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土分类

合集下载

砂土分类的主要依据

砂土分类的主要依据

砂土分类的主要依据砂土分类的主要依据啊,这可是个技术活儿。

我记得上次跟老李在工地上聊这个话题,他那副认真的样子,简直就像在给自家孩子取名字一样慎重。

老李是个老工程师了,干这行少说也有三十年了,他一开口,我就知道这事儿不简单。

“小王啊,”老李拍拍我的肩膀,“你知道砂土分类主要看什么吗?”我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李工,我这刚入行不久,还真不太清楚。

”老李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翻了几页,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说:“砂土分类啊,主要看三个方面:颗粒大小、颗粒形状和颗粒级配。

”“颗粒大小?”我有点疑惑,“这不就是看砂子粗细吗?”“对,但不完全对。

”老李摇摇头,“颗粒大小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颗粒形状。

你看,有的砂子圆润光滑,有的却棱角分明。

圆润的砂子流动性好,适合做混凝土;棱角分明的砂子,虽然流动性差点,但强度高,适合做路基。

”我点点头,觉得有点意思。

老李接着说:“再就是颗粒级配。

这可是个大头儿。

级配好的砂土,大小颗粒搭配得当,空隙少,密实度高,承载力强。

级配不好的,空隙多,容易沉降,路基就容易出问题。

”我听得入神,老李却突然停了下来,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小王,你知道吗?这砂土分类啊,有时候还得看运气。

”“运气?”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对啊,”老李神秘兮兮地说,“有时候你选的砂土,看着挺好,结果一施工,发现根本不行。

这时候,你就得靠经验了。

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一眼就能看出这砂土的‘脾气’。

”我笑了笑,觉得老李这话有点玄乎,但又不得不承认,这行当里确实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门道。

“那李工,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呢?”我好奇地问。

老李摆摆手,笑着说:“这可不能告诉你,这是我的‘独门秘籍’。

不过啊,小王,你只要记住,砂土分类,不仅要看数据,更要看感觉。

感觉对了,事儿就成了。

”我点点头,心里暗暗记下老李的话。

虽然这砂土分类听起来复杂,但有了老李的指点,我倒觉得这事儿也没那么难了。

“对了,”老李突然想起了什么,“你上次不是说想学怎么测砂土的含水量吗?我这儿有个小窍门,你想不想听?”我眼睛一亮,赶紧点头:“当然想听!”老李神秘一笑,凑到我耳边,低声说:“你啊,下次测含水量的时候,记得带上一瓶二锅头。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土的分类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土的分类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土的分类1500字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土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依据土的不同性质和工程特性,将土分为不同的类别。

下面我将为你介绍《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对土的分类。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对土的分类主要侧重于土的物理性质、工程性质和成因特征。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根据物理性质的分类1. 粘土:具有较高的塑性,强度较低,容易吸水膨胀和收缩。

粘土分为高液限粘土、中液限粘土和低液限粘土三类。

2. 砂土:颗粒直径在0.075mm至2mm之间,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较低的塑性。

3. 粉土:颗粒直径小于0.075mm,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润湿性。

4. 沙质土和砾石土:粒径较大,沙质土的颗粒直径在2mm至4.75mm之间,砾石土的颗粒直径在4.75mm以上。

二、根据工程性质的分类1. 拱起土和围压土:由于周围围压引起的内部应力状态变化而形成的土体。

拱起土是竖向固结引起的内聚力减小和随后的侧向变形,而围压土是由水平应力引起的。

2. 松散土和密实土:土体颗粒之间的空隙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工程性质的土体。

松散土的颗粒之间的空隙度大,密实土的颗粒之间的空隙度小。

3. 饱和土和非饱和土:土体中的孔隙被水填满的为饱和土,如果土体中的孔隙中不完全被水填满,则为非饱和土。

三、根据成因特征的分类1. 岩石:由矿物组成的坚硬岩石体。

2. 黏土: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粘性土壤,发育于水体较丰富的环境中。

3. 硅质土: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的土壤,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较低的塑性。

4. 碳质土:由有机物质组成的土壤,常见于湿地等环境。

总结起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根据土的物理性质、工程性质和成因特征将土分为多个类别。

通过对土的分类,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土的性质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设计。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土的分类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土的分类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土的分类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土的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粉质土:颗粒直径小于0.005毫米的颗粒占总质量的10%以上的土壤。

2.粉砂土:颗粒直径为0.005毫米至0.075毫米的颗粒占总质量的10%以上的土壤。

3.砂土:颗粒直径为0.075毫米至2毫米的颗粒占总质量的10%以上的土壤。

4.粉砂质砂土:粉砂土与砂土的混合土。

5.粘土:颗粒直径小于0.002毫米的颗粒占总质量的10%以上的土壤。

粘土可进一步分为软粘土、中粘土和硬粘土。

6.粉砂质粘土:粉砂质土与粘土的混合土。

7.粉质黏土:粉质土与黏土的混合土。

8.砂砾土:砂土与砾石的混合土。

9.砾石土:砾石和少量砂土、粉砂土和黏土的混合土。

10.岩土: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占总质量的10%以上的土壤。

以上是《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对土的分类的基本定义。

实际工程中,土壤的分类还会根据颗粒大小、颗粒形状和颗粒组成等特征进行更加详细的细分。

土石方工程与地基处理2土的工程性质及分类

土石方工程与地基处理2土的工程性质及分类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全重的 50%
2、砂土 砂土是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
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 的土。
砂土按颗粒级配分为砾砂、粗砂、中砂和粉
砂。其分类标准见表1-7。
土的名称 砾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砂
砂土分类 表1-7
颗粒级配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全重25%~50% 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占全重50% 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占全重50%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占全重85%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占全重50%
Tˊ随N的增大而增大。
以不同的N和Tˊ进行3~4次试验,得出不同的 σ、τf值,在直角坐标纸上将各个σ、τf点 连接成一直线,该线 称土的抗剪强度曲线。 见图1-10、1-11。
2、库伦定律
上述直线方程式如下:
砂土类土
粘土类土
上述公式统称为抗剪强度的库伦定律。其中∮ 为直线与水平轴的夹角,c为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 。在一定试验条件下得出的∮、c值,一般能反映 土的抗剪强度的大小,故∮与c称为土的抗剪强度 指标。
(1)清理场地在施工区域内,将原有地上地 下房屋、构筑物、管线、河渠等进行拆除、疏 通或改建,对耕植土及淤泥等进行清理。
(2)排除地面积水 在排除地面积水的同时 ,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设置排水沟,防止水积存 ,使场地保持干燥,以利土方施工。
(3)修筑临时道路以供机械进场和土方运输 等。(三通)
五、场地土方量计算
场地平整土方量的计算,是为了制订
施工方案,对填挖方进行合理调配,同时也是
检查及验收实际土方数量的依据。土方量的计
算方法,通常有方格网法和断面法。
(一)方格网法
方格网法是根据地形图(一般用

土壤的分类特点和用途

土壤的分类特点和用途

土壤的分类特点和用途一、土壤的分类1. 砂土类土壤特点砂粒含量高,颗粒较粗。

砂土类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非常好,土壤颗粒之间的孔隙较大,这使得空气和水分能够在土壤中快速地流动。

例如,砂土的孔隙度可以达到30 50%。

但是砂土的保水保肥能力差,因为砂粒不能很好地吸附养分和水分。

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快,不易积累,所以土壤比较贫瘠。

另外,砂土的热容量小,昼夜温差大,在炎热的白天砂土升温快,夜晚降温也快。

2. 黏土类土壤特点黏土颗粒细小,其质地黏重。

黏土类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很强,因为黏土颗粒表面积大,能吸附大量的养分和水分。

黏土的孔隙度较小,一般在40 60%左右,通气性和透水性差,容易积水。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因为黏土的吸附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黏土的热容量大,昼夜温差小,在同样的环境下,升温慢,降温也慢。

3. 壤土类土壤特点壤土是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的一种土壤类型。

它的砂粒、黏粒和粉粒含量适中。

壤土类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较好,孔隙度较为适宜,一般在40 50%左右。

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状况。

壤土中的有机质含量适中,土壤肥沃,适合大多数植物的生长。

二、土壤的用途1. 在农业方面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砂土类土壤适合种植一些耐旱、根系发达的作物,如花生、西瓜等。

因为花生和西瓜的根系能够深入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养分,而且砂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果实的发育。

黏土类土壤适合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水稻生长需要较多的水分,黏土的保水能力强能够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

壤土类土壤则几乎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蔬菜等。

良好的土壤肥力和水、肥、气、热协调能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在建筑工程方面砂土类土壤由于其良好的透水性,在建筑地基处理中,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可以采用砂土进行换填等处理措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黏土类土壤在制作砖瓦等建筑材料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因为黏土的可塑性强,能够被制成各种形状的砖瓦。

砂土分类

砂土分类

土的分类粘性土的野外鉴定,粘土:如果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毫米的细条;亚粘:若能搓成1一3毫米的细条;亚砂土:可以搓成球,搓不成小于3毫米的细条;砂土搓不成球。

碎石的划分砂土的划分粘性土的划分土类肉眼鉴定特征(表4)其野外肉眼鉴定方法见表4。

如有的介于二者之间,可定出中间名称,待颗分后统一岩性名称。

对各种砂、土类在岩芯描述时为了工作方便,可将岩性名称简用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来代替,如粘土(N)、砂质粘土(S N)、粘质砂土(N S)、粉土(F t)、粉砂(F)、细砂(X)、中砂(Z)、粗砂(C)、卵石(Lu)、砾石(Li)、未具体定名的砂用S。

(1)含有机质或淤泥质时,不论沙层或土层,可定名为有机质或淤泥质某某砂或土。

(2)在确定堆积物名称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同成因标志和结构构造特征。

尽量能把说明成因及结构构造的特点反映出来并加冠词于岩性名称前面。

如含砾中粗砂、混粒中细砂、云母长石砂(云母、长石含量大于15%)、有机质粘质砂土、淤泥质某某土、泥炭层、含泥某某的砂、含砂的某某土等。

反映结构构造特点的还有如具混粒结构的混粒土、混粒砂、具不同胶结方式的胶结砂、钙化层、薄板(片)、鳞片粘土等。

(3)有的反映某某集中矿物的定名,例如:某某矿物的砂、土或某种物质层。

根据特殊色亦可参与定名,例如:蓝灰色砂、锈黄色砂、紫色砂等。

1、颜色的描述堆积物的颜色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沉积时的古气候环境和后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某种成因上的特征。

因此,在颜色的描述上,必须认真观察、分析、描述。

不但要注意堆积物的原生色、主要颜色,而且注意堆积物的次生色(如色带、色斑、色条、色点)和具特殊成因环境下的特殊色,以及色的过渡带和混杂的描述,找出颜色的系统规律。

(1)对原生色(或叫基本色)的描述:原生色是指堆积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本色,颜色沿岩层上下表现定物,与层理一致。

在描述时:①应分清主要基本色与次要基本色,以及主要色和形容色。

土壤分类表

土壤分类表
主要用镐、条锄、少许用锹开挖。机械需部分刨松方能 铲挖满载者或可直接铲挖但不能满载者
四类土
碎石土(卵石、碎石、漂石、块石)、坚硬红粘土、
超盐渍土、杂填土
全部用镐、条锄挖掘、少许用撬棍挖掘。机械须普遍刨
松方能铲挖满载者
注:本表土的名称及其含义按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定义
土壤分类表
土壤 分类
土壤名称
开挖方法
一、二 类土
粉土、砂土(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
粉质粘土、弱中盐渍土、软土(淤泥质土、泥炭、 泥炭质土)、软塑红粘土、冲填土
用锹、少许用镐、条锄开挖。机械能全部直接铲挖满载 者
三类土
粘土、碎石土(圆砾、角砾)混合土、可塑红粘土、 硬塑红粘土、强盐渍土、素填土、压实填土

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

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

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砂、粉砂、粉土、壤土、粘土等颗粒的组成比例和大小的综合特征。

土壤质地的分类对于土壤的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土壤质地的特点和组成,可以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于科学地利用和管理土壤资源。

一、砂土。

砂土的主要成分是砂粒,其含砂量在70%以上,粘粒含量不超过15%。

砂土的通透性好,透水性强,但保水性差。

砂土适合于蔬菜、瓜果类的栽培,但缺乏肥力,通常需要施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

二、粉砂土。

粉砂土的砂粒含量在50%左右,粘粒含量在15%以下。

粉砂土的通透性和透水性较好,保水性一般。

粉砂土适合于作为果树、蔬菜等作物的栽培土壤,但也需要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

三、粉土。

粉土的砂粒和粘粒的含量相近,砂粒含量在30%~50%之间,粘粒含量在15%~30%之间。

粉土的通透性和保水性均较好,适合于大部分作物的生长,是一种理想的耕作土壤。

四、壤土。

壤土的砂粒、粉砂和粉土的含量相近,砂粒含量在20%~30%之间,粘粒含量在30%~40%之间。

壤土通透性一般,保水性较好,适合于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是一种常见的耕作土壤。

五、粘土。

粘土的粘粒含量在40%以上,砂粒含量在20%以下。

粘土的通透性差,保水性强,容易出现板结现象。

粘土适合于稻谷、水稻等作物的栽培,但需要加强土壤改良和施肥措施。

综上所述,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土壤中砂、粉砂、粉土、壤土、粘土等颗粒的组成比例和大小来确定。

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适合于不同作物的生长,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时,需要根据土壤质地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保护。

希望本文对土壤质地的分类标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的分类粘性土的野外鉴定,粘土:如果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1毫米的细条;亚粘:若能搓成1一3毫米的细条;亚砂土:可以搓成球,搓不成小于3毫米的细条;砂土搓不成球。

碎石的划分砂土的划分粘性土的划分土类肉眼鉴定特征(表4)其野外肉眼鉴定方法见表4。

如有的介于二者之间,可定出中间名称,待颗分后统一岩性名称。

对各种砂、土类在岩芯描述时为了工作方便,可将岩性名称简用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来代替,如粘土(N)、砂质粘土(S N)、粘质砂土(N S)、粉土(F t)、粉砂(F)、细砂(X)、中砂(Z)、粗砂(C)、卵石(Lu)、砾石(Li)、未具体定名的砂用S。

(1)含有机质或淤泥质时,不论沙层或土层,可定名为有机质或淤泥质某某砂或土。

(2)在确定堆积物名称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同成因标志和结构构造特征。

尽量能把说明成因及结构构造的特点反映出来并加冠词于岩性名称前面。

如含砾中粗砂、混粒中细砂、云母长石砂(云母、长石含量大于15%)、有机质粘质砂土、淤泥质某某土、泥炭层、含泥某某的砂、含砂的某某土等。

反映结构构造特点的还有如具混粒结构的混粒土、混粒砂、具不同胶结方式的胶结砂、钙化层、薄板(片)、鳞片粘土等。

(3)有的反映某某集中矿物的定名,例如:某某矿物的砂、土或某种物质层。

根据特殊色亦可参与定名,例如:蓝灰色砂、锈黄色砂、紫色砂等。

1、颜色的描述堆积物的颜色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沉积时的古气候环境和后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某种成因上的特征。

因此,在颜色的描述上,必须认真观察、分析、描述。

不但要注意堆积物的原生色、主要颜色,而且注意堆积物的次生色(如色带、色斑、色条、色点)和具特殊成因环境下的特殊色,以及色的过渡带和混杂的描述,找出颜色的系统规律。

(1)对原生色(或叫基本色)的描述:原生色是指堆积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本色,颜色沿岩层上下表现定物,与层理一致。

在描述时:①应分清主要基本色与次要基本色,以及主要色和形容色。

基本色和形容色:基本色放在最后,形容色放在前面,例如:灰黄色带棕,灰是形容色,黄是基本色,棕是次要的基本色,三者合称为主要色。

②应描述岩层本身与上下层颜色变化程度和接触关系,是渐变或明显变化。

对具有地层对比标志的颜色,不论厚度薄厚,均应突出描述。

③对于沙类:其颜色取决于砂的矿物成分和砾石成分的本身应着重对不同矿物或是砾石颜色的描述。

(2)对次生色(有的称之浸染色)的描述:次生色:是指堆积物后期变化形成的颜色。

区别于原色的地方是岩芯纵向破开面上颜色分布杂乱无章,穿插不同的岩性层。

①对次生色亦应分出主次,把主要的次生色放在前面,把次要的次生色放在最后,如某种颜色地层具灰绿色及锈锰染,灰是形容色,绿是主要次要色,灰绿均为主要的;锈锰染为次要的次生色。

②应把次生色和各种浸染色的浸染方式(分布状况),加以说明,例如斑点状、团块状、条带状、网状、脉状、沿孔洞、裂隙充填等,同时亦应把其在堆积物中所占的比重给予量的定性说明,一般用浸染的面积比岩层断面面积所占多少来表示:少量10%;中量10-30%;大量30-50%;大于50%为层。

常见到的浸染色有锈锰染、灰绿染、蓝灰染及血红色斑等。

(3)对杂色的描述:具有多种颜色的地层,无法分辨基色时,称之为杂色。

如各种色调以斑点状出现时则称为斑杂色。

在描述杂色时要把各种色调都写清楚,不要只写一个(杂色)了事。

(4)岩芯的湿度对颜色影响很大,描述的原则以湿色为主,如岩芯已风干则描述中需要注明如灰色(干)。

(5)实物比拟定名:一般惯用于物体自然色来比拟定名,如砖灰、砖红、桔黄、栗色、杏黄、血红、米黄等。

但不论用何物比拟定名,切忌不要把一些别人不易认识,比拟不太明显的东西来命名,以免造成颜色描述不清的结果。

(6)基本色序中常见的颜色名词:经河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观察在第四纪堆积物中,所见到的色序(依据基本色主要色)从上到下有以下五种类型。

各色序中常见的颜色名词分列如下:1.灰色色序—灰、深灰、浅灰、黑灰、蓝灰、黄灰、褐灰、灰白等;2.棕色色序—黄、深黄、浅黄、灰黄、棕黄、红黄、褐黄、锈黄等;3.棕黄色序—棕、深棕、浅棕、黄棕、灰棕、红棕、褐棕、紫棕等;4.红色色序—褐红、棕红、棕红带紫、红棕显紫、锈红、鲜红、紫红等;5.紫色色序(多出现在新第三纪地层中)—紫、浅紫、深紫、灰紫、紫红等;2、结构与构造结构构造是反映堆积物成因环境的一项重要标志,因此在对其描述时,应作详细观测分析,进行其特点的描述。

⑴结构:①对土类结构应指出它的密实程度,粗糙情况、成岩化、固结、胶结及其程度并应注意其他特殊结构,如黄土状结构。

1)密实程度:一般分疏松的、较致密的、致密的三种。

疏松—岩层松而易碎,但成型体,颗粒之间孔隙大,在粘砂与林滤层类土中,都具此种结构。

较致密—岩层成形,颗粒间肉眼可见小孔隙。

多见于砂粘中。

致密—肉眼难以见到孔隙,多见于粘土中。

2)粗糙情况:一般分粗糙、细腻。

在描述时应指出形成粗糙及其物质成分,分布状况。

3)成岩化程度:一般分半成岩化、成岩化。

4)固结程度:可分为微固结、半固结、固结三类。

微固结—可用手指捏碎。

半固结—可用手掰开。

固结—用锤子砸开。

5)胶结程度:分为微胶结、半胶结、胶结三种。

在描述时应指出胶结物质成分。

在土类胶结中多为钙质胶结。

6)黄土状结构:它是一种特殊结构。

②对砂类层结构,除应指出它的松散、固结外,更应指出它的分选性,特别应指出含泥量百分数,级配分布情况,含砾成分和大小,有无下伏层混入的土类团块。

1)松散程度:一般分松散、较松散、紧密三类。

松散—成松散状。

较松散—稍经扰动便可松开。

紧密—用手掰或掷之于地即可裂开。

2)根据均质程度(主要指含泥量)分:质纯、较纯、不纯三类。

质纯净—不含泥和很少含泥,其含泥量<3%质较纯净—含少量泥,其含泥量3-10%(可定名为含泥某某砂)质不纯—含多量泥质或含多量土类团块,其含泥量10-20%(可定名为泥质某某砂)。

③胶结砂类结构:一般胶结物质有泥质、钙质、矽质等,其胶结程度分类和鉴定方法见土类阐述,对其结构形式可分下列六种胶结类型,即基底式、孔隙式、薄膜式、接触式、斑点式(凝块式)、孔隙薄膜式,但一般采用其中三种类型:1)基底式—以胶结物为主,沙粒悬浮在胶结物之中,砂颗粒彼此不接连;2)充填式—有的叫孔隙式胶结,砂颗粒彼此接触,胶结物充填在孔隙中。

3)接触式—胶结物只在砂颗粒接触的地方,部分在孔隙中。

⑵构造在堆积物中(主要指土类)的构造大体有:团粒状、砾状、柱状、短柱状、凌柱状、板状、片状、块状、碎块状、鳞片状、贝壳状断口等。

各种层理、裂隙、龟裂、孔洞、压力面(裂隙面)等亦均属构造。

诸如上述构造均应进行描述,尤应特别注意对层理的描述。

①层理:一般常见的有水平的、倾斜的、波状的、交错的、等四类。

按其单层可化分为:大层理(单层厚度大于10厘米)、中层理(3~I 0厘米),小层理(1~3厘米)及微细层理(小于1厘米)。

土层中常见层理以水平、波浪状的微细层理居多,砂层中常见的层理以水平、倾斜及交错层理居多。

在描述时应首先观察层理类型,然后描述层理的各种特征。

如层理的厚度层的成分及结构和颜色的情况,层的清晰程度(是明显或不明显),组成层理沉积质点排列的空间性及包裹体在其中的分布情况等。

②孔洞及压力面的描述:孔洞有虫孔气孔、动穴和根孔等。

描述时应说明它们的形状大小、方向、角度、充填物质。

对压力面应量出它们的倾角和说明它们出现的组数,裂面上有无擦痕,亦应说明其内充填物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应注意在描述孔洞之同时应特别注意古土壤。

③团粒状:形如混杂的药丸,在颗粒之间有褐色条痕,孔隙及植物根痕。

在描述时应观察说明团粒大小及分布情况。

④斑块状:岩土中含有明显的另—种岩土碎块,描述时应描述碎块的岩性特征和直径大小。

3、成分:(1)粒度成分:观察各种粒度成份的含量,直径大小及其磨园程度,分选程度,并指出数量上的比例以及岩石的名称。

(2)原生矿物成分:描述其矿物名秘、颜色、形状、大小、含量及风化程度等。

(3)次生矿物:如锰、石膏、芒硝、盐晶等。

应注意描述其产状、晶形,分布特征,如层状、散晶状等。

(4)胶结物成份:如地层中含分散钙,对钙质含量可用10%浓度稀盐酸滴试,根据起泡强弱程度判断地层钙质含量,一般土中含钙情况分三种:含微量钙质(滴酸微起泡);含中量钙质(滴酸中等起泡);含大量钙质(滴酸强烈起泡),如滴酸不起泡。

说明地层中很少或几乎不含钙质。

在滴酸时应滴在岩层新鲜的,肉眼看不到钙质集中的地方。

4.结核、包裹体:描述以下内容:(1)颜色(2)成分:是钙质、锰质、泥质、还是其它物质等。

(3)形态:即形状(斑点、豆状、球状、姜状、块状、条柱状等),大小和表面性质(如风化、磨圆、溶触等)。

(4)内部结构;层状、同心圆状、放射状、致密状等。

(5)分布状况:分散、密集群生、单个、裂隙充填、水平、垂直、断面浸染等。

(6)与围岩接触关系:明显接触、渐变接触、并观察和层理关系。

(7)数量:以断面上所占面积比例估算,分级如下①砂量:<10%②中量:10-30%③大量:30~70%④结核层:>70%5、化石:在堆积物中,对动植化石的研究,最确定地层时代,堆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古地理条件—个重要标志。

—般常的植物化石有碳化的及氧化的各种叶子,碎屑及树枝根系等。

动物化石有软体类化石(螺类、蚌类、蜗牛等),脊椎动物骨头及牙齿化石,个别地方还可以见到微体的介形虫、有孔虫化石以及海相软体化石(蛤类、毛蚶、蛭子及螺类化石)及鱼类化石等。

岩心描述应注意寻找化石及对其印模的详细描述。

(1)化石的种类及名称:对其种类应尽量细定。

(2)化石的数量:可按岩芯断面上出现的个数和0.5米岩芯长度内出现的化石个数,来确定化石的含量。

偶见~分层段内仅偶而零星出现,少于2个;少量~分层段内零星出现2~4个;中量~横断面中可见2~3个;大量~横断面中见3个以上(3)形状大小:对动物包括壳的厚薄和饰纹等,对植物化石应表示其长度和粗细。

均可采用毫米长度单位。

(4)保存状况:说明是化石,还是印模,说明石化程度,化石颜色保存完好程度或是碎片等。

(5)化石在沉积物中的分布情况:是个别分布或是生物群堆积;是成层或杂乱;是均匀分布或零星散状或问断状并描述它们与地层之间的关系。

(6)化石生前活动遗迹。

(7)当化石的某些特征上下有显著变化时,应对过渡地带的岩性做全面的认真的研究。

6、与下伏岩层的接触关系:对于两层之的接触关系,要注意观测进行描述。

沉积层的接触关系分为渐变接触、明显接触、突变接触、冲刷接触。

对于有关沉积层的成团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除了对—般岩性的描述之外,更应该对厚度薄的特殊夹层与特殊色层进行描述,因为它们代表着一定的沉积成团特征。

(1)渐变接触:堆积物的粒度、颜色、次生颜色、结构构造均有变化,但均呈过渡形式,没明显界面,这说明当时为连续堆积,环境条件没有什么交化,只是水动力条件发生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