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

陆广彦

青海省都兰县气象局816100

摘要: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基本功能单元,是指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柴达木盆地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形势和其特殊性要求必须采取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方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本文从分析研究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后果,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现状变化原因对策

一、引言

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因在青海湖西而得名。北与甘肃交界,西与新疆接壤,南与西藏为邻,地域辽阔,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其主体是举世闻名的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我国蒙古族、藏族自治的地区。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包的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寒冷干旱,多风沙,从边缘至中心的地貌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沼泽、湖泊六个环形带,以干燥剥蚀山地、风积地貌、湖积和洪积地貌为主,属干旱风成的地貌组合,集中了青海省大部分沙漠、戈壁、风蚀残丘、盐沼和碱滩。柴达木盆地风能、太阳能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海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全省生态环境改变具有深刻影响,近五十年来,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从柴达木盆地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后果,提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措施,这对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柴达木盆地生态现状

柴达木盆地生态以山地、滩地、湖泊、草原、野生动植物以及石油、盐等矿藏资源为主,高寒干旱,处于大陆气候与东部季风气候接触的边缘。气候的基本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差大,年差较小;降水分布地区差异大,一般承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西部地区最为干旱

少雨,由东南向西北的气候为:寒冷半湿润—寒冷半干旱—寒冷干旱。因典型的高原型、荒漠化生态特点和历史上人类活动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加上水土光热资源匹配不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一)气候状况

柴达木盆地地处大陆腹地、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受到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的阻隔,难以进入,加之海拔高,从而形成了盆地终年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四季不分明的典型大陆性高原气候。

柴达木盆地热量总趋势是从东向西逐渐升高,平均气温在:天峻-1.1℃,德令哈4.0℃,察尔汗5.3℃,柴达木盆地平均气温在-1.1℃(天峻)-5.3℃(格尔木)之间(见表一),年内7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4℃(天峻)-17.9℃(格尔木),年内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在-9.1℃(格尔木)-14.3℃(天峻)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在28.0(天峻)-35.5℃(格尔木)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在-35.8(天峻)-26.4℃(都兰),四周山地一般在0℃以下;0℃等值线大致位于海拔3300~3500米之间,农作物生长季≥0℃,积温1669.3~2450.7℃,能满足一季农作物生长要求。

降水量甚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94%。降水量地域分布由东向西递减,年平均降水量在12.7(冷湖)~344.7mm(天峻)之间(见表一),1月份为年内最少月,降水量为0.4(冷湖) ~4.1mm(都兰),7月份为年内最多月,降水量为3.5(冷湖)~80.1mm(天峻),四周山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多在200mm以上,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降水量有400mm以上,年平均蒸发量在1909.6(茶卡)~2888.8mm之间,是年降水量的5.6(天峻)~227倍(冷湖),极不利于农作物及牧草的生长。

年平均风速在2.2(德令哈、大柴旦)~3.6m/s(天峻)之间(见表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一般地区的年太阳辐射量629.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高者达742.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在30144(乌兰)~32681小时(冷湖)之间(见表1),日照百分率70%以上,太阳辐射日照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光能丰富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大,有利于农林牧业发展。

(表1)柴达木盆地温度、降水量、风速

温度(℃)降水量(mm)日照时数蒸发量风速

地点1月份 7月份年平均极端

最高

最低

1月份 7月份年

降水量

年平均年平均

年平

天峻乌兰茶卡德令哈格尔木都兰大柴旦茫崖冷湖-14.3 10.4 –1.1 28.0 -35.8

-11.3 15.6 3.5 34.0 -27.7

-12.0 14.2 1.9 31.6 -30.6

-10.9 16.4 4.0 34.7 -27.9

-9.1 17.9 5.3 35.5 -26.9

-9.8 14.8 3.2 32.2 -26.4

-13.4 15.5 1.9 33.0 -34.2

-11.1 16.5 3.6 34.6 -28.8

-12.5 18.0 3.1 35.9 -29.0

1.0 80.1 344.7

1.7 45.9 178.0

0.9 47.2 208.3

4.1 41.7 182.3

0.6 13.6 42.8

4.0 46.5 193.9

1.9 21.8 8

2.6

0.5 13.3 47.3

0.4 3.5 12.7

30910

30144

30990

31248

30963

30918

32574

31441

32681

1949.5

1915.5

1909.6

2092.5

2504.1

1949.5

2167.1

2627.2

2888.8

3.6

2.7

3.2

2.2

2.8

2.4

2.2

2.7

3.5

(二)土地

柴达木盆地土地资源丰富,在2.47万平方公里(247.2万公顷)的细土地带,有宜农土地36.63公顷,除开发的6.33万公顷外,尚待开发的宜农土地还有30.3万公顷。按土壤、水文、地质、水源、肥力、灌溉条件等指标定级分类,其中Ⅰ类土地1.84万公顷,Ⅱ类土地9.74万公顷,Ⅲ类土地18.4万公顷。由于柴达木地区属于干旱多风的大陆性气候,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决定了柴达木盆地的农业是灌溉农业。盆地现有耕地4.74万公顷,在现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占97%。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等。

(三)林业

海西森林资源由天然针叶林、人工林和天然灌木林组成,覆盖率1.34%。林业用地面积69.67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791万公顷,蔬林地面积17.612万公顷,灌木面积32.35万公顷,无林地面积1.06万公顷,活立木总畜积148万立方米。森林分布深受地形、降水、和盐碱的影响与制约,东部森林呈片状(大小分十三片),分布于海拔3200—4000米之间。祁连圆柏以乌兰、都兰两林场为中心沿盆地边缘向西北方向蔓延至德令哈北部,宗务隆一带,向西南方向推进至香日德、诺木洪南侧的布尔汉达布山麓,地域上呈环型分布,大部分为成过熟林,单位蓄积量低。人工林主要为农田保护林和“四旁”绿化带,多分布在都兰、香日德、诺木洪、乌兰、德令哈等地,格尔木市的农垦区及城镇附近,树种以青杨、小叶杨为主,多

系中、幼龄,林木生长良好。天然灌木林分布在马海以东,海拔在2800~3000米之间的冲积平原、河谷阶地和固定、半固定沙丘。盆地现有宜林荒地面积25.59万公顷,近期可开发利用5.33万公顷,占宜林面积的20%,林业发展有一定潜力。

(四)草场

海西草地面积97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为890公顷。草场类型主要有:荒漠草原类占60.56%、荒漠类(约占23.38%)、草甸类(约占2.18%)等。年平均每公顷可产鲜草842.1公斤。草原载畜量可达到295.61万只单位。主要畜牧品种有蒙古羊、藏系羊、改良羊、马、山羊、骆驼、牦牛等。由于受地形、地貌、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和草原类型上分布着不同的家畜品种,主要生产各种不同的畜产品。本地区有得于山地草原草场、山地草甸草地、荒漠草原草场、沼泽类草地的蒙古羊、改良羊、黄牛和马;又有山地荒漠草场的山头和骆驼;还有高寒草甸草场、高寒沼泽、高寒荒滩草场的藏系羊和牦牛。这些众多的畜群种类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系列,能有效地利用盆地空间系列中各种不同的天然植被和人工培植的饲草、饮料资源,生产用途各异,而又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畜产品。

(五)矿产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誉,盆地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84种,矿产地1007处,其中探明含量的矿种有石油、天然气、煤、铁、湖盐等57种,矿产地208处,潜在价值达一万亿元,其中钾盐、镁盐、池盐、锂、溴、石棉、化工灰盐7种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同类矿种储量的97.05%、100%、55.7%、94.07%、92.82%、35.0%、52.7%,硼居第二们,铷、碘、天然碱居第三位,其它矿种在青海省乃至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六)水利资源

柴达木盆地淡水资源总量为73.1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9.237亿立方米,地下水43.905亿立方米(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利用量40.024亿立方米)。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颁布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区向柴达木盆地中心逐渐递减。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和冰川构成。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00余条,湖泊90多个,其中察尔汗盐湖最大,被称为不沉的湖;冰川1854.88平方公里,年融水量9.18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29亿立方米,一般埋深在70~4米之间。

(七)渔业资源

分场现有淡水湖26个,水面5.08万公顷,水库、涝池、池塘60多个,可养鱼水面5.15万公顷,3.33万公顷的沼泽洼地也可养鱼。柴达木盆地众多的盐湖中还有卤虫生长,在尕海和小柴旦湖中,每年可捕捞近100吨,该地区卤虫卵径大,孵化率较高,HA含量在卤虫产品中较高。

(八)野生动植物资源

柴达木盆地地形复杂多样,峻山、丘陵、盆地、河谷、湖泊交叉分布,形成特有的自然环境,加之人口稀少,为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柴达木盆地是我省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区之一,有96种野生动物,其中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主要的水禽有黑颈鹤、天鹅、斑头雁、赤麻鸭、鱼鸥、鹭鹅等;哺乳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白唇鹿、马鹿、盘羊、岩羊、藏原羚、鹅喉羚等珍稀的野生动物。此外在祁连山和昆仑山还有雪豹、猞猁等,野禽有石鸡、雪鸡等。

盆地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药用植物有枸杞、冬虫夏草、麻黄、甘草、锁阳、雪莲、大黄等;纤维植物有芦苇、罗布麻、芨芨草等。

三、生态环境保护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海西州政府在全州八个地区、五大风口治理区,先后实施了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工程、荒漠化治理、天然草地恢复与聊城市工程、种苗工程等骨干工程,逐步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结合扶贫攻坚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林、草、田相结合的农业综合开发,防治土地荒漠化,初步建成了柴达木盆地绿洲生态农业体系雏形;在草原牧区进行以人工种草、草地围栏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了灭鼠治虫、灭除毒杂草、推广优良牧草和合理放牧等草地保护措施。到2003年全州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91.3万平方公里。其中:造林保存面积6.8万公顷,封山育林成林面积19.8万公顷,建成围栏草地21.5万公顷,人工草地4.2万公顷,改良草地39万公顷。全力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即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格尔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和克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5.85万公顷。经过十年的努力,与农牧业生产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果。

四、生态环境存在问题

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增大的气候暖干化趋势。同时,在气候干旱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柴达木生态环境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冰川萎缩、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流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柴达木盆地一般而论总体呈恶化趋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土流失面积扩大,侵蚀程度日趋严重。

柴达木盆地受风、水、冰融侵蚀的土地面积达到337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植被退化和破坏,全州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1096.4万公顷,占全省沙漠化土地的87.7%,居全省首位。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90.7万公顷,其中流动沙丘占10万公顷,半固定沙丘占90.7万公顷,固定沙丘占66.8万公顷,风蚀残丘占337.4万公顷,戈壁占406万公顷。在柴达木盆地沙化严重地区,已经形成“沙进人退”的局面,土地沙漠化对城镇、农田、交通和水利设施构成严重威胁。

(二)草地退化沙化加剧,侵害程度日益严重。

柴达木盆地有草地961万公顷,因自然因素和病、虫、鼠害及人为影响,造成307.7万公顷草地退化、沙化。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199万公顷,占草地部面积的65.5%;严重退化草地面积有56.1万公顷,占18.5%;因草原鼠害等造成植被消失、土地裸露“黑土滩”面积已达到23万公顷。退化草地中以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冬春季草场最为严重。同80年代相比,目前草原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10~40%,局部地区达到50~90%。部分地区严重退化草地的产值平均百亩不到50元,因草场退化致使牧业经济下降,菜牛菜羊平均体重较80年代分别下降了26%和24.3%。草原退化速率较80年代增加一倍多,并呈上长趋势。严重的草地退化、沙化,给当地的畜牧业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造成草原生态环境的失衡。(三)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保护受到威胁。

柴达木盆地用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体现出明显的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和生态特征。原有的高原灌丛,高寒草原、高原草甸、高寒垫状植物、高寒荒漠、湿地植被以及许多生物物种如藏羚羊、藏野驴、雪豹、华福星、星叶草、藏荠等,因全球气候变化、自然因素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引起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物种生存条件急剧恶化,物种分布区缩小,一些物种已成为濒危物种。目前,柴达木盆地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数的15~2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退化、冰川退缩、水源干涸等造成生态失衡、物种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四)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柴达木盆地因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多数地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河道径流逐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柴达木盆地河流径流量减少趋势,有的河流变为季节性河流。由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

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开采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干旱化的共同影响,使柴达木生态出现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冰川萎缩、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量减少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异常气候一路领先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柴达木盆地的高寒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产力水平低、稳定性差和自我恢复能力弱等特点,容易因外界因子的干扰而遭受破坏,且恢复难度极大、恢复过程缓慢。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为例,其类型为高山草原,土质为砂砾质和砂壤质,表层沙砾化,在干旱、严寒、多风等气候环境条件下,容易因地表植被的干扰和破坏出现沙漠化过程。另一方面,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极为困难和缓慢,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高寒嵩草草甸是以耐寒、多年生、密丛、短根茎、地下芽的嵩草属为优势形成的植物群落类型,是柴达木盆地典型而特有生态系统类型。在寒冷、多风以及冻融作用下,土壤类型为高山草甸土,土层较薄,经常形成草毡层。由于高寒嵩草草甸生物量低,冻融侵蚀过程强烈,草地过度放牧后可出现草场退化,地表植物被破坏之后形成的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极其困难。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具有随环境恶化自然退化的特点。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是环境因素之一,它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水资源和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气候干旱化趋势直接造成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冰川萎缩、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流量减少。

1、气温变化趋势

根据1961年~2002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标准序列分析,近40年来,柴达木盆地气温呈上长趋势,其倾向率为0.6℃/10a(见表2),柴达木盆地6个代表站1961~2002年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和年平均气温倾向率呈上长趋势,各地区变暖趋势不尽一致,其中大柴旦倾向率最大0.46℃/10a,其次是都兰和茫崖分别为0.32℃/10a、0.29℃/10a。同时,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即秋冬季节变暖明显,春夏季变暖不明显。由表2可以看出,秋冬两季增温趋势最明显,就柴达木盆地而言,秋冬两季气温变化率分别达0.36℃/10a、0.34℃/10a,春季气温倾向率最小,只有0.11℃/10a,而且冷湖事现弱的负趋势。近二十年来春旱频繁发生,其频率达到50%以上,1992年起几乎每年都发生春旱,特别是近几年(1998、1999)出现了柴达木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从总体上来看,

近四十二年气温事上长趋势,秋、冬两季变暖明显,各年代间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也不尽一致。进入90年代以后,秋、冬两季增温势头趋缓,而春、夏季增温加剧。

表2 柴达木盆地代表站四季和平均气温的倾向率(℃/10a)

站名全年冬季春季夏季秋季

茫崖

冷湖

大柴旦

格尔木

德令哈

都兰

柴达木盆地0.29

0.20

0.46

0.26

0.24

0.32

0.26

0.45

0.29

0.57

0.28

0.12

0.36

0.34

0.04

-0.04

0.21

0.13

0.17

0.14

0.11

0.12

0.16

0.36

0.21

0.24

0.23

0.22

0.41

0.24

0.53

0.31

0.28

0.43

0.26

2、降水变化趋势

根据青海省气象局的统计,近四十年来降水量每年都有很小的增量。由表3可以看出,整个60、70年代降水量以偏少为主,80年代降水量偏多,90年代后降水量又偏少。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夏半年明显偏少,比年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明显,冬半年降水量呈增量趋势,倾向率为2.7mm/10a。

表3夏半年(5~9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代际变化

站名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平均降水量(mm)

茫崖冷湖大柴旦格尔木德令哈都兰-15 3 25 -2 43.2 -4 31 -15 -17 14.9 5 0 -1 -9 74.4 -1 -5 6 1 37.5 -23 2 13 2 146.9 -7 -7 8 2 158.8

表4冬半年(10~4)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代际变化

站名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平均降水量(mm)

茫崖 -39 36 23 -27 4.4

冷湖 -50 -8 -8 8 1.2

大柴旦 -7 -38 25 12 10.7

格尔木 -2 -13 -2 11 4.5

德令哈 -31 -36 48 2 20.3

都兰 -13 -5 11 -1 32.6

3、风的影响

风沙活动在沙漠化的形成、沙漠化土地的出现及发展趋势、风沙危害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柴达木盆地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在2.2(德令哈、大柴旦)-3.6m/s(天峻)之间(见表1),在气候干旱化的作用下,草场植被退化,粗糙度下降,受到风力作用造成沙漠化的发展。

(三)社会原因

20世纪以来,随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活动加剧,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天然林和草地很大程度的被破坏。50年代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过高,盲目开垦耕地,致使自然植物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物业生产盲目追求牲畜数量,超载过牧,直接影响了自然植被的更新,造成植被退化,草地沙化。此外,近几十年来,受经济利益驱使,人们掀起了采金、挖药为主的乱采乱控之风,对草场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仅在1981年至1993年的十余年间,涌入可可西里、此达木分场、祁连山下采金人数达10余万之众,致使草场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修筑公路、铁路、人们生活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使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

六、改善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广泛深入宣传《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资源法》、《水土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学习与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唤醒

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树立生态责任感,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大家都能认识到防止生态危机,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依法治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它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有关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地方行政法规,严厉打击各类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认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旧闻上法制化轨道。

(三)统筹规划,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在实施本部大开发中,我们必须依据《青海省生态建设规划》结合各地区、保单位实际,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原则,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编制具体的实施规划,因地制宜,全亘布局,分步实施。

1、恢复植被,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应抓住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休承包”措施和以粮换林草政策的机遇,要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营造农田林网,发展果木林,经济林,薪炭林和其它林木,高法提高光能利用率,加强第一性的生产,确保“退一造二”,争取“退一造三”,增加中央政策内的资金补助;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坚持草灌(木)先行,扩大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面积,优先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节水灌溉工程、以干旱农业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加大风沙区和草原区治理力度。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沙区林草植被。兴建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灌溉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成田、建立农田保护网、改良风沙农田、人工垫土、绿肥改土、普及节能技术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减少风沙危害。

2、以草定畜,实现畜草平衡。近几十年来柴达木盆地的牲畜数理成倍增加,草地超载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要想遏止草地退化,必须全面推行以草定牧,严格控制载畜量,实现减畜育草,畜草平衡;对退耕还林和退化严重的草地划定禁牧区,在一定期限内禁止放牧,休牧育草;加大草地基础建设,采取人工育草、围栏育草、飞播育草等措施,变草地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使现有草场生产力和牧业生产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逐步实现草场永续利用,草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3、矿产开发中坚持开发与环保相结合。随着国家本部开发战略的实施,柴达木盆地正式成为矿产淘汰开发的热土,因此矿产开发必须坚持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适当选择环保型的生产方式;对于自然植被要坚持边开发边恢复的原则,不使其引起生态恶化的连锁反应,尽可能延长产业链;要积极吸收和利用废物,没有利用价值的最终废物应在净化环境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如集中、深埋等,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加快小城镇建设,减少生态保护区人口。过多的人口数量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农牧区过快的人口增长只有靠增加开垦土地和发展畜牧数量来维系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

恶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人口过多。应着重考虑加快小城镇建设,集中和转移保护区人口。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行政体制、土地制度以及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将经济利益不大,而对生产环境破坏严重的农牧区人口吸引到中小城镇。

5、做强做大人工影响天气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柴达木盆地刚刚起步,并取得了明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通过建立柴达木盆地人工增雨基地,配置先进的增雨设施,为开发空中水资源,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海西州地域辽阔,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站点相对稀少,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时增加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监测站点和观测项目,建成比较完善的地面生态环境监测网。

七、感谢

感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施广全老师对本文的指正和修改。

参考文献

[1]王江山.《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气象出版社,2003.208.

[2]秦宁生等.《青海省地面气候资料三十年整编(1971~2000)》.《青海气象》编辑部.2002.

[3]《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概况》.青海出版社.5-25.

[4]罗生洲.《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及对策》.《青海气象》.2004.第三期.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第一章绪论摘要: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当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可以有效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第一章绪论

一、调查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尽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但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和扭转,这些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特此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广泛调查各界人士,不再局限于学生范围,结果更具普遍性,更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二、概念介绍在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为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环境情况调查报告3篇精选

环境情况调查报告3篇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环境情况调查报告3篇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下面是由笔者为大家整理的环境调查报告, 大家参考。 这几天, 我围绕我们周围的空气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气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我根据珠海周围的环境特点和所发现的问题, 上网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受到了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 机动车辆排出的尾汽。这些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什么污染物呢?对人们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 懂得了许多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若是超过一定的标准, 就会危害人们的健康。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 说明空气良好, 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限值, 为一级优, 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些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 小于100, 表明空气质量一般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限值, 为二级良好, 符合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防治大气污染, 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 其主要途径有:工业合理布局, 搞好环境规划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燃料、使用清洁生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 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 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 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 是。限制性因素 是。(4分) (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或论文)课程名称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马小闳 学号 名单 提交日期 姓名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一.引言、 二.摘要、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过程、 六.分析结论(社会分析等)、 七.研究建议 八.附录 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引言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生态的破坏也是很明显的。虽然,国家和社会也有保护生态的各种措施,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各方面的自觉行动,但是总体上,这种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力的遏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幸福,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大学生更应该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关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当然是十分的必要的。 摘要 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严重性,显得这个调查的重要。而我们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开农村和城市的调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找出问题并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总体而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是有的,不过还是不够。农村的技术设施服务差,没有专门的人回收垃圾,生活垃圾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用地,住宅用地等占用了绿地,植被减少,动物也减少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等,环境变差。为此,一方面应该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重要的是完善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绝不能够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gdp的增值。 研究目的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调查来更多地关注生态,了解生态,积极回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为服务的精神。了解当地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当地环境基础数据

2017年环境情况调查报告

2017年环境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环境需要我们全部人一起来保护,增强环保意识,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参考。 这几天,我围绕我们周围的空气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气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我根据珠海周围的环境特点和所发现的问题,上网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受到了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机动车辆排出的尾汽。这些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什么污染物呢?对人们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懂得了许多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若是超过一定的标准,就会危害人们的健康。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良好,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限值,为一级优,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些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小于100,表明空气质量一般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限值,为二级良好,符合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径有: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燃料、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空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应该怎么办呢?我建议: (1)搞立体绿化,扩大绿化面积,可以搞无土栽培。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着,所以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 (2)解决燃料问题,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无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 (3)多组织宣传活动,咨询活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4)组织同学利用双休日到街道、市场、广场捡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今天的我们是明天社会的主人,保护和改善周围的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环保的有心人,注意节约资源,回收废品,多参加环保活动,多植树,多种花,做一个名符其实的环保小卫士吧! 更多* 2016环境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案资料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

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我们周围环境的调查资料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以下是实地调查出来的报告: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是:1、公共厕所排出的粪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2、工厂排出的废水又黑又臭,还浮着一些秽物。3、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刺鼻,会散发到小镇的各个角落。4、化肥厂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粉尘、铅、煤灰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5、公园的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是:废水、废气、粪便、腐肉、塑料袋、木筷,垃圾等。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有很大的危害: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污水会影响生活水,直接侵害人体。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据报道,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资料

9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 依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于2016年3月编制完成的《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拉拉铜矿落凼矿区深部矿段采矿工程陆生生态调查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9.1区域概况 9.1.1区域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5月),落凼矿区所在的绿水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 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态区→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 金沙江下游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按照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三级区特征表,项目区为II 3 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稀树- 灌丛- 草地生态亚区,II3 – 1 攀西矿产- 水力资源开发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受山地地形和干热气候影响,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自下而上有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与草甸等。河谷区生态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程度高。该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土地退化和裸岩化的现象,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的入侵与蔓延十分严重”;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冶金工业、水电业和旅游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保护植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注意防止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利影响,减少入江泥沙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等”。 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川府发〔2013〕16号),矿区位于所属会理县属于四川省重点开发区→ 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为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也是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安宁河流域;区域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特点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适度推进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该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要求该区域在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

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当今境污染时人类面临的一大严重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固体废 弃物超过30亿吨,废水6000 —7000亿吨,排放废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近4亿吨。因环境污染造成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成千上万的疾病和死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每年废水排放量360亿吨,导致地表 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据调查523条河流中有436条受到污染;在47个有地下水的城市中受到不同层次污染的有43个;在2亿城市居民中仅有1/2能获得安全的饮水,而农村中仅有1/7人口能得到安全饮水。我国每年排入大气的粉尘约2000万吨,二氧化碳1500万吨,氮氧化物400多万吨,大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此外我国每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高达7 亿吨,占用了大片土地,造成污染。此次调查,通过分析环境污染的现状,找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几点对策,撰写此篇调查报告。

、调查途径 (一)公众方面的调查 公众对于环境保护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如;90%的公众对于“迅速增加的汽车 所排放出的烟尘与其所带来的迅速、快捷相比微不足道”持反对意见,62% 的公众认为 “农业烧荒”会引起大气污染。当时当环境保护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冲 突的时候,公众的分歧就显示的比较明显了。如塑料会产生白色污染的问题,人们在认识上是十分深刻的。82%的公众认为:塑料袋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该回收,但在使用上却只有4.2%的人选择“坚决不用”,应为这样污染的是环境,方便的是自己。此外据观察和调查,我们发现:公众对于环境保护个人的参与行为还比较积极,但对于制止他人的环境污染问题上,表现出的积极却并不多。如看到他人浪费水时不到5%的公众会加以制止,而对于乱扔垃圾一事加以制止的人就更加的少还只有2.5%。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公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又一次体现出来了。 此外就城市垃圾一事来说据了解,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 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 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 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这个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6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厂就得花1?3亿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得花25多亿元,这又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当前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花溪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贵阳市花溪区生态环境 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08生态学1班 姓名:张朝凤 学号: 前言

本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我生态学专业必修科目《生态规划学》教学实习的一个主要内容。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从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区域资源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合理规划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寓生态环境保护于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之中,以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和谐发展的规划。而我们所做的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正是为了对区域作出合理规划的判断基础,只有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对区域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规划。 本次调查的区域是贵阳市花溪区,经过对部分地区的实地观测和影像摄录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状况有个充分了解。本次野外调查的时间是12月15日至16日,基本路线为贵大南区——孟关——高坡,贵大南区——花溪公园——花溪水库——天河潭。野外调查主要是对调查路线沿途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进行观察记录。对花溪区的基本生态环境现状作出初步判断,之后再经过后期的文献查阅对花溪区的基本情况进一步了解分析,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判断,对花溪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作出总结,并提出针对环境现状的相应对策。 一、自然、社会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状况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是贵阳市下属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中心17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3公里,面积957.60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32.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15924人,占34.38%,有汉、苗、布依等38个民族。花溪区共辖三镇十一乡,即花溪镇、石板镇、青岩镇,久安乡、麦坪乡、党武乡、燕楼乡、花溪布依族苗族乡、湖潮苗族布依族乡、小碧布依族苗族乡、孟关苗族布依族乡、黔陶布依族苗族乡、马铃布依族苗族乡、高坡苗族乡,区政府位于花溪镇,距贵阳市中心17公里。全区生产总值完成632597万元,同比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完成68824.1万元,同比增长17.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1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5318元,同比增长10.3%。区内有贵花、贵新公路,湘黔、贵昆铁路及龙洞堡、磊庄机场,交通发达。花溪区是生态区和贵阳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1、地形地貌 花溪区地处黔中高原,花溪区处长江、珠江分水岭,高原分水岭地形极不明显。地面海拔一般为1100~1300m,地形相对高差多小于200m。受南北向褶皱构造控制,山岭、谷地均呈南北向延

2020经典环境问题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20经典环境问题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20经典环境问题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环境调查对象: 护城河原本是一条脏兮兮、臭气熏天的河。 二、调查人员: 田一君、魏凌霄、朱心冉。 三、环境调查结果: 原来的护城河像一个“水上垃圾场,”河面上都漂浮着很多的垃圾。虽然护城河已经“伤痕累累”,但是人们还是毫不在乎地往河里扔垃圾。还有一些工厂为了节省费用往河里排放污水……这些种种原因都是导致护城河河水变质的“凶杀。” 四、保护环境: 最近钟祥市建设投资公司所属污水处理场(以下简称污水处理场)向钟祥市环保局反映,进水口水质有异常情况。接报告后,钟祥市环保局迅速派执法人员到现场对水质进行查看。经现场取样监测,污水处理进口水质PH值在2——3之间,水质呈强酸性,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后来,执法人员将其嫌疑犯顺利抓捕归案。 2020经典环境问题调查报告范文(二) 今年暑假,我们组织进行了一次关于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校园及其周边环境问题的专题调研活动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2010年8月2日至5日,我们利用这四天的时间,一起到如东县岔河中学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我们主要运用了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法,随机对30位同学和四位老师进行了调查。 8月2日,我们六个人约到掘港,讨论实践的方案和步骤。其实今天天气不好,雨很大,但是我们都克服了这个困难,聚到一起。我们认为环境问题是如今的热点,再考虑到环境对学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家一致决定将研究课题定为校园及其周边环境问题。谈到调查方法,一般都是采用问卷法,这样比较方便快捷,但是考虑到这个方法获得的信息量很局限,所以我们决定再加上访谈法。现在正是暑

期补课的时间,只有初三和高三的同学在校,而且时间很紧,所以我们决定对学生主要进行问卷调查,另外,选择3-4位老师进行简短的访谈,以便获取更多信息。最后根据问卷和访谈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实践步骤到这儿就讨论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分配工作:问卷是大家一起出,先各自回去查资料,各人先设计出一份,然后在网上相互传阅,把好的问题留下,合成一张问卷,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为了有足够多的时间做准备,我们决定8号出发。安排完工作我们就解散了。 8月8日上午8点半,我们来到岔河中学。学生的时间真的很紧,几乎没有很长的休息时间,所以我们只能利用课间休息的短短十分钟去发问卷。十分钟当然发不完,所以又要等到学生下一个课间接着发。。小队长和曹婷来到初三老师的办公室,有几位没课的老师在办公室批作业、研究试卷。她们找了两位老师开始简短的访谈。整理老师们的观点,大体是这样的:近两年,学校扩建了,也重新规划了,因此环境比以往好多了,没什么大问题,还是比较满意的。比如学校操场变成塑胶跑道人工草坪了,新建了一幢食堂楼,绿化带更多了。但是,教学设施还有待改进,比如教室的投影设备现在还不是很普及,希望能在教室里用电脑上课。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让知识更形象地反映到学生眼前,并且能减少粉笔灰,有益师生健康。其次,学校有时还是会看到有垃圾,一方面我们看到学生环保意识还欠缺,另一方面也看到学校的保洁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这方面有待加强。还有就是食堂的问题,虽然有了新的用餐环境,但是并不表示卫生也有了保证,饭菜里出现虫子的现象也不是没有,这也导致很多同学不愿意在食堂就餐,有的干脆不吃饭,这样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因此,希望学校在这方面一定要予以重视。至于宿舍问题,以为学校大部分是走读生,尤其是初中生,所以宿舍问题不是特别大,但是也希望今后能逐步提高住宿水平,比如能安装空调、热水器。谈到学生和环境的融合,老师们感到很复杂,因为很难绝对地说好还是不好,新的校园环境当然给学生带来了激情和动力,但是仍然有学生不能做到保护学校环境,校园里不时出现的垃圾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如何激发更多的学生真心地热爱、保护校园还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对于校方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老师们还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这一点从学校的扩建就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