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经络详解讲解学习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
"十二经脉"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内的十二条
主要经脉。
这些经脉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贯穿全身,与人体的
脏腑、经络、气血密切相关。
关于十二经脉的原文及注解主要来源
于《黄帝内经》和《灵枢》等古代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在《灵枢》中,有关于经脉的记载,其中包括了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径和相关注解。
十二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
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这些经脉在人体内分布纵横交错,形成
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关于这些经脉的循行路径和注解,古代医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和解释。
他们认为,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贯穿全身,连接脏腑
组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经脉的循行路径是指经脉沿着人体特
定的路径分布,与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形成了人体的气血循环系统。
注解部分则包括了对经脉特性、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解释和阐述。
总的来说,关于十二经脉循行原文及注解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古代医学经典,这些经典包括了对经脉的路径、特性、功能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和解释,这些内容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二条经络讲解

十二条经络讲解督脉:从仁中经过头顶到长强督脉是人体所有的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的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从任中到会阴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起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淤少、阴道松弛、面部黄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上六条经络1肺经(大拇指正面)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2大肠经(大拇指背面)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候炎。
3心包经(中指正面)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神经衰弱。
4三焦经(中指背面)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5 心经(小拇指正面)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心经不通: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十二经络知识点

十二经络知识点一、十二经络的概念。
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
- 从胸走手,即起于胸部,循行于上肢内侧,止于手部。
2. 手三阳经。
- 从手走头,起于手部,循行于上肢外侧,止于头部。
3. 足三阳经。
- 从头走足,起于头部,循行于躯干部和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4. 足三阴经。
- 从足走腹(胸),起于足部,循行于下肢内侧,止于腹部或胸部。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外侧端交接。
2.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三、十二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1. 手太阴肺经。
- 属肺,络大肠。
2. 手阳明大肠经。
- 属大肠,络肺。
3. 足阳明胃经。
- 属胃,络脾。
4. 足太阴脾经。
- 属脾,络胃。
5. 手少阴心经。
- 属心,络小肠。
6. 手太阳小肠经。
- 属小肠,络心。
7. 足太阳膀胱经。
- 属膀胱,络肾。
8. 足少阴肾经。
- 属肾,络膀胱。
9. 手厥阴心包经。
- 属心包,络三焦。
10.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条经络讲解教学文案

十二条经络讲解十二条经络讲解督脉:从仁中经过头顶到长强督脉是人体所有的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的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从任中到会阴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起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淤少、阴道松弛、面部黄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上六条经络1肺经(大拇指正面)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2大肠经(大拇指背面)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候炎。
3心包经(中指正面)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神经衰弱。
4三焦经(中指背面)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5 心经(小拇指正面)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人体经络时辰表(配图)十二经络

气通降下行,经气所过和所主的部位疾病都可治。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 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 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辰时-巳时:胃经与脾经
胃经
辰时(7:00-9:00)胃经当令,此时胃气充盈,应该吃早餐。胃经不畅可表现 为胃痛、胃胀、呕吐等。
脾经
巳时(9:00-11:00)脾经当令,此时脾气健运,运化水谷。脾经不畅可表现为 腹胀、便溏、水肿等。
午时-未时:心经与小肠经
心经
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初生,应 该午睡养心。心经不畅可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等。
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 器相连系的部位),向下穿过膈肌络小
肠。
其分支从心系分出向上挟着食道连于目 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其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再 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 下行过肘内侧经尺神经沟入掌中桡侧直 到小指桡侧末端源自少冲穴)交于手太阳跨学科合作
人体经络时辰表研究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 等多个学科领域,未来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经 络研究的深入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腰椎间盘突出
腰部经络不畅可引发腰椎病变, 表现为腰痛、下肢麻木等症状。
关节炎
关节部位经络瘀滞可导致关节炎, 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十二条经络讲解

十二条经络讲解督脉:从仁中经过头顶到长强督脉是人体所有的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关乎心、肝、脾、肺、肾、小肠等,在督脉上都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的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督脉不通: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任脉:从任中到会阴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起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淤少、阴道松弛、面部黄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任脉不通: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手上六条经络1 肺经(大拇指正面)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经不通: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无华。
2 大肠经(大拇指背面)大肠经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
大肠经不通: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候炎。
3 心包经(中指正面)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心包经不通: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神经衰弱。
4 三焦经(中指背面)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改善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三焦经不通: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5 心经(小拇指正面)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了解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教你记住十二条经脉

了解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教你记住十二条经脉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人体十二经络走向图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
陈玉琴人体十二经络养生法——图文并茂,值得收藏

陈玉琴人体十二经络养生法——图文并茂,值得收藏任脉循行图[全屏欣赏]督脉循行图[全屏欣赏]膀胱经可以减肥、排毒,所以我先看这个经络。
1、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全屏欣赏]督脉旁开1.5到3寸都是膀胱经。
中医认为,身体臃肿肥胖与气郁不舒有密切关系。
大腿到臀部这段由两条经络来管理——膀胱经和胆经,膀胱经主管代谢水分,胆经负责代谢油脂,如果这两条经络阻塞不通了,体内的水液和油脂代谢不出去,堆积此处便形成赘肉,显得臃肿。
经常按摩从臀部到脚外侧这段膀胱经线路,从上到下,按摩时穴位有痛感效果好,通常是越接近足部时痛感越小。
当用指甲轻掐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痛如针刺时,膀胱经就算是打通了。
膀胱经重点在臀下殷门穴(大腿后侧正中间位置)至委中穴这段。
有两条膀胱经通路在此经过,此处聚毒最多。
若聚毒难散,体内必生瘀积肿物;若此处常通,则癌症不生,恶疾难成。
重点穴位:委中,可泄而不可补,可针而不可灸。
为刺血首选。
经络上的穴位:睛明:使眼睛明亮,消除眼疲劳。
按穴位的方法是把指甲剪平,用右手按住头,利用中指奔手按的头的方向按穴位。
也可以两边同时按。
肺俞、厥阴俞、心腧:用点按,哪个穴位敏感就多刺激哪个穴位。
按摩,拔罐,针灸,刮痧均可。
厥阴俞:治疗胸闷,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肾俞:治疗腰痛的要穴。
用身体的感觉去量,当你肾腰酸的时候,肾脏虚弱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会有些反应。
委中***:膝盖弯曲的中间。
右手用大拇指点按,左手拽住脚脖子,往上弯,这样穴位才敏感。
腰背委中求,治疗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还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排除毒素。
承山:小腿肚子边沿的位置。
可治疗腰腿痛,痔疾。
飞扬:承山穴往外旁开三指再往下俩指。
治疗慢性腰痛的要穴。
昆仑:外踝后侧有个凹陷,这个穴很深,用手可以拨到里边有筋,你可以拨动这个筋,经常拨动昆仑穴可以降低血压。
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
对治疗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申脉:外踝边沿。
治疗腰痛的要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十二经络详解提到经络,相信很多的伙伴都看过电视或者武侠小说,像什么任督二脉啊,练功时头顶冒烟啊,气沉丹田啊,什么哭穴和笑穴啊,相信这些大家都不会陌生。
其实很多的武侠小说都给中医和经络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我们揭开后就能发现其中那些很实用、很重要的经络和穴位。
人体内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意思,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
二者合称为经络,就像纵横交错的道路,运行着体内的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在中医看来,很多人老是头痛、腰腿痛、肩颈痛或者老觉得身体的某个地方发酸、发麻等、运动后手臂酸痛等,通过各种刺激(针法、灸法、推拿)后很快就恢复了,就是因为通过刺激穴位或者沿着经络按揉恢复了经络的畅通,使人身体的气血能正常地流通,从而各种症状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或者减弱,达到了通则不痛的目的。
为了预防我们身体疾病的发生,为了及时知道身体哪儿堵住了,我们就得知道经络到底在哪里。
人体的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
经络的命名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脏,有储藏人体内一切营养物质的作用,属阴,共有六个,即心、肝、脾、肺、肾、心包;腑,有消化、输送、排泄的功能,共有六个,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如手太阴肺经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称阳经,属腑。
经脉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具体方向: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胸。
每一条经络都对应着每一个时辰:1、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
手太阴肺经——人体的总理肺相当于人体内的宰相,就是说全身各部的血脉都直接或间接的汇聚于肺,然后散布于全身。
那么,肺在什么时候开始对全身进行气血分配的呢?当然就是在肺经当令的寅时。
这个时候,正是阳气提升的时候,是人从静变为动的过程,此时需要一个深度的睡眠。
如没有一个深度的睡眠,就会干扰肺对身体气血的输布。
比如大脑比较活跃,那么肺就只好多分配一些气血给大脑,第二天人就会感到四肢无力,非常疲惫,这就是由于气血虚弱造成的。
肺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条经脉,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肺经的经气旺在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如有肺病者最易被惊醒,而且醒后已经汗流浃背,这可能是肺经出了问题,如剧咳或哮喘。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老年人一般都是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这时候还是寅时,是肺经运输血气的时间。
而老年人在这个时间段醒来的原因就是气血不足。
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小便的话,代表老人比较虚;如果这个时候醒来,同时大汗淋漓的话,就要警惕了,可能因为气血不足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这也是为什么凌晨三四点心脏病人容易死亡的原因。
肺经上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尺泽穴、孔最穴和太渊穴。
尺泽穴对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及咽喉肿痛有效,同时可通过降肺气而补肾,最适合上实下虚的人。
孔最穴对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和扁桃体炎有很好的效果,太渊穴为肺经原穴,有很好的补气效果,特别是那种总觉得气不够用和有吸不上气的感觉的人非常适用。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手阳明大肠经——肺和大肠的保护神中医里说“肺与大肠相表里”,意思就是说肺主内,大肠主外,他们通过大肠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生活中人们有时候会咽喉肿痛,同时大便不通畅、便秘,一般我们总会说上火了,但是究竟什么是上火呢,上火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这是大肠的火通过经络传到与肺相连的咽喉引起的。
出现这种状况,首先要通便,大便通畅了,咽喉肿痛也就好了。
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通过合谷、曲池等穴,向上会于督脉的大椎穴,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出现问题时,有的人会出现雀斑、酒糟鼻,有的人会腹泻、腹胀、便秘。
在上身部位会表现为食指、手背、上肢、后肩等经络路线上的疼痛和酸、胀、麻等不舒服的感觉。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大肠经上最主要的穴位是合谷穴、手三里穴、迎香穴、曲池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俗称“虎口”。
面口合谷收,就是用合谷来治疗头面部疾病的。
坚持按揉刺激合谷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能,可疏风止痛,通络开窍。
合谷穴经气旺盛,对治疗牙龈肿痛、头痛以及咽喉类、扁桃体炎症引起的咽喉肿痛等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女性的痛经,也可以试试揉揉合谷穴,同时还可以配合三阴交。
另外,合谷穴有宣通气血,促使阳气生发而奏、扶正祛邪的功效,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和预防感冒等外感病。
孕妇和婴儿感冒不能吃药时,就可按摩合谷穴缓解症状。
手三里穴对缓解上肢疲劳、酸痛特别有效果。
同时,按揉或刺激手三里对颈椎病压迫神经所引起的上肢麻木也有很好的作用。
迎香穴是治疗鼻塞的特效穴位。
遇到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或者过敏性鼻炎时,按摩两侧的迎香穴一两分钟,症状立刻就能缓解。
这个穴位在鼻孔外缘。
曲池穴经常用来泻热,效果很好,如果您心情烦躁,感觉心里憋着火就试试按压曲池穴,做前后方向拨动,这时会感觉酸胀或者有点疼,不一会就会感觉心情安宁,火气也降下来了。
还有就是缓解关节的酸痛。
有高血糖、高血压的中老年人每天按揉曲池穴,对血压、血糖的控制有很好的帮助。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足阳明胃经——人的后天之本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胃经是人体经络中分支最多的一条,主要分布在头面、胸部、腹部和腿外侧靠前的部分。
胃经出现问题时,人会有以下症状:发高烧、出汗、头痛、脖子肿、咽喉肿痛、牙齿痛,或口角歪斜,精神方面容易受到惊吓、狂躁,吃得多而且容易饿,胃胀、腹胀;膝盖肿痛,乳腺部、腹部和大腿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
胃经上分布着人体保健的第一大穴——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指,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的凹陷处就是足三里。
刺激足三里可以使肠胃蠕动有力而有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率,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并能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是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两侧各向旁边大约两寸处。
刺激天枢穴,对便秘、消化不良、脐周疼痛、恶心呕吐有很好的作用,还有就是拉肚子。
在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肢体萎缩无力时,常取胃经穴位。
中医讲:久卧伤气,病人长期卧病在床,脾胃功能肯定不好,也就是脾胃的气受伤很重,刺激胃经可以恢复他们的胃气,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他们的食欲开始好转,肌肉也开始有力了。
诸如足三里、梁丘、天枢、丰隆以及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等穴位。
通过贴敷太阳灸都可以很好的帮助病人消除不适。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
且不宜先喝蔬果汁、冰镇饮料等,早餐应该吃热食,才能保护胃气。
也许开始吃冰冷食物的时候,不会觉得胃肠有什么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龄增长,就会发现皮肤越来越差,喉咙老是隐隐有痰、不清爽,或是时常感冒,小毛病不断。
这就是因为早餐长期吃冷食伤了胃气所致,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
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实症: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足太阴脾经——妇科病的首选脾经的循行路线从大脚趾末端开始,沿大脚趾内侧脚背与脚掌的分界线,向上沿内踝前边,上至小腿内侧,然后沿小腿内侧的骨头,与肝经相交,在肝经前循行,上股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再通过腹部与胸部的间隔,夹食管旁,连舌根,散步舌下。
脾经不通时,人体会表现为:身体的大脚趾内侧、脚内缘、小腿、膝盖或者大腿内侧、腹股沟等经络线路会出现冷、酸、胀、麻、疼痛等不适感,或者全身无力,疼痛、胃痛、腹胀、大便稀、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等。
以上症状都可以通过从脾经去治,有几个重点穴位:太白、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对脾虚症状如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等都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培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太白穴在脚的内侧面,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处,脚背与脚底交界的地方。
三阴交,又名女三里,只要是妇科病,如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脚底肿胀、手脚冰凉等,刺激这个穴位都能有效,所以有人称之为妇科病的万灵丹。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