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儒学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儒学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变以及当代的影响等五个部份,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兴起并形成为了多个流派,如孟子、荀子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1.3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儒学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社会上层阶级的重要修养方式。

二、儒学的发展2.1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理学强调理性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思辨和理论的研究。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2.2 清代儒学的复兴与变革清代的儒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但同时也浮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王夫之的“格物致知”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等。

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近现代儒学的转变与挑战近现代,儒学面临了许多挑战和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入,特殊是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观念进行了冲击。

儒学学者开始思量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三、儒学的影响3.1 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3.2 儒学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儒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东亚地区。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儒学成为了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传统,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儒学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并提倡“仁爱”、“礼治”等思想。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2. 孔子后继者的发展(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和谐。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则注重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观点。

3. 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朝-明清时期):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体系,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崇。

儒学经过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流派。

例如,汉代的文学家刘向整理了《尚书》,明代的学者朱熹撰写了《四书集注》,都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儒学的变革与挑战(近现代):近现代以来,儒学面临了来自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和科学文化的引进,对传统的儒学思想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学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儒家”思想,试图将儒学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孔子后继者的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

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核心价值观和思想仍然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人修养的思考和总结,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折和现代传承等方面,探讨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先秦时期的儒学雏形在先秦时期,儒学的雏形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中。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提倡“仁者爱人”,并强调天命和礼仪的重要性。

这为后来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四端”和“五常”等道德规范,强调天命和仁爱。

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强调君主的权威。

1.3 秦汉时期的儒学兴盛秦汉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被列为经书,儒学思想成为士人的修养和官员选拔的重要标准。

同时,儒学也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二、儒学的发展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传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弼的新儒学思想,他将儒学与道家进行了融合,提出了“性即道”和“理即道”的观点,对后来的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强调“天人合一”和“格物致知”,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理学的兴起使得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学说,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清代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清代,儒学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反思。

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儒家提出了“变法图强”的思想,主张儒学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儒学开始逐渐被西方科学和思想所取代,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

三、儒学的转折3.1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他们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强调个体的教育和修养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概念,并提倡治国之道。

2.秦汉时期:儒学的大发展秦汉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儒家学派逐渐成为统治者重视的学问,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广,成为官方的教育理论。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被整理成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复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的分裂和动荡使得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在这个时期,儒家学派也经历了一次复兴。

代表人物有王粲、郑玄等,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经典,为儒学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4.唐宋时期:儒学的全盛时期唐宋时期是儒学的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者如程颢、程颐、朱熹等,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并形成了后来的程朱理学。

儒学在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5.明清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反思明清时期,儒学逐渐陷入停滞和僵化的状态。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使得儒学面临着挑战。

受到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冲击,儒学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和变革,形成了新儒学的思潮,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顾炎武等。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儒学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然而,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仍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如今,儒学被重新审视和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新发展。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为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流派,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的重要转折点。

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通过道德教育来改善社会和个人。

2. 先秦儒学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孟子、荀子、墨子等儒家学派相继兴起,各自发展了不同的儒学思想。

孟子注重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教化,认为人性本恶。

这些不同的观点丰富了儒学的内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秦汉时期的儒学复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的早期,儒学得到了复兴。

刘向、董仲舒等儒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天命和人伦之道。

儒学成为了汉朝的国学,对社会治理和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儒学出现了多种流派和学说。

王弼、郭象等儒学家提出了“理学”和“气学”的观点,强调理和气的关系。

儒学与道家、佛教等思想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5. 唐宋儒学的繁荣时期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伦理。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陆九渊、张载等儒学家也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学说,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6. 明清时期的儒学变革明清时期,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内在道德直觉。

这一观点对传统的理学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

在清朝,经学和经世致用并重,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发展、复兴、争鸣、繁荣和变革等阶段。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提出到今天,儒学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经典著作、学派分支、思想内涵和当代发展等五个大点来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正文内容:1. 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基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礼”、“孝”等核心概念,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1.2 先秦时期的儒学发展:在孔子之后,儒学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体系,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发扬和传承。

2. 儒学的经典著作2.1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学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

2.2 《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

2.3 《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强调“中和”之道,提倡人的内外修养的平衡,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儒学的学派分支3.1 孟子学派: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扬和发展,强调人性本善、天命人事等观点。

3.2 荀子学派: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和“天人感应”等观点,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3.3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明清时期儒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修养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儒学的思想内涵4.1 人文关心: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孝道等美德,注重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

4.2 社会秩序:儒学注重礼仪制度的建立与遵守,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3 教育理念: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教育人”,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才干,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儒学的当代发展5.1 儒学的复兴:近年来,儒学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复兴,成为了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1. 先秦儒学的起源与发展(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起点,孔子被视为儒学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弟子们将其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儒家经典《论语》等。

2. 秦汉儒学的兴旺与衰落(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在汉朝时期,儒学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加强了儒学的教育地位。

汉代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新的儒学流派。

3. 魏晋儒学的分裂与多元化(公元220年-公元420年)魏晋时期,儒学浮现了多个流派,如王弼的“理学”、郭象的“气学”等。

这些流派在儒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分歧,但都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交流和融合。

4. 唐宋儒学的繁荣与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儒学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儒学家孔颖达、韩愈、柳宗元等推崇儒学的实践和道德伦理。

宋代的儒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为了“理学”的主流。

此时期的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元明清儒学的变革与挑战(公元1279年-1912年)元代儒学受到了政权的压制,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儒学传统。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学”,强调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善良。

清代,儒学成为官方思想,但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6. 当代儒学的现状与发展儒学在近代中国经历了起伏,但在当代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现代儒学家如胡适、钱穆、牟宗三等对儒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

儒学的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与西方哲学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与发展、兴旺与衰落、分裂与多元化、繁荣与复兴、变革与挑战以及现状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

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儒家思想的发展道路虽然相当曲折和坎坷,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有减弱和停息过,其“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天人感应”的高远境界,“克已复礼”的谦恭自守,“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无不闪耀着往圣前贤的睿智目光。

“以和为贵”的思想历来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孕育了我国民族热爱和平、宽容、博大的胸襟。

正是凭借这种智慧,中华民族成功地化解了一次次危机、民族矛盾、和战争创伤,始终以一种健康、豁达的态度正视过去的苦难教训,立足现在的实际需要,开创美好的未来。

回首历史,应该能够发现,孔子的地位无人能够替代,儒学的发展,依然一代又一代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其精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儒学。

什么叫“儒”?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关系怎样?儒学即是研究儒家学术的一种
学说,也可称为儒教,它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同时它也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

它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成就了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这里所说的儒家学说奉承一种思想则是,以孔子为宗师,提倡以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社会化教育的基础。

另外儒家学说将传统的文化要素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从而对古代乃至现代影响深远。

《说文解字》也曾这样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儒,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

是一种职业称谓,是熟知礼乐知识并运用礼乐知识指导、主持祭祀及红白喜事仪程的人。

儒者中精通礼乐的人可以成为政府的典礼官,略通礼乐的人就只能成为民间的礼仪活动做一些吹打揖让而已。

孔子从礼的社会作用和人具有社会性这一角度出发,认识到礼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自此,原为儒者所掌握并用以谋生的礼仪一变而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儒者因此也完成了由赞礼宾相到“治国平天下”之能臣的社会角色的转变。

孔子的努力终于使儒学成为了统治者所倾心的社会管理学。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我们就来回忆一下儒家思想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过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和发展
先秦:分裂动荡,百家争鸣。

重点:历史背景,概况。

材料一:孟子说:“天时有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荀子则倡言“人生不能无群”,而要使群居生活免于纷争,趋于强胜,人们就必须各守职分而彼此和睦。

“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只要社会各阶层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能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

材料二:2003年12 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讲话。

温家宝说:“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大国。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有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

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

这些传统美德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和”的思想积极地看待自然和社会中的差异、分歧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各自的积极作用,使得每一人体都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

这种思想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

2、秦汉时期——儒学从受打击到黄金岁月
秦汉时期,始皇帝焚书坑儒,汉时期倡独尊儒术。

思考:儒学在秦、汉地位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此不同?导致了什么后果?给我们有哪些启示?
3、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道教革新,佛教炽盛,儒学的传统地位并变
魏晋:
⑴什么叫玄学?基本主张是什么?有何影响?
⑵道教是怎样改造的?有何影响?
4、隋唐时期——儒学再度官学化
隋唐:
⑴唐太宗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⑵唐宪宗时期,佛教兴盛,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重振儒
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观点反对佛教。

5、宋元时期——新儒学的形成
宋元:
⑴儒家思想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⑵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6、明清时期
明清
⑴明初:程朱理学盛行一时,太学中专讲程朱理学,科举取
士,以朱熹所注的《四书五经》为内容。

⑵明中期:在批评程朱理学的基础上,王阳明建立了心学。

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⑶晚清时期: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兴
起,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7、中华民国时期——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
民国:
⑴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影响。

⑵问题:在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地位有何变化?我们应如何正
确对待儒家文化?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把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解放。

8、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儒学从衰落走向复兴
共和国:
⑴建国初在政治意识形态退出舞台。

⑵“文革”时期遭批判。

⑶新时期儒学走向复兴之路。

现实生活中,不同历史时期国人对儒学利用几点表现: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它对于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其次有利于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另外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2、近代康有为把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的失败:对此反映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强大影响力,同时反映了维新派反封建方面的策略考虑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不适合中国国情。

3、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精神;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阔了舞台。

4、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发动批林批孔运动:打倒了周恩来;使刚刚稳定下来的局面重新走向混乱;中断了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同时刺激了林彪出逃的九一三事件发生。

儒家思想文化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文化也历经沧桑。

以上仅仅是国人对儒学利用的几个典例,由此可见儒学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其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