硫酸镁腹腔注射使肌松弛,灌胃则出现轻微腹泻。
九、思考题1.给药途径不同,一般情况下对药物的作用产生什么影响?在哪些情况下可使药物的作用产生质的差异?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
如静脉注射,药物直接入血可立即生效,用于急救、昏迷病人;剂量易控制;刺激性药物可稀释后静注;大量注射时可静滴。
缺点为较易产生不良反应;要求技术熟练。
不同给药途径因吸收、分布方面产生的差异,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甚至产生质的差异,如硫酸镁口服导泻,而肌注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用于抗惊厥。
为此,临床应按照病情、治疗需求和药物特性,选用合适的给药途径。
口服有首过消除效应,注射没有,所以生物利用率有区别,会有量的差异。
而体内再分布或作用有明显靶向性的药物,使药物体内分布不均,不同受体,作用不同,会有质的差异。
机能实验学: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非 解 离 型 药 物 浓 度
体液pH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解离的影响
药物
被动转运
弱酸性 药物 口服
血浆 (pH=7.4)
非解离型(1) 细 胞
胃液 (pH=1.4)
非解离型为主 (1)
解离型
膜
解离型
(1000)
(0.001)
苯巴比妥中毒 怎样解救?
小鼠腹腔注射法
从左下腹部,与躯 体呈45°角进针。
小鼠灌胃给药法
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
编号
给药途径
给药剂量 (mg/10g)
给药时间
翻正反射 消失时间
翻正反射 恢复时间
作用持续 时间注射
二. 尿液pH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尿液pH变化对水杨酸钠排泄的影响。 学习大鼠灌胃给药法。
肾脏排泄
肾小管 主动分泌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被动转运)
离子障( ion trapping) 非解离型药物易被重吸收, 解离型药物难重吸收。
药物解离度与体液pH的关系:
弱酸性药物:10pH-pka = [A-]/[HA] 弱碱性药物:10pka-pH = [B-]/[BH+]
药物pka值固定,体液pH不同, 解离度影响药物的吸收、转运、排泄。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口服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血液的相对量。
弱酸性药物:10pH-pka = [A-]/[HA] 弱碱性药物:10pka-pH = [B-]/[BH+] 思考?
1.pka=8.4的弱酸性药物在血浆中的解离度? 2. pka > 7.5的弱酸性药物在胃内的吸收?
机能实验学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医学和药理学领域,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口服、注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吸入、舌下含服、直肠给药等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机制,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进而决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最方便的给药方式之一。
当我们口服药物时,药物首先进入胃肠道,经过消化液的作用和胃肠道黏膜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然而,口服给药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在胃肠道中被破坏或分解,导致吸收不完全;药物的吸收速度可能较慢,起效时间相对较长。
此外,胃肠道的生理状态(如胃酸分泌、肠道蠕动等)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相比之下,注射给药能够更直接、更快地将药物输送到血液循环中。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药物迅速分布到全身,起效极快,适用于紧急情况和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
肌肉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药物通过肌肉中的血管逐渐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效时间相对较慢,但作用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速度介于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之间。
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药物以气雾或粉末的形式被吸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肺部病变部位,具有局部浓度高、起效快、全身副作用小等优点。
例如,哮喘患者常用的沙丁胺醇气雾剂就是通过吸入给药来迅速缓解支气管痉挛。
舌下含服是将药物置于舌下,通过舌下丰富的毛细血管迅速吸收。
这种给药方式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使药物更快地发挥作用。
硝酸甘油片常用于心绞痛的急性发作,舌下含服能在短时间内起效。
直肠给药适用于一些不能口服或难以吸收的药物,以及儿童和昏迷患者。
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胃肠道的消化和肝脏的首过效应。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作用影响显著。
以阿司匹林为例,口服阿司匹林通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发热和炎症。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知识讲解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知识讲解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如何被引入到人体或动物体内的方法。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运行机制。
给药途径可以分为经口给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鼻腔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方式。
经口给药是将药物通过口腔直接给予患者,一般为口服药物。
口服药物有明显的优点,如用药方便、易于控制剂量、患者易于接受等。
但是,药物在经过口腔后会被胃酸和胃肠道酶的作用分解,其中一部分可能无法吸收到血液循环中。
因此,经口给药会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药物的作用效果通常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才能达到峰值。
与经口给药相比,肌肉注射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药物可以通过肌肉组织中的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肌肉注射优势在于药物可以更快地被吸收,因为肌肉组织中的血液循环较为丰富。
因此,肌肉注射通常适用于需要迅速发挥作用的药物,如急救药物。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管中,使药物能够快速进入到血液循环中。
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静脉注射是给药速度最快、效果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立即发挥药物作用的急性情况,如心肺复苏。
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与肌肉注射类似,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速度相对较慢,但仍然比经口给药快。
该给药途径适用于慢性药物治疗或需要长时间释放的药物。
常见的例子包括胰岛素注射和头孢菌素注射。
鼻腔给药是将药物通过喷雾剂或滴剂喷入鼻腔中,通过呼吸道黏膜吸收。
这种给药途径的优势在于药物能够更快地进入血液循环,有些药物甚至可以直接进入到大脑组织。
鼻腔给药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例如止痛药和抗过敏药。
直肠给药是将药物通过肛门插入直肠,使药物能够通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直肠给药通常用于患有肠胃道问题的患者,或者需要对肛门周围局部进行治疗的情况。
总之,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和作用速度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到人体内部的方式。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影响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效果。
以下将对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经过胃肠道吸收。
这是最常见和便捷的给药途径之一、优点是易于操作,患者易接受,成本较低。
口服给药的药物主要经过肠道吸收,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再进入全身循环。
但是,口服给药受到消化液和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需要一定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 注射给药(Injection Administration):注射给药是通过直接将药物注射到体内,绕过胃肠道进行吸收。
常用的注射方式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注射给药的主要优势是药物可以快速进入循环系统,达到更高的血药浓度,作用迅速,特别适用于急救或严重疾病治疗。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繁琐且痛苦,部分患者可能不接受。
3.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肌肉进行吸收。
相比于口服给药,肌肉注射可以避免胃肠道的消化液和首过效应,使药物在肌肉中的吸收速度快于口服给药,血药浓度更高,作用迅速。
然而,肌肉注射可能疼痛和引起肌肉损伤。
4.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静脉进行吸收。
静脉注射是最快速的给药途径,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迅速发挥作用。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紧急情况或需要快速治疗的疾病。
但是,静脉注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要求高,存在感染和血管损伤等风险。
5. 吸入给药(Inhalation Administration):药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吸收。
吸入给药适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通过吸入给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影响,作用迅速且局部化。
实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引言: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通过哪种方法进入体内,如口服、皮肤贴敷、注射等。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进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安全性。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实验动物:选取同一种小鼠作为实验对象,确保个体差异的最小化。
2.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几组,每组设置不同的给药途径。
3.给药剂量:给予同一种药物的相同剂量。
4.观察指标:观察实验动物在给药后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并定量分析。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有着明显的影响。
首先,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药物经过口腔进入胃肠道后,通过胃肠道的吸收作用被逐渐吸收到血液循环中。
实验结果显示,口服给药后药物的作用效果较为持久,但吸收速度相对较慢。
这是因为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的代谢过程,其中包括胃酸和酶的作用,从而使药物的吸收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口服给药适用于那些需要长期治疗、作用不紧急的疾病。
其次,皮肤贴敷给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给药途径。
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进入血液循环中。
实验结果显示,皮肤贴敷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较口服给药更为快速,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这是因为皮肤贴敷给药不需要经过胃肠道的代谢过程,但皮肤的屏障作用限制了药物的吸收量。
因此,皮肤贴敷给药适用于那些需要快速起效、作用时间较短的疾病。
最后,注射给药是最直接的给药途径之一、药物通过注射器准确地注入到血液循环中。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最快,作用效果最为迅速,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这是因为注射给药避开了胃肠道的代谢过程和皮肤的屏障作用,药物可以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中。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技术和器械,且相对更加痛苦和不便,因此一般用于那些需要迅速救治、作用紧急的疾病。
除了上述常见的给药途径外,还有其他给药途径如直肠给药、气雾剂吸入等,它们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不在本实验范围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目的和原理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掌握小白鼠的腹腔给药方法和灌胃法。
大多数药物需进入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才能发生作用。
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为吸收(absorption),吸收速度的快慢及吸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强度。
其中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及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给药途径不同,则药物吸收快慢亦不同,其吸收快慢顺序初静脉注射外是: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程度又不同,由此使药物作用强度不同。
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所致的吸收程度是: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较为完全,口服次之,皮下较差;皮肤表面吸收程度最差,一定要脂溶性特别高的药物才能通过此途径较好地吸收。
而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有首关消除的影响等,使药物吸收程度有所不同。
二、实验材料
(一). 动物:小白鼠,体重18g ~ 22g。
(二). 器材:1 ml注射器、针头、灌胃针头、大烧杯、天平。
(三). 药品与试剂:8%硫酸镁溶液,苦味酸。
三、观察指标
(一)观察小鼠正常活动情况。
(二)给药后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
四、方法与步骤
(一). 取健康小白鼠2只,称体重后,分别作标记,然后观察正常活动情况。
(二). 甲鼠从腹腔注射8%硫酸镁溶液0.2 ml/10 g体重,乙鼠以同样剂量灌胃。
给药后将鼠放入烧杯内,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为什么?
表XXX实验结果记录
鼠号体重药物及剂量给药途径动物反应
甲
乙
五、注意事项
六、思考题
不同给药途径在哪些情况下使药物的作用产生质的不同?在哪些情况下则使药物的作用只产生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