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
中药药对190种

上一篇:中药材别名大全 ...下一篇:中药药对190法|返回日志列表中药药对190法续∙分享∙转载∙复制地址山外山 2011年01月08日 18:50 阅读(37) 评论(0) 分类:医药天地∙举报∙字体:中▼o小o中o大二、相反药对(一)扶正祛邪相反药对桂枝白朮 10g 1. 营卫,2. 发汗止汗,3. 有扶正祛邪之妙。
适用于太阳中风病及表虚客邪之证。
2.白芍剂量倍于桂枝组成药对,功擅调和阴阳,和中止痛,适用于太阳病误下腹痛、血虚挟寒之脘腹痛。
黄耆防风 10-15g;10g 补气固表,祛风解表。
有固表不恋邪,解表不伤正之妙。
适用于体虚感冒。
附子麻黄 3-5g;10g(先煎20分) 温阳解表,内温真阳,外散风寒,补中有发,发中有补。
薄荷玉竹 5-8g(后下);10-15g 育阴清热解表,适用于阴虚体质的风热表证。
人参石膏 1:3(党参、太子参10g;石膏30g) 益气清热,有补虚不恋邪,清热不伤正之妙,适用于热盛津伤或温病余热未清损及津气的病证。
病重正气欲脱者,用别直参或西洋参为宜。
五味子制大黄 6g;10-15g 滋肝阳、清湿热、降血清转氨酉每,降后无反跳。
有益肝不恋湿热,祛邪不伤正之妙。
适用于虚实夹杂证见单项血清转胺酉每增高证。
生地黄柏 15g;10g 清热泻火,滋补肾阴,有滋肾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肾虚挟湿热之痿痹病。
当归大黄 10g;生大黄5-10g;制大黄10g 养血祛痰,适用于血虚血瘀证。
黄耆葶苈子 10-15g 益气泻肺,补泻兼行、寒温并调、升降同施之妙,适用于肺虚痰盛之肺胀、心悸证。
白朮泽泻 10g:20g 健脾涤饮,适用于饮邪眩晕病证。
牡蛎椿根皮生、煅牡蛎并用各30g:10-20g 养阴清热,愈带止崩。
既清下焦湿热以祛邪,又养肝肾以固涩,有养阴不滞邪,祛邪不耗阴之优。
适用于阴虚湿热下注之崩带病证。
山药牡蛎生、煅各30g:30-60g 清热而无苦寒伤脾之害,养阴却无滋腻泥膈之虑,止泄又无兜涩恋邪之虞。
药对的名词解释

药对的名词解释药对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它包括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药物对同一靶点的作用和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反应等方面。
药对的概念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疗效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药对中的协同作用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一起使用时,其效果比单独使用每种药物时的效果更强。
这是由于这些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相互增强了彼此的药理作用。
例如,抗生素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抗菌效果,降低耐药性。
此外,某些降压药也可以通过协同作用,使降压效果更好。
药对中的拮抗作用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一起使用时,其效果相互抵消或减弱。
这种情况下,药物之间的作用相互抵触,导致某种药物的药理效果被另一种药物所减弱。
例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和某些解痉药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出现拮抗作用,其中一个药物的抑制作用可能会降低另一个药物的疗效。
药对中的同一靶点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对同一个机体靶点的作用。
靶点可以是身体上的某一器官、细胞或分子。
例如,降糖药物和胰岛素都对胰岛素受体产生作用,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同一靶点作用的药对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对靶点进行调节,以达到治疗效果。
药对还包括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反应。
不同的药物对机体产生的反应可以相互影响,从而改变治疗效果。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机体对另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导致药物的副作用增加或药物浓度的升高。
药对的概念对于合理用药和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药对的作用,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科学地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了解药对还可以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安全。
总之,药对是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它包括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药物对同一靶点的作用和药物对机体反应的作用。
了解和应用药对的知识,对于合理用药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药物的药理特性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药物组合,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临床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
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学教育网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药物配对: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药物配对: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药物配对:熟地—当归,如四物汤;白芍—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生地,如炙甘草汤。
药对配伍基本规律

药对配伍基本规律
药物对配伍是指不同药物在同时或连续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现象,这些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药物代谢。
以下是药物对配伍的基本规律:
1. 相容性:相容性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一起使用时不产生不良反应或沉淀。
如果两种药物相容,可以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
相反,如果不相容,不应该混合使用。
2. 不相容性:不相容性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一起使用时会产生可见的反应,如沉淀、溶解度变化、颜色变化等。
通常情况下,不相容的药物不应该混合使用,以免影响疗效或导致不良反应。
3. 药理学反应:药理学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药效或产生新的药效。
药理学反应可能会增强或减弱药物的疗效,或产生新的药理作用。
4.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影响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进而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为了避免药物对配伍导致的不良效应,医生和药剂师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
此外,患者也应该告知医生和药剂师他们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补充剂,以便确保合理的药物使用。
(完整word版)中药药对190种

中药药对190 种中药配对用法虽然是转贴但是觉得很好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尤其是最后的十八反和十九畏的用药方法值得思考一、相须药对A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3~7 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g 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30~45g 先煎;15~30g 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60g;30g 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 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 R: d0 ` y" ~' d% @ 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完整word版)中药药对190种

中药药对190种中药配对用法虽然是转贴但是觉得很好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分享,尤其是最后的十八反和十九畏的用药方法值得思考一、相须药对A药对名称剂量适应症其他麻黄桂枝5~10 g 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防风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辛夷苍耳子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豆豉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菊花桑叶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石膏30~45g先煎;15~30g先煎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鲜竹叶60g;30g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连翘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垂盆草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土贝母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 R: d0 ` y" ~' d% @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红藤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黄芩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知母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鲜生地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药对

1、蒲黄合五灵脂,名失笑散,能祛瘀止痛。
2、当归合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高良姜合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
4、玄胡合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
5、吴茱萸合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
6、肉桂合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
7、女贞子合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
8、半夏合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
9、知母合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
10、破故纸合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
11、木香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
12、枳实合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
13、芡实合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
14、黄柏合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
15、枸杞合菊花,能明目。
16、生姜合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
17、赤石脂合禹余粮,能涩大肠。
18、半夏合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
19、柴胡和黄芩,能清肝胆热。
20、桑叶合菊花,能清头风热。
21、柴胡合白芍,能疏肝和肝。
22、附子合肉桂,能温下元。
23、黄柏合知母,能清下焦湿热。
24、桑白皮合地骨皮,能清泻肺热。
25、丁香合柿蒂,能止呃逆。
26、鳖甲合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
27、杏仁合贝母,能化痰止咳。
28、山药合扁豆,能补脾止泻。
29、木香合槟榔,能理气止痛。
30、杜仲合续断,治腰膝酸痛。
31、半夏合陈皮,能化湿痰。
32、升麻合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
33、常山合草果,能治疟疾。
34、葱白合豆豉,名葱豉汤,能通阳发汗。
35、枳实合竹茹,能和胃止呕。
36、党参合花粉,名参花散,治久嗽气喘。
37、茯神木合乳香,名神香散,治筋挛疼痛。
38、甘草合绿豆,能解百毒。
39、黄耆合当归,名补血汤,治贪血及产后无乳。
40、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治拘挛腹痛。
41、川芎合土茯苓,治肝郁头痛。
42、川芎合生石膏,名郁梁丸,治实热上逆头痛。
43、台乌合益智仁、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遗尿。
44、香附合黄连,名香连丹,治火郁胸满痛。
45、葵子和砂仁,治乳痈。
46、杏仁合小茴香,治疝气冲逆作痛。
中药药对药歌诀

中药药对药歌诀
1.相使配伍:利用药物之间具有增强或偏向某一方面的作用,使配伍用药的功效更加显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黄芪与茯苓相使配伍,可增强益气健脾利湿的功效,治疗脾胃气虚、水肿等病症。
2.相须配伍:利用药物之间相互为用,可以增强疗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知母与黄柏相须配伍,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口干咽燥、头晕目眩等病症。
3.相杀配伍:利用药物之间具有克制或消除某一方面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生姜与半夏相杀配伍,可消除半夏的毒性,治疗痰湿阻遏气机所致的呕吐、咳嗽等病症。
4.相畏配伍:利用药物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附子与干姜相畏配伍,可制约附子的毒性,治疗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病症。
5.相反配伍:利用药物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乌头与半夏相反配伍,可制约半夏的温燥之性,治疗寒痰阻遏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病症。
6.相恶配伍:利用药物之间具有相互削弱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单行配伍:即单独使用某一药物进行治疗。
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回阳救逆。
以上是中药药对药歌诀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用药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习时间】吕景山:我治疗百病之根——痰的各种对药方?国医大师吕景山指出,”百病皆生于痰“,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对于好多现代病的治疗都不要忘了治痰。
文中,吕老公开了多个他治疗”痰“证的对药之方。
本文为吕景山在2015年12月18日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在广东惠州主办的”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的演讲。
什么是”痰“?何为痰?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如《诸病源侯论》云:“痰者,涎液凝聚”。
一旦产生,即可成为加重病情的因素,又可诱发新的痰病为患,诚如李时珍说:“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故有“百病皆生于痰”、“痰为百病之根”、“怪病责之于痰”之说。
传统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类,分述如下:1、有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从呼吸道分泌出的痰液,以及人体内、外所见的肿块、肿物、瘰疬等可触知的病变。
因其见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可及,影像可见,均称有形之痰。
2、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指停聚于脏腑、经络,易引起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的痰。
因其外无可见,只可以症测知,故称之为无形之痰。
痰的特性1、粘滞性痰是水湿津液凝滞的病理产物,一旦成形就具备了粘滞的特性。
周学海《读书笔记》云:“痰者,稠而极黏”。
2、走窜性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盖痰在血,能使血液粘聚变稠,运行缓慢,聚而成痰;侵犯脉管,将会影响其舒缩功能,气血津液的出入,代谢废物的排出均受到影响;痰窜经络,以致经络受阻,沟通、感应、传导的通道障碍,遂有肢体麻木不仁等;粘于气道,阻碍肺系的呼吸吐纳升降功能。
痰之粘腻,聚而成为痰湿、老痰、顽痰等。
治疗无形痰证的对药1、痫、狂、癫傅青主说:“饮食入胃,不变精血,反去生痰,痰迷心窍,遂成癫狂。
”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宜调理脾胃,行气开郁,燥湿除痰。
方用导痰汤化裁。
半夏——橘皮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健脾止呕;橘皮辛散苦降,性温而不燥,为脾肺气分之药,理气健脾,和胃化痰。
二药伍用,脾可健,湿可去,痰可消。
郁金——白矾郁金辛而不烈,先升后降,既能入于气分以行气解郁,又可入走血分以凉血清心、破瘀散结,善治痰浊蒙闭心窍;白矾气味酸寒,既能燥湿又能化痰,又善祛风痰。
郁金以开郁为主,白矾以化痰为要。
二药伍用,其功益彰,豁痰开窍、抗癫痫甚效。
郁金、白矾伍用,名曰癫痫白金丸、白玉化痰丸、矾郁丸。
出自《外科全生集•马氏试验秘方》。
治痰阻心窍而致的癫痫痴呆,突然昏倒,口吐白沫。
《医方考》白金丸,治失心癫狂。
清•张石顽“治一妇患失心疯癫10年,用郁金120克,佐明矾30克为丸,朱砂为衣,馋服50丸,心间如有物脱去,再服而甦。
以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朱砂安神故也。
”我曾治一少女,因情志不遂,用脑过度,以致闷闷不语,彻夜不眠,不知寒热,时穿湿衣而卧,甚则外出奔走,痰涎颇盛,吐之不尽,表情淡漠,舌白滑,脉弦滑。
主取郁金、明矾,伍以远志、菖蒲、半夏、茯苓、陈皮、枳壳、竹茹、甘草,水煎服。
药服6剂,痰涎减少一半,已能入睡,不再外出奔走。
又服6剂痰涎已除,精神即能自制。
搞学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不管你走哪条路,都应当在临床上抓住一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很多病都可以从痰上论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也讲”从痰论治“,对于好多现代病的治疗都不要忘了治痰。
我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狂躁发作的时候,常采用治痰的代表方剂是礞石滚痰丸和导痰汤。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在癫狂发作的时候不吃滚痰丸,应当把丸药变成汤药来用,用后病人会从大便里面排出很多黏液性的东西,看起来像赤白痢一样,我们就把这个叫痰。
礞石滚痰丸和导痰汤可以用以排痰,痰排出以后,疾病慢慢就好了。
2、眩晕(梅尼埃综合征)梅尼埃氏综合征又叫内耳性眩晕。
中医多从痰湿方面论治。
主症:天旋地转,不能睁目,伴有恶心、呕吐,以平卧闭目为快,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健脾化痰,平肝熄风。
方用苓桂术甘汤化载。
茯苓——白术茯苓甘淡渗利,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
茯苓以渗湿利水为主,白术以健脾燥湿为要。
二药参合,一健一渗,水湿自有出路,故脾可健,湿可除,饮可化,痰可除。
善治痰湿滞留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眩晕乃作诸症。
天麻——钩藤天麻甘平,质重坚实,入走肝经气分,功专平肝熄风,通血脉、疏痰气,改善脑部血液流通,以治眩晕;钩藤甘而微寒,清肝热、熄肝风,除眩晕。
二药伍用,平肝熄风之力倍增。
按:梅尼埃氏综合征主症为眩晕,我取健脾渗湿,温化痰饮的良方苓桂术甘汤,以治其本,钩藤、天麻,平肝熄风,以治其标。
诸药参合,饮邪可去,风邪可除,其效益彰也。
我临证每遇此证,如法施治,均收良效。
另外,我为取其速效,常常针刺头针之晕听区(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向后各引2厘米长的水平线,共4厘米长)进针后,施以双手同步行针法。
一般来说,行针3~5分钟,针后,眩晕症状均可即刻消除。
3、胸痹(冠心病)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
恙由饮食结构不合理,不经常锻炼,心理压力过大所致。
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我们认为,冠心病是心脏的血脉有痉挛现象,痉挛首发比较多,治疗就是疏通经络的办法,从痰论治,治痰和治血相结合,效果就更明显了。
我们还有一招,即用蜈蚣治痰来缓解心脏的疼痛,这里蜈蚣既有化痰的作用,又有疏经通络的作用。
在临床上还可以结合行气的办法,这里我们用像冠心二号方里面有的降香和檀香,用时这对对药要配伍得当。
用药在精不在多,施老(今墨)祝老(施老女婿)过去都很倡导对药,在他们早年看病的时候两个药放到一起,处方上看很明显,一对一对搭配。
祝老讲古人是用单味药来治病,后来发现两个药配合起来疗效提高了。
我现在也强调用药要精,处方一般维持在10味左右,一般不超过16味。
冠心病属于中医“真心痛”、“胸痹”的范畴。
《灵枢•厥论》篇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察其病因病机,痰浊凝聚胸膈之故。
症见胸闷憋气、心悸气短、胸骨后闷痛,痛引左肩背,心烦气急、头昏目眩。
治宜开胸涤痰,宣痹通阳,行血止痛。
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导痰汤化裁。
纳呆者,加砂、蔻仁,醒脾开胃;舌苔白腻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舌苔厚腻者,加厚朴、苍术,醒脾化湿。
瓜蒌——薤白瓜蒌甘寒滑润,以清降为主,宣通胸阳,开胸除痹;薤白辛温滑利,以辛散温通为要,散阴结,除胸痹,为治胸痹之要药。
二药参合,上开胸痹,下行气滞,清肺化痰,散结止痛之力益彰。
菖蒲——郁金菖蒲气味芳香,辛温行散,化湿除痰,开窍醒神;郁金体轻气窜,入于气分,行气解郁,达于血分。
清心凉心,散瘀止痛。
二药伍用,出自《温病全书》菖蒲郁金汤,主治湿温病,热入心包,或湿浊蒙闭清窍而致的神志昏迷。
盖胸痹痰浊为患者,亦为良方,解郁开窍、宣痹止痛之功益彰。
远志——菖蒲远志芳香清冽,辛温行散,散瘀化痰,交通心肾,益智安神;菖蒲辛散温通,利气通窍、辟浊化湿、理气化痰、活血定痛。
远志苦降以泄上逆之痰浊为主,菖蒲辛香,辟秽涤痰为要。
二药伍用,化痰开窍,宁心安神之力益彰。
二药参合,名曰远志汤,出自《圣济总录》,以治久心痛。
4、悬饮(湿性胸膜炎)悬饮又名癖饮,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多因饮邪停留于胸胁所致。
症见胁下胀满不适,咳唾痛增,转侧、呼吸均牵扯作痛,或见干呕、气短,舌淡苔白滑,脉弦滑。
治宜理气逐饮。
方用控涎丹、十枣汤化裁。
甘遂——大蓟——白芥子甘遂色黄入脾行中焦,深入经隧,荡涤水饮、疫毒、恶血,内含无水酸,刺激肠管,使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大蓟苦寒色黑,入肾走下焦,辛散上行泻肺气;横行经脉,逐脏腑之水饮,荡涤脏腑水饮痰毒、恶血;白芥子色白入肺走上焦,深入皮里膜外之经隧,荡涤其水饮、疫毒、恶血。
以上诸药,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服1~3克,白开水送服。
冬瓜子——甜瓜子冬瓜子甘寒,清肺化痰,利湿排脓,润肌肤,悦容颜;甜瓜子甘寒,清肺润肠,利水消胀,利气开痰。
俗云:诸子皆降。
二者伍用,沉降之力增强,利水消胀、祛湿排脓、破瘀散结甚效。
我尝治一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男性,冬瓜子、甜瓜子各60克、葶苈子10克,大枣5枚,连服10剂,病即告愈,随访20年后未见再发。
治疗有形之痰的对药方《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由此可知,咳嗽的病情十分繁杂,必须辨证论治,审证遣药组方,方可收其良效。
我体会,不论是内伤咳嗽,还是外感咳嗽,均以治痰为先,痰除咳自愈。
治咳之结,施师(施今墨)首创宣、降、润、收四法,祝老在此又有发挥,我仅将我在临床应用中对于辨痰论治的应用体会简述如下:1、痰热阻肺痰热阻肺是由外邪犯肺,郁而化热,热伤肺津、炼液成痰,痰与热结,壅阻肺络所致。
症见发热,咳嗽,痰鸣,胸膈满闷,咯黄稠痰,时而痰中带血,甚则呼吸迫促,胸胁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海浮石——旋覆花海浮石又叫浮海石。
其味咸寒,质硬而松脆,体虚而轻浮,置于水中,浮而不沉。
专走上焦,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化石通淋;旋覆花苦咸清热,辛温走散,开结气、降痰涎,通水道、消胀满。
海浮石侧重一个化字,旋覆花侧重一个宣字。
二药伍用,一化一宣,稠痰可去、湿热可除,肺清肃、嗽自宁。
鱼腥草——芦根鱼腥草辛寒,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利尿消肿,为痰热壅肺,肺痈咳吐脓血之专功。
芦根甘寒,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则根实胜于茎明矣。
”二者同入肺经,相须为用,清热解毒,抗菌消痈之力益彰。
天竺黄——半夏天竺黄甘寒,清肝胆之热,豁痰开窍,清心定惊;半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杜绝生痰之源。
天竺黄以清为主,半夏以燥为用,二药参合,一清一燥,相互促进,清热除湿,化痰止咳之力益彰。
凡痰热为咳,痰涎壅盛,中风不语,痰热惊风,癫痫等证均宜选用。
2、湿痰蕴肺恙由脾失健运,湿蕴酿痰所致。
症见痰多稀白,身重而软,倦怠喜卧,腹胀食不消,或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滑,脉缓滑。
方用六君子汤、二陈汤化裁。
半夏曲——旋覆花半夏曲为半夏加面粉、姜汁制成的曲剂。
味苦、辛,性平。
为燥湿祛痰,和胃止呕,消食化积之专功;旋覆花苦咸清热,辛温走散,消痰行水,降逆止呕,宣肺止咳、平喘。
半夏曲突出一燥字,旋覆花突出一宣字。
二药伍用,一燥一宣,相互促进,和胃降逆,祛稀痰、白痰,止咳嗽甚妙。
为杜绝生痰之源,亦可施以香砂六君子汤为治。
我体会,职是治本之法矣。
茯苓——白术茯苓甘淡渗利,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和中消滞,益气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